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3种不同入路腹横肌平面阻滞(TAP)用于小儿下腹部手术术后镇痛效果的差异。
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12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在全麻行下腹部手术患儿90例,年龄1~6岁,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在全身麻醉后肋缘下组行肋缘下TAP,侧路组行侧路TAP,后路组行后路TAP。记录术后4、8、12、16、24 h时东安大略儿童医院疼痛评分(CHEOPS)、Ramsay镇静评分与术后4 h时镇痛平面,并观察有无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尿潴留、下肢活动障碍、呼吸抑制等并发症。
结果与术后4 h比较,肋缘下组术后12 h时、侧路组术后16 h时、后路组术后24 h时CHEOPS评分开始升高,Ramsay评分开始下降(P<0.05);与肋缘下组的镇痛平面比较,侧路组、后路组的镇痛平面较小(P<0.05)。对3组患儿恶心、呕吐、尿潴留、嗜睡、呼吸抑制等并发症进行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后路组比较,肋缘下组、侧路组下肢肌力下降发生率较低(P<0.05)。
结论3种腹横肌平面阻滞均可有效缓解小儿下腹部手术后8 h内的疼痛,肋缘下TAP镇痛时间较短,后路TAP有一定的下肢肌力下降,侧路法TAP最适合于小儿下腹部手术后镇痛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