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苇和香蒲种间竞争对混合种植人工湿地污染河水净化特性的影响

来源 :环境科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avalwe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系统评估混合种植人工湿地中植物组成的变化规律,以及物种竞争对湿地植物-微生物相互作用和湿地净化功能的影响特性,基于芦苇、香蒲混合种植的表面流人工湿地中试实验,开展了连续5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混合种植人工湿地中,芦苇从进水端开始侵蚀香蒲生态位,芦苇的生长密度和生物量在5年后分别达到了香蒲的11.5和6.1倍,但香蒲的生长高度和单株重量始终略高于芦苇.通过PCR-DGGE技术对芦苇和香蒲生长区域的微生物进行分析,发现芦苇区域微生物的种类及丰度均高于香蒲区域,而且其中具有有机物及氮磷去除功能的Bacteroidetes(拟杆菌)、Proteobacteria(变形菌)及Chlorobi(绿菌门)相对丰度高于香蒲区域.物种竞争并不影响湿地的污水净化作用,在COD和BOD5去除相对稳定的同时,人工湿地对TN、NH4+-N、TP和PO43--P的去除率分别从第一年的45.80%、47.63%、48.04%和21.41%升高至第5年的65.00%、66.86%、67.43%和67.17%.因此,混合种植人工湿地会由于物种竞争而逐渐形成以优势物种为主导的植物组成结构,而适宜的优势植物的选择是长期维持人工湿地高效净化功能的关键,本研究为人工湿地的设计以及植物的选择提供了理论基础,促进了对人工湿地植物作用机制的理解.
其他文献
非点源污染是全球水环境污染治理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氮(N)、磷(P)污染是非点源污染重要的组成部分,解析N、P污染风险空间分布特征是非点源污染治理的关键.本研究以北沙河上游流域为例,采用输出系数法综合估算区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畜禽养殖和居民生活的N、P污染负荷,将其视为污染源因子指标以替代潜在非点源污染指数(Potential Non-point Pollution Indicator,PNPI)模型中的土地利用指标,利用改进后的PNPI模型解析该流域N、P污染风险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研究区N、P污
畜禽粪污排放致使水体遭受土霉素(OTC)及重金属污染已成为环境领域的热点问题.本研究考察了施氏矿物协同Cu(Ⅱ)活化过硫酸盐去除水中OTC的效果及施氏矿物循环利用效果.结果表明,在施氏矿物(Sch)加入量为0.8 g·L-1,过硫酸钠(PS)浓度为180 μmol·L-1,Cu(Ⅱ)浓度为40 mmol·L-1的条件下作用3h,水中OTC(60 μmol·L-1)去除率为74.3%.当用100 W功率紫外灯照射OTC+Cu(Ⅱ)+PS+Sch处理体系,OTC在3 h时的去除率为98.5%,TOC去除率达到
药物及个人护理品(PPCPs)由于潜在的生态效应引起广泛关注,近年来在长江流域中也被普遍检出.本文研究了长江攀枝花、宜宾、泸州、重庆、涪陵、三峡、岳阳、武汉、九江和南京共计10个重点江段枯水期表层水中57种PPCPs及部分代谢产物的分布和来源,为长江流域的污染管控提供了科学支撑.结果表明,长江表层水中57种PPCPs均有不同程度检出,其中磺胺甲恶唑(SMX)、甲氧苄氨嘧啶(TMP)、土霉素(OTC)、环丙沙星(CIP)、诺氟沙星(NFX)、咖啡因(CF)、碘普罗胺(IPM)等物质的检出频率在70%以上.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