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氨苄青霉素过敏反应时有发生,因奇痒,病人烦躁不安,影响食欲和睡眠[1]。近2年来,我院应用自拟退疹汤治疗60例氨苄青霉素过敏病人。
资料与方法
本组60例病人,男37例,女23例,年龄15~60岁。原发病:扁桃体炎12例,上呼吸道感染30例,脚癣感染6例,肺心病6例,阑尾炎6例。上述病人均为氨苄青霉素皮内试验阴性后静脉滴注,发生过敏反应的时间,在用药后3~5天。
西医治疗原则是抑制抗原抗体反应,注意休克发生,及时对症处理。立即停止使用氨苄青霉素,给予抗组织胺药,苯海拉明,每次25~50mg肌注,口服非那根。应用10%葡萄糖酸钙10ml静注。补充液体,严重者给予10%葡萄糖溶液500~1000ml,加入维生素C2~3g静滴。
中医治则:祛风透疹止痒。方药:荆芥10g,防风10g,蝉蜕10g,苦参10g,白藓皮10g,生地15g,葛根5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
应用适量激素:将地塞米松10~15ml加入葡萄糖溶液中静滴。
对症治疗:心悸气短者,可肌注西地兰0.4mg;呼吸困难者,可吸氧或肌注呼吸兴奋剂,尼可刹米、山梗菜碱、安钠咖等;血压明显下降者,可在液体中加入阿拉明或多巴胺。
疗效标准:①痊愈:治疗1~3天,皮疹完全消退,无新皮疹出现,全身无明显不适。②显效:治疗3~5天,皮疹消退70%,无新皮疹出现。③好转:治疗5~7天,皮疹消退70%以内。④无效:治疗7~9天,皮疹消退30%。
结果
1个疗程治愈55例,显效4例,好转1例,治愈率为98%。
讨论
掌握用药指征,合理使用抗生素:氨苄青霉素是临床常用抗生素,可使部分病人发生过敏反应,故在选择使用时,应掌握用药指征合理使用。用药前应仔细询问药敏史,对此药明确过敏者,一律不再使用。
非首次用药仍不可掉以轻心:本组病例告诫我们,对于本药的过敏,并不一定是在首次接触时发生,以往多次安全使用仍可出现过敏反应,我们必须引起注意和重视,切勿掉以轻心。在非首次发生过敏反应时,患者易出现急躁情绪,总认为原病未去,又添新病,这时更需要耐心解释,讲清病理、病机,用浅显易懂的话语打消患者疑患,尽量避免医患冲突。确实有患者不能接受解释,愿做医疗事故鉴定者,应积极说明做医疗鉴定的步骤,化解医疗风险。
注意观察做好准备:因本药能引起过敏反应,故在使用时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除询问过敏外,用药后应注意观察病人有无不良反应和过敏现象。对可疑阳性但又必须使用的情况下,应医护共同准备好抢救药物和用物,在严密观察下使用,防止休克发生。
在静脉滴注氨苄青霉素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1次剂量不宜过大,否则会造成溶液中杂质和微粒异物的含量增高,致使不良反应发生率增高。②正确选用溶媒:因氨苄青霉素在中性和酸性溶液中易被水解,所以生理盐水和复方氯化钠为最佳输注溶媒。③稀释后的氨苄青霉素滴注时间不应过长,应分次配制,分次输入。④注意氨苄青霉素的配伍禁忌,笔者认为临床上与甲硝唑伍用时,给药方法与之相似,间隔时间是相同的。而两药伍用在临床上常见。但直接将两药伍用,经4小时颜色由浅黄加深为黄。这是由于葡萄糖对此有加速分解作用。有文献认为氨苄青霉素放置后变色,认为是由于聚合所致[2]。又有文献报道,氨苄青霉素钠稀释于5%葡萄糖注射液中2小时、4小时后可分别降低效价3.15%、10.92%,稀释于10%葡萄糖注射液中2小时、4小时后,可分别降低效价7.25%、19.88[3]。
实践证明,将溶解好的氨苄青霉素稀释于输液中,随着放置时间延长,药物的稳定性发生变化,效价逐渐降低。因此,溶解好的药品稀释于溶液中应立即用于病人为最好。
综上所述,氨苄青霉素与葡萄糖注射液配伍不加与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使用为好,故首选溶液应为生理盐水。如果必须与葡萄糖输液配伍使用,可采用1日剂量分次滴注,每次剂量与少量葡萄糖注射液(约100ml)配伍后,立即在0.5~1小时内滴完,再滴剩余的液体[4]。由此可见,为使临床用药更为合理有效,临床医护人员不仅应重视输液中的操作技术,还应重视溶液与药品之间的相互影响,还应对常用药品的一般理化性质、稀释的时间与稀釋在哪种溶液中为宜等诸因素有所了解。这样可使药物充分发挥其最大的有效治疗作用。
参考文献
1匙淑英,梁希义.氨苄青霉素副作用的观察和处理.实用护理杂志,1992.
2南京药学院,主编.药剂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925.
3李健民,等.氨苄青霉素钠盐在输液中稳定性的研究.中国医学院药学杂志,1986,(3):30.
4汤光.关于静滴氨苄青霉素G钠问题.药学报,1985,(20):255.
资料与方法
本组60例病人,男37例,女23例,年龄15~60岁。原发病:扁桃体炎12例,上呼吸道感染30例,脚癣感染6例,肺心病6例,阑尾炎6例。上述病人均为氨苄青霉素皮内试验阴性后静脉滴注,发生过敏反应的时间,在用药后3~5天。
西医治疗原则是抑制抗原抗体反应,注意休克发生,及时对症处理。立即停止使用氨苄青霉素,给予抗组织胺药,苯海拉明,每次25~50mg肌注,口服非那根。应用10%葡萄糖酸钙10ml静注。补充液体,严重者给予10%葡萄糖溶液500~1000ml,加入维生素C2~3g静滴。
中医治则:祛风透疹止痒。方药:荆芥10g,防风10g,蝉蜕10g,苦参10g,白藓皮10g,生地15g,葛根5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
应用适量激素:将地塞米松10~15ml加入葡萄糖溶液中静滴。
对症治疗:心悸气短者,可肌注西地兰0.4mg;呼吸困难者,可吸氧或肌注呼吸兴奋剂,尼可刹米、山梗菜碱、安钠咖等;血压明显下降者,可在液体中加入阿拉明或多巴胺。
疗效标准:①痊愈:治疗1~3天,皮疹完全消退,无新皮疹出现,全身无明显不适。②显效:治疗3~5天,皮疹消退70%,无新皮疹出现。③好转:治疗5~7天,皮疹消退70%以内。④无效:治疗7~9天,皮疹消退30%。
结果
1个疗程治愈55例,显效4例,好转1例,治愈率为98%。
讨论
掌握用药指征,合理使用抗生素:氨苄青霉素是临床常用抗生素,可使部分病人发生过敏反应,故在选择使用时,应掌握用药指征合理使用。用药前应仔细询问药敏史,对此药明确过敏者,一律不再使用。
非首次用药仍不可掉以轻心:本组病例告诫我们,对于本药的过敏,并不一定是在首次接触时发生,以往多次安全使用仍可出现过敏反应,我们必须引起注意和重视,切勿掉以轻心。在非首次发生过敏反应时,患者易出现急躁情绪,总认为原病未去,又添新病,这时更需要耐心解释,讲清病理、病机,用浅显易懂的话语打消患者疑患,尽量避免医患冲突。确实有患者不能接受解释,愿做医疗事故鉴定者,应积极说明做医疗鉴定的步骤,化解医疗风险。
注意观察做好准备:因本药能引起过敏反应,故在使用时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除询问过敏外,用药后应注意观察病人有无不良反应和过敏现象。对可疑阳性但又必须使用的情况下,应医护共同准备好抢救药物和用物,在严密观察下使用,防止休克发生。
在静脉滴注氨苄青霉素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1次剂量不宜过大,否则会造成溶液中杂质和微粒异物的含量增高,致使不良反应发生率增高。②正确选用溶媒:因氨苄青霉素在中性和酸性溶液中易被水解,所以生理盐水和复方氯化钠为最佳输注溶媒。③稀释后的氨苄青霉素滴注时间不应过长,应分次配制,分次输入。④注意氨苄青霉素的配伍禁忌,笔者认为临床上与甲硝唑伍用时,给药方法与之相似,间隔时间是相同的。而两药伍用在临床上常见。但直接将两药伍用,经4小时颜色由浅黄加深为黄。这是由于葡萄糖对此有加速分解作用。有文献认为氨苄青霉素放置后变色,认为是由于聚合所致[2]。又有文献报道,氨苄青霉素钠稀释于5%葡萄糖注射液中2小时、4小时后可分别降低效价3.15%、10.92%,稀释于10%葡萄糖注射液中2小时、4小时后,可分别降低效价7.25%、19.88[3]。
实践证明,将溶解好的氨苄青霉素稀释于输液中,随着放置时间延长,药物的稳定性发生变化,效价逐渐降低。因此,溶解好的药品稀释于溶液中应立即用于病人为最好。
综上所述,氨苄青霉素与葡萄糖注射液配伍不加与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使用为好,故首选溶液应为生理盐水。如果必须与葡萄糖输液配伍使用,可采用1日剂量分次滴注,每次剂量与少量葡萄糖注射液(约100ml)配伍后,立即在0.5~1小时内滴完,再滴剩余的液体[4]。由此可见,为使临床用药更为合理有效,临床医护人员不仅应重视输液中的操作技术,还应重视溶液与药品之间的相互影响,还应对常用药品的一般理化性质、稀释的时间与稀釋在哪种溶液中为宜等诸因素有所了解。这样可使药物充分发挥其最大的有效治疗作用。
参考文献
1匙淑英,梁希义.氨苄青霉素副作用的观察和处理.实用护理杂志,1992.
2南京药学院,主编.药剂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925.
3李健民,等.氨苄青霉素钠盐在输液中稳定性的研究.中国医学院药学杂志,1986,(3):30.
4汤光.关于静滴氨苄青霉素G钠问题.药学报,1985,(20):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