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易得佳纸难求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fei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洛阳纸贵,原指洛阳之纸,一时求多于供,货缺而贵。而用其形容近期宣纸的暴涨再合适不过了。虽然其中不乏有炒作因素,但自古以来,就有“书画易得佳纸难求”之说,从在纸上书写到在纸上拓画、作画,画材底子的变化为绘画追求笔墨表现效果开辟了新的天地。
  名家爱纸催生精品
  张大千对书画用纸可谓痴迷,他经常在画中题有“试乾隆内库纸”、“偶得宣德纸一番”、“明纸一页”等。在2008年中国嘉德的拍卖会上,张大千在1979年创作的《晓寒冷翠图》横幅上面题识有,“……年秋日得乾隆内库纸”,这说明张大千这幅画采用的是乾隆内库纸。张大千对于乾隆内库纸有过这样的评价:“乾隆内库纸临画,纸墨相发,亦自生动有致,古人最重佳纸,信然。大风堂云文房四宝,楮公当居第一。大千居土题记。”
  在成都时,张大干专程到夹江试制“大风纸”,还亲自设计花边和暗印以示不同。他的一些作品虽然没有纪年款,但通过用纸也可以对创时间有一个大致的判断,这无疑成为了书画鉴赏界的一段佳话。像2008年中国嘉德拍卖会上出现的一幅张大千《墨荷》,估价50万至70万元,成交价为179.2万元。其题识为:“一瓣真成盖一鸳,西风卷地仅能掀。花枝大(力)争狮子,丈六如来踏不翻。得波罗纸试写此。风韵殊不减青藤道人,定有嗤予狂奴故态复作者。爰”。此次大千试用台湾造纸业者的新发明,用菠萝(凤梨)叶的纤维制成所谓的“波罗纸”。张大千认为“泼墨留笔不减乾隆内库御用也”。因为此纸甚为托墨,将墨色的浓淡表现得韵味十足,于是使用了徐渭的水墨大写意法。全画墨色淋漓、用笔恣肆,可见其一气呵成的畅意。荷叶不勾脉、荷茎不加点,乃大千认为画上的笔情墨趣已然具足,不必再加妆点或遮丑。
  从张大千的作品来看,采用乾隆内库纸的作品往往都会有比较不错的成绩,在2010年中国嘉德的秋拍中,出现了一幅张大干《江山无尽图》立轴,估价200万至300万元,题识中就有“偶得乾隆内库纸,因效元人作此江山无尽图”,而从张大干的年谱上来看,这年正月张大干先生以重金购得南唐董源《江堤晚景》、清宫旧藏宋代《溪山无尽图》、北宋张即之《杜律二首》、宋人《群马图》、元钱选《明妃上马图》、元周砥《铜官秋色图》等极珍贵的古代名人书画。张大干购藏的这些名迹,对于他学古的艺术历程上,奠定了深厚的笔墨功夫。大干先生亦十分注重对纸张、颜料的应用,此作正是其搜获乾隆佳纸后,取法元人的经心之作。
  不仅是画家爱名纸,藏家也往往用佳纸来请名家作画。启功藏有一卷宋代藏经白麻纸,流传千载,质地坚韧无损。上世纪70年代,他将此纸赠送积翠园主人陈英,“文革”结束后,陈英出此纸复请海内名手染翰挥毫,遂成墨林奇葩。此卷以吴作人起手,黄胄继写新疆舞步与饲鸡两段,笔墨洒脱,人物深情跃然纸上,精妙绝伦堪称生平力作。后王雪涛、李苦禅等名手皆以平素擅长之题材应命,启功细写朱竹坡石收关。通卷满目琳琅,各尽其妙,令人目不暇接。李可染书“墨林集锦”四字引首,始称完璧。
  自古佳作始于佳纸
  在中国的书画史上,佳作与佳纸更是密不可分。就拿大家非常熟悉的《研山铭》来说,其就是米芾用南唐澄心堂纸书写的39个行书大字。米芾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与其解笔墨与用纸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他是最早发现生纸作书画的用途和用生纸作画游戏笔墨的画家,他曾经说过:“韩退之用生纸录文,为不敏也、生纸当是草上所用。”
  中国山水画艺术发展到元代又一大变,特别是其中的代表一《富春山居图》更是成为了绘画史上的经典,其就是成功地运用树皮棉料纸之半成品生粗易于墨化的材质效呆绘制而成。山水画的文人化、人格化,除表现文人士大夫遁世的情怀、抗俗的^格气节之外,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也有独到的创新,那就是他们擅长干笔皴擦,水墨渲染,逸笔草草,悠率写意,这是元代文人写意山水画大变的重要风格形式特征。而风格形式之变的一个关键因素,是绘画材质的变化引起文人水墨写意山水画在观念和技术上的巨变。享誉绘画史上的“元四家”都在用纸上有着自己的见解,像吴镇有“古泉老师每以纸索作墨戏”书画题记可作凭证。王蒙还曾用罗文纸为坦斋老师作《泉石图》。在今年中国嘉德3月举行的嘉德四季第二十五期拍卖会上,有一幅黄公望(传)《溪山雨意图》手卷,估价120万至180万元,成交价为253万元。其题识很有意思,为:此是仆数年前寓平江光孝时陆明本将佳纸二幅用大陀石砚,郭忠厚墨一时信手作之。此纸未毕已为好事者取去。今后世长所得。至正四年十月来溪上足其意。时年七十有六。是岁十一月哉生明识。
  到了清代,随着乾隆皇帝对于绘画材料的痴迷,宣纸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著录在《石渠宝笈三编》乾隆帝《御临钟繇力命帖卷》,是临钟繇书手卷,尺寸不大,质量甚高。《石渠宝笈三编》特别是注明了其为“金粟笺本”,即宋代金粟寺钞印佛经用纸,四围又加手绘卷草纹饰,更加展现出了其珍罕之处。在2010年中国嘉德秋拍中为乾隆帝画《盘山松》,盘山风景秀美,又是清代帝王祭祖必经之地,乾隆帝一生游览驻跸于此不下数十次,是他特别喜欢的胜地,此画用宣德佳纸,墨气鲜活,韵味十足。估价1200万至1500万元,成交价则达到了4536万元。
  在今年的春拍中,乾隆皇帝的《妙法莲花经》也是十分难得。《妙法莲花经》有紫檀木护板,正面阴文刻楷书“妙法莲华经卷第七”,墨笔行楷书写经文,选用宫廷御用“金粟笺”藏经纸书写。乾隆皇帝信奉佛教,勤政之余,每手抄佛经以示诚笃。据《石渠宝笈》记录,此册是一套七本经册中的最后一本。册后有乾隆详记的校译抄写经过,十分难得,成交价达到了5577.5万元。
  因纸结缘诞生佳话
  自古以来,许多名家都是因纸结缘。据《扬州画苑录》记载,石涛的好友同是著名诗社“春江社”的社友,《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还通过他向石涛索过画。石涛应卓子任的请求创作这幅画,是因为卓子任出示了一张难得的宋罗纹纸,佳纸难得,所以激发了石涛的创作情趣。
  在2009年中国嘉德的秋拍中,董邦达在乙亥(1755年)创作的《雪后悦心殿诗意图》,成交价为795.2万元,而其在2005年秋拍时的成交价为495万元。此图乃董邦达奉命为乾隆《雪后》诗补图之作。虽属写意,实写北海一带景物。琼林密雪,殿阁临水,白塔高峙,每一个老北京都会觉得似曾相识,境物宛然。所用明代佳纸,光洁如玉,故笔虽秀而墨焕然,是董氏用意之作。
  从2010年秋拍开始,香港学人董桥精致玲珑的收藏开始出现在中国嘉德的拍卖会上。董桥本人对于纸张也是非常喜爱,他曾经写过一篇《一纸清供》,其中就提到“小时候八舅父开的利泰书店楼上藏几十种名宣,先父写字一辈子宣纸全在利泰买,冯大掌柜前两天给我的光绪赵氏贡宣大对联纸利泰也有。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台北在香港还买得到上好的徽宣,清朝的不说,一位儒商送过几张明代老纸请父亲写书斋横匾。十四五岁我玩信笺诗笺是亦梅先生的,煮梦庐满柜子都是,一大半是明清的木版水印笺纸,旧民国南纸店的出品也不少,林琴南、陈师曾、姚茫父、齐白石、吴待秋、张大千、溥心畲多得很。”对于藏家来说,在关注这些名家的信札时,不妨也可以关注一下他们使用的信笺。
其他文献
2011年11月13日晚,荣宝2011秋季艺术品拍卖会落幕,1600多件作品成交总额达到4.57亿,成交率为76.54%。其中,书画部分600余件作品成交额为3.2亿元;古董文玩、紫砂茗具等成交额为7237萬元;珠宝钟表成交额为2009.7萬元;油画及当代水墨部分成交额为4157萬元。白雪石纪念专场备受关注。  名家书画精品始终是市场追逐的焦点  近现代名家与当代名家的精品依然是拍场的重头,成交结
期刊
机构收藏价值的两重性  在中国,机构收藏这几年发展的速度非常快,但局面鱼龙混杂,水平参差不齐。艺术品在市场的价格由两个因素构建而成——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商业价值有商业规律,学术价值则需要学术机构来推动,我们今天的艺术之所以不能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与我们今天学术机构发展速度不均衡有直接关系。今天我们大家去美术馆,都不知道美术馆,尤其是当代美术馆,到底在做什么,展出什么,这些展出的作品为什么有
期刊
斑园藏品  斑园是简又文的宅名,据简又文成书于1973年的自传《西北从军记》,简又文提到“廿三年春我与杨玉仙女士结婚。她是香港基督教女青年会干事,并在沪西自构‘斑园’。以‘斑’名园者,先室名‘玉仙’、长女名‘华玉’双玉之间有‘文’在焉也。”斑园不仅是简氏夫妇雅集友人之所,同时也是简氏夫妇艺术收藏之所。根据斑园藏品的最后归宿,1973年由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购入时,达干件之众。这批以广东书画为主的斑园
期刊
广州华艺国际冬拍此次共成交逾6亿元,过千万元成交仍主要集中在书画专场,中国书画拍卖分为中国古代书画、中国近现代书画、岭南名家书画及成韶斋藏书画四大专场,拍卖首日古画、近现代、岭南专场总成交额有3亿多,其中近现代书画总成交额有1.78亿元,在拍前备受关注明末清初新安画派的开创大师浙江的《秋山双瀑图》,以3220万元成交,此幅作品为朱光旧藏,拍卖所得用于筹建朱光文化教育基金。吴冠中的《忆印度尼西亚野生
期刊
同家艺术与义化政策研究所,足义化部与中央美术学院共建的唯一国家艺术品市场研究基地,每年承办文化部重人国家艺术品市场研究项目,编纂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年度报告。2011年后半年,艺术品拍卖市场出现调整,后市将如何走向?国家艺术与义化政策研究所所长余丁先生为我们指出了未来的五人趋势。  广州曾经是艺术品国际市场发端之地,90年代这里举办了首届国际艺术博览会,这是在政府层面上首次承认艺术市场的存在,我想今天
期刊
文化认同成是永恒的主题  主持人:皮力先生说国际化是铺满鲜花的战场,我们在失去艺术家的同时也在失去市场,也许我们的国际化不是钱这么简单的问题。既然不是钱的问题,那是什么问题?  皮力:中国当代艺术在2000年之前一直不是政府支持,但从2000年上海双年展后政府开始支持。尽管如此,当代艺术仍然没有“根”,我想这是学术研究者和从业者所要关注的问题,中国企业界也要有自己的社会担当和责任,中国的大企业像泰
期刊
中国文物网  #首届艺术品投资国际高峰论坛#从目前中国的整个状况说,可能和一些发达国家不一样;投机是普遍社会问题,不光是艺术品市场,可以说各个市场上投机的气氛都比较重,但现在的结果发展了丰富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繁荣,这就是好的。所以我们应当是看结果。  温卷毛  #首届艺术品投资国际高峰论坛#没有胸怀,投资什么都是无言的结局。  鸣山一鸣山  #首届艺术品投资国际高峰论坛#如何看待企业介入首届艺术品
期刊
梳理与回顾:国际当代艺术市场的开展历程  “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的国际化视野”这个题目包含了两个含义:一是国际的当代艺术是否应该纳入到中国当代艺术的收藏体系中来,二是中国当代艺术应该如何走向国际。我首先梳理一下二战前后以来的国际当代艺术市场热点和脉络,从脉络中看一下所谓的国际当代艺术市场是如何展开的。  第一个阶段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或者说二战之前,二战前是非常典型的以印象派为主导的艺术收藏,印象派收藏
期刊
黄永年(1925-2007),江苏江阴人,当代古籍版本学大家,藏书界亦仰之如泰山北斗。15岁开始购藏版刻古籍。民国时期旧家故物流出,价格低廉,永年先生虽囊中羞涩,亦得以逐渐购藏。1952年黄先生转为薪给制,开始有余钱买书,后来曾得意地说“我当时只有86元的工资,但是敢于与上海图书馆竞争”。上世纪50年代前期,先生奠定了其藏书规模。  和四五十年代一元几角就能买宋版书的市道相比,如今的宋版书已贵至“
期刊
潘天寿(1897—1971)是现代中国画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与黄宾虹、齐白石同被誉为传统派四大家。潘天寿的书画是自学成家的,他继承传统个性派和金石派,融花鸟、山水于一体,用笔生辣、构图大气磅礴,展现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赋予作品强烈的现代格调。他对中国艺术传统的提升,影响深远。  潘氏毕业于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其后历任上海美专国画系教授、上海新华艺术学院教育系主任、杭州国立艺术院中国画主任教授、国立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