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能力是推动历史前进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江泽民同志说:“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当今世界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学生学习的性质应当由转授性、继承性转变为探索性、创新性。语文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更应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内容上要从单纯的语言教学转向既学习语言,又学习文化和科技知识;在教学方法上,不仅研究教法,而且要研究学法,以便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1-0210-01
教育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等为基础,以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因为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其他各科的学习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并且通过在语文课堂内外培养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能力,也是一个人走向社会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长期以来,学生都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惯性的思维定式已经形成了,所以他们的创新意识长期都被压制着,无法将其激发出来。例如:语文教师在对一篇课文进行讲解时,总是遵循着固有的顺序,即:作者、背景、结构、中心到写作特色,再让学生写作文,起承转合,层层设防;做课后练习时也要求学生紧扣住教材,不可超出范围,并且观点上也不可越雷池一步,这一点就成了不是习惯的习惯。当前初中教学应该打破以往落后的被动教学方式,坚持创新教育,时刻都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的创新潜能要深入地挖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1.为学生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做到平等、民主。
首先,教师要尊重自己的学生,将他们当作学习的主人,与学生沟通时要用平等的姿态,确保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同时师生间要多沟通,拉近心理距离,使学生敢与教师进行自由交往,让学生产生活跃的心境;其次,还要对语文课堂进行创新,通过改革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来实现,力求建立一个自主创新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自主发展。同时教师在教学中所运用的教学手段都应是现代化的,比较先进的,由此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学生只有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习才能达到最佳创新状态,师生间更好地互動。
2.营造语文创新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创新。
为了使授课环境有新意,可以在教室布置时融入文学性与艺术性,学习专栏以及名人名言都是不可少的,两者结合起到相映成趣的效果。利用课余时间将学生组织到一起,多读书看报,也可以多做些妙语佳句的讨论。此外,围绕着当前的一些热点多开展辩论会,激发出学生的热情,适时地组织诗歌朗诵会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浓厚的语文氛围,让他们从中真正地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多学习,多创新。除此之外,教师也不可忽视学生的竞争意识,通过对该意识的培养,为学生创设出一个成功的竞争氛围,使学生思维活跃,保持创造热情。从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中可以看到,里面有很多有关创新的事例:徐霞客跋山涉水,踏遍祖国山山水水,大胆提出许多独到见解;哥白尼不迷信他人,创立地动学说;鲁迅目睹国民之麻木,弃医从文去找寻救国救民的新路子,前人的这些精神都是令学生钦佩的。由此可见,语文创新环境对刺激学生创新是有着重要意义的[1]。
3.根据实情激发学生创新,力求将语文课堂打造成为学生的天堂。
语文这门课程涉及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也是最接近生活的,更是学生们最为感兴趣的一门课程。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教育观念也开始有了转变,“满堂灌”的现象明显减少了,但是仍有很多语文教师的潜意识里没有学生的存在空间。他们将自己作为主体,而将学生看作是客体,即使他们承认当前教学中学生是主体,也不知道该如何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总的来说,教师的潜意识里没有学生的存在空间,就是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从备课开始就没有将学生的实际考虑进去,在课堂上就是按照之前准备的教案来进行教学,却没有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境和学生的需求来调控课程内容及进度,造成了一厢情愿的单向流动的课堂教学过程。而将学生视为客体,则是教师单纯地将学生当成是一只容器,可以随便地往里面填充东西,学生在学习中就始终是处于被动地位,学习效果不佳。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主要体现在教师考虑问题时停留在方法的层面上,只是多提几个问题让学生发言,或者是多组织讨论等,从本质上可以看出,这完全是只重形式,不重实效。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该认识到这个问题,要及时更新教学观,这是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一个主要任务。
二、勇于质疑,善于求异是创新教育的最高境界
学生能质疑,表明他已对问题进行了思考,在发现过程中已有所探索,已在进行创新思维活动。正如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敢于逾越常规、敢于想象猜测、敢言别人所未曾言、敢做别人所未做,宁愿冒犯错误的风险,也不要把自己束缚在一个狭小的框内的创造品格。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经常换个角度看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以便从多角度探索求异;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广泛联想,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再就是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进而发现新问题。如在学习《滥竽充数》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南郭先生能够滥竽充数?又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呢?”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新颖的见解,学生便可从南郭先生自身、齐宣王、众吹竽手、社会等不同角度去思考,从而得出为同的结论,并让学生写出《滥竽充数的启示》一文。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的积极性。
三、教师的不断创新,是激发学生创新的动力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沙塔洛夫指出:“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学生思维的能力的强弱与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水平直接相关。因此,教师应该不断追求应用创造性思维进行教学,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该敢于突破常规的教学模式,标新立异。如我在讲《孔乙已》一文时,让学生表演孔乙已“排出九文大钱”和“摸出四文钱”时的表情和动作,通过表演让学生把握了人物的迂腐清高、拮据而又穷酸的性格特征。我还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给学生播放一些构思精巧的小说佳作,去掉结尾,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猜测、续写;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我还给学生推荐一些名篇名著,让他们去阅读,再谈谈自己读后的心得,学习作者优秀的写作方法。
总之,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知识的年代,一个人才竞争激烈的年代,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是这个社会的强有力的竞争者,而创新能力是靠长时间的积累培养起来的。在我国,学校、课堂是我们接受知识的主要阵地,因此课堂的创新教育对学生来说相当重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努力使语文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
参考文献
[1]张丹,李志斌.中学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分析[J].新课程(教研),2015(6).
[2]冯彩霞,周璐.浅谈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技巧及创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5(10).
[3]林爱东.关于初中语文教学的创新探讨[J].吉林教育,2016(12).
【关键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1-0210-01
教育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等为基础,以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因为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其他各科的学习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并且通过在语文课堂内外培养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能力,也是一个人走向社会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长期以来,学生都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惯性的思维定式已经形成了,所以他们的创新意识长期都被压制着,无法将其激发出来。例如:语文教师在对一篇课文进行讲解时,总是遵循着固有的顺序,即:作者、背景、结构、中心到写作特色,再让学生写作文,起承转合,层层设防;做课后练习时也要求学生紧扣住教材,不可超出范围,并且观点上也不可越雷池一步,这一点就成了不是习惯的习惯。当前初中教学应该打破以往落后的被动教学方式,坚持创新教育,时刻都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的创新潜能要深入地挖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1.为学生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做到平等、民主。
首先,教师要尊重自己的学生,将他们当作学习的主人,与学生沟通时要用平等的姿态,确保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同时师生间要多沟通,拉近心理距离,使学生敢与教师进行自由交往,让学生产生活跃的心境;其次,还要对语文课堂进行创新,通过改革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来实现,力求建立一个自主创新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自主发展。同时教师在教学中所运用的教学手段都应是现代化的,比较先进的,由此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学生只有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习才能达到最佳创新状态,师生间更好地互動。
2.营造语文创新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创新。
为了使授课环境有新意,可以在教室布置时融入文学性与艺术性,学习专栏以及名人名言都是不可少的,两者结合起到相映成趣的效果。利用课余时间将学生组织到一起,多读书看报,也可以多做些妙语佳句的讨论。此外,围绕着当前的一些热点多开展辩论会,激发出学生的热情,适时地组织诗歌朗诵会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浓厚的语文氛围,让他们从中真正地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多学习,多创新。除此之外,教师也不可忽视学生的竞争意识,通过对该意识的培养,为学生创设出一个成功的竞争氛围,使学生思维活跃,保持创造热情。从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中可以看到,里面有很多有关创新的事例:徐霞客跋山涉水,踏遍祖国山山水水,大胆提出许多独到见解;哥白尼不迷信他人,创立地动学说;鲁迅目睹国民之麻木,弃医从文去找寻救国救民的新路子,前人的这些精神都是令学生钦佩的。由此可见,语文创新环境对刺激学生创新是有着重要意义的[1]。
3.根据实情激发学生创新,力求将语文课堂打造成为学生的天堂。
语文这门课程涉及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也是最接近生活的,更是学生们最为感兴趣的一门课程。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教育观念也开始有了转变,“满堂灌”的现象明显减少了,但是仍有很多语文教师的潜意识里没有学生的存在空间。他们将自己作为主体,而将学生看作是客体,即使他们承认当前教学中学生是主体,也不知道该如何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总的来说,教师的潜意识里没有学生的存在空间,就是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从备课开始就没有将学生的实际考虑进去,在课堂上就是按照之前准备的教案来进行教学,却没有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境和学生的需求来调控课程内容及进度,造成了一厢情愿的单向流动的课堂教学过程。而将学生视为客体,则是教师单纯地将学生当成是一只容器,可以随便地往里面填充东西,学生在学习中就始终是处于被动地位,学习效果不佳。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主要体现在教师考虑问题时停留在方法的层面上,只是多提几个问题让学生发言,或者是多组织讨论等,从本质上可以看出,这完全是只重形式,不重实效。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该认识到这个问题,要及时更新教学观,这是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一个主要任务。
二、勇于质疑,善于求异是创新教育的最高境界
学生能质疑,表明他已对问题进行了思考,在发现过程中已有所探索,已在进行创新思维活动。正如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敢于逾越常规、敢于想象猜测、敢言别人所未曾言、敢做别人所未做,宁愿冒犯错误的风险,也不要把自己束缚在一个狭小的框内的创造品格。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经常换个角度看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以便从多角度探索求异;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广泛联想,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再就是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进而发现新问题。如在学习《滥竽充数》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南郭先生能够滥竽充数?又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呢?”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新颖的见解,学生便可从南郭先生自身、齐宣王、众吹竽手、社会等不同角度去思考,从而得出为同的结论,并让学生写出《滥竽充数的启示》一文。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的积极性。
三、教师的不断创新,是激发学生创新的动力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沙塔洛夫指出:“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学生思维的能力的强弱与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水平直接相关。因此,教师应该不断追求应用创造性思维进行教学,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该敢于突破常规的教学模式,标新立异。如我在讲《孔乙已》一文时,让学生表演孔乙已“排出九文大钱”和“摸出四文钱”时的表情和动作,通过表演让学生把握了人物的迂腐清高、拮据而又穷酸的性格特征。我还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给学生播放一些构思精巧的小说佳作,去掉结尾,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猜测、续写;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我还给学生推荐一些名篇名著,让他们去阅读,再谈谈自己读后的心得,学习作者优秀的写作方法。
总之,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知识的年代,一个人才竞争激烈的年代,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是这个社会的强有力的竞争者,而创新能力是靠长时间的积累培养起来的。在我国,学校、课堂是我们接受知识的主要阵地,因此课堂的创新教育对学生来说相当重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努力使语文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
参考文献
[1]张丹,李志斌.中学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分析[J].新课程(教研),2015(6).
[2]冯彩霞,周璐.浅谈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技巧及创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5(10).
[3]林爱东.关于初中语文教学的创新探讨[J].吉林教育,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