箱庭疗法对学龄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共患睡眠障碍患儿的疗效

来源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mi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箱庭疗法治疗学龄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共患睡眠障碍患儿的疗效。

方法

采用EXCEL软件中的RAND函数生成随机数将62例学龄前ADHD共患睡眠障碍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采取家庭行为疗法,试验组在此基础上,接受箱庭疗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SQ)、Conners简明症状问卷(ASQ)和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以干预前后患儿各量表得分的变化情况评估整体疗效。

结果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干预前试验组PSQ各因子得分、CBCL与ASQ总分、CSHQ总分与各因子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品行问题=-0.847,t学习问题=0.504,t心身障碍=-1.008,t多动/冲动=-0.331,t焦虑=0.690,t多动指数=0.757,tCBCL总分=-0.532,tASQ总分=0.514,tCSHQ总分=1.132,t睡眠阻抗=-0.767,t入睡延迟=-0.634,t睡眠持续时间=0.150,t睡眠焦虑=0.149,t睡眠觉醒=0.417,t睡眠伴随障碍=0.709,t睡眠呼吸障碍=0.950,t日间困倦=1.530,均P>0.05);干预后试验组PSQ各因子得分、CBCL与ASQ总分、睡眠阻抗、入睡延迟、睡眠持续时间、睡眠觉醒、日间困倦因子得分和CSHQ总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品行问题=-3.982,t学习问题=-2.258,t心身障碍=-2.470,t多动/冲动=-4.377,t焦虑=-2.684,t多动指数=-4.249,tCBCL总分=-3.982,tASQ总分=-5.576,t睡眠阻抗=-3.712,t入睡延迟=-2.947,t睡眠持续时间=-2.332,t睡眠觉醒=-6.031,t日间困倦=-6.256,tCSHQ总分=-6.706,均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PSQ的品行问题、心身障碍、多动/冲动和多动指数因子得分干预主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品行问题=4.966,F心身障碍=5.176,F多动/冲动=4.949,F多动指数=4.926,均P<0.05);CBCL、ASQ总分干预主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CBCL=4.398,FASQ=4.814,均P<0.05);睡眠阻抗、睡眠持续时间、睡眠觉醒和CSHQ总分干预主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睡眠阻抗=5.697,F睡眠持续时间=4.467,F睡眠觉醒=6.610,FCSHQ总分=6.016,均P<0.05)。试验组儿童初始沙盘与终末沙盘主题特征例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创伤主题:(4.48±1.55)例比(1.23±0.81)例,t=8.247;治愈主题:(1.77±1.09)例比(4.55±1.46)例,t=11.274,均P<0.05]。

结论

箱庭疗法能有效改善学龄前ADHD共患睡眠障碍儿童的核心症状,可作为此类儿童早期干预手段。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总结30例儿童发作性睡病病例,了解其发病特点及临床特征,判断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MSLT)在临床工作中的诊断价值。方法试验组为2014年1月至2016年9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神经内科诊治的30例发作性睡病患儿,健康对照组为同期在小儿神经内科或儿童保健科就诊的38例健康儿童,应用多导睡眠监测仪分别完成MSLT,取得平均睡眠潜伏期及快动眼起始睡眠期起始次数,分析其临床特征,评估治疗随
目的探讨我国良性家族性婴儿癫痫(BFIE)家系的致病基因谱。方法收集2006年10月至2017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等4家医院就诊的BFIE家系临床资料和外周血DNA,首先采用Sanger测序方法筛查PRRT2基因突变,对于未发现PRRT2基因突变的家系再采用靶向捕获二代测序癫痫基因检测包对其候选致病基因进行突变筛查。结果共收集71个BFIE家系(包括227例受累者),其中52个家系发现基因突变
期刊
近年来中枢神经系统自身抗体的发现促进了神经病学的发展。免疫机制参与了许多急性脑炎和脑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儿童中比较常见的自身抗体相关性脑炎综合征包括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抗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抗体相关性脱髓鞘、抗γ-氨基丁酸A型受体脑炎、抗甘氨酸受体脑炎、基底核脑炎和抗谷氨酸脱羧酶脑炎等,其他成人中描述的自身抗体在儿童中非常罕见或未见报道。有关血清学阴性的疑似自身免疫性脑炎的诊断,在
期刊
2017年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发布了25周岁以下脑性瘫痪(脑瘫)患者的评估和管理指南,在脑瘫高危因素中强调了产前和产时孕妇呼吸道或泌尿生殖道感染、新生儿脓毒症(尤其是体质量低于1.5 kg)2项独立高危因素,值得临床高度重视。头颅磁共振成像可对脑瘫的病因进行评估和归类,先天性因素导致的脑瘫中,脑白质损伤占45%,双侧基底核或深部灰质损伤占13%,先天畸形占10%,局部性梗死占7
目的分析以血清转氨酶升高为首发表现的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患儿的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和漏诊。探讨转氨酶升高与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早期的关系,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以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24例以转氨酶升高为首发表现,最终经DMD基因检测或肌活检确诊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的患儿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表现、诊断过程、血清肌酶、基因分析、肌电图和骨骼肌病理变化等临床资料和
急性坏死性脑病(ANE)是一种罕见的感染后急性脑病,多继发于病毒感染,发病机制可能与宿主感染病毒后产生过度免疫反应有关。其病理改变为局灶性血管损伤所致血脑屏障破坏、血浆渗出,最终引起脑水肿、点状出血、神经元及胶质细胞坏死。影像学改变具有诊断意义,为对称性多灶脑损害,双侧丘脑100%受累。对ANE的治疗无特效药物,主要采用激素、免疫球蛋白和血浆置换等治疗。
生酮饮食(KD)是治疗儿童难治性癫痫的一种辅助疗法,近年来大量临床实践及研究证实其确有一定疗效。虽然有关KD抗癫痫作用机制的研究已有不少发现,但迄今尚未找到与临床疗效相关的明确的生物靶点。现针对KD本身的生化特性及其引发的代谢改变(包括对神经元γ-氨基丁酸能、谷氨酸能、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和嘌呤能代谢的作用等),对KD治疗儿童难治性癫痫的作用机制及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目的总结抗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脑炎共患白质脱髓鞘病例的临床和预后特点,探讨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分析3例抗NMDA受体脑炎共患白质脱髓鞘患儿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并以"抗NMDA受体脑炎"和"脱髓鞘"及"anti-NMDA receptor encephalitis"和"demyelinating"为检索词分析检查CNKI、万方及PubMed数据库(建库至2017年5月),结合既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