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小学生课间不文明休息的行为,是摆在每个小学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怎样矫正小学生课间不文明休息?“爱学生、尊重学生”是前提。本文笔者我从事小学班主任工作三十年,总结了一些对待小学生不良行为的方法,收到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爱生 改善 教育 培养
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矫正少数学生不良行为,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本文仅就小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谈谈自己的一得之见,切望得到专家和同仁们的指正。
一、小学生课间不文明休息的原因
各种不文明休息行为产生的外部原因与内部原因不尽相同,但是通过对大量个案材料的分析也可发现其中有某些共同的规律性。比如一些个案材料表明,小学生爱打骂多半是由于现实环境中存在有斗殴、打架的坏榜样或提供了打架机会造成的,其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方式的不当(如家长常常在家动不动就打架,孩子一旦有缺点,不是教育,而是一伸手就打孩子)则往往是主要的外部原因,而儿童本身缺乏道德观念,其虚荣心、模仿性等则是主观原因。小学生违反纪律或不文明休息行为的成因比较复杂。许多材料表明,这类行为首先与缺乏家庭管教不得法有关,如父母离异或工作过忙,因缺乏照顾他们而使他们如脱缰野马,无所约束等;其次也跟小学生或者由于成绩差,缺乏学习兴趣,或者能力强在课堂上满足不了求知欲,或者个性倔强与教师对立,或者有乱班生活的历史,养成了散漫习惯等情况有关;还可能与社会上各种坏影响,如不良同伴的感染,接触剑侠小说和武打影片,误认为“闹是英雄”等情况有关;而缺乏明确的纪律观念和一定的自制力,则往往是他们的主观原因。总之,小学生不文明休息是他们在长期缺乏社会导向能力而适应不良情境或屈从于外部诱因及内部冲动的结果。
小学生不文明休息行为的发生没有年龄界限,这说明其根源在于现实社会中的不良道德环境。可是,不文明休息在儿童身上较易或较多地出现,这表明它与儿童成长身心发展的一些特点如模仿性、适应性、不成熟性、可塑造等有着一定关系。为了防止小学生课间不文明休息行为的产生与发展,根据小学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是必要的。经验表明,小学生不文明休息行为发现得越早,纠正得越快,就越有利于小学生品德的健全发展。
二、对小学生不良行为矫正的方法
大量教育实践证明,小学生不文明休息行为是可以得到矫正或改善的。关键在于采取符合小学生心理活动规律和个性年龄特点的教育措施。这些措施大致有:
1.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疑惧
课间不文明休息的学生经常受到成人、教师的斥责、惩罚和同学们的耻笑或歧视,一般都比较心虚、敏感,对老师和进步同学有戒心或敌意;但他们又很需要教师的谅解和同学的信任。为了使他们能更好地接受教育,必须首先使他们解除顾虑,摆脱消极的态度定势。,教师应当进行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自己带头真心实意地尊重、关心和爱护这些学生;第二,教育集体正确对待和热情帮助这些学生。只有当这些学生体察到教师的善意,体验到集体的温暖,他们才会消除对立情绪,增强对人的信任感,乐于接近教师并接受指导,乐于参加集体活动并从中得到教益。
2.抓时机,引起内心的震动
有不文明行为的学生往往听惯了训诉,学会了检讨或其它应付的办法,所以教师的一般劝说、批评往往不大生效。如果教育者能抓住某些事件利用或激起他们的思想斗争或情绪波动,而后给予启发诱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这种经历往往会在他们心灵上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为不文明休息行为变化的转折点。
3.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课间不文明休息的学生多半缺乏集体荣誉感,而其中属受批评或惩戒的还可能有自卑心。一个人如果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就会自暴自弃,失去上进的动力。教师若能善于在这些学生身上发现湮没的问题和缺点中的“闪光点”和微细的进步,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赞扬或委派某些为全班服务的任务以表示信任,就会使他们重新点燃起自尊心的火种,获得克服缺点的勇气和自信。
对于课间文明休息的要求已经反复强调,效果并不理想。利用班内学生不文明休息已经发生的自己无法负责的问题直接教育,给学生的感受会更深刻。
4.提供范例,增强是非感
有不文明休息行为的学生尽管有不断出现问题,不断承认错误,有时也有进步,但本人并不一定真正意识到问题的性质、危害以及克服缺点的方法。为此,我专门召开了一次班队会,为学生讲述了一些案例。
许多实验经验表明,提高这些学生的道德认识的好办法之一,是向他们提供有正反面经验教训的生动事例或文艺作品,通过启发,领悟到改正自己行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5.进行考验,反复教育
不文明休息行为的矫正是一个破除旧动型建立新联系、新动型的过程。在矫正的初期,可以用加强管理、暂时躲开旧环境和某些诱因的方法。但是成功的改造教育最终使这些学生在难以避免的旧环境和诱因条件下具有抗拒诱惑、坚持正确方向行动的能力。为此,应当在一定阶段通过考验使他们得到锻炼。关键是教育者把这种反复看作是教育的良好时机,循循善诱地帮助学生总结教训,引导他继续前进。
6.区别对待,因事制宜
课间不文明休息行为的性质、程度不同,他们的年龄、性别、个性不同,因此要想更顺利、更有效地进行矫正工作,就必须考虑这些差异,采取灵活、机智的方式方法。一般说,年龄小的孩子出现不文明休息行为大都是由于不了解或不理解道德准则,出于好奇或一时的冲动以及不良行为习惯而产生的,而又是比较易于矫正的。所以更多地采取正面诱导或某些巧妙的办法较易奏效。对于大一些的学生有时也可以采取更严肃或更严厉的方式,有时也可以采取迂回的方法。
三、坚持教育,不断探索
教育的对象是在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成长着的活生生的儿童。因为他们在成长,所以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各样不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行为和问题。我们是为发现和解决这些问题去工作的,因此不能回避与害怕這些问题。只要我们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不断探索儿童成长的规律和特点,采取灵活而切实的教育方式,我们就一定能把他们培养成为新一代跨世纪的人才。
关键词:爱生 改善 教育 培养
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矫正少数学生不良行为,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本文仅就小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谈谈自己的一得之见,切望得到专家和同仁们的指正。
一、小学生课间不文明休息的原因
各种不文明休息行为产生的外部原因与内部原因不尽相同,但是通过对大量个案材料的分析也可发现其中有某些共同的规律性。比如一些个案材料表明,小学生爱打骂多半是由于现实环境中存在有斗殴、打架的坏榜样或提供了打架机会造成的,其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方式的不当(如家长常常在家动不动就打架,孩子一旦有缺点,不是教育,而是一伸手就打孩子)则往往是主要的外部原因,而儿童本身缺乏道德观念,其虚荣心、模仿性等则是主观原因。小学生违反纪律或不文明休息行为的成因比较复杂。许多材料表明,这类行为首先与缺乏家庭管教不得法有关,如父母离异或工作过忙,因缺乏照顾他们而使他们如脱缰野马,无所约束等;其次也跟小学生或者由于成绩差,缺乏学习兴趣,或者能力强在课堂上满足不了求知欲,或者个性倔强与教师对立,或者有乱班生活的历史,养成了散漫习惯等情况有关;还可能与社会上各种坏影响,如不良同伴的感染,接触剑侠小说和武打影片,误认为“闹是英雄”等情况有关;而缺乏明确的纪律观念和一定的自制力,则往往是他们的主观原因。总之,小学生不文明休息是他们在长期缺乏社会导向能力而适应不良情境或屈从于外部诱因及内部冲动的结果。
小学生不文明休息行为的发生没有年龄界限,这说明其根源在于现实社会中的不良道德环境。可是,不文明休息在儿童身上较易或较多地出现,这表明它与儿童成长身心发展的一些特点如模仿性、适应性、不成熟性、可塑造等有着一定关系。为了防止小学生课间不文明休息行为的产生与发展,根据小学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是必要的。经验表明,小学生不文明休息行为发现得越早,纠正得越快,就越有利于小学生品德的健全发展。
二、对小学生不良行为矫正的方法
大量教育实践证明,小学生不文明休息行为是可以得到矫正或改善的。关键在于采取符合小学生心理活动规律和个性年龄特点的教育措施。这些措施大致有:
1.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疑惧
课间不文明休息的学生经常受到成人、教师的斥责、惩罚和同学们的耻笑或歧视,一般都比较心虚、敏感,对老师和进步同学有戒心或敌意;但他们又很需要教师的谅解和同学的信任。为了使他们能更好地接受教育,必须首先使他们解除顾虑,摆脱消极的态度定势。,教师应当进行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自己带头真心实意地尊重、关心和爱护这些学生;第二,教育集体正确对待和热情帮助这些学生。只有当这些学生体察到教师的善意,体验到集体的温暖,他们才会消除对立情绪,增强对人的信任感,乐于接近教师并接受指导,乐于参加集体活动并从中得到教益。
2.抓时机,引起内心的震动
有不文明行为的学生往往听惯了训诉,学会了检讨或其它应付的办法,所以教师的一般劝说、批评往往不大生效。如果教育者能抓住某些事件利用或激起他们的思想斗争或情绪波动,而后给予启发诱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这种经历往往会在他们心灵上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为不文明休息行为变化的转折点。
3.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课间不文明休息的学生多半缺乏集体荣誉感,而其中属受批评或惩戒的还可能有自卑心。一个人如果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就会自暴自弃,失去上进的动力。教师若能善于在这些学生身上发现湮没的问题和缺点中的“闪光点”和微细的进步,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赞扬或委派某些为全班服务的任务以表示信任,就会使他们重新点燃起自尊心的火种,获得克服缺点的勇气和自信。
对于课间文明休息的要求已经反复强调,效果并不理想。利用班内学生不文明休息已经发生的自己无法负责的问题直接教育,给学生的感受会更深刻。
4.提供范例,增强是非感
有不文明休息行为的学生尽管有不断出现问题,不断承认错误,有时也有进步,但本人并不一定真正意识到问题的性质、危害以及克服缺点的方法。为此,我专门召开了一次班队会,为学生讲述了一些案例。
许多实验经验表明,提高这些学生的道德认识的好办法之一,是向他们提供有正反面经验教训的生动事例或文艺作品,通过启发,领悟到改正自己行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5.进行考验,反复教育
不文明休息行为的矫正是一个破除旧动型建立新联系、新动型的过程。在矫正的初期,可以用加强管理、暂时躲开旧环境和某些诱因的方法。但是成功的改造教育最终使这些学生在难以避免的旧环境和诱因条件下具有抗拒诱惑、坚持正确方向行动的能力。为此,应当在一定阶段通过考验使他们得到锻炼。关键是教育者把这种反复看作是教育的良好时机,循循善诱地帮助学生总结教训,引导他继续前进。
6.区别对待,因事制宜
课间不文明休息行为的性质、程度不同,他们的年龄、性别、个性不同,因此要想更顺利、更有效地进行矫正工作,就必须考虑这些差异,采取灵活、机智的方式方法。一般说,年龄小的孩子出现不文明休息行为大都是由于不了解或不理解道德准则,出于好奇或一时的冲动以及不良行为习惯而产生的,而又是比较易于矫正的。所以更多地采取正面诱导或某些巧妙的办法较易奏效。对于大一些的学生有时也可以采取更严肃或更严厉的方式,有时也可以采取迂回的方法。
三、坚持教育,不断探索
教育的对象是在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成长着的活生生的儿童。因为他们在成长,所以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各样不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行为和问题。我们是为发现和解决这些问题去工作的,因此不能回避与害怕這些问题。只要我们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不断探索儿童成长的规律和特点,采取灵活而切实的教育方式,我们就一定能把他们培养成为新一代跨世纪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