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展循环农业是农村一场深刻的变革,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循环农业对于地处辽东山区的抚顺市而言,却是一道陌生的考题。
这条道路该怎么走?茂原抓住了农业部在全国启动循环农业促进行动的机遇,推出了三年内探索完善的“茂原模式”。既治理种养殖业对水源的污染,又促进农民的增收模式,为抚顺市发展循环农业开了个好头。
农民的“定心丸”
辽宁省抚顺县上马乡姚家村地处抚顺市郊区的一条山沟里,90年代以来,全村200户人家中80%的农民都以外出打工为生。然而近两年,这里土地却被农民当做了“聚宝盆”。
姚家村的500亩水稻仅是抚顺市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一个点,现在围绕大伙房水库一带,有机水稻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3万多亩,是辽宁省目前最大的集中连片有机稻田。这个园区的管理者不是农民,也不是政府部门,而是一家名为茂原有限责任公司的企业。
村里在这里建起生物有机肥厂,收购大伙房水库上游一带的畜禽粪便,生产出生物有机肥,供给农民作为有机稻田的肥料,农民按照标准生产出的有机水稻由公司收购,加工成“三块石”牌有机大米,销往各地。所剩的糠麸用于榨米糠油或生产成饲料,由饲养户去发展有机饲养,畜禽粪便再由“茂原”公司收购。整个循环过程展示出以“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并被命名为“茂原模式”。
在这个模式中,农民是最大的受益者。村民李全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耕种一亩有机稻与普通水稻相比,种子、插秧、运输脱粒、农膜育苗等费用是一样的,只是有机稻田不能施用化肥和农药,需要进行人工除草,算起来劳动力的成本要高一些。但最终每亩的效益却比普通水稻高出300多元。农民不承担市场风险,吃了一颗定心丸。
农民在养殖业方面感触更深。上马乡坎木村支部书记书赵霞说,村里三分之一的人家搞养殖生产,以前产出的污水直接排放到水库里。自从“茂原”公司来村里收购猪粪鸡粪,搞起清洁生产后,村容焕然一新,村民发展畜禽饲养的积极性也提高。村民王长多说,现在每家都有封闭的粪池,他家最多时养了80多头猪,过去让人发愁的大粪堆也能卖钱了。
“茂原模式”的聚宝盆效应,使农民知道,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相比,有机食品是最好的。这种营养丰富的环保型农产品,是他们提高收入的聚宝盆。他们按照国际标准生产,坚决不使用农药、化肥,每家每户还互相监督。
向传统挑战的革命
“茂原公司”之所以成为发展循环农业的领军者,要从抚顺地区非同寻常的历史责任说起。抚顺素有辽宁绿色屏障和水源涵养地之称。多少年来,为下游城市“送一碗清水”的责任感,融入了全市人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
然而,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和畜禽粪便的急剧增加,使得大伙房水库库区周边及上游保护区的水资源环境正日益恶化。每年丰水期,化肥及农药随地表水进入河道,对大伙房水库水质造成严重威胁。另外,水库周边养殖专业村、规模化养殖场的畜禽粪便的排放,也严重污染水库及地下水。
怎样杜绝污染,确保水库水质安全成了压在当地人心头的一个沉甸甸的疑问。如果是工厂可以关闭或采取治污措施,而对处在水库上游因农民种地与搞养殖造成的污染却不可能这样做。规模越来越大的饲养业一旦被叫停,恐怕影响到千家万户农民的生计。市、县两级领导在六年里多方调查,沟通考证,认为应该走农牧结合之路,化污为肥,形成畜—肥—粮循环的农业生产模式,构筑生态平衡体系。
把这个思路落到实处,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引导当地农民发展有机种养。有机农产品要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进行生产加工,并要通过独立的认证机构认证。谁能保证千家万户的农民能年复一年按照一个标准生产,实现增收?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规划已经草成,实施起来却阻力重重。
“茂原公司”在这个背景下,走上投资农业生产领域。董事长苗树新创办的集团公司不仅是当地纳税大户,而且热心公益事业。当时苗树新应家乡政府的邀请,在大伙房水库上游投资建起了生物有机肥厂。信息来源广泛的苗树新看到了投资农业的前途,她认为企业终将会在循环农业的推进中崛起。她因此接管抚顺市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管理,同时成立了“茂原”米业公司,为有机大米的加工销售,进行系统的市场运作。这样,从畜禽粪便收购加工到有机水稻栽培,再到有机米加工销售,初步形成链条。
“茂原”公司企业直接进入农业生产领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掀起了向传统农业挑战的一场革命。企业在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园区内,一点一滴地引导农民走进循环农业的领域。同样是种水稻,施有机肥就会比用化肥的成本高,“茂原”公司无偿或者低价向农民提供有机肥,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每年都按市场价格给农民补上因产量低所受的损失。
在“茂原”公司随处可以看到这样的条幅:“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公司上下贯彻一个理念:为拥有蓝天碧水,为人们吃有机食品而办企业。
“茂原模式”向传统农业的挑战初见成效,大伙房水库上游畜禽粪便污染治理试点成功,推进了饲养业的可持续发展。去年仅抚顺县有机水稻的种植面积占全县水稻总面积的1/2,其他县区还在此基础上发展了稻田养蟹等项目,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正转化为各地实际行动。
可持续发展的活水
去年末,抚顺农委组织了一次“评米大赛”,邀请专业人士和社区居民代表对10个品种的大米烧成的饭进行品尝。新加工的大米刚一上市,当地各企业的定购量就达到了百万余斤。一位退休的老干部说,吃有机大米一直是我们的盼望,尽管价格贵一点,也愿意购买。同时“三块石”牌有机大米被评为“辽宁名牌农产品”。在上海、北京、沈阳等各大超市里走俏,供不应求。
苗树新说,三年前建立的有机肥厂时是亏损运行,形成循环农业链以后,企业开始走向盈利。这个效益转化速度之快当初没有被估量到,循环农业将“茂原”公司带进了可持续发展的新领域。
“茂原模式”在保护好生态的前提下,使农民和企业实现双赢,关键在于抚顺市政府部门为农业要素的集聚创造了平台。
2006年,“茂原”公司被列入市“龙头”企业。市农委等部门成为了“茂原”公司和农民联系的纽带,解决了农民培训、生产监督、安全控害、测土施肥、有机认证、品牌申报等诸多问题。市环保局、市动监局等部门在大伙房水库一带抓有机饲养的试点,市交通、水利、县区、乡镇等在资金投入、农民引导等方面也开展了积极的工作。
“茂原模式”的另一个重要创新是建立了公司+农科站+农户的管理体系。
茂原公司虽然对农业生产投资但并不直接面对农户,而是通过乡政府的农科站来管理整个园区的有机水稻的生产。上马乡农业站统一购种、育苗、供肥、耙地、插秧、收获等“八统一”,向农民进行技术传授,对有机水稻生产的全过程进行监管。这个管理体系的形成,帮助农民摸索到了科技入户的好方法。
“茂原模式”将单个的农民联系起来,形成了协同发展的产业链,为提高农村的文明程度奠定了基础。大伙房水库周边村落昔日被粪便、蚊蝇包围的肮脏环境得到根本治理,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这条道路该怎么走?茂原抓住了农业部在全国启动循环农业促进行动的机遇,推出了三年内探索完善的“茂原模式”。既治理种养殖业对水源的污染,又促进农民的增收模式,为抚顺市发展循环农业开了个好头。
农民的“定心丸”
辽宁省抚顺县上马乡姚家村地处抚顺市郊区的一条山沟里,90年代以来,全村200户人家中80%的农民都以外出打工为生。然而近两年,这里土地却被农民当做了“聚宝盆”。
姚家村的500亩水稻仅是抚顺市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一个点,现在围绕大伙房水库一带,有机水稻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3万多亩,是辽宁省目前最大的集中连片有机稻田。这个园区的管理者不是农民,也不是政府部门,而是一家名为茂原有限责任公司的企业。
村里在这里建起生物有机肥厂,收购大伙房水库上游一带的畜禽粪便,生产出生物有机肥,供给农民作为有机稻田的肥料,农民按照标准生产出的有机水稻由公司收购,加工成“三块石”牌有机大米,销往各地。所剩的糠麸用于榨米糠油或生产成饲料,由饲养户去发展有机饲养,畜禽粪便再由“茂原”公司收购。整个循环过程展示出以“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并被命名为“茂原模式”。
在这个模式中,农民是最大的受益者。村民李全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耕种一亩有机稻与普通水稻相比,种子、插秧、运输脱粒、农膜育苗等费用是一样的,只是有机稻田不能施用化肥和农药,需要进行人工除草,算起来劳动力的成本要高一些。但最终每亩的效益却比普通水稻高出300多元。农民不承担市场风险,吃了一颗定心丸。
农民在养殖业方面感触更深。上马乡坎木村支部书记书赵霞说,村里三分之一的人家搞养殖生产,以前产出的污水直接排放到水库里。自从“茂原”公司来村里收购猪粪鸡粪,搞起清洁生产后,村容焕然一新,村民发展畜禽饲养的积极性也提高。村民王长多说,现在每家都有封闭的粪池,他家最多时养了80多头猪,过去让人发愁的大粪堆也能卖钱了。
“茂原模式”的聚宝盆效应,使农民知道,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相比,有机食品是最好的。这种营养丰富的环保型农产品,是他们提高收入的聚宝盆。他们按照国际标准生产,坚决不使用农药、化肥,每家每户还互相监督。
向传统挑战的革命
“茂原公司”之所以成为发展循环农业的领军者,要从抚顺地区非同寻常的历史责任说起。抚顺素有辽宁绿色屏障和水源涵养地之称。多少年来,为下游城市“送一碗清水”的责任感,融入了全市人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
然而,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和畜禽粪便的急剧增加,使得大伙房水库库区周边及上游保护区的水资源环境正日益恶化。每年丰水期,化肥及农药随地表水进入河道,对大伙房水库水质造成严重威胁。另外,水库周边养殖专业村、规模化养殖场的畜禽粪便的排放,也严重污染水库及地下水。
怎样杜绝污染,确保水库水质安全成了压在当地人心头的一个沉甸甸的疑问。如果是工厂可以关闭或采取治污措施,而对处在水库上游因农民种地与搞养殖造成的污染却不可能这样做。规模越来越大的饲养业一旦被叫停,恐怕影响到千家万户农民的生计。市、县两级领导在六年里多方调查,沟通考证,认为应该走农牧结合之路,化污为肥,形成畜—肥—粮循环的农业生产模式,构筑生态平衡体系。
把这个思路落到实处,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引导当地农民发展有机种养。有机农产品要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进行生产加工,并要通过独立的认证机构认证。谁能保证千家万户的农民能年复一年按照一个标准生产,实现增收?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规划已经草成,实施起来却阻力重重。
“茂原公司”在这个背景下,走上投资农业生产领域。董事长苗树新创办的集团公司不仅是当地纳税大户,而且热心公益事业。当时苗树新应家乡政府的邀请,在大伙房水库上游投资建起了生物有机肥厂。信息来源广泛的苗树新看到了投资农业的前途,她认为企业终将会在循环农业的推进中崛起。她因此接管抚顺市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管理,同时成立了“茂原”米业公司,为有机大米的加工销售,进行系统的市场运作。这样,从畜禽粪便收购加工到有机水稻栽培,再到有机米加工销售,初步形成链条。
“茂原”公司企业直接进入农业生产领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掀起了向传统农业挑战的一场革命。企业在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园区内,一点一滴地引导农民走进循环农业的领域。同样是种水稻,施有机肥就会比用化肥的成本高,“茂原”公司无偿或者低价向农民提供有机肥,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每年都按市场价格给农民补上因产量低所受的损失。
在“茂原”公司随处可以看到这样的条幅:“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公司上下贯彻一个理念:为拥有蓝天碧水,为人们吃有机食品而办企业。
“茂原模式”向传统农业的挑战初见成效,大伙房水库上游畜禽粪便污染治理试点成功,推进了饲养业的可持续发展。去年仅抚顺县有机水稻的种植面积占全县水稻总面积的1/2,其他县区还在此基础上发展了稻田养蟹等项目,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正转化为各地实际行动。
可持续发展的活水
去年末,抚顺农委组织了一次“评米大赛”,邀请专业人士和社区居民代表对10个品种的大米烧成的饭进行品尝。新加工的大米刚一上市,当地各企业的定购量就达到了百万余斤。一位退休的老干部说,吃有机大米一直是我们的盼望,尽管价格贵一点,也愿意购买。同时“三块石”牌有机大米被评为“辽宁名牌农产品”。在上海、北京、沈阳等各大超市里走俏,供不应求。
苗树新说,三年前建立的有机肥厂时是亏损运行,形成循环农业链以后,企业开始走向盈利。这个效益转化速度之快当初没有被估量到,循环农业将“茂原”公司带进了可持续发展的新领域。
“茂原模式”在保护好生态的前提下,使农民和企业实现双赢,关键在于抚顺市政府部门为农业要素的集聚创造了平台。
2006年,“茂原”公司被列入市“龙头”企业。市农委等部门成为了“茂原”公司和农民联系的纽带,解决了农民培训、生产监督、安全控害、测土施肥、有机认证、品牌申报等诸多问题。市环保局、市动监局等部门在大伙房水库一带抓有机饲养的试点,市交通、水利、县区、乡镇等在资金投入、农民引导等方面也开展了积极的工作。
“茂原模式”的另一个重要创新是建立了公司+农科站+农户的管理体系。
茂原公司虽然对农业生产投资但并不直接面对农户,而是通过乡政府的农科站来管理整个园区的有机水稻的生产。上马乡农业站统一购种、育苗、供肥、耙地、插秧、收获等“八统一”,向农民进行技术传授,对有机水稻生产的全过程进行监管。这个管理体系的形成,帮助农民摸索到了科技入户的好方法。
“茂原模式”将单个的农民联系起来,形成了协同发展的产业链,为提高农村的文明程度奠定了基础。大伙房水库周边村落昔日被粪便、蚊蝇包围的肮脏环境得到根本治理,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