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数字传媒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电视媒体融合与变革的传播实践不断深化,同时理论探索与研究的成果力作也陆续呈现。孙宜君教授等新著《融合与变革:融媒时代电视传播研究》(2012年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全面系统地探讨了电视传播的新观念、新价值、新模式、新特点、新平台、新伦理、新生态,以及新的服务与管理体制等重要问题,并针对电视媒体的转型发展提出了相应对策。作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成果之一,这本书凝结了作者对融媒时代电视传播变革现状与趋向的研讨与思考,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与理论创新,对于建设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无疑具有启示意义。
一、以媒介发展视角对电视传播现状与趋向进行科学概括与预测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后,由媒体融合引发的关于“电视生死存亡”的激烈争论已经成为一个热点话题。不管是“即将消亡”,还是“融合共生”,这些争论代表着人们对于电视媒体发展与未来命运的焦虑,也意味着在媒介领域发生深刻变革的情况下,关于电视媒体的现状和未来已经难以达成一定的共识。本书的讨论也由此展开。
在第一、二章中,作者首先呈现了争鸣的现状,进而从总体上梳理了电视媒体在融媒时代的发展走向,认为电视传播经历了由封闭向开放、由低端向智能、由单一向融合、由单屏向跨屏的嬗变,并预测AR、VR、3D影像等将成为电视未来发展的技术动力和方向。在此基础上,作者构建了本书的研究框架,聚焦电视传播这个本体,以电视媒介的发展为线索,按照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围绕电视媒介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在梳理与思索融媒时代电视的概念与特征、流程与模式、传播现象与价值拓展等嬗变的基础上,作者对电视媒体及传播的生存现状作了描述,对电视媒体及传播的发展趋势与未来作了预测;同时对融媒时代电视传播理论进行再审视。我们可以体察,该章节从电视传播本体的角度条分缕析,厘清了电视媒体伴随技术革新发生的历史变化。从电视媒体产生到壮大,从数字化到网络化、新媒体化。这从侧面印证了如今我们又一次站在技术革新的时代窗口,也是电视媒体进行自我重塑的新机遇。
当前,随着媒体融合进入深度融合阶段,在电视行业建设全程、全息、全员、全效媒体的速度不断加快,内容生产和产品形态进一步丰富,媒体传输分发和用户服务能力得到提升,节目、技术、平台、人才等生产要素逐步共享融通。通过探索平台经营的多元化战略,传统电视将实现跨地域、跨媒体、跨行业经营,进而实现产业链的深度整合,而这一切将诱发视听传播的深刻变革。融合变革,是本书的核心,也是融媒时代电视传播发展的关键词与主基调。
二、从不同角度全景式解读融媒时代电视传播发生的新变化
变革直接的表现在哪里?电视传播领域涉及方方面面,对其现象与问题的研究,应当全方位、多角度展开。传播学者拉斯韦尔的“5W”线性模式,为后人研究大众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大众传播学的五个主要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分析”,也是由这一模式发展而来。
本书的第三章至第八章,作者在融媒时代的总体背景下,对传播者的角色嬗变、传播的媒介关联、传播的视听话语和内容整合与重构、受众与接受和传播效果进行了系统性、全景式的观察和研究,从传播学角度阐释了控制、内容、媒介、受众、效果等领域发生的新变化和新特点。其中,作为电视传播内容的基本表现形式,视听语言承担着信息交流与传播的重要职能。作者认为,“电视语言特性可以与其物理性质和其他层面的特性并列为电视的本质属性”,而“电视传播语言在词汇、语言规则、风格、修辞等方面都以嬗变来适应融媒时代与环境”。从语言学角度分析其“变”与“不变”,思维新颖、别具一格。几个层面的具体分析搭建起了电视传播的基本架构,为读者展现出一个全新的、立体的新时代电视传播形象。
在此基础上,作者的思考更深一步——明确提出传播者要适应媒介变化而主动转型,要善于把握电视媒体与网络媒体深层互联的发展趋势,要把握内容整合与重构和视听话语建构与运用的基本策略,要敢于对受众需求进行重新审视、对传播效果进行多维关照……这些都是基于变革提出的前瞻性见解,也对电视传播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三、跳出本体拘囿从上层建筑的视野对电视传播进行审视探讨
电视传播作为一种媒介形式,其運行过程和作用发挥与社会整体息息相关,因此,必须将其放置在社会这个动态的、整体的场域中去审视研究,才能充分把握其内在机理,发现问题的根源并把脉其发展规律。本书的后几章,作者跳出电视传播本身的拘囿,分别从生态的广度、体制的高度和伦理的深度,对电视传播进行深度观察。
传播媒介是一个较大的生态系统。新的媒介样态的出现,使传统的系统格局被打破。电视作为整个系统中最重要的子系统之一,其多维变化也引发了媒介生态的波动。可见的现实是,新技术条件下的视听传播系统正日趋网络化,台、网、端的深度融合拥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新媒体冲击下,电视媒介在运行过程中出现越来越重视“产业属性”的倾向,在与之相配套的人才团队、业务流程、版权工程、资本运作等方面,市场化程度也越来越高,这都是媒体融合向深里走的关键领域。从注重传播到注重经营,这应是融媒时代构建一个生机勃勃的电视传播业态的需要。因此,作者不仅从电视本身进行考察,还从与电信、互联网等行业的横向对比中观察思考,从整体上对电视传播生态、电视的全媒体转型、融媒体的运营管理等热点问题进行剖析诠释。
在聚焦产业变革的同时,文化的反思也未被忽视。从对电视娱乐化的审视,到把电视看作“没文化”,再到电视成为“文化的颠覆者”,电视批评伴随了电视传播的发展足迹。当前,电视商业化、庸俗化等问题日渐突出。作者敏锐地注意到这些问题,从伦理的深度对其进行重新审视,并提出符合当下时代特征的传播伦理的准则与纠偏策略,有助于电视传播沿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四、运用融合变革的新理念新成果为电视转型提供思路借鉴 以“共享、聚合、互动”为核心理念的媒體融合带来了传播观念的变革,并深刻影响着传媒生态的格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亨利·詹金斯认为:“媒体融合不是将多种媒体功能汇集到同一设备中的技术进程,事实上,是不同媒介内容在多媒体平台间的流动、不同形态的媒介产业间的合作以及受众为了获得最佳的媒体服务而在不同媒介间自由迁移的行为。”在广电融媒体平台迅速发展的同时,包括转型后的报业集团、通讯社、商业互联网站、社交媒体等在内的新的视听内容生产者和传播者加速入场,形成了一些具有典型融媒体特点的平台模式。作者对电视媒体在融媒时代的这些变革进行梳理和总结,目的就在于尝试为正处于变革中的电视媒体指引突破思路,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
美国著名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在《数字麦克卢汉》一书中提出“补偿性媒介”,他认为,新生媒介总是对过去某一领域或其某一先天不足的功能进行补偿或补救。在媒介空间被互联网深刻改造的背景下,传统电视媒体已迎来整体形态的优化与革新,其业务形态、组织架构和媒介功能随之调整。本书的第十一、十二章聚焦融媒时代电视媒体的转型发展,运用融合与变革的新理念对电视全媒体、融合发展的内涵进行了概括和解读,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提出了电视媒体的转型策略。其中,既涉及转型路径、发展理念等宏观战略层面,又兼顾渠道整合、平台互动、产品开发等微观操作层面。在这部分,作者还从深圳广电、湖南卫视、湖北广电、浙江广电等诸多业内优秀代表的实践案例中得到启示——“渠道的分散、终端的多元对内容形成了更大的需求力,内容生产与创新仍是广电发力的不变根基。”这些经验不仅为电视业者提供了参考借鉴,更有助于提振全行业努力实现转型发展的信心。
电视媒介从哪里来?又将向哪里去?身处纷繁复杂的媒介之变云雾中,这个问题仍像哲学之问一样迷离而深邃。融合与变革,这是作者的思考,也是其响亮的应答。可以说,本书既有对融媒时代电视传播实践成果的理论梳理与提炼,也有结合融合与变革的新理念提出的个人见解;既有对当下电视传播领域变革特征的总结,也有对应对变革实现新突破的思考。全书系统性强、视角全面、结构清晰,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调查资料翔实、论证分析充分,对电视媒体从业者、经营者、研究者以及对相关领域感兴趣的读者来说,不仅是理论资源,更具有实践上的参考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是取代关系,而是迭代关系,不是谁主谁次,而是此长彼长;不是谁强谁弱,而是优势互补。”伴随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介生态一定还会发生持续的变革和进化。全媒体、融媒体都不是电视发展的终点,未来先机无限,还需要学者们不断进行探索与研究。
一、以媒介发展视角对电视传播现状与趋向进行科学概括与预测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后,由媒体融合引发的关于“电视生死存亡”的激烈争论已经成为一个热点话题。不管是“即将消亡”,还是“融合共生”,这些争论代表着人们对于电视媒体发展与未来命运的焦虑,也意味着在媒介领域发生深刻变革的情况下,关于电视媒体的现状和未来已经难以达成一定的共识。本书的讨论也由此展开。
在第一、二章中,作者首先呈现了争鸣的现状,进而从总体上梳理了电视媒体在融媒时代的发展走向,认为电视传播经历了由封闭向开放、由低端向智能、由单一向融合、由单屏向跨屏的嬗变,并预测AR、VR、3D影像等将成为电视未来发展的技术动力和方向。在此基础上,作者构建了本书的研究框架,聚焦电视传播这个本体,以电视媒介的发展为线索,按照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围绕电视媒介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在梳理与思索融媒时代电视的概念与特征、流程与模式、传播现象与价值拓展等嬗变的基础上,作者对电视媒体及传播的生存现状作了描述,对电视媒体及传播的发展趋势与未来作了预测;同时对融媒时代电视传播理论进行再审视。我们可以体察,该章节从电视传播本体的角度条分缕析,厘清了电视媒体伴随技术革新发生的历史变化。从电视媒体产生到壮大,从数字化到网络化、新媒体化。这从侧面印证了如今我们又一次站在技术革新的时代窗口,也是电视媒体进行自我重塑的新机遇。
当前,随着媒体融合进入深度融合阶段,在电视行业建设全程、全息、全员、全效媒体的速度不断加快,内容生产和产品形态进一步丰富,媒体传输分发和用户服务能力得到提升,节目、技术、平台、人才等生产要素逐步共享融通。通过探索平台经营的多元化战略,传统电视将实现跨地域、跨媒体、跨行业经营,进而实现产业链的深度整合,而这一切将诱发视听传播的深刻变革。融合变革,是本书的核心,也是融媒时代电视传播发展的关键词与主基调。
二、从不同角度全景式解读融媒时代电视传播发生的新变化
变革直接的表现在哪里?电视传播领域涉及方方面面,对其现象与问题的研究,应当全方位、多角度展开。传播学者拉斯韦尔的“5W”线性模式,为后人研究大众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大众传播学的五个主要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分析”,也是由这一模式发展而来。
本书的第三章至第八章,作者在融媒时代的总体背景下,对传播者的角色嬗变、传播的媒介关联、传播的视听话语和内容整合与重构、受众与接受和传播效果进行了系统性、全景式的观察和研究,从传播学角度阐释了控制、内容、媒介、受众、效果等领域发生的新变化和新特点。其中,作为电视传播内容的基本表现形式,视听语言承担着信息交流与传播的重要职能。作者认为,“电视语言特性可以与其物理性质和其他层面的特性并列为电视的本质属性”,而“电视传播语言在词汇、语言规则、风格、修辞等方面都以嬗变来适应融媒时代与环境”。从语言学角度分析其“变”与“不变”,思维新颖、别具一格。几个层面的具体分析搭建起了电视传播的基本架构,为读者展现出一个全新的、立体的新时代电视传播形象。
在此基础上,作者的思考更深一步——明确提出传播者要适应媒介变化而主动转型,要善于把握电视媒体与网络媒体深层互联的发展趋势,要把握内容整合与重构和视听话语建构与运用的基本策略,要敢于对受众需求进行重新审视、对传播效果进行多维关照……这些都是基于变革提出的前瞻性见解,也对电视传播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三、跳出本体拘囿从上层建筑的视野对电视传播进行审视探讨
电视传播作为一种媒介形式,其運行过程和作用发挥与社会整体息息相关,因此,必须将其放置在社会这个动态的、整体的场域中去审视研究,才能充分把握其内在机理,发现问题的根源并把脉其发展规律。本书的后几章,作者跳出电视传播本身的拘囿,分别从生态的广度、体制的高度和伦理的深度,对电视传播进行深度观察。
传播媒介是一个较大的生态系统。新的媒介样态的出现,使传统的系统格局被打破。电视作为整个系统中最重要的子系统之一,其多维变化也引发了媒介生态的波动。可见的现实是,新技术条件下的视听传播系统正日趋网络化,台、网、端的深度融合拥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新媒体冲击下,电视媒介在运行过程中出现越来越重视“产业属性”的倾向,在与之相配套的人才团队、业务流程、版权工程、资本运作等方面,市场化程度也越来越高,这都是媒体融合向深里走的关键领域。从注重传播到注重经营,这应是融媒时代构建一个生机勃勃的电视传播业态的需要。因此,作者不仅从电视本身进行考察,还从与电信、互联网等行业的横向对比中观察思考,从整体上对电视传播生态、电视的全媒体转型、融媒体的运营管理等热点问题进行剖析诠释。
在聚焦产业变革的同时,文化的反思也未被忽视。从对电视娱乐化的审视,到把电视看作“没文化”,再到电视成为“文化的颠覆者”,电视批评伴随了电视传播的发展足迹。当前,电视商业化、庸俗化等问题日渐突出。作者敏锐地注意到这些问题,从伦理的深度对其进行重新审视,并提出符合当下时代特征的传播伦理的准则与纠偏策略,有助于电视传播沿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四、运用融合变革的新理念新成果为电视转型提供思路借鉴 以“共享、聚合、互动”为核心理念的媒體融合带来了传播观念的变革,并深刻影响着传媒生态的格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亨利·詹金斯认为:“媒体融合不是将多种媒体功能汇集到同一设备中的技术进程,事实上,是不同媒介内容在多媒体平台间的流动、不同形态的媒介产业间的合作以及受众为了获得最佳的媒体服务而在不同媒介间自由迁移的行为。”在广电融媒体平台迅速发展的同时,包括转型后的报业集团、通讯社、商业互联网站、社交媒体等在内的新的视听内容生产者和传播者加速入场,形成了一些具有典型融媒体特点的平台模式。作者对电视媒体在融媒时代的这些变革进行梳理和总结,目的就在于尝试为正处于变革中的电视媒体指引突破思路,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
美国著名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在《数字麦克卢汉》一书中提出“补偿性媒介”,他认为,新生媒介总是对过去某一领域或其某一先天不足的功能进行补偿或补救。在媒介空间被互联网深刻改造的背景下,传统电视媒体已迎来整体形态的优化与革新,其业务形态、组织架构和媒介功能随之调整。本书的第十一、十二章聚焦融媒时代电视媒体的转型发展,运用融合与变革的新理念对电视全媒体、融合发展的内涵进行了概括和解读,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提出了电视媒体的转型策略。其中,既涉及转型路径、发展理念等宏观战略层面,又兼顾渠道整合、平台互动、产品开发等微观操作层面。在这部分,作者还从深圳广电、湖南卫视、湖北广电、浙江广电等诸多业内优秀代表的实践案例中得到启示——“渠道的分散、终端的多元对内容形成了更大的需求力,内容生产与创新仍是广电发力的不变根基。”这些经验不仅为电视业者提供了参考借鉴,更有助于提振全行业努力实现转型发展的信心。
电视媒介从哪里来?又将向哪里去?身处纷繁复杂的媒介之变云雾中,这个问题仍像哲学之问一样迷离而深邃。融合与变革,这是作者的思考,也是其响亮的应答。可以说,本书既有对融媒时代电视传播实践成果的理论梳理与提炼,也有结合融合与变革的新理念提出的个人见解;既有对当下电视传播领域变革特征的总结,也有对应对变革实现新突破的思考。全书系统性强、视角全面、结构清晰,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调查资料翔实、论证分析充分,对电视媒体从业者、经营者、研究者以及对相关领域感兴趣的读者来说,不仅是理论资源,更具有实践上的参考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是取代关系,而是迭代关系,不是谁主谁次,而是此长彼长;不是谁强谁弱,而是优势互补。”伴随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介生态一定还会发生持续的变革和进化。全媒体、融媒体都不是电视发展的终点,未来先机无限,还需要学者们不断进行探索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