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从10月1日开始正式施行,距离《食品安全法》的首次颁布已经过去了7个年头。近年来,在居民“菜篮子”、“果盘子”日益丰富的同时,农产品质量安全也受到空前关注,官方数据显示抽检蔬菜、水果和肉类合格率都在96%以上【1】。但在高合格率的背后,食物农残问题的现状如何?10月16日,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公布了2015年第三季度京沪两地时令果蔬的农残检测结果,并与7年前京沪两地的农残检测数据进行对比。结果显示,高毒剧毒农药检出率大幅下降,但生鲜果蔬上混合农残问题依旧严峻,禁用农药每月均有检出。绿色和平认为,我国农业发展在丰富多样化居民“菜篮子”的基础上,更应加速摆脱对化学农药的依赖,满足居民对“舌尖上的安全”日益提高的需求。
绿色和平从今年7月开始,每个月会随机购买京沪两地的时令蔬果,送至具有资质的独立第三方实验室进行466项农药残留检测,并在次月公布检测结果。在过去的3个月以来,绿色和平组织已经累计检测了小油菜、黄瓜、桃子、生菜、豇豆、甜瓜、菠菜、青椒、葡萄等9种时令蔬果。新出炉的第三季度农残检测结果显示:87%的蔬菜和水果被检出农药残留,其中尖椒、豇豆、小油菜和葡萄最为严重,最多均检出10种混合农残。
同时,绿色和平组织将此次检测结果与2008年12月至2009年1月在京沪穗超市和农贸市场的蔬果农残检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对比7年前的检测数据,高毒农药的检出率有大幅度下降,高毒农药检出率从20%降到5%【2】。然而蔬果上最突出的混合农残问题依然严峻,2008年的45个蔬果样品测出了50种农药残留,2015年的54个蔬菜样品测出了58种农药残留,平均每种果蔬上的农残2008年为5种,2015年为4种。
“这一跨时间的数据对比显示,国家对高毒农药的淘汰和禁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这仅仅解决了一些危害最明显的农药使用问题,”绿色和平食品安全与农业项目主任王婧说:“大量混合农残的检出说明目前农业生产中仍然在大量混合使用低毒农药。长期食用含有低毒农药的蔬菜,会对人体内分泌系统产生影响,或增加致癌风险等,更多是长期小剂量接触对人产生的慢性危害。”
虽然国家农残标准相比7年前更完善,纳入检测的农药种类增加了1倍以上,最大残留限量指标进一步扩大,但是所有数据、标准只针对单一蔬果上的农药残留,没有考虑混合农残和综合食物摄入的叠加效应。目前,欧盟已经就这种只针对单一农药进行风险评估的方式提出质疑,并开始研究混合农药残留的危害【3】。
“高合格率的背后,混合农药残留的危害仍然存在,依然威胁着城乡居民的健康。”王婧说:“只有从根源上摆脱对化学农药的依赖,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农药的暴露和对人健康的危害。”
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过去被认为“安全”的农药,已经被科研机构和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确认存在健康危害和环境风险。比如目前大量使用的除草剂草甘膦今年被WHO(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对人的可能致癌物;一些新烟碱类农药由于对蜜蜂种群有伤害已经被一些国家禁用。
“我们还将持续检测京沪两地的农残情况并每月公布检测结果,为居民的食品安全状况提供独立的参考。”绿色和平食品安全与农业项目主任王婧说。农业部在今年初出台了“一控两减三基本”的发展规划,要在2020年达到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绿色和平呼吁北京、上海等大型城市的部门应积极利用各方资源,推广行之有效的生态农业措施,帮助主要蔬菜和水果基地实现农药减量使用,才能扭转近年来农药年增8%的趋势,让农药残留情况得到实质性的改善。
农残符合国家标准不一定安全
蔬果上的农药残留符合国家标准是否就安全了呢?农残标准是基于“毒理学”的数据,以最大可能的安全风险为基础,参照一个人一生天天吃某种农产品和可能吃的最大量来计算,在此基础上增加了100倍的安全系数。所有数据、标准只针对单一蔬果上的农药残留,没有考虑混合农残和综合食物摄入的叠加效应。而实际上,人们的饮食是由多种食物构成的,像是7月检测的北京小油菜一类就含有10种不同农药残留,如果又同时吃了含其它混合农残的桃子,这时“国标”的保护意义明显变得薄弱。
浸泡、冲洗和去皮不一定能去除农药
对农残稍有意识的消费者,往往将长时间冲洗、浸泡、去皮当作去除农药的有效途径,却忽略了“内吸式”农药的危害。这种农药被植物吸收后,通过植物内部疏导遍布至整株,其往往是在果蔬内部而不是表皮上。绿色和平此次检测的9种果蔬都有样品“中”了内吸式农药的“招”。有些样品还测出不只一种内吸式农药,例如在北京一个小油菜样品上,不仅使用了国家禁用农药氟虫腈,还含有另外两种同属内吸式农药的灭蝇胺、吡虫啉,长期接触具有生殖毒性及神经毒性。
京沪两地如何保障“菜篮子”安全?
据绿色和平在2014~2015年的原产地调查,北京的蔬菜多来自河北、山东,部分来自周边区县;上海除本地供应部分蔬菜外,在山东、江苏也有供沪的蔬菜基地。这些大型的蔬菜基地,病虫草害仍主要依赖化学防治,北京、上海虽然在本地对农药、化肥减量使用采取了积极的措施,但对外地供应地的蔬菜生产却缺乏有效的帮扶和监管措施。
居民的餐桌安全不能仅靠“国标”来保障,从源头上减少有毒有害的化学农药和化肥使用才是“菜篮子”安全的真正解决方案。对于京沪两地而言,不仅是要加快本地农作物生产的生态无害化转型,还需通过区域化协议,帮助供应地省份完成对化学农药、化肥的控制和减量,尽早实现现代生态农业生产,从源头上杜绝化学密集型农业对居民餐桌的污染。
绿色和平从今年7月开始,每个月会随机购买京沪两地的时令蔬果,送至具有资质的独立第三方实验室进行466项农药残留检测,并在次月公布检测结果。在过去的3个月以来,绿色和平组织已经累计检测了小油菜、黄瓜、桃子、生菜、豇豆、甜瓜、菠菜、青椒、葡萄等9种时令蔬果。新出炉的第三季度农残检测结果显示:87%的蔬菜和水果被检出农药残留,其中尖椒、豇豆、小油菜和葡萄最为严重,最多均检出10种混合农残。
同时,绿色和平组织将此次检测结果与2008年12月至2009年1月在京沪穗超市和农贸市场的蔬果农残检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对比7年前的检测数据,高毒农药的检出率有大幅度下降,高毒农药检出率从20%降到5%【2】。然而蔬果上最突出的混合农残问题依然严峻,2008年的45个蔬果样品测出了50种农药残留,2015年的54个蔬菜样品测出了58种农药残留,平均每种果蔬上的农残2008年为5种,2015年为4种。
“这一跨时间的数据对比显示,国家对高毒农药的淘汰和禁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这仅仅解决了一些危害最明显的农药使用问题,”绿色和平食品安全与农业项目主任王婧说:“大量混合农残的检出说明目前农业生产中仍然在大量混合使用低毒农药。长期食用含有低毒农药的蔬菜,会对人体内分泌系统产生影响,或增加致癌风险等,更多是长期小剂量接触对人产生的慢性危害。”
虽然国家农残标准相比7年前更完善,纳入检测的农药种类增加了1倍以上,最大残留限量指标进一步扩大,但是所有数据、标准只针对单一蔬果上的农药残留,没有考虑混合农残和综合食物摄入的叠加效应。目前,欧盟已经就这种只针对单一农药进行风险评估的方式提出质疑,并开始研究混合农药残留的危害【3】。
“高合格率的背后,混合农药残留的危害仍然存在,依然威胁着城乡居民的健康。”王婧说:“只有从根源上摆脱对化学农药的依赖,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农药的暴露和对人健康的危害。”
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过去被认为“安全”的农药,已经被科研机构和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确认存在健康危害和环境风险。比如目前大量使用的除草剂草甘膦今年被WHO(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对人的可能致癌物;一些新烟碱类农药由于对蜜蜂种群有伤害已经被一些国家禁用。
“我们还将持续检测京沪两地的农残情况并每月公布检测结果,为居民的食品安全状况提供独立的参考。”绿色和平食品安全与农业项目主任王婧说。农业部在今年初出台了“一控两减三基本”的发展规划,要在2020年达到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绿色和平呼吁北京、上海等大型城市的部门应积极利用各方资源,推广行之有效的生态农业措施,帮助主要蔬菜和水果基地实现农药减量使用,才能扭转近年来农药年增8%的趋势,让农药残留情况得到实质性的改善。
农残符合国家标准不一定安全
蔬果上的农药残留符合国家标准是否就安全了呢?农残标准是基于“毒理学”的数据,以最大可能的安全风险为基础,参照一个人一生天天吃某种农产品和可能吃的最大量来计算,在此基础上增加了100倍的安全系数。所有数据、标准只针对单一蔬果上的农药残留,没有考虑混合农残和综合食物摄入的叠加效应。而实际上,人们的饮食是由多种食物构成的,像是7月检测的北京小油菜一类就含有10种不同农药残留,如果又同时吃了含其它混合农残的桃子,这时“国标”的保护意义明显变得薄弱。
浸泡、冲洗和去皮不一定能去除农药
对农残稍有意识的消费者,往往将长时间冲洗、浸泡、去皮当作去除农药的有效途径,却忽略了“内吸式”农药的危害。这种农药被植物吸收后,通过植物内部疏导遍布至整株,其往往是在果蔬内部而不是表皮上。绿色和平此次检测的9种果蔬都有样品“中”了内吸式农药的“招”。有些样品还测出不只一种内吸式农药,例如在北京一个小油菜样品上,不仅使用了国家禁用农药氟虫腈,还含有另外两种同属内吸式农药的灭蝇胺、吡虫啉,长期接触具有生殖毒性及神经毒性。
京沪两地如何保障“菜篮子”安全?
据绿色和平在2014~2015年的原产地调查,北京的蔬菜多来自河北、山东,部分来自周边区县;上海除本地供应部分蔬菜外,在山东、江苏也有供沪的蔬菜基地。这些大型的蔬菜基地,病虫草害仍主要依赖化学防治,北京、上海虽然在本地对农药、化肥减量使用采取了积极的措施,但对外地供应地的蔬菜生产却缺乏有效的帮扶和监管措施。
居民的餐桌安全不能仅靠“国标”来保障,从源头上减少有毒有害的化学农药和化肥使用才是“菜篮子”安全的真正解决方案。对于京沪两地而言,不仅是要加快本地农作物生产的生态无害化转型,还需通过区域化协议,帮助供应地省份完成对化学农药、化肥的控制和减量,尽早实现现代生态农业生产,从源头上杜绝化学密集型农业对居民餐桌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