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与“脱欧”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chaoyi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6月的英国“脱欧”公投,像一把无情的手术刀,将斯特拉福德的表皮瞬间切开,把深藏其下、最真实的繁复肌理与偾张的血脉呈现出来,它所带来的刺激与冲击也引起这个小镇最自然的应激反应。在那场公投中,小镇所在的斯特拉福德地区超过八成选民参加投票,最终52%的人选择“脱欧”,48%的人选择“留欧”。“脱欧”票只领先4个百分点,这与英国全国的投票情况完全相同,这赋予了斯特拉福德以小见大的样本意义。莎士比亚的家乡和英国一样,在纠结中选择和欧盟分道扬镳。
  镇上的人对“脱欧”的态度也分为两极。包括斯特拉福德地区议会领袖克里斯·思恩特在内的一些当地人,在得知本地区“脱欧”公投的结果后都很平静,“很失望,但并不吃惊”。而71岁的当地居民大卫·斯蒂芬斯将英国公投“脱欧”的那一天,描述为自己生命中“除了亲人去世的日子以外最糟糕的一天”。他的妻子英格丽德是德国人,是小镇上的自由职业译员。他认为,英国选择“脱欧”就是选择自我孤立,这让人伤心。斯蒂芬斯引用莎士比亚剧本《理查二世》中的一段台词来形容自己在“脱欧日”的心情:
  “英格兰,它的周遭为汹涌的怒涛所包围,它的岩石的崖岸击退海神的进攻,现在却被笼罩在耻辱、墨黑的污点和卑劣的契约之中。那一向征服别人的英格兰,现在已经可耻地征服了它自己。啊!要是这耻辱能够随着我的生命同时消失,我的死该是多么幸福!”
  莎翁洞察人性。莎翁的家鄉人更懂得: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在莎士比亚故居附近开店的美国古董商斯科特已经在镇上住了10多年,他的妻子就是镇上人。斯科特说,自己身边的一些朋友总在抱怨,从东欧来的移民抢占了斯特拉福德的资源。“他们确实挤满了医院、银行,去哪儿都在排队,而队伍里都是东欧人。”作为没有投票权的外国人,斯科特看得更清楚,“当地人选择‘脱欧’,就是想让小镇回到原来的样子。”
  和英国不少地方的情况一样,在斯特拉福德镇上,酒吧、餐馆的服务员大多来自波兰或斯洛伐克等东欧国家。带东欧口音的英语似乎已经成了英国服务员的标准口音。按照规定,成员国劳动力可以在欧盟范围内自由流动,许多东欧国家的劳动者开始大量进入西欧寻求工作机会。根据英国“脱欧”公投后公布的官方统计数据,8个在2004年加入欧盟的东欧国家在英国工作的总人数首次超过100万。但事实上,一些数据也表明,在劳动力短缺的英国,外籍劳工为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斯特拉福德的经济发展主要靠旅游业支撑,来自欧洲的游客是小镇的重要客源,来自东欧的劳工是支撑服务业运转的重要力量。人们担心,“脱欧”将提高外籍劳工来英工作的门槛,让外国人更难进入英国。
  “世界本是一座舞台,一切的男男女女只不过是演戏的人;他们各自有出场之时,又各自有退场之日。”莎士比亚去世400年后,他的话犹在耳旁,用来描述英国今天闹哄哄的“脱欧”进程,再妥帖不过。
  如果莎士比亚投票,他会选择“脱欧”吗?这个问题在斯特拉福德引人遐想。
  正如莎士比亚在《安东尼和克里奥佩特拉》里写的那样:“智慧是命运的一部分,一个人所遭遇的外界环境会影响他的头脑。”可以想象,如果莎士比亚活到全球化的今天,他的生意一定与欧洲大陆密切相关。不管是为了羊皮手套向欧洲大陆零关税出口,还是为了吸引东欧游客,商人莎士比亚很可能会和今天伦敦的商人一样,坚定地反对“脱欧”。
  莎士比亚似乎不是一个仇外者或种族主义者,不会支持英国选择“脱欧”后针对外来移民的排外情绪。虽然他将犹太人夏洛克塑造成“冷酷无情的吝啬鬼和高利贷者”,目的却是借夏洛克的嘴控诉当时欧洲的反犹主义,是要发出“难道犹太人没有眼睛吗?难道犹太人没有五官四肢、没有知觉、没有感情、没有血气吗?”这样的感慨,发出“你们要是用刀剑刺我们,我们不是也会出血的吗?你们要是搔我们的痒,我们不是也会笑起来的吗?”这样的呐喊。不过,莎士比亚本人是个坚定的爱国者。他在《理查二世》中毫不吝惜对英格兰的溢美之词——“统于一尊的岛屿”“庄严的大地”“战神的别邸”“新的伊甸,地上的天堂”,这可能让他在精神上和今天提出“让英国重新获得独立”的“脱欧派”产生共鸣。
  有意思的是,在对欧洲的态度上,莎士比亚和他的家乡人一样,始终持模棱两可的态度。一方面,虽然莎翁一辈子没有走出过英国,但他留下的37部剧作中,超过一半是以欧洲大陆为背景的故事:《罗密欧与朱丽叶》《奥赛罗》和《威尼斯商人》的背景是意大利,《仲夏夜之梦》和《雅典的泰门》的故事发生在希腊,《哈姆雷特》讲述的是丹麦的事……从这个角度看,莎翁不是对欧洲持怀疑态度的“脱欧派”。但另一方面,莎士比亚对欧洲人又是充满批判的。在他的笔下,希腊人是“无礼的”,西班牙人是“夸夸其谈的”,丹麦人是“腐烂的”,荷兰人是“愚钝的”。他在《亨利六世》中写道:“只能利用法国,不能信赖法国。”这与英国今天实用、渐进、经验与怀疑的外交风格,以及功利主义的“疑欧传统”不谋而合。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里写道:“其实世事并无好坏,全看你们如何去想。”对莎士比亚而言,“脱欧”对英国是福是祸会像“生存还是毁灭”这个“哈姆雷特之问”那样,是个值得费劲思考的问题吗?
其他文献
李开复曾经发过一篇帖子,说有一个作家写了一本书,叫《如何用30天改变你的妻子(wife)》,两个星期卖了200万册;后来编辑发现,哎呀,书名中有个单词写错了,其实是《如何用30天改变你的人生(life)》,改回来后,两个月只卖了两本。  还有一部美国老电影,说一对夫妻到了一个镇上,丈夫发现,镇上所有男人的老婆都非常好。他就觉得很奇怪:“哎,为什么你们的老婆这么好?我的老婆却经常跟我作对。”后来有个
期刊
法国人让·巴蒂斯特·卡尔波是与吕德齐名的浪漫主义雕塑家。他曾远赴罗马学习,并对米开朗琪罗的艺术进行过深入钻研,这些努力都体现在他的代表作——为巴黎歌剧院正门墙壁创作的建筑装饰浮雕《舞蹈》中。  《舞蹈》是对浪漫主义理想最好的诠释。一群健美的青年男女欢快起舞,表现出一种永不停歇的热情。一个人在中央手举摇鼓,敲响青春的节拍,其余的人围着他,手拉手,围成圈,转不停。舞蹈激情洋溢,欢乐发自心底。从他们的动
期刊
弄堂里有个姓武的哥哥,是个让远近闻风丧胆的流氓,到处寻衅斗狠,脸上有两道刀疤。但他有个特别温柔的女朋友,总见她在弄堂里哭哭啼啼地劝他,他也常搂着她发誓要改邪归正。后来,他还是进了局子。这女孩儿经常去探望他,女孩儿的父母反对后,她索性搬进了他家里。等他出来后,他们结婚了,还开了一家饭店。他叫那女孩“小鸽子”。他发喜糖的时候,一口一个“我家小鸽子”,这温柔的话和脸上的两条刀疤形成巨大的反差,至今我一直
期刊
我太太喜欢古董,外出旅行,无论去哪里,都会一头扎进古董店。我这个人,生活当中尽可能不对什么事采取一棍子打死的态度,但有一个很想独断专行的原则,那就是:对于对古董不是很感兴趣的人来说,再没有比陪人进古董店消磨很长时间更枯燥无聊的事了。在我太太使用莫名其妙的专业术语同店主大谈特谈的时间里,我打着哈欠在店堂转来转去,看根本不想看的东西,心想,这般脏兮兮的盘子怎么标那么高的价钱!  也罢,和进女性用品商店
期刊
《读者》是一条大河,38年一川纵贯;《读者》也是滴灌,20亿册随处滋润。  《讀者》之所以在林林总总的文摘类杂志中一枝独秀,是因为她一以贯之地守护正直、善良、友爱和美好,还有办刊人的眼界和胸怀,还有西北性情里的忍与韧,都是像土地一样的心性。他们有国内最朴实耿介的编辑队伍,浓烈藏于淡泊,豪迈躲在细腻,珍惜旷野上的每一滴水、每一片花和微小的叶子;他们知道一片叶子藏着树,一滴水里藏着海。  2009年,
期刊
话说,原来你要是想了解其他人的想法,方法很简单,就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一件事,我不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但是反过来想想,我自己要是在这个处境下,我会怎么想,基本上也就可以推断出别人的想法了。  這个方法,我们这代人用了很多年,一直很好用。但是这几年,不知你有没有发现,这个方法不灵了。两个原因:第一,社会更多元化了,人和人的差异变得越来越大。第二,其实也是因为我们自己在一个领域扎得越来越深,就越不知
期刊
前几天,我遇到一位遣词用字十分到位的女性。她是个年轻的摄影师,措辞美得惊人。  她说的是所谓的敬体,但完全没有过于殷勤反显失礼的毛病,说话方式非常巧妙。我吓了一大跳,但一转念,猜想那大概是因为初次见面,我比较年长,又是她工作上的合作对象的关系吧。  后來,我和她又见了几次面,而她说话的方式和第一次见面时完全一样。无论是像我这样的长辈,还是比她年轻很多的工读生、拉面店的店员、小孩子,不管面对的是谁,
期刊
米蘭·昆德拉有一本书叫《相遇》,这个名字很好,但他没写好,或者说,他只能写成这样。他讲的相遇,是电光、石火和偶然,好似两颗各自运转的行星在第三轨道的碰撞,在充盈着陌生感的新鲜天宇下,随之迸发出的生命热情和个体自由,构成了昆德拉坚持的现代美学。  这种相遇,我想对于写作的人会是很好的激发,有幸感受时也应该珍惜,但真正能够打动我的,每每是另一种相遇。  孔子有一次驾车出游,在路上遇到齐国的程本子,倾盖
期刊
一組四个不同形状的图形(圆、正方形、三角形与六边形)都有着相同的面积。另外一组的四个图形则有着相同的周长。你能整理出两组图形,将面积相等与周长相等的图形分别归类吗?
期刊
安妮丝连一声招呼都没打就那样走了。其实她完全可以告诉我一声,我不敢说自己是一个完美的人,但要是她告诉我缺什么,我是完全有可能满足她的。结婚两年了,一天早晨,她趁我不在家,就偷偷走了,连一句话都没有。  那天早晨,我从小区市场买完菜之后,又去买了一米半要缝在餐厅窗帘上的边饰。回到家已是中午,我走进餐厅拿出买来的边饰跟窗帘比较了一下颜色。这时,我發现桌子上有一个墨水瓶、一支笔和一封信。说实在的,我更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