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当人们需要专业机构和人士指点迷津时,他们会发现:经济预测比经济形势更扑朔迷离
这年头,经济形势甚为诡异,正当人们需要专业机构和人士指点迷津时,他们会发现:经济预测比经济形势更扑朔迷离。
中国将会怎样?“V型”、“U型”、“W型”论调,各有市场。美国与世界又如何?世行、IMF、OECD互掐,有的调低,有的调高。
你方唱罢我登场,在时间给出答案之前,预测大戏将会一直唱下去,谁也不会服谁的。
听谁的?
6月22日,世界银行发布《2009全球发展金融:制定全球复苏路线图》报告,预计今年全球GDP将萎缩2.9%,较3月份预期的负1.7%进一步下调。全球贸易将下滑10%。
具体而言,美国经济今年的收缩幅度从原来的2.4%调整到3%;日本收缩幅度从5.3%调整到6.8%;欧元区的收缩幅度从2.7%调整到4.5%;只有亚太地区和南亚地区今年会保持增长。前者增长5%,后者增长4.6%。世行这一结论表明,经济衰退正在加深。
世行的悲观预期引发市场震荡,当日纽约股市三大股指受到重挫,跌幅均超过2%。
《华盛顿观察》刊文指出,世行的报告是在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复苏“绿芽”越来越多、人们对经济复苏的信心日益增加的时候公布的。报告的内容跟人们对经济走势的概念形成了不小的反差,因此也受到专家们的质疑。
美国企业研究所的经济学家拉赫曼说:“毫无疑问,我们现在的经济状况要比年初的时候改善很多。那个时候,比如美国经济好像就要跌下悬崖。现在几乎所有的指标都显示,全球经济已经稳定下来,下滑的速度已经大大缩小。下半年出现复苏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拉赫曼表示,世行的悲观预测可能来自它对资产泡沫破裂和金融危机的危害程度估计可能过于严重。实际经济表现有可能会好于世行的预测。
几乎与世行调低预测的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经合组织(OECD)却将预测上调。IMF6月15日的报告称,预计2009年美国经济将收缩2.5%,2010年将增长0.75%。相比之下,该组织4月份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预计今年美国经济将收缩2.8%。IMF还将明年全球经济成长率由原估1.9%上调至2.4%。
6月24日,OECD发表报告,上调发达国家今年经济预测,由3月时预测收缩4.3%改善至收缩4.1%,明年则由原先预测增长0.1%,向上修订至增长0.7%;其中美国今年经济由收缩4%上调至缩2.8%,明年由零增长修订至增长0.9%。
OECD秘书长葛利亚称,该组织展望报告中的最新经济预测好于此前预估值,为全球经济衰退开始以来首次。“这的确将是经合组织首次预计形势不会恶化。”
尽管对于全球的预测有比较大的分歧,但各界对于中国经济的预期却不约而同地偏向乐观。6月18,世行发布《中国经济季报》,将中国2009年GDP增长预测由6.5%调高至7.2%。尽管比中国自身预期的“保八”仍有差距,但国内媒体亦多视这一预测为“利好”。
越来越高调
在中国国內,对自身的判断分歧并不亚于全球前述情况。去年下半年才发觉危机袭来,就已被认为是后知后觉。而今年开春不久,突然又响起一种“回暖”声,让不少人质疑:危机也过去得太快了些吧?
4月底时,《财经》杂志发表社评性质文章,“莫让‘回暖’遮望眼”。“‘中国率先复苏’的兴奋感浸染着政商学界,仿佛危机已离中国而去。我们对这种乐观情绪断难苟同,深以为‘回暖’只是现象不是实质。”在其网上辩论中,“中国经济尚未见底”的观点得到大多数网友支持,反方以绝对优势获得那次辩论胜利。
6月17日的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定调,“我国经济运行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 一边指出:“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增多,总体形势企稳向好”,同时又强调:“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够稳固,不确定性因素还不少。”
不几日,中国A股市场出现一波强劲反弹。原来,国家统计局网站一篇署名“郭同欣”的文章高调指出:“我国经济已经在去年第四季度见底,目前中国经济已经开始回升。”
这一高调宣示令一些乐观的人也不免狐疑。据悉,在大部分部门、单位、机构的内部分析中,经济界权威人士多持“U”型乃至“W”型观点,而非“郭同欣”的“V”型。
据分析,“郭同欣”为“国家统计局新闻处”的缩写谐音,可视为国家统计局的官方声音。但这也只是一个部门而已。
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公开表示:“要从过去5年的13%过热增长回到8%的相对合理水平,很难短期内绝对化实现。中国经济调整也不会在短期内结束,加上全球经济遭遇百年不遇的大危机,中国经济如果能够在两三年内走出低迷已经是一种最好的可能。”
凭什么?
各方预测的理由都有一大堆。
OECD上调全球经济预测,认为经济好转主要基于三个因素:一是美国、中国、欧洲等主要经济体全面采取有力的经济刺激措施,向银行和经济中提供了大量的资本和流动性;二是经济周期所致,也就是说,企业削减库存的速度开始放缓,或开始适度增加库存,商业周期缓慢回升;再一个因素是低利率的作用,许多国家实行的超低利率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利率对各种经济活动的刺激作用已经显现。
中国此前被很多人寄望“引领全球经济复苏”,世行报告则对此泼了一瓢冷水:中国能对世界产生的影响远不如人们预期的这么大。中国的经济产值仅占全球的7%,而中国今年的实质进口将萎缩5%;因此,中国4万亿振兴经济方案对全球经济产值的净贡献仅约0.1%。
“郭同欣”的高调文章理由基于一系列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1-5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3%,其中5月份增长8.9%,比4月份加快1.6个百分点。轻、重工业增速同步回升。6月中旬的全国日均发电量同比上升3.8%,是今年4月以来的首次同比正增长。此外,国内钢材期货价格自从推出以来一路上升,在最近一个月内上涨幅度明显加快。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宏观经济先行指标的A股市场,从底部已经回升了超过70%……
但也不是所有的数据都是可靠的。今年4月,可作为经济前景先行指标的采购经理人指数(PMI,PMI在50以上表明经济总体扩张,而如果处于50以下,则意味着经济收缩)就出现这样的情况。里昂证券公布显示,今年3月,中国PMI指数再度下跌至44.8,表明中国经济尚在底部徘徊。
而几乎同时公布的还有由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联合调查的PMI,后者与前者走势迥异,PMI指数连续四个月回升,并在3月回升至52.4。
除数据收集能力与分析水平外,还有一些人为的因素也在影响经济预测。
中国智库专家经济预测拙劣、缺乏独立性曾屡受批评。《了望》杂志曾称,2007年底,社科院某位经济专家强调4%是中国通胀承受极限,中国经济不会出现大起落。两个月后,CPI达到8.7%的高值,2008年急转下跌到12月份的1.2%……
而对国外机构,也不可过多迷信其公信力。在前几个月,高帽不断送到中国,国外舆论弥漫着“中国经济率先复苏”、“中国是全球经济新引擎”、“G2”等论调,索罗斯、佐利克、摩根大通俱大力“唱多”中国。内地一些专家亦闻声起舞。“其实,这是西方捧杀中国的新阴谋。”有评论不无激烈地指出。
分析人士称,面对这些乐观论调,中国应该保持充分警惕,过誉之词往往是陷阱。在国际经济领域,中国仍应韬光养晦,而不是当“国际雷锋”。
这年头,经济形势甚为诡异,正当人们需要专业机构和人士指点迷津时,他们会发现:经济预测比经济形势更扑朔迷离。
中国将会怎样?“V型”、“U型”、“W型”论调,各有市场。美国与世界又如何?世行、IMF、OECD互掐,有的调低,有的调高。
你方唱罢我登场,在时间给出答案之前,预测大戏将会一直唱下去,谁也不会服谁的。
听谁的?
6月22日,世界银行发布《2009全球发展金融:制定全球复苏路线图》报告,预计今年全球GDP将萎缩2.9%,较3月份预期的负1.7%进一步下调。全球贸易将下滑10%。
具体而言,美国经济今年的收缩幅度从原来的2.4%调整到3%;日本收缩幅度从5.3%调整到6.8%;欧元区的收缩幅度从2.7%调整到4.5%;只有亚太地区和南亚地区今年会保持增长。前者增长5%,后者增长4.6%。世行这一结论表明,经济衰退正在加深。
世行的悲观预期引发市场震荡,当日纽约股市三大股指受到重挫,跌幅均超过2%。
《华盛顿观察》刊文指出,世行的报告是在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复苏“绿芽”越来越多、人们对经济复苏的信心日益增加的时候公布的。报告的内容跟人们对经济走势的概念形成了不小的反差,因此也受到专家们的质疑。
美国企业研究所的经济学家拉赫曼说:“毫无疑问,我们现在的经济状况要比年初的时候改善很多。那个时候,比如美国经济好像就要跌下悬崖。现在几乎所有的指标都显示,全球经济已经稳定下来,下滑的速度已经大大缩小。下半年出现复苏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拉赫曼表示,世行的悲观预测可能来自它对资产泡沫破裂和金融危机的危害程度估计可能过于严重。实际经济表现有可能会好于世行的预测。
几乎与世行调低预测的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经合组织(OECD)却将预测上调。IMF6月15日的报告称,预计2009年美国经济将收缩2.5%,2010年将增长0.75%。相比之下,该组织4月份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预计今年美国经济将收缩2.8%。IMF还将明年全球经济成长率由原估1.9%上调至2.4%。
6月24日,OECD发表报告,上调发达国家今年经济预测,由3月时预测收缩4.3%改善至收缩4.1%,明年则由原先预测增长0.1%,向上修订至增长0.7%;其中美国今年经济由收缩4%上调至缩2.8%,明年由零增长修订至增长0.9%。
OECD秘书长葛利亚称,该组织展望报告中的最新经济预测好于此前预估值,为全球经济衰退开始以来首次。“这的确将是经合组织首次预计形势不会恶化。”
尽管对于全球的预测有比较大的分歧,但各界对于中国经济的预期却不约而同地偏向乐观。6月18,世行发布《中国经济季报》,将中国2009年GDP增长预测由6.5%调高至7.2%。尽管比中国自身预期的“保八”仍有差距,但国内媒体亦多视这一预测为“利好”。
越来越高调
在中国国內,对自身的判断分歧并不亚于全球前述情况。去年下半年才发觉危机袭来,就已被认为是后知后觉。而今年开春不久,突然又响起一种“回暖”声,让不少人质疑:危机也过去得太快了些吧?
4月底时,《财经》杂志发表社评性质文章,“莫让‘回暖’遮望眼”。“‘中国率先复苏’的兴奋感浸染着政商学界,仿佛危机已离中国而去。我们对这种乐观情绪断难苟同,深以为‘回暖’只是现象不是实质。”在其网上辩论中,“中国经济尚未见底”的观点得到大多数网友支持,反方以绝对优势获得那次辩论胜利。
6月17日的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定调,“我国经济运行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 一边指出:“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增多,总体形势企稳向好”,同时又强调:“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够稳固,不确定性因素还不少。”
不几日,中国A股市场出现一波强劲反弹。原来,国家统计局网站一篇署名“郭同欣”的文章高调指出:“我国经济已经在去年第四季度见底,目前中国经济已经开始回升。”
这一高调宣示令一些乐观的人也不免狐疑。据悉,在大部分部门、单位、机构的内部分析中,经济界权威人士多持“U”型乃至“W”型观点,而非“郭同欣”的“V”型。
据分析,“郭同欣”为“国家统计局新闻处”的缩写谐音,可视为国家统计局的官方声音。但这也只是一个部门而已。
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公开表示:“要从过去5年的13%过热增长回到8%的相对合理水平,很难短期内绝对化实现。中国经济调整也不会在短期内结束,加上全球经济遭遇百年不遇的大危机,中国经济如果能够在两三年内走出低迷已经是一种最好的可能。”
凭什么?
各方预测的理由都有一大堆。
OECD上调全球经济预测,认为经济好转主要基于三个因素:一是美国、中国、欧洲等主要经济体全面采取有力的经济刺激措施,向银行和经济中提供了大量的资本和流动性;二是经济周期所致,也就是说,企业削减库存的速度开始放缓,或开始适度增加库存,商业周期缓慢回升;再一个因素是低利率的作用,许多国家实行的超低利率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利率对各种经济活动的刺激作用已经显现。
中国此前被很多人寄望“引领全球经济复苏”,世行报告则对此泼了一瓢冷水:中国能对世界产生的影响远不如人们预期的这么大。中国的经济产值仅占全球的7%,而中国今年的实质进口将萎缩5%;因此,中国4万亿振兴经济方案对全球经济产值的净贡献仅约0.1%。
“郭同欣”的高调文章理由基于一系列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1-5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3%,其中5月份增长8.9%,比4月份加快1.6个百分点。轻、重工业增速同步回升。6月中旬的全国日均发电量同比上升3.8%,是今年4月以来的首次同比正增长。此外,国内钢材期货价格自从推出以来一路上升,在最近一个月内上涨幅度明显加快。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宏观经济先行指标的A股市场,从底部已经回升了超过70%……
但也不是所有的数据都是可靠的。今年4月,可作为经济前景先行指标的采购经理人指数(PMI,PMI在50以上表明经济总体扩张,而如果处于50以下,则意味着经济收缩)就出现这样的情况。里昂证券公布显示,今年3月,中国PMI指数再度下跌至44.8,表明中国经济尚在底部徘徊。
而几乎同时公布的还有由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联合调查的PMI,后者与前者走势迥异,PMI指数连续四个月回升,并在3月回升至52.4。
除数据收集能力与分析水平外,还有一些人为的因素也在影响经济预测。
中国智库专家经济预测拙劣、缺乏独立性曾屡受批评。《了望》杂志曾称,2007年底,社科院某位经济专家强调4%是中国通胀承受极限,中国经济不会出现大起落。两个月后,CPI达到8.7%的高值,2008年急转下跌到12月份的1.2%……
而对国外机构,也不可过多迷信其公信力。在前几个月,高帽不断送到中国,国外舆论弥漫着“中国经济率先复苏”、“中国是全球经济新引擎”、“G2”等论调,索罗斯、佐利克、摩根大通俱大力“唱多”中国。内地一些专家亦闻声起舞。“其实,这是西方捧杀中国的新阴谋。”有评论不无激烈地指出。
分析人士称,面对这些乐观论调,中国应该保持充分警惕,过誉之词往往是陷阱。在国际经济领域,中国仍应韬光养晦,而不是当“国际雷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