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提高语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课前导入渗透传统文化、课中深入挖掘传统文化、总结饱蘸传统文化、课后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渗透传统文化,从而实现初中语文教学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的目标。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问题的提出
(一)中华传统文化需要在学校教育教学中传承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有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自信和自豪。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为此,教育教学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语文教学是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手段
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近年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另一方面,从初中语文教材的编排来看,传统文化篇目分量在增加。“部编本”教材注重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语文教材所选古诗文数量增加了,体裁丰富了。
(三)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需要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任,首要的就是文化基础或人文底蕴。
二、初中语文教学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的策略
(一)增强初中语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
1.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范围广,它包括习俗文化,历史文化,文字文化,文学文化,音乐文化,舞蹈文化,美术文化,体育文化,外交文化等数十种。
2.提高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能力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对这些范本的解读与挖掘,尤其是要对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意蕴进行深入解读,提高教师自身的挖掘传统文化的能力。
(二)教师了解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方法
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需要对方法的了解与掌握。如课前导入的名句导入法、歌曲导入法、舞蹈导入法、视频导入法、故事导入法等;课中的联想挖掘法、比较挖掘法、综艺挖掘法等等。这些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浓郁的文化氛围熏陶着学生。
三、课内外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方法
语文教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教学活动场所既包括课内,也延伸到课外。
(一)课前导入渗透传统文化
1.名句导入法
我上《蒹葭》这课是这样导入的:“在我们的生命中,最动人心弦的莫过于各种情感。有“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母子情,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手足情,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朋友情,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情,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夫妻情,(同时展示幻灯片图片,配乐《在水一方》),今天我们要欣赏的《蒹葭》,也是一篇抒情的经典,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走进这千古爱恋吧。”由此及彼的导入,富有文化底蕴。
2.歌曲导入法
于漪老师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心灵上,激起学生思想的浪花;或者象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孙权劝学》,我是这样导入的,一边播放《三国演义》电视剧主题曲《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一边说“今天,就让我们回到那个风起云涌,英雄辈出的时代,关羽就是其中一位骁勇善战的英雄,但他最终败在了东吴的大将手下,这位大将是谁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有关他的一篇文章。
(二)课中深入挖掘传统文化
1.联想挖掘法
联想挖掘法可以从类比、引申、相悖、色彩、引情、特征、想象等着手。比如,在教学《龟虽寿》这首诗时,我让学生深刻理解诗歌内容,深入感悟诗歌情感,尤其是对名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深入分析,让学生感受到:上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年老体衰,屈居在马槽前,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壮志。我顺势启发引导学生联想到与这首诗类似的表达爱国、壮志的诗文名句,如,曹操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使一幅海山秋色图平添了浩荡磅礴的气势,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襟、远大的的政治抱负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2.比较挖掘法
这种方法,可以用同类相比,也可用异类相比,给学生留下鲜明印象,以拓宽传统文化。我上《虽有佳肴》,提问: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句话中“学”(xiào)与“学(xu?)”其实就是一个字?为什么会这样呢?请看下面两个字“斅”“斆”,比较这两个字的不同。我明确:这是《说文解字》中“教”与“学”的写法。前面这个是“教”,后面这个是“学”,仔细会发现这两个字的写法非常相似。其中表示算筹,指的是孩童,表示手持鞭子、棍杖。学字多了几个形状:像爪一样,表示的是手,突出“手把手”教的含义。其实教与学在古文中属于异体字,即音义完全相同,是一个字的两种写法。也就是说,教与学原本在古文中意思是一样的。大家可以做出这样的理解:我在教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学习,所以教是学的一部分。这样挖掘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三)课终拓展饱蘸传统文化
1.演唱深化法
如我在上《蒹葭》这课,即将结束时,让同学们怀着对伊人的向往和执着,一起欣赏由《蒹葭》改编的歌曲《在水一方》,同学们一起跟着唱。最后我总结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同学们,我们心中都有自己的伊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尽管目标处在千里之外,我们仍须持之以恒,奋力寻求,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行走在求索的路上,要尽情书写我们无悔的青春!”演唱与教师总结,无不渗透传统文化。
2.联想拓展法
我上《爱莲说》这课,由青莲居士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引出,请学生说说还知道哪些写莲的诗句。学生们想到了:袁凯的“浦上荷花生紫烟,吴姬酒肆近人船。更将荷叶包鱼蟹,老死江南不怨天。”杨万里的“红白莲花开共塘,两般颜色一般香。恰似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张文潜的“平池碧玉秋波莹,绿云拥扇青摇柄。水宫仙子斗红妆,轻步凌波踏明镜。”杨万里的“结亭临水似舟中,夜雨潇潇乱打篷。荷叶晓看元不湿,却疑误听五更风。”......我调动并拓展了学生的诗词储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四)课外多种形式拓展
1.经典诵读
课外组织学生开展古诗文朗诵活动,让学生对古典文学进行诵读,因为古诗文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诵读古诗文,有利于促进学生深刻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2.搜集资料
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端午节》时,我结合学生实际自选了一些活动内容,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有关的信息。如端午节的来历,与哪些著名人物有关?你知道屈原的生平事迹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等。
3.觀看电影电视剧
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看相关电影。如我教学蒲松龄的《狼》后,组织学生看一集《新聊斋志异》。又如我教学《刘姥姥进大观园》后,组织学生观看电视剧《红楼梦》片段,同学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吴承恩的高超的侧面描写、对刘姥姥幽默语言的描写刻画,同学们不得不对刻画了众多鲜活人物的千古奇书《红楼梦》五体投地。
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通过创新教学形式,多渠道地将人类的优秀文化逐渐内化成学生的人格、气质、素养,让学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受益者、传承者、发展者。
参考文献:
[1]龙政翰.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新课程·中学.2016.9.
[2]李国全.初中语文教学渗透文化的策略.素质教育.2018.6总第275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问题的提出
(一)中华传统文化需要在学校教育教学中传承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有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自信和自豪。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为此,教育教学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语文教学是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手段
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近年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另一方面,从初中语文教材的编排来看,传统文化篇目分量在增加。“部编本”教材注重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语文教材所选古诗文数量增加了,体裁丰富了。
(三)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需要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任,首要的就是文化基础或人文底蕴。
二、初中语文教学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的策略
(一)增强初中语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
1.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范围广,它包括习俗文化,历史文化,文字文化,文学文化,音乐文化,舞蹈文化,美术文化,体育文化,外交文化等数十种。
2.提高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能力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对这些范本的解读与挖掘,尤其是要对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意蕴进行深入解读,提高教师自身的挖掘传统文化的能力。
(二)教师了解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方法
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需要对方法的了解与掌握。如课前导入的名句导入法、歌曲导入法、舞蹈导入法、视频导入法、故事导入法等;课中的联想挖掘法、比较挖掘法、综艺挖掘法等等。这些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浓郁的文化氛围熏陶着学生。
三、课内外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方法
语文教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教学活动场所既包括课内,也延伸到课外。
(一)课前导入渗透传统文化
1.名句导入法
我上《蒹葭》这课是这样导入的:“在我们的生命中,最动人心弦的莫过于各种情感。有“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母子情,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手足情,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朋友情,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情,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夫妻情,(同时展示幻灯片图片,配乐《在水一方》),今天我们要欣赏的《蒹葭》,也是一篇抒情的经典,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走进这千古爱恋吧。”由此及彼的导入,富有文化底蕴。
2.歌曲导入法
于漪老师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心灵上,激起学生思想的浪花;或者象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孙权劝学》,我是这样导入的,一边播放《三国演义》电视剧主题曲《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一边说“今天,就让我们回到那个风起云涌,英雄辈出的时代,关羽就是其中一位骁勇善战的英雄,但他最终败在了东吴的大将手下,这位大将是谁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有关他的一篇文章。
(二)课中深入挖掘传统文化
1.联想挖掘法
联想挖掘法可以从类比、引申、相悖、色彩、引情、特征、想象等着手。比如,在教学《龟虽寿》这首诗时,我让学生深刻理解诗歌内容,深入感悟诗歌情感,尤其是对名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深入分析,让学生感受到:上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年老体衰,屈居在马槽前,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壮志。我顺势启发引导学生联想到与这首诗类似的表达爱国、壮志的诗文名句,如,曹操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使一幅海山秋色图平添了浩荡磅礴的气势,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襟、远大的的政治抱负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2.比较挖掘法
这种方法,可以用同类相比,也可用异类相比,给学生留下鲜明印象,以拓宽传统文化。我上《虽有佳肴》,提问: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句话中“学”(xiào)与“学(xu?)”其实就是一个字?为什么会这样呢?请看下面两个字“斅”“斆”,比较这两个字的不同。我明确:这是《说文解字》中“教”与“学”的写法。前面这个是“教”,后面这个是“学”,仔细会发现这两个字的写法非常相似。其中表示算筹,指的是孩童,表示手持鞭子、棍杖。学字多了几个形状:像爪一样,表示的是手,突出“手把手”教的含义。其实教与学在古文中属于异体字,即音义完全相同,是一个字的两种写法。也就是说,教与学原本在古文中意思是一样的。大家可以做出这样的理解:我在教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学习,所以教是学的一部分。这样挖掘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三)课终拓展饱蘸传统文化
1.演唱深化法
如我在上《蒹葭》这课,即将结束时,让同学们怀着对伊人的向往和执着,一起欣赏由《蒹葭》改编的歌曲《在水一方》,同学们一起跟着唱。最后我总结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同学们,我们心中都有自己的伊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尽管目标处在千里之外,我们仍须持之以恒,奋力寻求,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行走在求索的路上,要尽情书写我们无悔的青春!”演唱与教师总结,无不渗透传统文化。
2.联想拓展法
我上《爱莲说》这课,由青莲居士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引出,请学生说说还知道哪些写莲的诗句。学生们想到了:袁凯的“浦上荷花生紫烟,吴姬酒肆近人船。更将荷叶包鱼蟹,老死江南不怨天。”杨万里的“红白莲花开共塘,两般颜色一般香。恰似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张文潜的“平池碧玉秋波莹,绿云拥扇青摇柄。水宫仙子斗红妆,轻步凌波踏明镜。”杨万里的“结亭临水似舟中,夜雨潇潇乱打篷。荷叶晓看元不湿,却疑误听五更风。”......我调动并拓展了学生的诗词储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四)课外多种形式拓展
1.经典诵读
课外组织学生开展古诗文朗诵活动,让学生对古典文学进行诵读,因为古诗文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诵读古诗文,有利于促进学生深刻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2.搜集资料
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端午节》时,我结合学生实际自选了一些活动内容,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有关的信息。如端午节的来历,与哪些著名人物有关?你知道屈原的生平事迹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等。
3.觀看电影电视剧
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看相关电影。如我教学蒲松龄的《狼》后,组织学生看一集《新聊斋志异》。又如我教学《刘姥姥进大观园》后,组织学生观看电视剧《红楼梦》片段,同学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吴承恩的高超的侧面描写、对刘姥姥幽默语言的描写刻画,同学们不得不对刻画了众多鲜活人物的千古奇书《红楼梦》五体投地。
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通过创新教学形式,多渠道地将人类的优秀文化逐渐内化成学生的人格、气质、素养,让学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受益者、传承者、发展者。
参考文献:
[1]龙政翰.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新课程·中学.2016.9.
[2]李国全.初中语文教学渗透文化的策略.素质教育.2018.6总第27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