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4月23日—26日“第一届全国文献编目工作研讨会”在武汉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的大会主题为“21世纪的信息资源编目”。研讨会由国家图书馆、中国图书馆学会标引与编目专业委员会主办,湖北省图书馆承办、《新华书目报》协办。共有来自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以及各方面的代表10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一、本次会议综述
湖北省文化厅副厅长王建刚、国家图书馆业务处处长兼中国图书馆学会标引与编目专业委员会主任汪东波、湖北省图书馆馆长万群华、副馆长张冀明、CALIS联机编目中心副主任谢琴芳、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系主任黄如花博士、新华书目报执行主编戴昕出席了大会开幕式。会议由国家图书馆采选编目部主任顾犇主持,王建刚厅长在会上做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词,汪东波处长做了开幕致辞。他充分肯定了此次编目工作研讨会召开的必要性。他说,这次会议是在文献编目工作全面向网络信息资源领域管理推进、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的背景下召开的,他希望通过召开这样的会议,进一步推动全国文献编目工作领域内的学术研讨,促进同行业工作人员的交流,加速文献编目领域的国际化进程。
会上,林明、顾犇、丁建勤、高红、张期民等编目领域的知名学者和专家做了特约发言,对从巴黎原则到国际编目原则的发展、国际图联书目控制部的有关工作、从属相关团体的中文名称标目、书目关系的综合研究、中文个人名称标目附加成分的选择,以及我国中文图书书目数据的差异及原因等重要问题阐述了各自的观点。
本次研讨会包括“FRBR相关问题”、“编目实践问题”、“编目理论问题”三个分会场。与会代表围绕这三个主题对文献编目的理论和实践、AARC/RDA、ISBD和《中国文献编目规则》等的比较和发展研究、FRBR, FRAR等最新进展、MARC21, UNIMARC, CNMARC的比较和应用等多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还包括了比较少涉及的在古旧地图编目及数字化信息检索中对FRBR基本模式的应用等问题。
本次研讨会汇集了图书编目领域的著名学者、从事具体编目工作的精英、图书馆行业的有志之士,可谓是一次图书编目界的盛会。与会者就图书馆文献编目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对目前编目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充分而热烈的讨论。此次会议有力的推动了全国图书编目工作领域内的学术研讨,促进了同行业工作人员的交流,成功构建了图书馆编目理论专家、编目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流平台。
二、信息资源编目领域近年来的发展特点
步入21世纪,图书馆学、情报学充满了发展机遇,数字环境使图书馆的存在形式、服务方式、内部业务工作模式都受到巨大的冲击和影响。特别是随着自动化系统的开发以及大量数据库的涌现、随着网络信息资源的海量增加、随着信息载体多样化的呈现,编目工作不再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进行文献信息的加工,而是在一个相对开放的数字环境下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迅速揭示、整理并有效地进行组织,其概念更加广泛、内涵更加丰富。本次会议涉及近年来信息资源编目领域发展的几大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文献编目的范围不断拓展。与纸质文献一样,数字化文献同样需要进行组织和内容的揭示,并提供必要的检索途径,以便用户在庞大的数字化资源中迅速找到所需信息。从对馆内文献信息编目扩展到对网上各类型信息进行编目加工,从对文献资源的机读数据的录入、名称规范、主题标引等基本内容延伸到对信息资源的精加工和深层次开发,这正是传统编目工作范围需要进一步扩展的地方。随着社会进步和读者个性化的发展,传统图书馆已从文献信息的加工发展为对信息的组织,进而争取达到知识管理的层次。从分类编目到信息组织再到信息资源管理,就是一个对传统分类编目工作不断扩大、更新与升级的过程。因此,图书馆面对数字媒体对于传统编目模式的威胁和挑战时,必须找到一种应对措施。王松林老师的报告“信息组织与编目规则”恰恰体现这一特点。他特别强调:“无论是今天的信息组织还是以往的文献编目,它们的信息组织在组织机制上都是一致的。”
其二,文献编目组织向联机编目网络化方向发展。网络化的实现,使分散、不统一的编目走向联合编目,最终实现联网联机编目,实现编目成果的共享,并使联机检索、馆际互借、国际文献信息的交流和共享成为可能。在我国,较具影响的联机网络如国家图书馆全国联合编目中心,其书目数据的使用者已近千家,书目数据产品的内容和形式大大增多;高校系统的CALIS则早已建成为一个实用的联机合作编目系统,真正体现了资源的共知、共建和共享的思想。本次会议的大会发言中,胡广翔老师还特别做了关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系统联机联合编目业务建设”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展望的报告。这一切都标志着我国联机编目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其三,数字化的信息加工使文献编目向资源整合转变。信息组织已经走出一个个图书馆、档案馆、情报所,走出了一个个数据库,走出了一个个局域网。如何在这无垠的信息海洋发现信息、整合信息,重组信息,建立信息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使之纳入一个巨大的有序系统,跨越各种障碍实现最大程度的共享和互操作,提供高精度的检索,也就成了文献编目的重要任务。现实的需求促进了元数据的发展,元数据正在成为网络环境下实现资源共享的重要标准格式类型之一。富平主任精彩而高效的报告“数字资源组织和元数据标准”体现了这一特点,她特别指出,在网络信息资源海量增加的今天,采用新的业务流程,使传统资源编目与数字资源编目有机地融合,令我们耳目一新。
其四,编目技术越来越趋向标准化、公开化和国际化。网络环境下编目工作的发展,对编目工作的标准化要求更高。20-21世纪,我国文献编目工作者在制定系列标准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如文献编目标准中影响较大的有《西文文献著录条例》、《中国文献编目规则》、《新版中国机读目录格式使用手册》、《CALIS联机编目使用手册》、《MARC21书目/规范数格式使用手册》、《中国分类主题主题词表》等,本次会议不少论文都涉及以上标准和规则的理论探讨和实践应用。谢琴芳老师为此特别做了“中西编目比较研究”的报告,她认为“制定全国统一的图书馆编目规则是当务之急,而且不仅要考虑国内编目规则的统一,还要考虑某些规则制定的国际化问题。我想,这也是我们所有编目工作者的心声,让我们期待一个真正标准化、民族化并趋向国际化的中文文献编目规则早日出台。
通过本次会议我们看到,在文献编目的研究领域呈现出理论基础不断拓展、与实践结合更加密切的特点,特别是对编目条例、MARC格式、书目记录功能需求、联合编目发展模式、元数据标准体系、数据库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备受关注。这一切都昭示了一种变革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文献编目在理论研究、教学和实践等方面都更加活跃、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已成为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中最具活力、成果最多的学科之一。
一、本次会议综述
湖北省文化厅副厅长王建刚、国家图书馆业务处处长兼中国图书馆学会标引与编目专业委员会主任汪东波、湖北省图书馆馆长万群华、副馆长张冀明、CALIS联机编目中心副主任谢琴芳、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系主任黄如花博士、新华书目报执行主编戴昕出席了大会开幕式。会议由国家图书馆采选编目部主任顾犇主持,王建刚厅长在会上做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词,汪东波处长做了开幕致辞。他充分肯定了此次编目工作研讨会召开的必要性。他说,这次会议是在文献编目工作全面向网络信息资源领域管理推进、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的背景下召开的,他希望通过召开这样的会议,进一步推动全国文献编目工作领域内的学术研讨,促进同行业工作人员的交流,加速文献编目领域的国际化进程。
会上,林明、顾犇、丁建勤、高红、张期民等编目领域的知名学者和专家做了特约发言,对从巴黎原则到国际编目原则的发展、国际图联书目控制部的有关工作、从属相关团体的中文名称标目、书目关系的综合研究、中文个人名称标目附加成分的选择,以及我国中文图书书目数据的差异及原因等重要问题阐述了各自的观点。
本次研讨会包括“FRBR相关问题”、“编目实践问题”、“编目理论问题”三个分会场。与会代表围绕这三个主题对文献编目的理论和实践、AARC/RDA、ISBD和《中国文献编目规则》等的比较和发展研究、FRBR, FRAR等最新进展、MARC21, UNIMARC, CNMARC的比较和应用等多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还包括了比较少涉及的在古旧地图编目及数字化信息检索中对FRBR基本模式的应用等问题。
本次研讨会汇集了图书编目领域的著名学者、从事具体编目工作的精英、图书馆行业的有志之士,可谓是一次图书编目界的盛会。与会者就图书馆文献编目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对目前编目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充分而热烈的讨论。此次会议有力的推动了全国图书编目工作领域内的学术研讨,促进了同行业工作人员的交流,成功构建了图书馆编目理论专家、编目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流平台。
二、信息资源编目领域近年来的发展特点
步入21世纪,图书馆学、情报学充满了发展机遇,数字环境使图书馆的存在形式、服务方式、内部业务工作模式都受到巨大的冲击和影响。特别是随着自动化系统的开发以及大量数据库的涌现、随着网络信息资源的海量增加、随着信息载体多样化的呈现,编目工作不再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进行文献信息的加工,而是在一个相对开放的数字环境下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迅速揭示、整理并有效地进行组织,其概念更加广泛、内涵更加丰富。本次会议涉及近年来信息资源编目领域发展的几大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文献编目的范围不断拓展。与纸质文献一样,数字化文献同样需要进行组织和内容的揭示,并提供必要的检索途径,以便用户在庞大的数字化资源中迅速找到所需信息。从对馆内文献信息编目扩展到对网上各类型信息进行编目加工,从对文献资源的机读数据的录入、名称规范、主题标引等基本内容延伸到对信息资源的精加工和深层次开发,这正是传统编目工作范围需要进一步扩展的地方。随着社会进步和读者个性化的发展,传统图书馆已从文献信息的加工发展为对信息的组织,进而争取达到知识管理的层次。从分类编目到信息组织再到信息资源管理,就是一个对传统分类编目工作不断扩大、更新与升级的过程。因此,图书馆面对数字媒体对于传统编目模式的威胁和挑战时,必须找到一种应对措施。王松林老师的报告“信息组织与编目规则”恰恰体现这一特点。他特别强调:“无论是今天的信息组织还是以往的文献编目,它们的信息组织在组织机制上都是一致的。”
其二,文献编目组织向联机编目网络化方向发展。网络化的实现,使分散、不统一的编目走向联合编目,最终实现联网联机编目,实现编目成果的共享,并使联机检索、馆际互借、国际文献信息的交流和共享成为可能。在我国,较具影响的联机网络如国家图书馆全国联合编目中心,其书目数据的使用者已近千家,书目数据产品的内容和形式大大增多;高校系统的CALIS则早已建成为一个实用的联机合作编目系统,真正体现了资源的共知、共建和共享的思想。本次会议的大会发言中,胡广翔老师还特别做了关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系统联机联合编目业务建设”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展望的报告。这一切都标志着我国联机编目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其三,数字化的信息加工使文献编目向资源整合转变。信息组织已经走出一个个图书馆、档案馆、情报所,走出了一个个数据库,走出了一个个局域网。如何在这无垠的信息海洋发现信息、整合信息,重组信息,建立信息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使之纳入一个巨大的有序系统,跨越各种障碍实现最大程度的共享和互操作,提供高精度的检索,也就成了文献编目的重要任务。现实的需求促进了元数据的发展,元数据正在成为网络环境下实现资源共享的重要标准格式类型之一。富平主任精彩而高效的报告“数字资源组织和元数据标准”体现了这一特点,她特别指出,在网络信息资源海量增加的今天,采用新的业务流程,使传统资源编目与数字资源编目有机地融合,令我们耳目一新。
其四,编目技术越来越趋向标准化、公开化和国际化。网络环境下编目工作的发展,对编目工作的标准化要求更高。20-21世纪,我国文献编目工作者在制定系列标准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如文献编目标准中影响较大的有《西文文献著录条例》、《中国文献编目规则》、《新版中国机读目录格式使用手册》、《CALIS联机编目使用手册》、《MARC21书目/规范数格式使用手册》、《中国分类主题主题词表》等,本次会议不少论文都涉及以上标准和规则的理论探讨和实践应用。谢琴芳老师为此特别做了“中西编目比较研究”的报告,她认为“制定全国统一的图书馆编目规则是当务之急,而且不仅要考虑国内编目规则的统一,还要考虑某些规则制定的国际化问题。我想,这也是我们所有编目工作者的心声,让我们期待一个真正标准化、民族化并趋向国际化的中文文献编目规则早日出台。
通过本次会议我们看到,在文献编目的研究领域呈现出理论基础不断拓展、与实践结合更加密切的特点,特别是对编目条例、MARC格式、书目记录功能需求、联合编目发展模式、元数据标准体系、数据库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备受关注。这一切都昭示了一种变革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文献编目在理论研究、教学和实践等方面都更加活跃、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已成为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中最具活力、成果最多的学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