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章基于全国大学出版社的抽样问卷调查,从数字产品形态、数字出版渠道和数字出版运营三个方面,分析大学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的现状与问题,提出我国大学出版社数字化转型应当在由产品供应向知识服务转化、完善数字出版产业链、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积极培养复合型人才等方面着力。
【关 键 词】大学出版社;数字化转型;路径;优化
【作者单位】雷鸣,湖南大学出版社,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湛冠琼,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冯英,湖南大学出版社。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科學研究一般项目“高校出版单位数字化转型路径研究”(17YJA860005)。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18.009
新技术的发展与新传播方式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阅读方式,也给传统出版业带来了新的挑战。数字化出版成为出版行业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出版企业也在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新模式,采取了一系列数字化转型措施迎接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出版社作为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学术文化传播的重要把关人,具有一定的公共属性,既要传承学术文化,又肩负学术科研服务的特殊使命[1],因此,分析大学出版社的数字化转型及其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概况
为了更加客观地了解我国大学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现状,探讨影响大学出版社数字化转型深化的因素,本研究对全国100余家大学出版社进行了抽样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59份。问卷结果显示,提供有效问卷的59家大学出版社中,2019年全年图书销售总码洋在1亿元以下的大学出版社有23家,占比约38.98%;1亿—2亿元的大学出版社有14家,占比约23.73%;2亿—5亿元的大学出版社有12家,占比约20.34%;5亿元—10亿元的有5家,占比约8.47%;10亿元以上的大学出版社有5家,占比约8.47%。可见,这些大学出版社以中小型规模为主。其中,数字产品销售收入占图书销售总收入比例在1%以下的大学出版社有31家,占比约为52.54%;1%—5%的18家,占比约为30.51%;5%与10%的7家,占比约为11.86%;数字产品销售收入占图书销售总收入的比例在10%—20%的出版社为1家,20%以上的出版社为2家。从调查结果来看,我国大学出版社数字化整体发展不均衡,数字产品销售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二、数字化转型现状
数字内容产业链是涵盖生产、传输以及销售数字内容产品和服务的企业群形成的产业链[2],本研究主要从当前我国大学出版社数字产品形态、数字出版渠道和数字运营三个方面分析我国大学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现状。
1.数字产品形态
(1) 数字产品形态以电子书、数字音视频为主。数字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出版模式,数字产品不是简单地将纸质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而是在前期策划的基础上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处理,把内容资源转变成能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的数字产品。调查显示,我国大学出版社的数字产品主要以电子书和数字音视频为主,占比分别约为76.27%与81.36%;其次是数字资源库、网络教学资源与数字课程。而开发小程序、APP、数字互动平台等数字产品的出版社占比均小于40%,这说明我国大学出版社数字产品形态主要还是对既有内容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没有深度开发优势资源。
(2) 以二维码为信息通道,构建“纸数互动”模式。传统出版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内在矛盾:一方面,传统图书需要适应数字化的发展大势;另一方面,以纸质载体为呈现形式的传统图书又不甘轻易让位于数字图书。随着移动终端的发展,以二维码作为一种信息通道,可构建“纸数互动”模式,实现纸数融合。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我国大学出版社均将二维码作为链接图书增值服务的一个重要方向。
调查显示,图书二维码资源首要呈现形式为音频和视频,占比约为84.75%和81.36%;其次为课件与习题答案,占比约为62.71%;线上课程占比约为49.15%;其他形式占比约为10.17%。此外,大学出版社还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赋予图书二维码更多的链接内容,如游戏互动、沙盘模拟、在线练习、源代码、模型文件等。这些新形式延伸了图书内容,丰富了传统图书的内容呈现,甚至成为纸质图书新的卖点。将图书二维码作为免费附加资源补充的大学出版社占比约为66.10%,由此可见,大多数大学出版社并不通过二维码附加资源方式来盈利。
2.数字出版渠道
(1) 数字内容资源开发渠道以合作开发为主。出版业属于内容产业,对内容资源进行数字化开发是大学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一步。据调查,大学出版社一般采用多方合作开发的方式,其中与第三方技术公司合作开发的大学出版社占比约为88.14%,采用社内自主开发、与作者方合作开发或者与数字内容运营商合作开发的大学出版社占比分别约为64.41%、57.63%和55.93%。这说明大多数大学出版社对技术商的依赖性较强。大学出版社选择与技术公司合作开发,一方面是因为自身缺乏相关技术;另一方面是因为这种形式可以降低开发成本,减少技术研发方面的资金与人力投入。
(2) 数字产品销售渠道以线上营销为主。在数字产品销售渠道的建设上,大学出版社整合了多个渠道,增强数字资源的可见性,使产品与服务更直接地触达目标用户。据调查,大学出版社在天猫、当当、京东等电商平台上开设网上直营书店的占比约为67.80%。通过电商平台销售产品,可在网站后台直观地了解市场动态和受众需求,从而进一步优化图书选题与营销方案。调查显示,与网上分销商合作的大学出版社占比约为61.02%,不少大学出版社积极开拓数字营销渠道。如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采用“与教材一同销售”的模式;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与第三方公司开展B2B销售合作,主要销售给数字图书馆;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则自建销售平台。 3.数字出版运营
(1)在内容推广运营方面,大学出版社注重利用新媒体与读者互动,多点布局,了解与收集读者需求,优化服务,以提升出版社的品牌影响力。调查显示,通过微信公众号、朋友圈宣传的大学出版社占比约为88.14%,通过网店宣传的占比近79.66%,通过微博、贴吧宣传的占比约为42.37%,通过抖音短视频宣传的占比约为16.95%。
(2)在人才方面,相关工作人员多为内部转岗,占比约为74.58%,引进专门数字化人才的占比约为54.24%。大学出版社注重对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经常参加数字出版专题培训班学习的占比约为93.22%;参观国内外知名数字出版机构和数字出版课程进修的占比均约为49.15%;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社讲学的占比约为33.90%;采取其他培养形式的占比约为8.47%。然而,大学出版社中从事数字出版的专职人员在3人以下的占比约为50.85%,由此可见,虽然各大学出版社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认识到数字出版人才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仍然存在数字出版人才不足的问题。
(3)在资金方面,要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出版社相对其他企业具有一定的公共属性,其数字化转型成果直接影响数字教育行业的发展。面对数字技术发展给传统出版社带来的冲击,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引导转型方向,推动数字出版的发展。因此,大学出版社如何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成为其数字化转型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一环。
为引导出版数字化转型,国家财政部门以及各省市都设置了文化产业发展资金[3],很多出版社的项目都获得了资助。调查显示,59家大学出版社中,有国家文化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的共43家,其中22家有多个项目;无国家文产资金项目的有16家。除了积极申报项目,部分大学出版社还对已经结项的项目进行延伸开发,深入挖掘项目的其他选题资源,辐射相关领域选题。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对促进大学出版社数字化转型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数字化转型的主要问题
大学出版社数字产品的收入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大学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的初步成效,因此,本文利用SPSS进行频次分析和多重响应分析[4],将各个大学出版社的数字产品销售收入占图书销售收入的比重与影响大学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的其他因素进行交叉分析,以探讨我国大学出版社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由于大学出版社数字产品销售收入占图书销售收入比重在1%以下的大学出版社超过50%,因此文章以1%为临界值进行分析。
1.产品竞争力弱,核心价值有待提升
将大学出版社开发的数字产品类型与数字产品销售收入占图书销售收入的比重两个变量进行交叉分析后发现,数字互动平台、APP、数字课程、网络教学资源这四类数字产品在数字产品销售收入占图书销售收入在1%以上的区间占比较大,且均在60%及以上(见表1),这在某种程度上說明了开发交互性与服务性较强的数字产品对数字化转型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一方面,数字互动平台与APP相对其他数字产品具有更强的交互性,大学出版社可以通过将选题或出版内容预先放在数字互动平台上,让用户参与出版内容的制作以增强用户黏性[5];另一方面,大学出版社依托高校拥有丰富的教学教辅资源和专业出版资源,在知识服务型产品的开发上具有更大的优势[6]。
目前,我国大学出版社开发的数字产品主要集中于电子书与数字音视频(见表1),这说明我国大学出版社数字资源的开发还处于较低层面,数字产品内容质量总体不高,用户体验有待提升。在传统出版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发展在线教育等知识服务型的大学出版社较少,且就单个大学出版社或单个数字产品来说,存在盈利能力增长有限等情况,从而制约了大学出版社的数字化转型进程。与此同时,我国大学出版社大多停留在将传统出版物简单电子化的层面上,这种对自身优质资源的浅层开发不利于大学出版社的可持续发展。
2.产业链话语权不足
将大学出版社内容资源开发方式与数字产品销售收入占图书销售收入的比重两个变量进行交叉分析后发现,相对其他数字内容资源开发方式,社内自主开发内容资源方式在数字产品销售收入占图书销售收入1%以上区间的占比最多,约为60.53%(见表2)。这说明社内自主开发内容资源对数字产品销售收入的增加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目前大学出版社在内容资源开发上以与第三方技术商合作为主,共有52家,占比约88.14%(见表2)。这是因为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出版社只是内容资源的提供者,但出版物的最终形态与定价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由于受技术与资金等方面的限制,大学出版社的地位被日益边缘化。
目前,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大学出版社以与相关技术商、运营商合作的方式及以内容资源的开发和渠道建设为主,而技术提供者却利用技术优势不断提升其在产业链中的地位,从而导致出版企业话语权弱化。在此情况下,大学出版社的议价能力不断降低,通过提供内容资源所获得的收益逐步减少。因此,在数字化转型趋势下,创新能力较差或对技术商、运营商过度依赖的大学出版社发展举步维艰[7]。
3.出版营销效果不佳
笔者将大学出版社数字渠道建设途径与数字产品销售收入占图书销售收入的比重两个变量进行交叉分析发现:在渠道建设上,在电商平台开设直营书店与在社交平台上开设官方账号相较于与网上分销商合作,数字产品销售收入占图书销售收入1%以上区间的占比较多,分别为55%与52.94%(见表3)。这说明大学出版社通过电商平台或社交平台进行直接销售相较于与网上分销商进行合作的方式,对数字化转型收入的增加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分析大学出版社在淘宝、天猫上的官方直营店铺发现,被调查的59个出版社中,粉丝规模达到1万以上的大学出版社仅有12家,占比约为20.34%。
由此可见,大学出版社未能在电商平台聚集起具有一定规模的粉丝群体,虽然部分大学出版社在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上设立了官方账号进行营销推广,但大多数大学出版社的社交账号流量较低,互动量较少,发布周期不定,缺乏后续运营。这凸显了我国大学出版社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互联网思维与用户思维有待提升。 4.复合型数字出版人才短缺
复合型数字出版人才是指出版企业为适应数字出版的变革发展所需要的既熟悉专业的出版知识,又掌握与数字出版相关的技术、管理、销售等知识的人才。笔者将大学出版社数字出版专职人员数量和数字出版人才来源分别与数字产品销售收入占图书销售收入的比重进行交叉分析发现:数字出版专职人员在3人及以下与数字出版人才来源于内部转岗的大学出版社在数字产品销售收入占图书销售收入1%以下区间的比重分别为70%与55.45%(见表4、表5)。这说明我国大学出版社数字出版专职人员人少,以及数字出版人才主要来源于内部转岗,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大学出版社的数字化转型。而数字出版包含出版、教育、传媒和技术等多个要素,需要跨越学科壁垒的复合型人才[8]。因此,培育与引进并举,促使现有从业人员转型到位,是今后大学出版社数字化转型工作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四、数字化转型路径优化建议
对我国大学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现状进行调查,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其数字化转型当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对我国大学出版社数字化发展路径做出适应性调整,以促进产业的革新升级。
1.由产品供应向知识服务转型
消费升级呼唤服务升级。出版业本质上是知识服务业,依托强大母体资源的大学出版社表现尤甚。大学出版社占有大量专业性、学术性的数据资源和文献,可据此建设数据库项目,打造数字化出版特色,形成人无我有的数字资源平台。同时,由于知识服务是动态交互与个性化的增值服务,因此,大学出版社还可以通过利用专业搜索引擎建立学科特色资源数据库等方式与知识服务数据库连接,以加强用户体验,满足用户需求[9]。
2.完善数字出版产业链
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大学出版社拥有处于核心地位的内容资源优势,不应局限于内容提供商的角色。大学出版社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要想更好地实现盈利,就必须改变被动的地位,发展“集成合作”模式,在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加速数字化转型进程。具体来讲,大学出版社应最大限度发挥自身内容资源优势,推动技术服务提供商不断革新技术,推动终端设备商不断创新,完善显示设备,维护和促进各环节之间的良性交流合作。
3.提升出版社的品牌影响力
大学出版社拥有独特的内容资源和稳定的目标消费群体,因此,提升品牌影响力对大学出版社具有重要意义。相对于开发单一的传统产品,大学出版社应依托现有内容资源优势,根据受众需求定位市场,有针对性地研发专业图书系列数字化产品,以形成品牌效应。此外,大学出版社还应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组建新媒体运营团队,建立相关运营机制与激励机制,促进渠道的融合与创新,进行立体化营销,提升运营效率与品牌影响力,同时促进线上线下渠道的融合。
4.积极培养复合型人才
数字化转型对出版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大学出版社生产分工较为明确,人才培养机制较为保守,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成长。因此,大学出版社要从思维意识、内容资源、数字产品营销、数字平台建设、对外交流等方面综合考虑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打造数字出版复合型人才。
大学出版社需明确,数字化转型首先是人的思维转型,要深化数字出版意识,加大数字出版培训力度,让编辑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配合数字出版相关部门的工作,共同推進数字出版工作。同时,大学出版社还应积极引进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注入活力。
|参考文献|
[1]吕建生. 新时代大学出版社的使命与担当[J]. 现代出版,2018(1):63-64.
[2]罗海蛟. 发展数字内容产业是国家级的战略决策[J]. 中国信息界,2010(3):25-28.
[3]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财政部. 关于深化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工作的通知. [EB/OL]. (2017-05-18)[2021-
09-09]. http://www.sapprft.gov.cn/sapprft/contents/6588/3326
41.shtml.
[4]张文彤. SPSS统计分析基础教程(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5]严飞. 科技期刊全媒体出版的互联网思维[J]. 编辑学报,2015(1):13-15.
[6]廖小刚,李楚芃,陈琳. 媒介融合背景下大学出版社的数字出版运作模式[J]. 现代出版,2018(5):44-46.
[7]赵晓芳,彭文波. 我国教育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的困境与对策[J]. 出版广角,2019(1):22-25.
[8]葛欣. 传统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困境剖析及扭转策略[J]. 中国编辑,2020(1):46-49.
[9]金鑫荣. 知识服务:大学出版社转型升级的路径[J]. 现代出版,2018(4):19-22.
【关 键 词】大学出版社;数字化转型;路径;优化
【作者单位】雷鸣,湖南大学出版社,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湛冠琼,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冯英,湖南大学出版社。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科學研究一般项目“高校出版单位数字化转型路径研究”(17YJA860005)。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18.009
新技术的发展与新传播方式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阅读方式,也给传统出版业带来了新的挑战。数字化出版成为出版行业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出版企业也在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新模式,采取了一系列数字化转型措施迎接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出版社作为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学术文化传播的重要把关人,具有一定的公共属性,既要传承学术文化,又肩负学术科研服务的特殊使命[1],因此,分析大学出版社的数字化转型及其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概况
为了更加客观地了解我国大学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现状,探讨影响大学出版社数字化转型深化的因素,本研究对全国100余家大学出版社进行了抽样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59份。问卷结果显示,提供有效问卷的59家大学出版社中,2019年全年图书销售总码洋在1亿元以下的大学出版社有23家,占比约38.98%;1亿—2亿元的大学出版社有14家,占比约23.73%;2亿—5亿元的大学出版社有12家,占比约20.34%;5亿元—10亿元的有5家,占比约8.47%;10亿元以上的大学出版社有5家,占比约8.47%。可见,这些大学出版社以中小型规模为主。其中,数字产品销售收入占图书销售总收入比例在1%以下的大学出版社有31家,占比约为52.54%;1%—5%的18家,占比约为30.51%;5%与10%的7家,占比约为11.86%;数字产品销售收入占图书销售总收入的比例在10%—20%的出版社为1家,20%以上的出版社为2家。从调查结果来看,我国大学出版社数字化整体发展不均衡,数字产品销售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二、数字化转型现状
数字内容产业链是涵盖生产、传输以及销售数字内容产品和服务的企业群形成的产业链[2],本研究主要从当前我国大学出版社数字产品形态、数字出版渠道和数字运营三个方面分析我国大学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现状。
1.数字产品形态
(1) 数字产品形态以电子书、数字音视频为主。数字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出版模式,数字产品不是简单地将纸质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而是在前期策划的基础上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处理,把内容资源转变成能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的数字产品。调查显示,我国大学出版社的数字产品主要以电子书和数字音视频为主,占比分别约为76.27%与81.36%;其次是数字资源库、网络教学资源与数字课程。而开发小程序、APP、数字互动平台等数字产品的出版社占比均小于40%,这说明我国大学出版社数字产品形态主要还是对既有内容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没有深度开发优势资源。
(2) 以二维码为信息通道,构建“纸数互动”模式。传统出版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内在矛盾:一方面,传统图书需要适应数字化的发展大势;另一方面,以纸质载体为呈现形式的传统图书又不甘轻易让位于数字图书。随着移动终端的发展,以二维码作为一种信息通道,可构建“纸数互动”模式,实现纸数融合。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我国大学出版社均将二维码作为链接图书增值服务的一个重要方向。
调查显示,图书二维码资源首要呈现形式为音频和视频,占比约为84.75%和81.36%;其次为课件与习题答案,占比约为62.71%;线上课程占比约为49.15%;其他形式占比约为10.17%。此外,大学出版社还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赋予图书二维码更多的链接内容,如游戏互动、沙盘模拟、在线练习、源代码、模型文件等。这些新形式延伸了图书内容,丰富了传统图书的内容呈现,甚至成为纸质图书新的卖点。将图书二维码作为免费附加资源补充的大学出版社占比约为66.10%,由此可见,大多数大学出版社并不通过二维码附加资源方式来盈利。
2.数字出版渠道
(1) 数字内容资源开发渠道以合作开发为主。出版业属于内容产业,对内容资源进行数字化开发是大学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一步。据调查,大学出版社一般采用多方合作开发的方式,其中与第三方技术公司合作开发的大学出版社占比约为88.14%,采用社内自主开发、与作者方合作开发或者与数字内容运营商合作开发的大学出版社占比分别约为64.41%、57.63%和55.93%。这说明大多数大学出版社对技术商的依赖性较强。大学出版社选择与技术公司合作开发,一方面是因为自身缺乏相关技术;另一方面是因为这种形式可以降低开发成本,减少技术研发方面的资金与人力投入。
(2) 数字产品销售渠道以线上营销为主。在数字产品销售渠道的建设上,大学出版社整合了多个渠道,增强数字资源的可见性,使产品与服务更直接地触达目标用户。据调查,大学出版社在天猫、当当、京东等电商平台上开设网上直营书店的占比约为67.80%。通过电商平台销售产品,可在网站后台直观地了解市场动态和受众需求,从而进一步优化图书选题与营销方案。调查显示,与网上分销商合作的大学出版社占比约为61.02%,不少大学出版社积极开拓数字营销渠道。如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采用“与教材一同销售”的模式;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与第三方公司开展B2B销售合作,主要销售给数字图书馆;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则自建销售平台。 3.数字出版运营
(1)在内容推广运营方面,大学出版社注重利用新媒体与读者互动,多点布局,了解与收集读者需求,优化服务,以提升出版社的品牌影响力。调查显示,通过微信公众号、朋友圈宣传的大学出版社占比约为88.14%,通过网店宣传的占比近79.66%,通过微博、贴吧宣传的占比约为42.37%,通过抖音短视频宣传的占比约为16.95%。
(2)在人才方面,相关工作人员多为内部转岗,占比约为74.58%,引进专门数字化人才的占比约为54.24%。大学出版社注重对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经常参加数字出版专题培训班学习的占比约为93.22%;参观国内外知名数字出版机构和数字出版课程进修的占比均约为49.15%;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社讲学的占比约为33.90%;采取其他培养形式的占比约为8.47%。然而,大学出版社中从事数字出版的专职人员在3人以下的占比约为50.85%,由此可见,虽然各大学出版社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认识到数字出版人才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仍然存在数字出版人才不足的问题。
(3)在资金方面,要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出版社相对其他企业具有一定的公共属性,其数字化转型成果直接影响数字教育行业的发展。面对数字技术发展给传统出版社带来的冲击,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引导转型方向,推动数字出版的发展。因此,大学出版社如何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成为其数字化转型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一环。
为引导出版数字化转型,国家财政部门以及各省市都设置了文化产业发展资金[3],很多出版社的项目都获得了资助。调查显示,59家大学出版社中,有国家文化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的共43家,其中22家有多个项目;无国家文产资金项目的有16家。除了积极申报项目,部分大学出版社还对已经结项的项目进行延伸开发,深入挖掘项目的其他选题资源,辐射相关领域选题。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对促进大学出版社数字化转型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数字化转型的主要问题
大学出版社数字产品的收入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大学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的初步成效,因此,本文利用SPSS进行频次分析和多重响应分析[4],将各个大学出版社的数字产品销售收入占图书销售收入的比重与影响大学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的其他因素进行交叉分析,以探讨我国大学出版社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由于大学出版社数字产品销售收入占图书销售收入比重在1%以下的大学出版社超过50%,因此文章以1%为临界值进行分析。
1.产品竞争力弱,核心价值有待提升
将大学出版社开发的数字产品类型与数字产品销售收入占图书销售收入的比重两个变量进行交叉分析后发现,数字互动平台、APP、数字课程、网络教学资源这四类数字产品在数字产品销售收入占图书销售收入在1%以上的区间占比较大,且均在60%及以上(见表1),这在某种程度上說明了开发交互性与服务性较强的数字产品对数字化转型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一方面,数字互动平台与APP相对其他数字产品具有更强的交互性,大学出版社可以通过将选题或出版内容预先放在数字互动平台上,让用户参与出版内容的制作以增强用户黏性[5];另一方面,大学出版社依托高校拥有丰富的教学教辅资源和专业出版资源,在知识服务型产品的开发上具有更大的优势[6]。
目前,我国大学出版社开发的数字产品主要集中于电子书与数字音视频(见表1),这说明我国大学出版社数字资源的开发还处于较低层面,数字产品内容质量总体不高,用户体验有待提升。在传统出版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发展在线教育等知识服务型的大学出版社较少,且就单个大学出版社或单个数字产品来说,存在盈利能力增长有限等情况,从而制约了大学出版社的数字化转型进程。与此同时,我国大学出版社大多停留在将传统出版物简单电子化的层面上,这种对自身优质资源的浅层开发不利于大学出版社的可持续发展。
2.产业链话语权不足
将大学出版社内容资源开发方式与数字产品销售收入占图书销售收入的比重两个变量进行交叉分析后发现,相对其他数字内容资源开发方式,社内自主开发内容资源方式在数字产品销售收入占图书销售收入1%以上区间的占比最多,约为60.53%(见表2)。这说明社内自主开发内容资源对数字产品销售收入的增加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目前大学出版社在内容资源开发上以与第三方技术商合作为主,共有52家,占比约88.14%(见表2)。这是因为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出版社只是内容资源的提供者,但出版物的最终形态与定价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由于受技术与资金等方面的限制,大学出版社的地位被日益边缘化。
目前,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大学出版社以与相关技术商、运营商合作的方式及以内容资源的开发和渠道建设为主,而技术提供者却利用技术优势不断提升其在产业链中的地位,从而导致出版企业话语权弱化。在此情况下,大学出版社的议价能力不断降低,通过提供内容资源所获得的收益逐步减少。因此,在数字化转型趋势下,创新能力较差或对技术商、运营商过度依赖的大学出版社发展举步维艰[7]。
3.出版营销效果不佳
笔者将大学出版社数字渠道建设途径与数字产品销售收入占图书销售收入的比重两个变量进行交叉分析发现:在渠道建设上,在电商平台开设直营书店与在社交平台上开设官方账号相较于与网上分销商合作,数字产品销售收入占图书销售收入1%以上区间的占比较多,分别为55%与52.94%(见表3)。这说明大学出版社通过电商平台或社交平台进行直接销售相较于与网上分销商进行合作的方式,对数字化转型收入的增加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分析大学出版社在淘宝、天猫上的官方直营店铺发现,被调查的59个出版社中,粉丝规模达到1万以上的大学出版社仅有12家,占比约为20.34%。
由此可见,大学出版社未能在电商平台聚集起具有一定规模的粉丝群体,虽然部分大学出版社在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上设立了官方账号进行营销推广,但大多数大学出版社的社交账号流量较低,互动量较少,发布周期不定,缺乏后续运营。这凸显了我国大学出版社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互联网思维与用户思维有待提升。 4.复合型数字出版人才短缺
复合型数字出版人才是指出版企业为适应数字出版的变革发展所需要的既熟悉专业的出版知识,又掌握与数字出版相关的技术、管理、销售等知识的人才。笔者将大学出版社数字出版专职人员数量和数字出版人才来源分别与数字产品销售收入占图书销售收入的比重进行交叉分析发现:数字出版专职人员在3人及以下与数字出版人才来源于内部转岗的大学出版社在数字产品销售收入占图书销售收入1%以下区间的比重分别为70%与55.45%(见表4、表5)。这说明我国大学出版社数字出版专职人员人少,以及数字出版人才主要来源于内部转岗,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大学出版社的数字化转型。而数字出版包含出版、教育、传媒和技术等多个要素,需要跨越学科壁垒的复合型人才[8]。因此,培育与引进并举,促使现有从业人员转型到位,是今后大学出版社数字化转型工作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四、数字化转型路径优化建议
对我国大学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现状进行调查,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其数字化转型当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对我国大学出版社数字化发展路径做出适应性调整,以促进产业的革新升级。
1.由产品供应向知识服务转型
消费升级呼唤服务升级。出版业本质上是知识服务业,依托强大母体资源的大学出版社表现尤甚。大学出版社占有大量专业性、学术性的数据资源和文献,可据此建设数据库项目,打造数字化出版特色,形成人无我有的数字资源平台。同时,由于知识服务是动态交互与个性化的增值服务,因此,大学出版社还可以通过利用专业搜索引擎建立学科特色资源数据库等方式与知识服务数据库连接,以加强用户体验,满足用户需求[9]。
2.完善数字出版产业链
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大学出版社拥有处于核心地位的内容资源优势,不应局限于内容提供商的角色。大学出版社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要想更好地实现盈利,就必须改变被动的地位,发展“集成合作”模式,在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加速数字化转型进程。具体来讲,大学出版社应最大限度发挥自身内容资源优势,推动技术服务提供商不断革新技术,推动终端设备商不断创新,完善显示设备,维护和促进各环节之间的良性交流合作。
3.提升出版社的品牌影响力
大学出版社拥有独特的内容资源和稳定的目标消费群体,因此,提升品牌影响力对大学出版社具有重要意义。相对于开发单一的传统产品,大学出版社应依托现有内容资源优势,根据受众需求定位市场,有针对性地研发专业图书系列数字化产品,以形成品牌效应。此外,大学出版社还应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组建新媒体运营团队,建立相关运营机制与激励机制,促进渠道的融合与创新,进行立体化营销,提升运营效率与品牌影响力,同时促进线上线下渠道的融合。
4.积极培养复合型人才
数字化转型对出版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大学出版社生产分工较为明确,人才培养机制较为保守,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成长。因此,大学出版社要从思维意识、内容资源、数字产品营销、数字平台建设、对外交流等方面综合考虑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打造数字出版复合型人才。
大学出版社需明确,数字化转型首先是人的思维转型,要深化数字出版意识,加大数字出版培训力度,让编辑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配合数字出版相关部门的工作,共同推進数字出版工作。同时,大学出版社还应积极引进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注入活力。
|参考文献|
[1]吕建生. 新时代大学出版社的使命与担当[J]. 现代出版,2018(1):63-64.
[2]罗海蛟. 发展数字内容产业是国家级的战略决策[J]. 中国信息界,2010(3):25-28.
[3]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财政部. 关于深化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工作的通知. [EB/OL]. (2017-05-18)[2021-
09-09]. http://www.sapprft.gov.cn/sapprft/contents/6588/3326
41.shtml.
[4]张文彤. SPSS统计分析基础教程(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5]严飞. 科技期刊全媒体出版的互联网思维[J]. 编辑学报,2015(1):13-15.
[6]廖小刚,李楚芃,陈琳. 媒介融合背景下大学出版社的数字出版运作模式[J]. 现代出版,2018(5):44-46.
[7]赵晓芳,彭文波. 我国教育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的困境与对策[J]. 出版广角,2019(1):22-25.
[8]葛欣. 传统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困境剖析及扭转策略[J]. 中国编辑,2020(1):46-49.
[9]金鑫荣. 知识服务:大学出版社转型升级的路径[J]. 现代出版,2018(4):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