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些40年代的入党志愿书弥足珍贵!它生动直观地的诠释出那个红色年代革命者的坚强信念,让人看后依然能够感受到那段艰难岁月中有志青年的火热激情。文作者白建国和他的女儿白靖为新老两代新闻工作者,他们一起搜集整理这些红色藏品,并于最近将其中的100份入党志愿书汇集成书《生命的珍藏》。
40年前,当时我还是一名刚入伍的战士,在青海遇到一位长征时期流落在草原的红军老妈妈。她17岁跟随红军长征,部队行进到甘肃时被白匪打散,她逃离虎口流落到青海草原,嫁给了当地牧民。虽然经历了几十年的草原生活,但她始终没有忘记组织,没有忘记她的红军丈夫。她把红军丈夫临别时交给她的珍贵物品装在一个牛皮囊里,贴身珍藏了近40年。当她得知我来自北京时,把这几十件珍贵物品送给了我。遗憾的是,之后我再也没有见过这位红军老妈妈。但她那颤抖的双手、渴盼的眼神和对他红军丈夫的思念……我至今难忘。这也成为我红色收藏的开始。
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曾到草原寻找过这位红军老妈妈,但她已经随着草场的变迁转到了草原深处。之后,我走访了甘肃、青海很多地方,寻找这位红军老妈妈。在寻找的过程中,我意外遇见了11位老红军,也收藏了这11位老红军的全部收藏。
印象最深刻的是在甘肃永登见到的一位红军老妈妈。她曾是当年长征途中红军文工团的女班长,被俘后被迫改嫁给当地白匪营长的瘸子弟弟。倔强的她起初誓死反抗,受尽屈辱,最后被锁在羊圈里,靠羊的体温度过了一冬天,活了下来。在我走访她的过程中,她始终沉默不语,当我说到:“老红军,您不说话,您不是红军吧?”她这才着急了,拉着我的手就往家里拽。到她家后,她急切地从箱子里翻出一根拐棍,拐棍一头儿有个子弹壳儿。她生气地用拐棍顶着我的脖子,那神情分明在说:“你信不信我是红军!”
在甘肃临洮,我还见过一位红军老妈妈,她始终保存着红军时期的一只手电筒。她告诉我,她就是打着这个手电筒从虎口逃出来的。
……
11位老红军的故事,让我感动,使我沉重。从他们身上,我收获的不仅仅是老红军们一个个悲壮的人生故事,也不仅仅是他们赠与的红色“信物”,更多的是一段段沉甸甸的历史,一曲曲饱含着激情和血泪的颂歌。
在我多年的记者生涯中,无论何时何地从未放弃过对红色文物的收藏,希望通过收藏能够找到一点红军老妈妈丈夫的线索。我的藏品有在太行山区、胶东老区收集的,有老领导、老朋友赠送的,也有一部分来自旧货市场,如潘家园旧货市场,当年的什刹海地摊、朝外大棚旧货市场,还有一个秘密渠道,那就是骑着平板三轮车走街串巷收废品的小贩……
特别是在1991年的夏天,我跟随一位曾经在太行山战斗过的老领导,三次重走他在太行山战斗的老路。卢沟桥事变的第三年,老领导和他的几个同学不满日本人的统治,结伴进入太行山加入抗日的队伍。1948年,他所在的部队突然接到上级指示,要轻装前进,连夜进入北京城。遗憾的是,进城前他把自己随身的行李和珍贵的笔记本等资料,都存放在太行山中一个羊倌儿的家里。近半个世纪后,老领导进山寻找当年存放在羊倌儿家中那些珍贵的东西,我陪他三次进山追溯留在山村里的青春记忆。
记得当汽车开进一个小山村时,淳朴的乡民听说当年的老八路回来了,都露出热情的笑脸。我们在一个抗日时期曾经担任民兵队长的老者带领下,顺着山间的小路,在半山腰一座破旧的土房子前停了下来,老者摘下房梁上挂着的一个竹篮,灰尘下面是满满一篮子战争年代留下的文书资料。老领导认真地翻阅,尽管不是老领导当年的遗存,村民还是给我们装上汽车,一再说“这些资料放在村里没有用,也许你们会有用场”。面对一次次推让,我都掏出几元钱,或把随身的衣物送给乡民。在河北涉县,一位老奶奶把我们领到已经变成羊圈的老屋里挖墙寻找当年留下的东西……
每一件文物都是一段历史、一个故事。这些珍贵的资料得以保存下来,的确是非常不易的,这些珍贵的文物能传承到今天,可以说是历史馈赠给我们的最好礼物。
如果把红军精神理解为民族之魂,我认为,我的红色收藏就可以理解为民族之魂的纪念章,是那个年代、那段红色历史的见证。因为这些红色藏品定格了那段历史,见证了那段历史的精神,更教育着今天的我们。 (责编:金燕侠)
40年前,当时我还是一名刚入伍的战士,在青海遇到一位长征时期流落在草原的红军老妈妈。她17岁跟随红军长征,部队行进到甘肃时被白匪打散,她逃离虎口流落到青海草原,嫁给了当地牧民。虽然经历了几十年的草原生活,但她始终没有忘记组织,没有忘记她的红军丈夫。她把红军丈夫临别时交给她的珍贵物品装在一个牛皮囊里,贴身珍藏了近40年。当她得知我来自北京时,把这几十件珍贵物品送给了我。遗憾的是,之后我再也没有见过这位红军老妈妈。但她那颤抖的双手、渴盼的眼神和对他红军丈夫的思念……我至今难忘。这也成为我红色收藏的开始。
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曾到草原寻找过这位红军老妈妈,但她已经随着草场的变迁转到了草原深处。之后,我走访了甘肃、青海很多地方,寻找这位红军老妈妈。在寻找的过程中,我意外遇见了11位老红军,也收藏了这11位老红军的全部收藏。
印象最深刻的是在甘肃永登见到的一位红军老妈妈。她曾是当年长征途中红军文工团的女班长,被俘后被迫改嫁给当地白匪营长的瘸子弟弟。倔强的她起初誓死反抗,受尽屈辱,最后被锁在羊圈里,靠羊的体温度过了一冬天,活了下来。在我走访她的过程中,她始终沉默不语,当我说到:“老红军,您不说话,您不是红军吧?”她这才着急了,拉着我的手就往家里拽。到她家后,她急切地从箱子里翻出一根拐棍,拐棍一头儿有个子弹壳儿。她生气地用拐棍顶着我的脖子,那神情分明在说:“你信不信我是红军!”
在甘肃临洮,我还见过一位红军老妈妈,她始终保存着红军时期的一只手电筒。她告诉我,她就是打着这个手电筒从虎口逃出来的。
……
11位老红军的故事,让我感动,使我沉重。从他们身上,我收获的不仅仅是老红军们一个个悲壮的人生故事,也不仅仅是他们赠与的红色“信物”,更多的是一段段沉甸甸的历史,一曲曲饱含着激情和血泪的颂歌。
在我多年的记者生涯中,无论何时何地从未放弃过对红色文物的收藏,希望通过收藏能够找到一点红军老妈妈丈夫的线索。我的藏品有在太行山区、胶东老区收集的,有老领导、老朋友赠送的,也有一部分来自旧货市场,如潘家园旧货市场,当年的什刹海地摊、朝外大棚旧货市场,还有一个秘密渠道,那就是骑着平板三轮车走街串巷收废品的小贩……
特别是在1991年的夏天,我跟随一位曾经在太行山战斗过的老领导,三次重走他在太行山战斗的老路。卢沟桥事变的第三年,老领导和他的几个同学不满日本人的统治,结伴进入太行山加入抗日的队伍。1948年,他所在的部队突然接到上级指示,要轻装前进,连夜进入北京城。遗憾的是,进城前他把自己随身的行李和珍贵的笔记本等资料,都存放在太行山中一个羊倌儿的家里。近半个世纪后,老领导进山寻找当年存放在羊倌儿家中那些珍贵的东西,我陪他三次进山追溯留在山村里的青春记忆。
记得当汽车开进一个小山村时,淳朴的乡民听说当年的老八路回来了,都露出热情的笑脸。我们在一个抗日时期曾经担任民兵队长的老者带领下,顺着山间的小路,在半山腰一座破旧的土房子前停了下来,老者摘下房梁上挂着的一个竹篮,灰尘下面是满满一篮子战争年代留下的文书资料。老领导认真地翻阅,尽管不是老领导当年的遗存,村民还是给我们装上汽车,一再说“这些资料放在村里没有用,也许你们会有用场”。面对一次次推让,我都掏出几元钱,或把随身的衣物送给乡民。在河北涉县,一位老奶奶把我们领到已经变成羊圈的老屋里挖墙寻找当年留下的东西……
每一件文物都是一段历史、一个故事。这些珍贵的资料得以保存下来,的确是非常不易的,这些珍贵的文物能传承到今天,可以说是历史馈赠给我们的最好礼物。
如果把红军精神理解为民族之魂,我认为,我的红色收藏就可以理解为民族之魂的纪念章,是那个年代、那段红色历史的见证。因为这些红色藏品定格了那段历史,见证了那段历史的精神,更教育着今天的我们。 (责编:金燕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