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写作教学中学生“读者意识”写作观的培养

来源 :知音励志·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yu_h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写作教学功利化、模式化倾向严重,学生丧失写作激情,常常处于“为考试而作文”、“为作文而作文”的被动状态,写作水平难以提高,这与学生“读者意识”写作观的缺失有关。为此,本文以“读者意识”写作观为切入口,通过分析写作教学中读者意识缺失的原因,试图探究出培养学生“读者意识”写作观的有效策略,以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写作教学读者意识;策略
  由于受到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当今我国语文课程标准一改以往“重表达轻交流”的写作课程目标取向,开始对学生的读者意识提出要求。这表明我国的作文教学开始关注写作的目的和读者对象,明确写作任务的目的在于交流。的确,21世纪的作文教学应该植根于现实土壤,将教学重心转向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以及写作水平的提高上,而并非功利化的应试写作技巧训练上。可见,将“读者意识”写作观引入到作文教学中确实有其必要性。
  1 何谓“读者意识”?
  目前,教育界对“读者意识”的概念还没有形成一种统一的说法。何谓“读者意识”呢?或许我们可以尝试从一些教育研究者的相关论述中归纳出来。
  关于“读者意识”的研究,西方国家较早进行。Kirsch&Roen指出:“所谓‘读者意识’,就是作者在写作中对读者信息需要的关注。”而在国内研究中,周淼龙提出:“所谓读者意识,是指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自觉地把读者的需要、接受水平、接受心理和审美兴趣纳入自己思维活动之中的心理形态。”著名语文教育学者林一平则认为“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倡导的‘读者意识’是: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让其以假想的读者为阅读对象进行写作。”从以上论述中不难看出,虽然各位教育研究者对“读者意识”概念的说法不一,但有共同点。综合上面关于“读者意识”的各种说法,可以归纳出“读者意识”的基本内涵:读者意识,是指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主动设想读者的各种阅读因素(如阅读期待、审美兴趣等),并将其纳入写作过程的一种思维活动。
  2 写作教学中“读者意识”缺失的原因
  2.1 学生写作的读者对象单一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桎梏,我国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存在着一套固定化的教学模式: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在这种僵化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掌握学生写作的主导权,成为学生作文的唯一读者。久而久之,他们将写作视为一种令人头疼的作业形式,一件令人痛苦的差事,为了谋求考试的高分,获得教师的认可,竭力迎合教师的喜好和要求。因而,写出来的文章往往出现语言贫乏、内容空洞、感情虚假等问题。
  单一的读者对象,封闭的写作氛围,僵化的教学模式,这些令学生写作失去了最基本的交际功能,变成一种在封闭真空中进行的文章制作和应试技艺,学生无法体会通过写作与人交流互动的乐趣,写作激情丧失了,写作水平难以提高。
  2.2 教师写作教学观念滞后
  “语文教育的质量说到底是语文教师的质量,语文教育发展如何,关键在于语文教师自我发展得如何”确实,语文教育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因为教师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者和承担者,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水平。
  那么,学生写作为什么会缺乏读者意识呢?这与教师写作教学观念的滞后密不可分。一方面,教师固守传统的教育观念,热衷于应试作文技巧的训练。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受高考指挥棒与评分标准的影响,教师将写作训练的精力集中在写作知识的传授和写作技巧的讲解上,甚少涉及到“为何写”、“为谁写”的问题,对“读者意识”写作观缺乏关注。另一方面,教师缺少培养学生“读者意识”写作观的意识。不少教师没有意识到读者意识之于写作的重要性,认为作文教学中根本没有必要专门强调读者意识,因而,学生在写作时不能明确写作的目的和对象,自然也就无法形成“读者意识”。
  2.3 语文教材编写的不足
  众所周知,教材是学习内容的载体,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起着重要作用,也影响着语文教学的效果。多年来,语文教材历经多次变革,不断改进和完善,但是在培养学生读者意识方面仍存在不足。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表达交流”板块为例。这个版块是语文教材中独立的写作系统,其下设有四个写作专题,每个写作专题又包括了三个部分的内容,分别是“话题探讨”、“写法借鉴”、“写作练习”。其中,“话题探讨”总是以话题讨论的形式引出写作的主题,使学生明确写作的范围和内容;“写法借鉴”则通过对几个具体范例的分析,为学生提供写作技巧的指导;“写作练习”针对前面讨论的话题范围,设计了一些供学生练手的题目,意在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样的设置,一目了然,教材中写作训练板块的编写主要围绕着“写什么”和“怎么写”进行,严重忽视“为什么写”、“为谁而写”、“写给谁看”,对“读者意识”写作观的体现力度不够。
  3 学生“读者意识”写作观的培养策略
  3.1 转变传统观念,唤醒“读者意识”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始终扮演着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任何教学理念的落实最终都是通过教师教学工作的实施而得以实现的。而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主体,其教学观念尤为重要,不仅会影响到教学工作的结果,也会影响到教学工作的进程。所以,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写作观,首先是要教师转变思想,更新写作教学观念。
  转变传统的写作教学观念,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读者意识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关注读者,明白何为读者,读者有何阅读需求、审美兴趣等,不断地从思想观念上树立起“读者意识”。同时,教师还得重新自我定位,转变角色,变权威的评判者为忠实的阅读者。一直以来,语文教师以一个权威的评判者形象自居,居高临下地审视学生的文章,对学生作文品头论足。如此不平等的师生关系造成学生在写作方面的极度不自信,虚假作文、模式作文等层出不穷。因此,在读者意识的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学会抛下高高在上的权威架势,以单纯的读者身份去品读学生的文章,成为学生的忠实读者;学会尊重学生的话语权,让学生明白彼此之间是一种平等交流的关系,敢于与教师展开对话。   3.2 注重读写结合,增强“读者意识”
  叶圣陶先生说过:“不要把指导阅读和指导作文看成是两回事,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全合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没错,语文教学中的读与写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阅读是内化的吸收,写作是外化的表达。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让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中感受读者意识,然后将其运用到实际的写作训练中去,也不失为培养学生读者意识的一条捷径。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读者意识的培养需要注意把握两点:第一,揣摩作者。语文教材里的选文多是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深受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喜爱。仔细阅读你会发现,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打动无数读者的心,其中作者的读者意识发挥着重要作用。作者以读者的视角精心构思文章,重视读者对文章的反映,写出来的文章也往往针对特定的读者。比如,课文《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傅雷家书》等都是如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追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揣摩文章中作者的“读者意识”写作观,获得有关读者对象的知识,认识到文章中读者意识的重要性。第二,揣摩读者。揣摩读者,就是在阅读过程中认真揣摩读者(包括学生自身)的阅读心理、阅读需求等。说到底,阅读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不断地积累作为一名读者的阅读体验,通过分析和比较文章带来的阅读感受,反观自己的写作。学生也可以多和同学交流阅读感受,根据他们的阅读反馈了解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加深对读者意识的认识。
  学生要想真正体会到为读者写作的乐趣,还是得落实到写作实践中去。教师不妨将写作训练环节安排在阅读教学之后,利用课文内容布置写作任务,对学生进行读者意识的写作训练。
  3.3 拓宽发表渠道,深化“读者意识”
  读者意识写作教学要想解决“为谁写”、“写给谁看”的问题,就不可能一直停留在“读者意识”写作观的讲授上,要不然学生对读者意识的了解就始终停留在认识层面上,写作对于学生来说就只是一种无聊的文字组合游戏。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开辟发表文章的各种渠道,搭建各种有利于学生与读者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读者的存在,体验到文章发表带来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课堂发表。在班级课堂上,教师可以采取自愿原则,请学生面向同学大声朗读出自己写的文章,而台下同学则从读者的视角出发,仔细聆听,及时发现问题,指出其不足之处,并提出个人的修改建议。如此一来,学生能够了解到读者的阅读感受和需求,注意在写作时以读者的眼光要求自己。比如,以“感恩”为主题写一篇演讲稿,学生写作时要尽量选取有关感恩的典型事例,从读者渴求真实的角度出发,真诚地进行自我表达,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这样的写作才能获得读者的青睐,打动读者的心。
  网络发表。网络具有即时交流、受众范围广等特点,它是一种新兴的话语平台,也是21世纪人类写作活动的新形式。搭建网络发表平台,如微信、博客、web网页等形式,鼓励学生将作品发表在这些正规的网络平台上,供广大读者浏览,这样做能够快速收到不同读者的阅读反馈,学生可以对文章进行及时修改。如果教师有时间和精力,可以创建一个微信公众号、班级网站之类的网络平台,将学生有代表性的作品上传到这些平台上,欢迎读者点评。这种网络互动平台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也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写作的读者意识。
  3.4 加强写后修改,形成“读者意识”
  传统的写作教学存在着严重的“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过于重视学生的写作结果,反而容易忽视对过程的关注,比如文章的修改过程。回归写作教学的课堂,脑海里便会浮现出熟悉的画面:教师辛苦批改完作文后发还给学生,面对发下来的作文,学生只是随便翻看了下分数和评语后就放在一边,基本上很少学生会根据教师的反馈信息去修改作文,写作训练便如此结束了。
  什么原因造成作文修改环节的缺失呢?第一,教师对作文修改的不重视。教师很少组织学生进行作文初稿的修改,即使有作文修改环节,但所占的时间比重小,这都是由于对作文修改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的。第二,作文评语模式化。作文评语意思笼统、含糊,诸如“描写不够具体,语言不够简洁”、“语言通顺,但立意不够深刻”之类的套话比比皆是,学生看了一知半解,有效的作文修改从何谈起呢?
  首先,要改模式化评语为交流式评语。保罗·弗莱雷说过:“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教育。”写作的本质就是表达和交流,我们应该明白,学生的作文不只是一种作业形式,也是一种交流方式。教师要自觉转变角色,从评判者变成交流者,改模式化评语为交流式评语,以一种平等、尊重的姿态与学生交流。这种交流式评语符合写作交流的本质,学生得到教师的真实反馈,主动地站在读者的角度修改写作内容、调整写作行为,养成为读者而修改的好习惯。其次,要丰富作文修改方式。众所周知,好作文都是修改出来的。教师应当注重作文修改的训练,丰富作文修改的方式。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示范文修改、学生自评自改和同学间互评互改都是作文修改的有效方式。经过这些不同形式的修改,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明白好作文的标准是什么,逐步形成“读者意识”写作观。
  总而言之,倡导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写作观,既是提升学生写作水平的需要,又是提高整体作文质量的需要。希望教育一线的教师们能够重视起“读者意识”,不断总结、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为今后的写作教学实践提供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许恒,甘文凝.“读者意识”及读者策略在英语写作中的作用效度分析[J].国外外语教学,2007(02).
  [2]周淼龙.“我的心中,早已有个他”——写作者读者意识简论[J].写作,2000(05).
  [3]林一平.“读者意识”写作教学观的再认识[J].语文新圃,2002(01).
  作者简介
  古丽青(1992-),女,广东省梅州市人。闽南师范大学2015级教育硕士。研究方向为学科教学(语文)。
  作者单位
  闽南师范大学 福建省漳州市 363000
其他文献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