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备课是教师为课堂教学做准备的过程。从广义上说,教师的学习、生活都应该是这个过程的一部分,狭义的备课是为课堂设置预案,设定程序,以完成教学任务,其书面形式就是写教案。传统意义上的备课仅包含狭义的一部分,把备课等同于写教案,这不符合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教学的容量和流程。在新课标下,教师如何备好课呢?现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以学论教,以教促学
新课标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教师备课时要以“假如我是学生”为座右铭,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思想。
1.把握学生起点
知识的增长需要在一定的基础上完成,备课时应该把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知识储备放在首要的位置,应尽可能地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考虑在内。在此基础上,准备几套指导方案,以便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改变以往以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接受为主线的“以教论学”的备课思路,树立起全新的“以学论教,以教促学”的指导思想。
2.学生参与备课
在信息社会的今天,学生往往和教师拥有同样的信息源,有时甚至因为学生视角独特而使问题的答案更接近本质。我们应顺应信息时代的这种变化,把过去教师单向封闭的备课和学生孤立的预习变成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备课”。如师生一起收集资料,一起制作教具,一起实地考察等等。这样的备课,使学生也经历了一个积累感性材料、丰富体验、不断探索的过程。既为学习做了充分的准备,也学到了学习方法,让学生参与备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教与学达到了和谐统一。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个生动的例子。为了更好地应用教材,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在备课时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求教师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整合,设计出丰富多彩的课件,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自主学习。
1.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地取舍,不必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题,第四单元以“科学”为主题。第四单元的内容富有时代气息,学生对此很感兴趣。第三单元的内容则比较枯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师可以适当减少第三单元的内容,增加第四单元的内容,可以补充当代新兴科技,如纳米、基因等知识。这样,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增长了知识。
2.调整教材的编写顺序,如一些季节性、时间性强的课文,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调整学习顺序,突破季节和时间的限制。如学习《咏雪》这篇文章,针对南方冬季来临慢,下雪迟的特点,可以把这篇文章适当延迟,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开放教材、开放课堂,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如教学《向沙漠进军》这篇文章时,课后,我让学生上网,查阅沙尘暴专集,并在网上设立了“环境生态论坛”。我留下这样一个问题:你对我国生态环境有什么见解?请在论坛中展示你的知识和文采。学生纷纷在网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样,由课内到课外,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
叶老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凭借这个例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寻求适合学生特点的一切有利于教学的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将备课引向课中、课后
写教案是备课,但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如果仅仅把备课截止到教案的书写完毕,将是一个误区。再好的备课也只是一种框架、一种指向、一种假定的方案,它需要在课堂实践中不断丰富、不断改造、不断创新,更需要在课后不断反思、不断完善。在开放式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激活,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就会不断地释放出来。这时,学生的一个议论话题、一句发言、一段材料、一段表演、一段声情并茂的朗读,都会激起创新的火花,我们课前准备的多套方案也都将产生变化。这时就需要教师用灵活的教学机智、充分的课前准备,来尊重学生的“异想天开”,接受学生的挑战,及时调整思路,使课堂气氛真正活跃起来,教师在课后应及时反思,认真记下课上的“典型事例”,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对失败的地方,提出改进措施和方案,对备课情况重新进行调整。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一堂课真正出彩的地方,往往不是教师备课时想到的地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随机应变,对备课进行重新调整,将备课活动引向课中、课后。
总之,新课标下教师的备课,可以用“教师搭台,学生唱戏”这句话来概括。“搭台”就是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唱戏”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成为教师备课的出发点和归宿。
(徐绍波,浙江省慈溪市新城初级中学)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教学的容量和流程。在新课标下,教师如何备好课呢?现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以学论教,以教促学
新课标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教师备课时要以“假如我是学生”为座右铭,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思想。
1.把握学生起点
知识的增长需要在一定的基础上完成,备课时应该把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知识储备放在首要的位置,应尽可能地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考虑在内。在此基础上,准备几套指导方案,以便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改变以往以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接受为主线的“以教论学”的备课思路,树立起全新的“以学论教,以教促学”的指导思想。
2.学生参与备课
在信息社会的今天,学生往往和教师拥有同样的信息源,有时甚至因为学生视角独特而使问题的答案更接近本质。我们应顺应信息时代的这种变化,把过去教师单向封闭的备课和学生孤立的预习变成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备课”。如师生一起收集资料,一起制作教具,一起实地考察等等。这样的备课,使学生也经历了一个积累感性材料、丰富体验、不断探索的过程。既为学习做了充分的准备,也学到了学习方法,让学生参与备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教与学达到了和谐统一。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个生动的例子。为了更好地应用教材,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在备课时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求教师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整合,设计出丰富多彩的课件,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自主学习。
1.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地取舍,不必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题,第四单元以“科学”为主题。第四单元的内容富有时代气息,学生对此很感兴趣。第三单元的内容则比较枯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师可以适当减少第三单元的内容,增加第四单元的内容,可以补充当代新兴科技,如纳米、基因等知识。这样,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增长了知识。
2.调整教材的编写顺序,如一些季节性、时间性强的课文,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调整学习顺序,突破季节和时间的限制。如学习《咏雪》这篇文章,针对南方冬季来临慢,下雪迟的特点,可以把这篇文章适当延迟,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开放教材、开放课堂,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如教学《向沙漠进军》这篇文章时,课后,我让学生上网,查阅沙尘暴专集,并在网上设立了“环境生态论坛”。我留下这样一个问题:你对我国生态环境有什么见解?请在论坛中展示你的知识和文采。学生纷纷在网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样,由课内到课外,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
叶老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凭借这个例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寻求适合学生特点的一切有利于教学的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将备课引向课中、课后
写教案是备课,但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如果仅仅把备课截止到教案的书写完毕,将是一个误区。再好的备课也只是一种框架、一种指向、一种假定的方案,它需要在课堂实践中不断丰富、不断改造、不断创新,更需要在课后不断反思、不断完善。在开放式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激活,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就会不断地释放出来。这时,学生的一个议论话题、一句发言、一段材料、一段表演、一段声情并茂的朗读,都会激起创新的火花,我们课前准备的多套方案也都将产生变化。这时就需要教师用灵活的教学机智、充分的课前准备,来尊重学生的“异想天开”,接受学生的挑战,及时调整思路,使课堂气氛真正活跃起来,教师在课后应及时反思,认真记下课上的“典型事例”,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对失败的地方,提出改进措施和方案,对备课情况重新进行调整。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一堂课真正出彩的地方,往往不是教师备课时想到的地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随机应变,对备课进行重新调整,将备课活动引向课中、课后。
总之,新课标下教师的备课,可以用“教师搭台,学生唱戏”这句话来概括。“搭台”就是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唱戏”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成为教师备课的出发点和归宿。
(徐绍波,浙江省慈溪市新城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