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以及对课改精神的理解,笔者通过两堂语文课的反思,引发出对初三散文阅读复习课的思考,最根本的应该教会学生掌握如何阅读叙事散文的方法,而不是简单的解题方法,只有在读懂、读深的情况下再通过反复演练,才能提高学生的现代语体文阅读能力。
【关键词】解题方法 阅读方法 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3-0075-02
现代文阅读是中考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从分析来看,面对文本读不懂、读不深是影响学生现代文阅读得分的主要原因。因此,语文课堂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教给学生读懂、读透文章的方法,并通过反复演练,借以提高学生的现代语文阅读能力。今天借《叙事散文阅读》专题复习课的教学来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教学方案
下面就我在教学《叙事散文阅读专题》两种不同的教法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1.方案一
第一课时,做中考阅读《忆冼星海》和复习指导《溃散的黑暗》。
第二课时,讲解答案,并且根据答案总结解题方法。
(1)第一种题型:整体感知,概括情节,完成表格。
1)根据答案,讨论解题方法。
2)总结解题方法:概括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尽量用文中的词语或句子。
(2)第二种题型:如何理解重点句子或词语?
1)根据答案,讨论解题方法。
2)总结解题方法:①含蓄委婉的句子要用直接明确的语言转述出来,恢复它的本来面目;②概括简练的句子要根据句子中的内容分点解说出来;③内涵丰富的句子要说出它的浅层意思和深层意思;④总体来讲,要分析句子的深刻含义,要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至少要写出它在文章里的字面意思和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或深刻道理。
(3)第三种题型:文中是如何生动形象的塑造人物形象?
1)根据《忆冼星海》的最后一道题答案,讨论解题方法。
2)总结解题方法:文中写了什么内容+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什么人物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这是我在一个班级中的教学思路,学生能按照要求学习课文,但总感觉缺少了点什么。觉得整个过程四平八稳,有些平淡,学生兴趣也不大,似乎像是数学课,根据答案总结出阅读公式,而在实际的阅读答题过程中,学生阅读得分率并不高。
我不禁反思:这样的一堂课学生收获多少?学生学习是否得到激发?为什么掌握了解题方法得分率还是上不去呢?经过与部分学生交流,问题出在有的文章学生根本就读不懂,以致答题时无话可写或完全偏离中心答题。所以,我改变了教学方法,尝试解决最根本的方法,由总结解题方法变为总结阅读方法。
2.方案二
第一二课时:了解和总结散文的基本特点、散文阅读的基本题型、基本解题方法。
第三四课时:结合已经学过的课文,总结阅读叙事散文的方法。
(1)导入:回顾我们最近学过的文章《曹刿论战》、《藤野先生》、《忆冼星海》,总结一下我们该如何阅读一篇写人叙事的文章呢?
拿到一篇文章,我们应该首先问自己几个这样的问题:写了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
(2)探究《曹刿论战》、《藤野先生》、《忆冼星海》,总结阅读方法:事件——人物特点——中心。这也符合散文的特点“形散神不散”。
(3)运用这种方法,完成阅读《溃散的黑暗》。
(4)让思维飞: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写人散文,也适用其他文章。比如我们学过的《白杨礼赞》、《绿》、《老北京小胡同》等。
(5)小结。
在复习的过程中,首先明确了考点和题型,做到有的放矢;训练正确的阅读思维,按照答题规律和技巧,避免跟着感觉走。中考阅读试题相关能力培养绝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需要重视平时的阅读积累,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二、对比反思
上完两堂课我感受颇深。同样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其效果也相差甚远,方案二把学生存在的核心问题进行讨论,实效性大大提高。
1.教学目标回归到原点
正如黑格尔所言,“前进就是回溯到原始的、真正的东西”。教学论的学科发展需要做回到原点的思考,寻找学科发展的逻辑起点,这里的原点既指理论的原点,也指实践的原点。面对初三即将参加中考的学生而言,复习时间尤为紧迫,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成绩是一个首要问题。最常见的方法是交给他们解题方法,力争在考场上拿到更多的分数。殊不知对于阅读能力较好的学生而言这种方法是有效的,但对于我校大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效果并不明显,因为没有阅读积累,读不懂文章,仅有方法只是一个形式。正如行军打仗光有精锐的武器,却没有强健的身体和精湛的技术,又有何用?所以面对我们的学生,一切退回到原点,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总结如何阅读叙事散文的方法”,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阅读问题。
2.精心设计主问题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教学的一个关键,也是提高语文素质的一个关键,它是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运用、语言表达、思维分析和创新思维、写作、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等教学指导与一体的重要教学过程。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如果设计问题较多,不便于学生把握阅读要领,容易使学生思维缺乏连贯性,而且在教师的被动下学习,积极性不高。方案一中有三个问题,而且问题之间联系不大;方案二中只有一个主问题:如何阅读一篇文章?根据已经学过的三篇文章总结出方法来。相比较而言,方案二中这个问题能够提纲挈领的统帅这节课的内容,而且完全能够让学生放开思考,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方案一中问题不仅比较琐碎,而且学生几乎不用思考就可以根据观察标准答案的形式就可以总结出公式来。由于没有真正的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这种方法得来的公式也容易忘记。
可见,在教学中应该用精、少、深、活的主问题激活课堂,有效简化教学程序,使教学内容单纯中表现出丰富,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大量时间去思考问题、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性,发表有见解的观点。
3.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这就要求教师认同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看作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地方,把教师看作是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人,真正做到还权于学生。
方案二中,让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三篇文章去探究如何阅读散文,学生可以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积累,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在合作交流中激发思维的火花,在总结中进一步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然后再运用这种阅读方法去学习新的文章,这不正是“授人以渔”的效果吗?有了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4.让学生学会学习,增长学力。
就语文这门学科而言,因文悟道,学以致用是教学的最终目的。面对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捕捉有用的信息这才是最重要的。老师不可能把所有的文章都讲给学生听,那么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虽说“文无定法”,但学习总有大致的规律可寻。学生根据叙事散文中总结出的这个阅读方法同样适用于抒情散文、哲理散文等。当然对于议论文、说明文也可以完全采用这种形式去总结不同的阅读方法,从而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当然,现代文阅读教学涉及到广泛的技能技巧问题,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方法是有助于阅读理解的。面对应试,最好的方法应该是在读懂、读深的基础上再反复演练,才能提高阅读分数,所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面对人生,阅读最根本的问题还是丰富知识积累、生活积累、阅读经验和审美经验,提高文化品位和阅读能力。
【关键词】解题方法 阅读方法 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3-0075-02
现代文阅读是中考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从分析来看,面对文本读不懂、读不深是影响学生现代文阅读得分的主要原因。因此,语文课堂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教给学生读懂、读透文章的方法,并通过反复演练,借以提高学生的现代语文阅读能力。今天借《叙事散文阅读》专题复习课的教学来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教学方案
下面就我在教学《叙事散文阅读专题》两种不同的教法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1.方案一
第一课时,做中考阅读《忆冼星海》和复习指导《溃散的黑暗》。
第二课时,讲解答案,并且根据答案总结解题方法。
(1)第一种题型:整体感知,概括情节,完成表格。
1)根据答案,讨论解题方法。
2)总结解题方法:概括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尽量用文中的词语或句子。
(2)第二种题型:如何理解重点句子或词语?
1)根据答案,讨论解题方法。
2)总结解题方法:①含蓄委婉的句子要用直接明确的语言转述出来,恢复它的本来面目;②概括简练的句子要根据句子中的内容分点解说出来;③内涵丰富的句子要说出它的浅层意思和深层意思;④总体来讲,要分析句子的深刻含义,要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至少要写出它在文章里的字面意思和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或深刻道理。
(3)第三种题型:文中是如何生动形象的塑造人物形象?
1)根据《忆冼星海》的最后一道题答案,讨论解题方法。
2)总结解题方法:文中写了什么内容+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什么人物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这是我在一个班级中的教学思路,学生能按照要求学习课文,但总感觉缺少了点什么。觉得整个过程四平八稳,有些平淡,学生兴趣也不大,似乎像是数学课,根据答案总结出阅读公式,而在实际的阅读答题过程中,学生阅读得分率并不高。
我不禁反思:这样的一堂课学生收获多少?学生学习是否得到激发?为什么掌握了解题方法得分率还是上不去呢?经过与部分学生交流,问题出在有的文章学生根本就读不懂,以致答题时无话可写或完全偏离中心答题。所以,我改变了教学方法,尝试解决最根本的方法,由总结解题方法变为总结阅读方法。
2.方案二
第一二课时:了解和总结散文的基本特点、散文阅读的基本题型、基本解题方法。
第三四课时:结合已经学过的课文,总结阅读叙事散文的方法。
(1)导入:回顾我们最近学过的文章《曹刿论战》、《藤野先生》、《忆冼星海》,总结一下我们该如何阅读一篇写人叙事的文章呢?
拿到一篇文章,我们应该首先问自己几个这样的问题:写了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
(2)探究《曹刿论战》、《藤野先生》、《忆冼星海》,总结阅读方法:事件——人物特点——中心。这也符合散文的特点“形散神不散”。
(3)运用这种方法,完成阅读《溃散的黑暗》。
(4)让思维飞: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写人散文,也适用其他文章。比如我们学过的《白杨礼赞》、《绿》、《老北京小胡同》等。
(5)小结。
在复习的过程中,首先明确了考点和题型,做到有的放矢;训练正确的阅读思维,按照答题规律和技巧,避免跟着感觉走。中考阅读试题相关能力培养绝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需要重视平时的阅读积累,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二、对比反思
上完两堂课我感受颇深。同样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其效果也相差甚远,方案二把学生存在的核心问题进行讨论,实效性大大提高。
1.教学目标回归到原点
正如黑格尔所言,“前进就是回溯到原始的、真正的东西”。教学论的学科发展需要做回到原点的思考,寻找学科发展的逻辑起点,这里的原点既指理论的原点,也指实践的原点。面对初三即将参加中考的学生而言,复习时间尤为紧迫,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成绩是一个首要问题。最常见的方法是交给他们解题方法,力争在考场上拿到更多的分数。殊不知对于阅读能力较好的学生而言这种方法是有效的,但对于我校大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效果并不明显,因为没有阅读积累,读不懂文章,仅有方法只是一个形式。正如行军打仗光有精锐的武器,却没有强健的身体和精湛的技术,又有何用?所以面对我们的学生,一切退回到原点,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总结如何阅读叙事散文的方法”,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阅读问题。
2.精心设计主问题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教学的一个关键,也是提高语文素质的一个关键,它是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运用、语言表达、思维分析和创新思维、写作、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等教学指导与一体的重要教学过程。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如果设计问题较多,不便于学生把握阅读要领,容易使学生思维缺乏连贯性,而且在教师的被动下学习,积极性不高。方案一中有三个问题,而且问题之间联系不大;方案二中只有一个主问题:如何阅读一篇文章?根据已经学过的三篇文章总结出方法来。相比较而言,方案二中这个问题能够提纲挈领的统帅这节课的内容,而且完全能够让学生放开思考,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方案一中问题不仅比较琐碎,而且学生几乎不用思考就可以根据观察标准答案的形式就可以总结出公式来。由于没有真正的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这种方法得来的公式也容易忘记。
可见,在教学中应该用精、少、深、活的主问题激活课堂,有效简化教学程序,使教学内容单纯中表现出丰富,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大量时间去思考问题、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性,发表有见解的观点。
3.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这就要求教师认同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看作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地方,把教师看作是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人,真正做到还权于学生。
方案二中,让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三篇文章去探究如何阅读散文,学生可以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积累,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在合作交流中激发思维的火花,在总结中进一步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然后再运用这种阅读方法去学习新的文章,这不正是“授人以渔”的效果吗?有了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4.让学生学会学习,增长学力。
就语文这门学科而言,因文悟道,学以致用是教学的最终目的。面对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捕捉有用的信息这才是最重要的。老师不可能把所有的文章都讲给学生听,那么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虽说“文无定法”,但学习总有大致的规律可寻。学生根据叙事散文中总结出的这个阅读方法同样适用于抒情散文、哲理散文等。当然对于议论文、说明文也可以完全采用这种形式去总结不同的阅读方法,从而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当然,现代文阅读教学涉及到广泛的技能技巧问题,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方法是有助于阅读理解的。面对应试,最好的方法应该是在读懂、读深的基础上再反复演练,才能提高阅读分数,所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面对人生,阅读最根本的问题还是丰富知识积累、生活积累、阅读经验和审美经验,提高文化品位和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