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2017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单还怀于腹中之际,就有消息传出“确山打铁花”将在2017春晚新钟敲响之时与观众见面。对于很多人而言,“确山打铁花”是一个陌生的词汇。那么,它为什么能担起这么重要的时刻?
与道教有渊源
一部名为《火树银花》的微电影曾刷爆朋友圈,12分钟的短片带领观众走进一个处于失传边缘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确山打铁花。
寒冬花棚下,光膀赤臂的打铁花艺人用尽全身的力量,奔向那一团锦簇的花棚。随着一声声叩响心扉的击打之声,手中的柳木棍刹那间“开出”一树梨花。
确山打铁花是一种由铁水形成的烟花,起源于宋代。据说,道教和五金行业的手艺人均供奉同一个祖师爷——太上老君。而打铁花其实是这些“师兄弟”们祭祀祖师爷的一种礼仪。
在古代,确山县境内的乐山(即今老乐山)是中原道教圣地。北宋时期,在宋徽宗的带领下,掀起了全民崇尚道教的热潮,宋徽宗甚至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到了明朝,道教更加盛行。
随着道教在民间的传播,宗教开始影响人们的生活并逐渐世俗化,而确山打铁花正是宗教影响人们生活的见证。就拿打铁花艺人的行头来讲,全身上下唯一的护具便是半个瓢,大家管它叫“葫芦帽”,帽子上画着八卦图。就算不了解确山铁花的人,但凡看见这顶“安全帽”,也明白了它和道教密不可分的关系。
古时,由于道教和五金行业从业人员的地位较低,所以史书中很少有对打铁花的记载。而我们如今对确山打铁花的了解,大多是从代代相传的民间故事中得知。其中流传最广的是一则关于“老君显灵”的故事。
传说北宋年间,确山县有一年大旱,民间苦不堪言。于是,民众集资请乐山道士为大家求雨。为了感谢和纪念此次事件,村民建了一口大钟,并在钟上详细记录之前为求雨捐钱的民众的姓名。没想到大钟建好后,竟引来一群烏鸦。在传统的文化认知中,这可是不祥之兆。
正当大家一筹莫展时,出现了一位面生的白胡子老头。老头仙风道骨,拿柳枝蘸上铁水,向空中撒去。瞬时火光四射,乌鸦纷纷逃走。人们认为这是太上老君显灵,帮人去凶化吉,于是打铁花也有了祈福、庆祝的意义。
“牛”得硬气
除了确山打铁花,还有河北张家口的打铁花、山西泽州的打铁花,但唯有确山打铁花被评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确山打铁花为什么这么牛?
张家口的打铁花是用铁水泼洒在城墙上而形成的烟花,而山西泽州则是用铁丝蘸上铁水,再用木板击打而形成银花。
相比这两个地方的打铁花,确山打铁花需用拳头粗细的柳木做成两根30多厘米长的木棒,俗称“花棒”。其中一根为上棒一根为下棒。上棒的一头为打铁花艺人的手握处,另一头则在棒上挖一个3厘米左右的坑槽,用以盛放1 600℃的铁水。
两个花棒奋力击打,铁水向高空四射,在巨大的冲击力和震力下,形成大家眼中叹为观止的火树银花。
除去铁花形成的方式不同,确山打铁花通常在柳木搭成的“花棚”下表演。
花棚原是木杆搭的3米高的棚子,棚子上面挂着彩旗和炮竹,中间竖着一根30多厘米长的木棍,叫“老杆”,上面挂着烟花鞭炮,是彩头。打铁花时,谁的铁花能点燃老杆上的鞭炮,就是铁花会的英雄。这种“彩头”的设置无疑增添了打铁花的难度和趣味性。
今天,我们看到的确山打铁花往往和舞龙、舞狮结合在一起。花棚下,打铁花艺人光着膀子制造银花,舞龙、舞狮队在花棚下来回穿梭,鞭炮齐鸣,万花齐放,这种形式被大家称为“龙穿花”。这种结合方式也使确山铁花更具艺术性。
与道教有渊源
一部名为《火树银花》的微电影曾刷爆朋友圈,12分钟的短片带领观众走进一个处于失传边缘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确山打铁花。
寒冬花棚下,光膀赤臂的打铁花艺人用尽全身的力量,奔向那一团锦簇的花棚。随着一声声叩响心扉的击打之声,手中的柳木棍刹那间“开出”一树梨花。
确山打铁花是一种由铁水形成的烟花,起源于宋代。据说,道教和五金行业的手艺人均供奉同一个祖师爷——太上老君。而打铁花其实是这些“师兄弟”们祭祀祖师爷的一种礼仪。
在古代,确山县境内的乐山(即今老乐山)是中原道教圣地。北宋时期,在宋徽宗的带领下,掀起了全民崇尚道教的热潮,宋徽宗甚至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到了明朝,道教更加盛行。
随着道教在民间的传播,宗教开始影响人们的生活并逐渐世俗化,而确山打铁花正是宗教影响人们生活的见证。就拿打铁花艺人的行头来讲,全身上下唯一的护具便是半个瓢,大家管它叫“葫芦帽”,帽子上画着八卦图。就算不了解确山铁花的人,但凡看见这顶“安全帽”,也明白了它和道教密不可分的关系。
古时,由于道教和五金行业从业人员的地位较低,所以史书中很少有对打铁花的记载。而我们如今对确山打铁花的了解,大多是从代代相传的民间故事中得知。其中流传最广的是一则关于“老君显灵”的故事。
传说北宋年间,确山县有一年大旱,民间苦不堪言。于是,民众集资请乐山道士为大家求雨。为了感谢和纪念此次事件,村民建了一口大钟,并在钟上详细记录之前为求雨捐钱的民众的姓名。没想到大钟建好后,竟引来一群烏鸦。在传统的文化认知中,这可是不祥之兆。
正当大家一筹莫展时,出现了一位面生的白胡子老头。老头仙风道骨,拿柳枝蘸上铁水,向空中撒去。瞬时火光四射,乌鸦纷纷逃走。人们认为这是太上老君显灵,帮人去凶化吉,于是打铁花也有了祈福、庆祝的意义。
“牛”得硬气
除了确山打铁花,还有河北张家口的打铁花、山西泽州的打铁花,但唯有确山打铁花被评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确山打铁花为什么这么牛?
张家口的打铁花是用铁水泼洒在城墙上而形成的烟花,而山西泽州则是用铁丝蘸上铁水,再用木板击打而形成银花。
相比这两个地方的打铁花,确山打铁花需用拳头粗细的柳木做成两根30多厘米长的木棒,俗称“花棒”。其中一根为上棒一根为下棒。上棒的一头为打铁花艺人的手握处,另一头则在棒上挖一个3厘米左右的坑槽,用以盛放1 600℃的铁水。
两个花棒奋力击打,铁水向高空四射,在巨大的冲击力和震力下,形成大家眼中叹为观止的火树银花。
除去铁花形成的方式不同,确山打铁花通常在柳木搭成的“花棚”下表演。
花棚原是木杆搭的3米高的棚子,棚子上面挂着彩旗和炮竹,中间竖着一根30多厘米长的木棍,叫“老杆”,上面挂着烟花鞭炮,是彩头。打铁花时,谁的铁花能点燃老杆上的鞭炮,就是铁花会的英雄。这种“彩头”的设置无疑增添了打铁花的难度和趣味性。
今天,我们看到的确山打铁花往往和舞龙、舞狮结合在一起。花棚下,打铁花艺人光着膀子制造银花,舞龙、舞狮队在花棚下来回穿梭,鞭炮齐鸣,万花齐放,这种形式被大家称为“龙穿花”。这种结合方式也使确山铁花更具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