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红楼”学为师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22281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而又最复杂的作品,研究和评析这部作品的中外名家辈出,其观点异彩纷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笔者悟到了作品蕴含的一些教育教学思想,兹不避浅陋,见教于大方之家。
  一、孩子应该生活在肯定与鼓励中,而不应该生活在责备中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很小就有一种叛逆的性格,这种叛逆性格是怎么形成的呢?原因是多方面的,“红学家”们亦众说纷纭,笔者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则认为由于长辈们的不当教育,导致贾宝玉一直生活在大人们的责怪中,从而产生怪异叛逆的性格。当宝玉告诉父亲上学的事时,作为父亲的贾政不是高高兴兴,不是给予孩子多多鼓励,而是一声冷笑道:“你如果再提‘上学’这两个字,连我也羞死了。依我的话,你竟顽你的去是正理。仔细站脏了我这地,靠脏了我的门!”
  贾宝玉在母亲心中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呢?是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贾母甚至提醒林黛玉今后不要理睬贾宝玉。
  世上哪有这样教育孩子的!贾宝玉是一个孩子,他有着孩子正常的逆反心理,他当然要有事没事偷着“顽”,且“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发作起痴狂来就狠命摔玉。总之,贾宝玉的性格谈吐、言行举止都是家长们极不喜欢的。我们姑且不论谁是谁非,仅论这种代沟和对立的形成原因,作为父亲的贾政和作为母亲的王夫人都应该反思自己教育的失策,他们未能把孩子当做一个受教育的生命个体存在,而是把孩子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望子成龙心切,只要孩子不按照自己的意思去一心读“圣贤经传”,就责怪甚至打骂孩子,结果孩子的表现与自己的愿望越来越远,事与愿违。
  当今这种“贾政式”的教育方式还普遍存在着。很多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好好学习,拿一些学习好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比较,批评责怪自己的孩子成绩差,使自己的孩子羞愧难当,有些家长还会说出让孩子无地自容的难听话,诸如“你丢尽了我的脸”、“你跟网吧过日子去”、“你一辈子也不会有多大出息”、“你上学的历史就是我的一部屈辱史”等等,这些都极大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极易使孩子产生破罐子破摔的逆反心理。如果说部分家长由于缺少教育学的专业知识,走进“贾政式”的教育误区尚情有可原,那么职业的教育工作者再踏入这一误区就不能让人原谅了。然而现实中仍有不少教者这样做,他们当着学生的面埋怨学生的知识基础差、学习态度差等,甚至有时还会有过激言语,诸如“你个猪脑袋”、“你真不配当我的学生”、“你怎么这么弱智”等语。更为严重的是有肢体上的不当动作,打学生耳光、拧学生耳朵、揪学生眼皮等等,产生了教者与学生、教者与家长、学校与学生及家长间的矛盾冲突。当事教者往往倒出许多苦水,说是一切为了学生好才这样做,自己是好心,却得不到好报,还要挨批评、受处分,真是冤。其实,这些老师应该做的不是喊冤,而是纠错。
  一个孩子长期生活在责备中,便会有不正常的心理表现,或怯弱,或固执;或唯唯诺诺,或倔强叛逆。这些都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教学,就是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影响力,教学艺术就是鼓励的艺术。教学如此,教育更应当重鼓励和赏识。所有的人都有得到肯定和赞美的心理需求,孩子更是如此。无论家长还是教者,都应当发现孩子正面的向上的东西,尽量通过表扬赞许来激发孩子的动力,这个道理并不难理解,但现实中却有很多人还是不懂,还在犯“贾政式”的错误。
  二、教学什么远远大于怎样教学
  贾宝玉并非怕读所有的文章,而是怕读某些文章。可贾政偏偏又强求他读那些背离孩子心理特点的仕途文章。当下人李贵说贾宝玉已念到第三本《诗经》时,贾政却不以为然地向李贵交代:“哪怕再念三十本《诗经》,也都是掩耳偷铃,哄人而已。你去请太爷的安,就说我说了: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贾宝玉小小年纪就已能念到第三本《诗经》,说明他既聪明又好学,绝不是“愚顽怕读文章”之人,可是贾政不是要他学《诗经》古文,而是要他学好《四书》。与《诗经》相比,《四书》过于成人化,说教气息较浓,这种教材不适合刚刚求学的孩子。可是封建教育完全不考虑孩子的心理认知特点,只知道尽早尽快灌输封建正统思想,贾宝玉不愿埋头读书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也很透彻地表达了这一思想。年少的周树人为什么怕到三味书屋读书呢?不是因为老师不好,在鲁迅眼里,寿镜吾老先生和蔼,极方正,质朴,博学。他的教育方法也很正确,最初严格要求学生,后来慢慢好起来,让学生分清团结紧张与严肃活泼,这是学好文化的基本保证;尤其是他懂得循序渐进施教,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他把孩子从后园喊回来,师生一起读书,就语文教学法而论,这也没错,阅读文本乃学习语文的重要一环,学生自由读书,先生深入书中自我陶醉,学生自主学习,师者带头示范,还颇符合“新课改”的要求。那么鲁迅反对的究竟是什么呢?是学习的内容。学生读书没错,可让孩子读“仁远乎哉”、“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芽橘柚”这些生硬无聊的句子就大错特错了;先生范读是多好的教学形式,可读“铁如意”、“千杯未醉嗬”这些枯燥无用的东西就是在浪费孩子和自己的生命了。不会教或不肯教孩子颇感兴趣的“怪哉”,就更让人惋惜封建教育的误人失策!由此看来,鲁迅先生主要抨击的倒不是封建教育的方法而是封建教育的内容。
  这种不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强迫孩子学习各种指定知识的现象还严重存在着。从小学开始,家长们就强迫孩子进各种辅导班,也不管自己的孩子有没有这个天赋,有没有这个潜力。周末节假日,要求孩子参加各种“兴趣小组”,即使孩子不愿意,家长们也会威逼孩子参加,目的只有一个,为孩子升学多捞点本钱。不少家长花了钱,耗了神,最终却事与愿违。
  教学的内容应符合孩子的心理认知特点,这样有助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著名学者温儒敏在谈到新课改时就强调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就拿学语文来说,他认为课堂上讲的是一种语文,书本中传授的是一种语文;往街上一走,看看那些广告写得对不对,这也是语文;看电视里播的有没有错别字,这也是语文。要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这就是一种改革。   魏书生为了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领着全班学生到小河里摸鱼,回来后写作文《摸鱼》,重点要写好手在水中及摸到鱼时的细致感觉。他领着学生到郊外种地,各小组分别种了二十多种作物,每个星期师生都去观察一次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全班同学几十次到双台河边观察花草树木的异同,大家一起坐在操场上观察月全食的过程。
  曾经有人认为魏书生的语文教学不像语文教学的样子,然而他能在看似轻松的教学中让学生的语文成绩提高很快,他的教学名扬全国,这倒使得人们不得不认真反省那些“太像语文教学”的课堂。语文教学如此,其他各学科的学习也都应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以有效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三、为师之道,在乎民主、平等、和谐而又不失严格
  为师者要在学业上严格要求学生,但大可不必板起脸孔,教师完全可以在宽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这一点也体现在《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的情节中。
  且看香菱拜师的过程,香菱笑拜黛玉:“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黛玉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香菱笑道:“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作师,你可不许腻烦的。”林黛玉在宽松的氛围中展开教学,简明几句话即道出作诗的关键:“起承转合为次;重要的是有奇句;最根本的是立意。”在师生笑谈中黛玉已将教学目标十分准确地定位,自然,轻松,让人易于接受。笔者听过不少公开课,有些还是所谓的标准示范课,教者常常利用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并要求学生阅读,且美其名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手段是现代化的,但效果还赶不上黛玉老师。
  黛玉讲民主平等,注重师生关系和谐,但绝不是没有原则的迁就。香菱初学诗,见了浅近的就爱,黛玉明确指出不可这样:“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黛玉要求香菱把《王摩诘全集》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续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瑒、谢、阮、庚、鲍等人的一看。博学的黛玉老师首先解决教学什么的重要问题,在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一点也不失严格要求。
  当今不少孩子喜爱网络文章,读通俗杂志,借用黛玉的话说,一入了这个格局,文化水平再难提高。教者应严格要求学生,引导其读经典名著,以切实提高读写能力。
  黛玉给香菱布置学习任务,并注意适时检查,当香菱笑说自己已读完老师规定的诗书时,黛玉老师提问:“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
  这条题目出得多好,让学生自选角度,感受文章的思想意蕴和艺术韵味,这正如何永康先生所说:如此经营,阅读水平就考出来了,中学生现代文教学就有可能摆脱“肢解美”、“扭曲美”的窘境,进而从整体上、神韵上把握佳作的生命。黛玉如生在当今,应是一位很出色的语文命题人。黛玉这一问,引导香菱从诗歌的练字谈到诗歌的意境,从名诗佳句联想到自己经历过的生活往事。香菱从而进入“真阅读”状态,她的学诗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感知、发现、探索、体验、创造的过程。现实中我们设计问题时,要么是机械地老师一问学生一答,要么是老师问了学生无从回答,而黛玉的问题则一石激起千层浪,怎不值得学习!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黛玉老师是如何批改学生作业的。香菱送交的第一次习作,黛玉的“批语”是:“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胆子去作。”
  肯定成绩,指出问题,分析原因,并鼓励学生再作,同时又布置下第二次作业。
  第二次的“批语”为:“自然算难为他了,只是还不好。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
  在肯定进步的前提下明确指出不足,并命再作,一丝不苟,诲人不倦。
  终于香菱第三次习作十分出色,众人评价是:“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
  黛玉的成功教导为人们作出了一个师者的榜样。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湖中等专业学校)
其他文献
由安徽省广播电视学会广播学委员会和安徽人民广播电台联合主办的全省第二届广播学论文交流会,1992年10月27日至28日在合肥召开。提交本届交流会的论文共有41篇,内容主要集
“起初你讨厌它(监狱),然后你逐渐习惯它,足够的时间后你开始依赖它,这就是体制化。”屏幕上,一字一句,从老布口中吐出。从心底溢出的悲哀漫向我的周身,因为,我突然发现——我们何尝不是这样!  任何一种组织、制度、社会都可以视肖申克为缩影,我们的学校,某种程度上也是一座肖申克城堡。当我们离开这座城堡时,我们中的绝大多数是注定要被体制化的。即使进入社会,体制对人的侵蚀也一刻不会停止。而现实中的每一个人,
本研究旨在探讨鼠李糖乳酸杆菌GG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 LGG)对轮状病毒(rotavirus, RV)感染影响断奶仔猪免疫功能和肠道健康的缓解作用。试验选取24头平均体重为(6.
哲学源自于古希腊,最初的解释是“热爱智慧”,笔者永远喜欢这种纯朴的诠释。教育哲学来得晚,据有关人士考证,1832年美国纽约市立大学为培养公立学校教师开设教育哲学讲座,最早使用
励志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中,列兵许三多由公认的“孬兵”成长为“兵王”的过程,除却得益于自身的“有意义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有意义”的朴素价值诉求,更多地受惠于班长史今与队长袁朗为其量身定做的独特的培养模式。可以说,如果没有遇到史今和袁朗,许三多只会贴着“孬兵”的标签灰溜溜地离开部队,并带着这标签庸碌一生。  但这并不等于仅凭史今或袁朗的一己之力,便能够将许三多打造成极品士兵。事实上,如果将史今和
艺术的感召:教育语境与电影语境的相遇  清亮的童谣、高窗中飞出的纸飞机、永远的怀念、来自地狱的天籁铸就了一个狷狂不羁的天才孩子的辉煌,是那群在世俗眼光中已沉入池塘底
邂逅一本好书,如同在清凉的夏日午后,邂逅一个人,对饮香茗,眼波流转,岁月安然。遇见眉公的时候,我正是如此。  陈眉公,原名陈继儒,明代重要的散文家之一。他工诗善文,擅书画,精鉴赏。一生闻名卓著,著述颇丰,史称“颖异”。著有《眉公十集》《文奇豹斑》《太平清话》等。而其所著《小窗幽记》尤其闻名,是一部流传至今、光耀古今的人生哲言小品集,其格言玲珑剔透、短小精美、促人警觉、言近旨远、益人神智。  我读了
也许因为出身的原因,毕飞宇时时在作品里间接或直接地表达对教育的思考。  《哥俩好》《地球上的王家庄》《哺乳期的女人》可以说是毕飞宇思考大教育范畴里的作品。直接以教师与学生或校园生活为题材的,则有《好的故事》《玉秧》《家事》《写字》《白夜》。长篇小说《推拿》也有很多教育内涵可以挖掘,诸如生命教育、特殊教育、励志教育及价值观的建立等。毕飞宇还有一个短篇小说《相爱的日子》也指涉到教育。而近期发表的短篇小
目的:研究棉粕寡肽的生产工艺、抗氧化活性、免疫活性以及在黄羽肉鸡饲喂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从已报导的可用于棉籽粕固态发酵的芽孢菌属、酵母菌属、乳酸菌属和曲霉菌
我生在“文革”时期,幼年时期正是“最讲政治”的时期。在那政治口号满天飞的时代,批孔反儒,反“中庸”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这些当然也就成为了一个孩童深刻的记忆。随时间推移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