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离不开一定的教学活动的开展。充满活力的课堂需要我们选择和运作高质量的教学活动。对于历史课堂教学而言,我们要强化探究活动的研究和实践。为此,我们要潜下身来,开拓创新。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发展,达成课堂教学的高效。
关键词:初中历史;探究学习;自主发展
课堂教学中,采用探究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让课堂变得更为生动有趣,为学生所欢迎。所以,課堂教学中,我们要在这方面不断摸索,探寻这种教学方式的发展特点和规律。下面,笔者就结合初中历史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见解。
一、 减少顾虑,满足期待,强化自信,营造探究氛围
课堂教学,无论是采用哪一种教学方式,如果想要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都需要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支撑。事实也说明,良好的师生关系,特别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师生关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学生的心理顾虑。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课堂活动之中,如果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是“可亲”的,而自己又都是受尊重的,那么,学生的“胆气”就会大增。而学生胆气大了,他们就乐于去表现自己、展现自己。
对于课堂教学而言,要想增长学生的胆气,我们要做的关键事情就是要让他们拥有十足的信心。这一点,我们要从新学年、新学期的第一节课做起。要做好这种事情,贵在长期坚持。上每一节课,特别是每节课开始,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将这种信心给建立起来。教学《太平天国运动》这一课,课堂伊始,在师生“问好”环节,笔者就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层面的互动。之后,在导入新课时,笔者又采用灵活的方式,以让学生第一时间进入课堂学习应有的状态。
为做好这一点,笔者在课前对学生暑期的一些生活做了调查。从调查中笔者得知有几名学生暑假期间曾经到北京旅游,于是笔者在课堂上将他们的所见和所感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在学生发言时,笔者抓住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关于本课内容的浮雕为切入口,引入本课内容。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将自己的一些所见和所想带入课堂中来,让他们彼此之间产生羡慕之情,获得“被羡慕”的体验,很显然,这非常有利于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由此可见,这样的氛围,是学生所非常期待的。
二、 体认价值,引入生活,凸显自主,培养探究意识
历史是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无论是从历史人物身上,还是从历史事件当中,我们都可以从现实生活当中找到其翻版或原型。从中,我们可以知荣辱、兴衰。而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我们更是可以从中获取更多的人生智慧和做人的一些道理。或许,这就是学习历史的价值之所在吧。而对于历史课堂教学而言,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从这一点去思考课堂设计,将历史教材中的一些人物和事件,巧妙的搬到现实生活中,或者将现实的一些内容,灵活的植入历史材料中去,这就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学科观。
对于这一点,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设计一定的探究活动来实现。教学《新文化运动》这一课,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意义,笔者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为凸显本课教学的现实意义,笔者设计了如下的问题:(1)在当时的情况下,普及白话文,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2)在今天,“学好普通话,可以走天下”。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可以忽略文言文、古诗词等的学习呢?
这样的设计,一个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将课堂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等相对接。这样,一方面可以拓宽课堂时空,激活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又可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从而提升他们的探究意识。所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将课堂教学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地贴合在一起。
三、 鼓励自主,强化反思,挖掘潜能,提升探究能力
我们都知道,课堂教学的最终落脚点是让学生得以进步、得以发展。从一定层面上来说,历史学科在这方面的功能似乎显得更为突出和显眼。从某种程度上看,通过历史学习,可以让学生一辈子受益。那么,在有限的课堂时空(每周两课时的教学),我们怎样才能够打破这种时空的局限,充分的挖掘学生的潜在意识、情感和能量呢?
对于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学科不同,采取的措施就不同。对于初中历史而言,我们宜从强化学生的反思能力来作为突破口。当然,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要对学生的可发展性作出先期评价。另外,我们要做的也是必须做到的就是相信他们。笔者认为,我们在做到相信学生的同时,还要搭建适切的探究平台,这样才有可能让学生得以展示自己、证明自己。
下面,笔者还以教学《新文化运动》这一课为例进行说明。教学中,笔者重点引导学生反思现在的初中生身上所存在的迷恋网络这一普遍现象,引导他们反思。通过探究,很多学生找到了这一问题与教材相关内容的连接点。事实上,找到了这一连接点,也就意味着学生体会到了学习这一内容的现实意义所在。从学生的讨论和发言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能够结合自身问题进行发言。学生这种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的精神确实值得鼓励。这里要说明的是,为了增强学生反思的实效性,我们要做好评价工作。为此,我们要强化对各探究小组的考核,更要关注对每一位学生的评价。
综上所述,历史课堂教学要提高课堂探究的效果,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不能流于形式。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真正潜下身来去研究、去实践。唯如此,我们才能够抓住其本质,把握住其运行的规律 和机理。
参考文献:
[1]秦晓华.学生“自去体会”,师生“同商量”[J].江苏教育,2016(3).
[2]王攀峰.“学习与生活共同体”的建构原则初探[J].课程·教材·教法,2006(6):29.
作者简介:
张超,江苏省新沂市,江苏省新沂市实验学校。
关键词:初中历史;探究学习;自主发展
课堂教学中,采用探究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让课堂变得更为生动有趣,为学生所欢迎。所以,課堂教学中,我们要在这方面不断摸索,探寻这种教学方式的发展特点和规律。下面,笔者就结合初中历史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见解。
一、 减少顾虑,满足期待,强化自信,营造探究氛围
课堂教学,无论是采用哪一种教学方式,如果想要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都需要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支撑。事实也说明,良好的师生关系,特别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师生关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学生的心理顾虑。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课堂活动之中,如果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是“可亲”的,而自己又都是受尊重的,那么,学生的“胆气”就会大增。而学生胆气大了,他们就乐于去表现自己、展现自己。
对于课堂教学而言,要想增长学生的胆气,我们要做的关键事情就是要让他们拥有十足的信心。这一点,我们要从新学年、新学期的第一节课做起。要做好这种事情,贵在长期坚持。上每一节课,特别是每节课开始,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将这种信心给建立起来。教学《太平天国运动》这一课,课堂伊始,在师生“问好”环节,笔者就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层面的互动。之后,在导入新课时,笔者又采用灵活的方式,以让学生第一时间进入课堂学习应有的状态。
为做好这一点,笔者在课前对学生暑期的一些生活做了调查。从调查中笔者得知有几名学生暑假期间曾经到北京旅游,于是笔者在课堂上将他们的所见和所感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在学生发言时,笔者抓住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关于本课内容的浮雕为切入口,引入本课内容。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将自己的一些所见和所想带入课堂中来,让他们彼此之间产生羡慕之情,获得“被羡慕”的体验,很显然,这非常有利于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由此可见,这样的氛围,是学生所非常期待的。
二、 体认价值,引入生活,凸显自主,培养探究意识
历史是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无论是从历史人物身上,还是从历史事件当中,我们都可以从现实生活当中找到其翻版或原型。从中,我们可以知荣辱、兴衰。而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我们更是可以从中获取更多的人生智慧和做人的一些道理。或许,这就是学习历史的价值之所在吧。而对于历史课堂教学而言,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从这一点去思考课堂设计,将历史教材中的一些人物和事件,巧妙的搬到现实生活中,或者将现实的一些内容,灵活的植入历史材料中去,这就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学科观。
对于这一点,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设计一定的探究活动来实现。教学《新文化运动》这一课,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意义,笔者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为凸显本课教学的现实意义,笔者设计了如下的问题:(1)在当时的情况下,普及白话文,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2)在今天,“学好普通话,可以走天下”。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可以忽略文言文、古诗词等的学习呢?
这样的设计,一个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将课堂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等相对接。这样,一方面可以拓宽课堂时空,激活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又可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从而提升他们的探究意识。所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将课堂教学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地贴合在一起。
三、 鼓励自主,强化反思,挖掘潜能,提升探究能力
我们都知道,课堂教学的最终落脚点是让学生得以进步、得以发展。从一定层面上来说,历史学科在这方面的功能似乎显得更为突出和显眼。从某种程度上看,通过历史学习,可以让学生一辈子受益。那么,在有限的课堂时空(每周两课时的教学),我们怎样才能够打破这种时空的局限,充分的挖掘学生的潜在意识、情感和能量呢?
对于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学科不同,采取的措施就不同。对于初中历史而言,我们宜从强化学生的反思能力来作为突破口。当然,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要对学生的可发展性作出先期评价。另外,我们要做的也是必须做到的就是相信他们。笔者认为,我们在做到相信学生的同时,还要搭建适切的探究平台,这样才有可能让学生得以展示自己、证明自己。
下面,笔者还以教学《新文化运动》这一课为例进行说明。教学中,笔者重点引导学生反思现在的初中生身上所存在的迷恋网络这一普遍现象,引导他们反思。通过探究,很多学生找到了这一问题与教材相关内容的连接点。事实上,找到了这一连接点,也就意味着学生体会到了学习这一内容的现实意义所在。从学生的讨论和发言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能够结合自身问题进行发言。学生这种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的精神确实值得鼓励。这里要说明的是,为了增强学生反思的实效性,我们要做好评价工作。为此,我们要强化对各探究小组的考核,更要关注对每一位学生的评价。
综上所述,历史课堂教学要提高课堂探究的效果,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不能流于形式。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真正潜下身来去研究、去实践。唯如此,我们才能够抓住其本质,把握住其运行的规律 和机理。
参考文献:
[1]秦晓华.学生“自去体会”,师生“同商量”[J].江苏教育,2016(3).
[2]王攀峰.“学习与生活共同体”的建构原则初探[J].课程·教材·教法,2006(6):29.
作者简介:
张超,江苏省新沂市,江苏省新沂市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