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评估早期护理干预在降低血站采血点无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作用。方法:我血站2018年7月~2019年7月,选取180例无偿献血者,遵循随机数字表分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人数均为90例。观察组实行早期护理干预,对照组实行传统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的献血反应情况。结果:护理前两组心理評分比较未见较大差异(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献血反应发生率、护理满意度、护理后心理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站采血点无偿献血者接受早期护理干预,有助于减少其献血反应发生率、改善献血者焦虑心理和抑郁心理、提高其护理满意度,值得应用、推广。
【关键词】早期护理;血站;采血点;无偿献血;献血反应;影响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6-7225(2020)02-0018-02
所为无偿献血,为自愿将自身血液无私奉献于社会公益事业,不收取献血费用的行为,可以抢救他人生命的方法[1]。献血者献血过程中,献血者易受到生理、心理、血站工作人员态度、采血环境等因素影响。针对于此,我血站采血点选取近1年来无偿献血者,以早期护理为基础,以传统护理为参照,对比不同护理措施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血站2018年7月~2019年7月时间段,选取的180例无偿献血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90例。两组均通过献血健康检查标准[2],知情同意并填写献血相关资料。观察组男性人数为48例、女性人数为42例;最低和最高年龄分别为:23岁、39岁,平均(31.3±3.4)岁。对照组男性人数为46例、女性人数为44例;最低和最高年龄分别为:24岁、39岁,平均(31.5±3.5)岁。两组的基本资料相比较,不存在统计学的意义(P>0.05)。
1.2方法
1.2.1 对照组实行传统护理,经现场操作者对无偿献血者资料填写加以指导,献血后可为其提供饮料/牛奶、面包。
1.2.2 观察组实行早期护理,早期环境护理,为献血者提供温馨的献血环境,做好环境清洁、消毒工作,并保持温和的态度和献血者沟通,旨在减轻献血者的心理负担。
早期健康教育,献血者担心献血对自身的影响则会出现不良心理,如:焦虑、抑郁、恐惧等。所以,工作人员应组织献血者参与到宣教活动中,告知其相关需要注意的事项,如:献血前禁止大量饮水、不可饮酒/食用油腻、辛辣等食物,以此缓解其不良心理。
早期心理护理,①献血前心理护理,献血前主动和献血者沟通,告知献血者操作流程、需要注意事项,以便拉近和献血者的距离,和其建立良好的关系,促使献血者对无偿献血有基本的认识。针对非常紧张、恐惧者,可将其献血顺利安排在靠后位置。然后,告知献血者适当献血能有效预防血液粘滞增高,而且不会对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等造成不利影响。②献血中心理护理,为献血者播放一些轻柔、舒缓的音乐,使其保持身心放松状态。秉持快、准的原则穿刺并确保动作轻柔,以便缩短献血者实际献血的时间。③献血后心理护理,献血后及时告知献血者献血结束,通过鼓励性、安慰性语言沟通,对献血者有无不适感加以了解。
早期采血护理,采血前耐心询问献血者有无家族病史,然后熟练的进行扎带、消毒,以及进针等操作,保证一次性穿刺成功,减轻献血者的痛苦。然后,加强对献血者采血时的表情、肢体变化、是否存在不适感的了解。如果献血者发生冷汗、面色苍白的表现,应立即停止采血予以相应的处理。采血后叮嘱献血者按压穿刺位置,旨在防止产生皮下血肿的状况。采血后为献血者提供牛奶、点心,休息30min后如果没有异常表现即可离开。其他注意事项:采血后不可进行剧烈运动,应保证充足的休息。
1.3观察指标
1.3.1 观察并比较观察组、对照组的献血反应情况、心理评分、护理满意度。
1.3.2 通过血站编制的献血反应量表,对献血者献血反应情况进行评判,其中轻度反应、中度反应、重度反应之和*100%,即为献血反应发生率。
1.3.3 使用护理满意度量表,评判献血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评判等级包括: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而前2项总和/100%=护理满意度。
1.3.4采取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别对两组献血者的焦虑心理、抑郁心理状况评分。SAS评分<50分,正常;评分≥50分,阳性;SDS评分<53分,正常;评分≥53分,阳性。
1.4统计学分析及处理
本研究数据资料均输入SPSS27.0统计学软件中,计数资料两组献血反应情况、护理满意度的对比,均利用率%形式表示,X?检验处理。计量资料两组心理评分的对比,均通过均数差X±S方式代表,t检验处理。如果对比为(P<0.05),可判定对比差异突出。
2结果
2.1 观察组、对照组献血反应情况的差异对比
观察组、对照组在献血反应情况方面对比,存在比较的差异性(P<0.05)。详见表1。
2.2 观察组、对照组护理满意度的差异对比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具有对比的差异(P<0.05)。详见表2。 2.3 观察组、对照组心理评分的差异对比
护理前两组心理评分比较未见较大差异性(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評分、SDS评分,与对照组实行比较差异存在(P<0.05)。详见表3。
3讨论
血站采血点无偿献血可以抢救患者的生命,但若献血者产生献血反应,则无法顺利献血,献血袋血量没有达到具体要求则会被丢弃,发生血源浪费的现象[3]。由此可以看出,献血者献血反应直接关系到献血的质量。以往献血者产生献血反应时,工作人员才会采取相应对策处理,但是无法切实减少献血反应的情况。针对于此,本次研究实行了早期护理干预,经环境护理、健康教育、心理护理,为献血者提供护理服务[4]。其中,实施环境护理能为献血者提供温馨、舒适的献血环境,使其顺利完成献血;进行健康教育,能在献血者献血前告知其献血操作流程、需要注意事项,纠正献血者对献血的错误认知;予以心理护理,可关注献血者的心理状态变化,通过沟通与献血者构建和谐的关系,为献血者提供献血前、中、后心理护理服务,进而利于减轻献血者的心理负担[5—6]。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献血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献血反应发生率、护理满意度,以及心理评分情况(除护理前心理评分外)组间比较差异突出,(P<0.05)。这和王雪梅[7]的报道基本一致,可见血站采血点无偿献血者接受早期护理干预,有助于有效控制献血反应发生率,提高献血者的护理满意度,并改善献血者的负性心理。
总而言之,早期护理干预于血站采血点无偿献血者中应用,在减少献血者献血反应、提高其护理满意度、改善献血者焦虑和抑郁心理等方面优势突出。
参考文献:
[1]王磊,黄公昌,赵睿.自愿无偿献血者血液检验指标异常结果的分布与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10):11-12.
[2]石晓洪,邱香.综合护理干预对无偿献血人群采血护理风险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7,36(3):396-398.
[3]周晓鹏.探究不同溶血程度标本对速率法检测ALT结果的影响[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55):10743-10743.
[4]柴国栋.全面质量管理(TQM)在血站档案管理中的运用——以青海省血液中心为例[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7,28(2):93-96.
[5]杨伟.无偿献血工作中全面护理管理的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27):3-5.
[6]叶登凰,程丽娜,聂湘辉.无偿献血者采血不足量原因分析[J].现代医院,2017,17(4):486-488.
[7]王雪梅.早期护理干预对降低血站采血点无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11):1704-1705.
【关键词】早期护理;血站;采血点;无偿献血;献血反应;影响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6-7225(2020)02-0018-02
所为无偿献血,为自愿将自身血液无私奉献于社会公益事业,不收取献血费用的行为,可以抢救他人生命的方法[1]。献血者献血过程中,献血者易受到生理、心理、血站工作人员态度、采血环境等因素影响。针对于此,我血站采血点选取近1年来无偿献血者,以早期护理为基础,以传统护理为参照,对比不同护理措施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血站2018年7月~2019年7月时间段,选取的180例无偿献血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90例。两组均通过献血健康检查标准[2],知情同意并填写献血相关资料。观察组男性人数为48例、女性人数为42例;最低和最高年龄分别为:23岁、39岁,平均(31.3±3.4)岁。对照组男性人数为46例、女性人数为44例;最低和最高年龄分别为:24岁、39岁,平均(31.5±3.5)岁。两组的基本资料相比较,不存在统计学的意义(P>0.05)。
1.2方法
1.2.1 对照组实行传统护理,经现场操作者对无偿献血者资料填写加以指导,献血后可为其提供饮料/牛奶、面包。
1.2.2 观察组实行早期护理,早期环境护理,为献血者提供温馨的献血环境,做好环境清洁、消毒工作,并保持温和的态度和献血者沟通,旨在减轻献血者的心理负担。
早期健康教育,献血者担心献血对自身的影响则会出现不良心理,如:焦虑、抑郁、恐惧等。所以,工作人员应组织献血者参与到宣教活动中,告知其相关需要注意的事项,如:献血前禁止大量饮水、不可饮酒/食用油腻、辛辣等食物,以此缓解其不良心理。
早期心理护理,①献血前心理护理,献血前主动和献血者沟通,告知献血者操作流程、需要注意事项,以便拉近和献血者的距离,和其建立良好的关系,促使献血者对无偿献血有基本的认识。针对非常紧张、恐惧者,可将其献血顺利安排在靠后位置。然后,告知献血者适当献血能有效预防血液粘滞增高,而且不会对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等造成不利影响。②献血中心理护理,为献血者播放一些轻柔、舒缓的音乐,使其保持身心放松状态。秉持快、准的原则穿刺并确保动作轻柔,以便缩短献血者实际献血的时间。③献血后心理护理,献血后及时告知献血者献血结束,通过鼓励性、安慰性语言沟通,对献血者有无不适感加以了解。
早期采血护理,采血前耐心询问献血者有无家族病史,然后熟练的进行扎带、消毒,以及进针等操作,保证一次性穿刺成功,减轻献血者的痛苦。然后,加强对献血者采血时的表情、肢体变化、是否存在不适感的了解。如果献血者发生冷汗、面色苍白的表现,应立即停止采血予以相应的处理。采血后叮嘱献血者按压穿刺位置,旨在防止产生皮下血肿的状况。采血后为献血者提供牛奶、点心,休息30min后如果没有异常表现即可离开。其他注意事项:采血后不可进行剧烈运动,应保证充足的休息。
1.3观察指标
1.3.1 观察并比较观察组、对照组的献血反应情况、心理评分、护理满意度。
1.3.2 通过血站编制的献血反应量表,对献血者献血反应情况进行评判,其中轻度反应、中度反应、重度反应之和*100%,即为献血反应发生率。
1.3.3 使用护理满意度量表,评判献血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评判等级包括: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而前2项总和/100%=护理满意度。
1.3.4采取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别对两组献血者的焦虑心理、抑郁心理状况评分。SAS评分<50分,正常;评分≥50分,阳性;SDS评分<53分,正常;评分≥53分,阳性。
1.4统计学分析及处理
本研究数据资料均输入SPSS27.0统计学软件中,计数资料两组献血反应情况、护理满意度的对比,均利用率%形式表示,X?检验处理。计量资料两组心理评分的对比,均通过均数差X±S方式代表,t检验处理。如果对比为(P<0.05),可判定对比差异突出。
2结果
2.1 观察组、对照组献血反应情况的差异对比
观察组、对照组在献血反应情况方面对比,存在比较的差异性(P<0.05)。详见表1。
2.2 观察组、对照组护理满意度的差异对比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具有对比的差异(P<0.05)。详见表2。 2.3 观察组、对照组心理评分的差异对比
护理前两组心理评分比较未见较大差异性(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評分、SDS评分,与对照组实行比较差异存在(P<0.05)。详见表3。
3讨论
血站采血点无偿献血可以抢救患者的生命,但若献血者产生献血反应,则无法顺利献血,献血袋血量没有达到具体要求则会被丢弃,发生血源浪费的现象[3]。由此可以看出,献血者献血反应直接关系到献血的质量。以往献血者产生献血反应时,工作人员才会采取相应对策处理,但是无法切实减少献血反应的情况。针对于此,本次研究实行了早期护理干预,经环境护理、健康教育、心理护理,为献血者提供护理服务[4]。其中,实施环境护理能为献血者提供温馨、舒适的献血环境,使其顺利完成献血;进行健康教育,能在献血者献血前告知其献血操作流程、需要注意事项,纠正献血者对献血的错误认知;予以心理护理,可关注献血者的心理状态变化,通过沟通与献血者构建和谐的关系,为献血者提供献血前、中、后心理护理服务,进而利于减轻献血者的心理负担[5—6]。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献血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献血反应发生率、护理满意度,以及心理评分情况(除护理前心理评分外)组间比较差异突出,(P<0.05)。这和王雪梅[7]的报道基本一致,可见血站采血点无偿献血者接受早期护理干预,有助于有效控制献血反应发生率,提高献血者的护理满意度,并改善献血者的负性心理。
总而言之,早期护理干预于血站采血点无偿献血者中应用,在减少献血者献血反应、提高其护理满意度、改善献血者焦虑和抑郁心理等方面优势突出。
参考文献:
[1]王磊,黄公昌,赵睿.自愿无偿献血者血液检验指标异常结果的分布与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10):11-12.
[2]石晓洪,邱香.综合护理干预对无偿献血人群采血护理风险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7,36(3):396-398.
[3]周晓鹏.探究不同溶血程度标本对速率法检测ALT结果的影响[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55):10743-10743.
[4]柴国栋.全面质量管理(TQM)在血站档案管理中的运用——以青海省血液中心为例[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7,28(2):93-96.
[5]杨伟.无偿献血工作中全面护理管理的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27):3-5.
[6]叶登凰,程丽娜,聂湘辉.无偿献血者采血不足量原因分析[J].现代医院,2017,17(4):486-488.
[7]王雪梅.早期护理干预对降低血站采血点无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11):1704-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