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用来研究液体的沸点与气压关系的实验装置,由于密封性和活塞抗压方面的不足,致使实验时液体重新沸腾现象重复性差。而改进传统实验装置的密封性,并加载温度、气压传感器,通过数據处理器连接至计算机,用绘图软件画出对应关系,则可使实验数据以图像方式直观呈现,实现液体多次沸腾。
[关键词]传感器;沸点与气压关系;改进
[中图分类号]G633.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8)05009502
一、问题提出
华师大版《科学》教材八年级上册第2章第3节《大气压强》中有一个活动:研究气体压强对液体沸点的影响,其涉及知识点有:液体的沸点随液体表面的气压增大而升高,减少而降低。本内容在教材中是第二次出现,所以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要求学生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能推理、理解并应用此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
传统的课堂演示实验往往采用浇冷水(图1)或用针筒抽气的方式(图2)来突破学生的学习难点。其优点有:现象明显,能通过逻辑推理帮助学生理解此知识点。不足为:①降温过快,沸腾次数少;②水重新沸腾时,不能直观显示温度和气压值,学生无法知道烧瓶内的气压是否下降;③由于装置密封性和活塞抗压性的限制,不能使水在高于100℃时沸腾。因此学生对于“液体的沸点随液体表面的气压增大而升高”这一知识点缺乏直观体验和实验支持。
二、实验改进
为解决以上三个问题,笔者经过多次改良器材,改进程序,最终设计出符合要求的实验装置,如图3所示。
该实验装置,用DS18B20温度传感器和XGZP6847型气压传感器采集数据,用Arduino nano主板处理数据,并通过数据线连接计算机,在计算机上安装绘图软件Tempandpre用以记录和显示实验数据及据此生成的温度、气压图像。
实验过程中主要遇到以下问题:(1)在酒精灯持续加热升温加压过程中,烧瓶口与橡皮塞连接处及各个玻璃管与橡皮管的连接点,承受不住巨大的压力和水蒸气的高温,导致密封泥软化,出现不同程度的漏气问题。(2)抽气时,尤其是气压迅速下降过大时,连接处的乳胶管变形而闭合,因此不能继续抽气使气压下降,达不到多次重新沸腾的理想效果。(3)所用的气压传感器工作温度不能超过100℃,而烧瓶口水蒸气的温度很容易超过100℃,超出气压传感器的正常工作温度。(4)传感器记录的实验数据过多,在众多的数据中不易筛选出沸腾时的温度和气压值。
笔者通过查找资料、反复实验、请教科学特级教师吴利文老师、走访电厂、向工业实地测量取经等,逐一解决了以上问题:(1)用定制的带磨砂口的圆底烧瓶替换普通烧瓶,并用锉刀打磨新橡皮塞外圈,增加烧瓶口与橡皮塞的摩擦力,使之能承受较大压强而不漏气,保证实验的继续进行。(2)用质地较硬的耐低温、耐老化、耐腐蚀、耐高温的洗车用加强型黑色橡胶软管替换实验室常用的乳胶软管,使抽气时软管不致变形密闭,实现较大幅度的抽气,降低气压而使水重复沸腾。(3)根据电厂压力测量的实际经验,让硬质PVC透明管绕圈后再连接气压传感器(见图3固定于铁架台上的圈状连接方式),水蒸气在圈状导管中逐渐冷却降温,使气压传感器处于正常工作温度范围内,保证读数的准确可靠。(4)每次抽气至观察到水重新沸腾才停止,观察记录此时的温度和气压值,即为此对应压强下水的沸点。
三、实验结果
经过对程序、数据的多次校正和图像呈现方式、坐标轴范围的调整,终于实现了笔者的设想:对应同一时刻的温度与压强值在同一个图像中描绘,用不同颜色显示。经过多次重复实验,其中某次实验过程中计算机记录的绘图结果如图4所示。
红色线 为温度(℃),黑色线为压强(kPa),黑框内显示实时采录的温度、气压数据。从图像结合实验具体过程可知,水在高于一个标准大气压且高于100℃时沸腾。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水降温至完全停止沸腾后,用针筒向外抽气,随着压强的显著下降,观察到水重新沸腾时停止抽气,记录此时对应的温度和气压值。松手,针筒活塞复位,压强迅速增高。继续降温,然后重复抽气至水重新沸腾,记录此时对应的温度和气压值,多次重复以上步骤,直至活塞抽至针筒最大处。此次实验,共实现了11次水的重新沸腾(见图4)。
重新将水加热至沸腾,重复以上实验。在不同的时间内记录的多组数据中,若出现沸点温度相同,记录压强最高值,因为压强低时,液体更容易沸腾。采用这种方式,删除部分数据,留下的数据,按温度降序整理,详细见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第8、13、16、20、21、22这6组数据,压强值低于或等于下一组或下下组的压强值,分析原因可能是人工抽气幅度过大,使压强下降过快,水迅速沸腾。又因沸腾的水可以在更低的压强下持续沸腾,因此去掉这6组数值,将剩余的实验数据用Excel软件绘制图像,见图5。
从图5中可以直观看出,液体的沸点随液体表面的气压增大而升高,减少而降低。由此可以有效突破此教学难点。
本实验实现了两大创新:(1)通过计算机技术、传感器与科学的有机结合,可实时描点绘制曲线记录结果:温度、压强值直观可视,使实验从定性走向定量。(2)水可以在高于一个标准大气压(181kPa),108℃时沸腾,为“液体沸点随其表面气压的增大而升高”提供实验数据,弥补传统实验只能降温降压使液体重新沸腾的不足。
四、反思与展望
将温度和压强放在同一个图中,使数据对应且直观可视,却使温度的区分度不大。
关闭软件后数据不能自动保存,唯有关闭之前人工记录并筛选后,再用Excel处理绘图,实验结果尚缺自动识别和筛选数据功能。
本实验采用人工抽气的方式,抽气幅度不可控制,导致有时抽气过多,降压过快,产生无效数据,且因人力有限,在气压越来越低的过程中,拉动针筒活塞越来越费力,导致实验不能到达气压最低值,重复性较差。是否可以考虑增加一个小电动机,像医院匀速注射药物似的向外拉活塞,控制活塞拉动幅度,提高数据的重复性?
上述问题,尚待继续尝试改进,以使实验效果更理想。
[参考文献]
[1]黄建明,徐玲.对沸点随气压改变演示实验的改进[J].物理教学探讨(上半月),2004(3).
[2]吴玉萍.关于沸点与气压关系两种改进装置的对比[J].物理通报,2015(7).
(责任编辑黄春香)
[关键词]传感器;沸点与气压关系;改进
[中图分类号]G633.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8)05009502
一、问题提出
华师大版《科学》教材八年级上册第2章第3节《大气压强》中有一个活动:研究气体压强对液体沸点的影响,其涉及知识点有:液体的沸点随液体表面的气压增大而升高,减少而降低。本内容在教材中是第二次出现,所以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要求学生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能推理、理解并应用此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
传统的课堂演示实验往往采用浇冷水(图1)或用针筒抽气的方式(图2)来突破学生的学习难点。其优点有:现象明显,能通过逻辑推理帮助学生理解此知识点。不足为:①降温过快,沸腾次数少;②水重新沸腾时,不能直观显示温度和气压值,学生无法知道烧瓶内的气压是否下降;③由于装置密封性和活塞抗压性的限制,不能使水在高于100℃时沸腾。因此学生对于“液体的沸点随液体表面的气压增大而升高”这一知识点缺乏直观体验和实验支持。
二、实验改进
为解决以上三个问题,笔者经过多次改良器材,改进程序,最终设计出符合要求的实验装置,如图3所示。
该实验装置,用DS18B20温度传感器和XGZP6847型气压传感器采集数据,用Arduino nano主板处理数据,并通过数据线连接计算机,在计算机上安装绘图软件Tempandpre用以记录和显示实验数据及据此生成的温度、气压图像。
实验过程中主要遇到以下问题:(1)在酒精灯持续加热升温加压过程中,烧瓶口与橡皮塞连接处及各个玻璃管与橡皮管的连接点,承受不住巨大的压力和水蒸气的高温,导致密封泥软化,出现不同程度的漏气问题。(2)抽气时,尤其是气压迅速下降过大时,连接处的乳胶管变形而闭合,因此不能继续抽气使气压下降,达不到多次重新沸腾的理想效果。(3)所用的气压传感器工作温度不能超过100℃,而烧瓶口水蒸气的温度很容易超过100℃,超出气压传感器的正常工作温度。(4)传感器记录的实验数据过多,在众多的数据中不易筛选出沸腾时的温度和气压值。
笔者通过查找资料、反复实验、请教科学特级教师吴利文老师、走访电厂、向工业实地测量取经等,逐一解决了以上问题:(1)用定制的带磨砂口的圆底烧瓶替换普通烧瓶,并用锉刀打磨新橡皮塞外圈,增加烧瓶口与橡皮塞的摩擦力,使之能承受较大压强而不漏气,保证实验的继续进行。(2)用质地较硬的耐低温、耐老化、耐腐蚀、耐高温的洗车用加强型黑色橡胶软管替换实验室常用的乳胶软管,使抽气时软管不致变形密闭,实现较大幅度的抽气,降低气压而使水重复沸腾。(3)根据电厂压力测量的实际经验,让硬质PVC透明管绕圈后再连接气压传感器(见图3固定于铁架台上的圈状连接方式),水蒸气在圈状导管中逐渐冷却降温,使气压传感器处于正常工作温度范围内,保证读数的准确可靠。(4)每次抽气至观察到水重新沸腾才停止,观察记录此时的温度和气压值,即为此对应压强下水的沸点。
三、实验结果
经过对程序、数据的多次校正和图像呈现方式、坐标轴范围的调整,终于实现了笔者的设想:对应同一时刻的温度与压强值在同一个图像中描绘,用不同颜色显示。经过多次重复实验,其中某次实验过程中计算机记录的绘图结果如图4所示。
红色线 为温度(℃),黑色线为压强(kPa),黑框内显示实时采录的温度、气压数据。从图像结合实验具体过程可知,水在高于一个标准大气压且高于100℃时沸腾。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水降温至完全停止沸腾后,用针筒向外抽气,随着压强的显著下降,观察到水重新沸腾时停止抽气,记录此时对应的温度和气压值。松手,针筒活塞复位,压强迅速增高。继续降温,然后重复抽气至水重新沸腾,记录此时对应的温度和气压值,多次重复以上步骤,直至活塞抽至针筒最大处。此次实验,共实现了11次水的重新沸腾(见图4)。
重新将水加热至沸腾,重复以上实验。在不同的时间内记录的多组数据中,若出现沸点温度相同,记录压强最高值,因为压强低时,液体更容易沸腾。采用这种方式,删除部分数据,留下的数据,按温度降序整理,详细见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第8、13、16、20、21、22这6组数据,压强值低于或等于下一组或下下组的压强值,分析原因可能是人工抽气幅度过大,使压强下降过快,水迅速沸腾。又因沸腾的水可以在更低的压强下持续沸腾,因此去掉这6组数值,将剩余的实验数据用Excel软件绘制图像,见图5。
从图5中可以直观看出,液体的沸点随液体表面的气压增大而升高,减少而降低。由此可以有效突破此教学难点。
本实验实现了两大创新:(1)通过计算机技术、传感器与科学的有机结合,可实时描点绘制曲线记录结果:温度、压强值直观可视,使实验从定性走向定量。(2)水可以在高于一个标准大气压(181kPa),108℃时沸腾,为“液体沸点随其表面气压的增大而升高”提供实验数据,弥补传统实验只能降温降压使液体重新沸腾的不足。
四、反思与展望
将温度和压强放在同一个图中,使数据对应且直观可视,却使温度的区分度不大。
关闭软件后数据不能自动保存,唯有关闭之前人工记录并筛选后,再用Excel处理绘图,实验结果尚缺自动识别和筛选数据功能。
本实验采用人工抽气的方式,抽气幅度不可控制,导致有时抽气过多,降压过快,产生无效数据,且因人力有限,在气压越来越低的过程中,拉动针筒活塞越来越费力,导致实验不能到达气压最低值,重复性较差。是否可以考虑增加一个小电动机,像医院匀速注射药物似的向外拉活塞,控制活塞拉动幅度,提高数据的重复性?
上述问题,尚待继续尝试改进,以使实验效果更理想。
[参考文献]
[1]黄建明,徐玲.对沸点随气压改变演示实验的改进[J].物理教学探讨(上半月),2004(3).
[2]吴玉萍.关于沸点与气压关系两种改进装置的对比[J].物理通报,2015(7).
(责任编辑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