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业务受阻,理财规模受限,基建贷款难以为继,在传统业务盈利能力不断下降的大环境下,银行业面临着提高多元化配资能力和投资管理能力的挑战。
即将过去的2016年,虽然不良率在二三季度逐渐企稳,但银行业整体业绩再下一个台阶,加上日益严峻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竞争的升级,银行业面临的挑战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有逐渐加大的趋势。
在外部宏观环境和利率环境未见明显好转之际。
银行数量的不断增多使得竞争日趋激烈,倒逼中小银行的服务更加多样化和细致化,导致国有大行的传统业务受到分流;而互联网金融以及金融脱媒的不断深化,使得传统的银行业务模式受到了挑战,尤其是对一些中小型银行产生了一定的威胁。
这样的结果就是银行的传统业务盈利能力在不断下降。根据粗略的统计,各上市银行2016年的净利差和ROE均在下降,其中,国有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下降幅度均在2%-3%左右。
在传统业务的盈利空间越来越小的情况下,预计2017年银行盈利能力依然呈缓慢下滑之势,银行业未来新的盈利增长点究竟在哪?
表内外加杠杆受限
由于房地产等传统优质资产的质量和数量的下滑,银行争夺资产的竞争不断加剧,导致其议价能力持续下降。加上近期对房地产的监管不断加强,银监会反复强调房地产贷款的风险,未来银行房地产贷款的增速会逐渐下降。最新房地产数据显示,无论是房屋整体销售面积还是住宅销售面积均有所下降,这预示着无论是房地产开发贷款还是个人按揭贷款在未来均会有所下降。
此外,随着监管部门对银行业监管力度的加强,尤其是对影子银行的严格监管,会使银行经历阵痛期。同时,银行表外资产的风险暴露也会进一步对银行经营造成负面影响,尤其是2017年银行会正式纳入广义MPA考核系统,这对中小银行和一些股份制银行的扩张构成较强的限制。
未来,监管部门会将重点放在如何引导相关银行进行不良核销以及不良资产证券化,而非对相应不良指标要求大幅下调。当前,一些银行杠杆比例过高,导致影子贷款比例超过行业平均水平。如兴业银行的证券投资比例为贷款的156%,远远超过63.1%的行业均值,一旦短期银根紧缩,极可能会产生流动性风险。
从公司层面来看,非金融公司的经营状况依然严峻,尤其是制造业和零售业等传统的贷款重头行业。公司的整体经营水平在下降,尤其是制造业,主要体现为盈利水平下滑,企业短期现金流呈现负增长,使得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不断下滑,同时制造业亏损企业数量的占比显著提升。
值得关注的是,现阶段中国企业的杠杆率已经超过GDP。目前,高企的企业杠杆率为银行的发展增加了诸多的不确定性,虽然国家启动了许多去杠杆的措施,如债转股、限制企业发债等,但这些措施只会减少少数企业的负债水平,对全社会负债水平的降低仍有待观察。如果银行现在盲目对相关产业大量贷款,可能会造成对未来不良贷款压力的重新聚集。
很多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因为吸收存款需要较长的时间,同时面临着传统大行的优势竞争,开展业务较为困难,导致它们将来可能面临较大的流动性风险。为了快速实现业务增长,这些银行过度依赖同业拆借进行期限错配发放贷款或者理财产品,像兴业银行等个别银行同业负债已经接近存款规模,资金来源风险逐渐加剧。如果央行调整短期利率或收紧短期货币供给,这些银行可能会面临短期流动性陷阱。
中国银行业监管会不断加强是大势所趋,当前最紧迫的措施是2017年MPA考核的正式生效,重点是表外理财有可能进一步纳入广义MPA考核范围。随着理财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很多股份制银行或城商行的理财规模已经超过贷款规模。银行的理财通道有80%以上来自于券商的资管通道,该通道不仅可以有效逃避贷款的规模以及不良贷款的监管,同时由于该部分资金不计提风险资产,使得银行可以对贷款进行放大杠杆的操作。
虽然不规范的表外理财短期可以增加银行的利润,但对于银行本身有着巨大的潜在风险,也使得监管当局无法准确衡量社会不良资产的总体规模和银行业实际的经营状况。由于理财产品在心理上有着刚性兑付的期望,使得中国的高利率水平一直居高不下,社会融资成本较高,这实际上是对货币政策的干扰。
由于大多数资产管理计划的多层嵌套,使得监管部门很难分辨具体的底层资产和评估相应的风险,虽然监管部门已出台 “穿透式监管”措施,但要真正有效地穿透很难实现,因此,监管层会把更多精力放在数量的控制上。
实际上,这些资产管理计划以及信托计划除很大一部分投资在非标资产充当影子银行外,还有很大一部分通过躲避监管投资于资本市场,主要表现为定增以及股票投资。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看到项目方会加大杠杆倍数,银行方面会大幅低估资产风险。“宝万之争”里的资金来源就有加杠杆的银行资金隐匿其中。据报道,建设银行、平安银行、广发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以及浙商银行均参与了相关资管计划的设立,其中以浙商银行出资比例最大,达到133亿元。
根据银行方面的计算,其资金杠杆率只有2倍,也就是说一旦发生根据条款20%的损失,银行依然有40%的来自宝能方面的资金安全垫。但根据光大证券的分析,实际情况是宝能将杠杆倍数扩大到4.2倍,一旦万科A发生20%的损失,银行将失去全部的宝能资金的安全垫;而且,一旦产生损失而宝能又无法及时得到新的注入资金,会引发其他夹层资金的恐慌,从而进一步拉低万科A的价格,而使得银行无法有效退出,甚至有损银行的本金。
从这个角度分析,监管层未来会对新增存量的理财产品予以充分的把关,不仅从风险资产的计提,包括风险的确认和管理都将采取一定的手段,同时,监管部门会要求对理财产品的风险资产确认以及拨备计提进行常规化操作。最新出台的政策是对通道业务管理的进一步深化,未来监管部门还会对通道业务以及银行创新产品的风险监管进一步加强。
不过,由于现在诸多银行对理财产品及通道业务过分依赖,一旦严加把关会使得一些银行遭到重创,因此,监管部门会留有一些空间,给予相应的银行金融机构一定的缓冲期进行转型。 基建贷款高增长难现
在传统业务一蹶不振已无力支撑银行庞大的资产业务时,除了房地产按揭贷款以外,2016年基建贷款似乎有重新崛起之势,基建贷款能成为房地产开发贷款之后的新的业务增长点吗?
总体看,中国经济现在处于较大的压力区间,虽然经济压力在国家基建大规模投放的力度下会有所缓解,但在后工业化时期,当整体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符合经济水平时,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经济的边际效益将逐步降低,这时,经济应该转向内需和自生式的发展,政府在经济中的边际效益也会减弱。
基建效用的减弱表明基建并不会大规模提升企业的盈利水平,出于风险和经营指标的考量,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并不会出现大规模的扩张,而银行更多会转向投资收益或中间业务进行创收。
数据显示,基建对中国经济的拉动效果已经出现下滑。从美国的历史经验来看,在“二战”结束后,罗斯福采用大规模政府投资的方式拉动经济增长取得了显著效果,但随着上世纪50 年代末美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基建对于经济的影响基本为零,因为基础设施已经能充分支持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
从中国现有的基础设施情况来看,中国的道路、公用设施等基建水平已经超越了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未来进行基建要向更精、更准、更科学的领域迈进,因此,对项目的选择会更加挑剔,导致这一波基建投放落地速度有所减缓。
从具体指标来看,中国2014年的公路里程数达到423万公里,其中包括7万公里的高速公路,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长的高速公路网。同时,超过95%的中国乡村已经被柏油马路覆盖。根据世行公布的国家基础设施(包括航运、基建、公共设施服务等)指数,2014年,中国综合得分为3.53分,排名28位,超过很多中等发达国家。
此外,整体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的放缓,表明金融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支撑力度有所减缓,加上由于风险资产的进一步暴露导致银行的惜贷,融资难再抬头。虽然9月的信贷和社会融资有所上涨,但这和银行的季末贷款冲高有关,并不能表明银行贷款有实质性上升。
尤为重要的是,支撑银行贷款的三大支柱行业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在2016年下半年和2017年都很难为银行带来根本性的转变。出于风险考量,银行会谨慎投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而房地产受到调控政策的影响,很难再现2016年一枝独秀的盛景;制造业的供给侧改革也面临较大挑战,预计供给侧改革要在未来3到5年才能显现成果。如果下行压力不减,国家明显拉升基建,银行可能会再度面临另一个“四万亿”的艰难抉择。
目前,中国各地的经济压力和不良压力不尽相同,东北和西北地区的经济压力相对较大,预计未来东北和西北地区的不良贷款会进一步暴露,对主要业务集中在东北的银行构成较大的经营风险。
综上所述,中国银行业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在于以传统业务为依托,利用自身的客户优势和资金优势发展其他轻资产业务,投资银行业务、投资类业务、信用卡业务和代理咨询财务顾问等业务为主要方向。银行利润增长空间主要集中在中间业务收入和新的投资业务收入。
当前,世界经济整体承压,各国纷纷加入货币量化宽松的行列,即使美国加息预期加强,但加息道路依然不平坦,更多的是承诺性的加息而非实质性的加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对银行的多元化配资能力和管理能力提出了进一步的挑战,中国银行业未来会进一步向美国靠拢,走大金控和多元化的配置路线。从这个角度看,管理层提倡的债转股可能会为银行带来新的投资契机和投资标的。
对传统的四大银行而言,它们主要面临不良贷款和转型困难的挑战,未来会形成统一性的金融集团并开展混业经营。由于四大行的资金和客户优势,更容易开展大规模的新品种配置;而对中小银行而言,它们主要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较为严峻的监管条件下以及互联网金融的挑战下开展新的业务,美国的一些中小银行以及中国的一些优秀城商行已经提供了前车之鉴。
市场化业务渐成型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下行和融资脱媒的加剧,传统的银行业务不断受到挑战,美国2008年的金融危机进一步证明了独立投资银行在风险抵抗能力方面仍然较为单薄。同时,由于投资银行本身就存在用风险博得收益的情况,因此,当大规模金融危机来临时,投资银行很可能存在短期流动性风险集中爆发的情况。国外银行业最新发展情况表明,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合作趋势正席卷全球。
以美国为例,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纷纷进行架构重组,将其纳入到商业银行监管体系之中。而美林等一些其他投行则被收购,形成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一体化的格局。借鉴国外经验,未来中国商业银行也会逐渐涉足投资银行业务,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或将成为大行盈利新的亮点。
从现实情况分析,各大银行也在纷纷布局全金融牌照,而且坊间不断传出监管层要实施大监管的信息。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和金融产品的不断增多,投资银行的业务品种也在不断扩展,未来的利润空间也会逐渐增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银行参与其中的动力。
随着中国经济“走出去”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和“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市场对投资银行的需求将会进一步加大。数据显示,中国2015年海外并购投资总额为1030亿美元,2016年前三季度新增956亿美元,且绝大多数的兼并都是由外资投行主导的。通过上述数据的对比可以发现,未来中国投资银行的发展仍具有广阔的前景。
比如,工商银行的投资银行收益占到非息收入的20%左右,建设银行也通过自己的基建和政府项目优势,发展子基金来创造营业收入。
除了投资银行业务外,市场投资业务也是银行对冲系统风险的重要手段。通过最新的上市银行的主要财务报表可以看出,各大银行的投资收入基本都成为在经济逆周期中的重要利润增长点。而一些大的外资银行,投资收入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现期银行盈利能力的高低。数据显示,摩根大通等银行上半年业绩表现较好的银行,其交易性收入和非息收入占比在2016年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这说明投资收益具有逆周期性和抗风险性。通过实施有效的投资收益策略,银行业可以有效地对冲掉业绩增长与经济发展高相关性的负面影响。 虽然中间业务和零售业务并非中国银行业的创新业务,但多年来一直是其发展的软肋。在存贷款等传统业务高增长无法持续的前提下,银行现在大力发展零售业务是较好的契机,而私人银行业务和信用卡业务是未来零售银行发展的主要动力。
随着私人财富的日渐增长,未来中国人将会越来越重视资产的自我管理和委托管理,也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将加入到财务自由的行列,资产的管理会成为未来高收入群体的主要理财方式。私人银行业务较好的扩展前景将给零售业务的发展增加活性,从而提升银行中间业务的盈利能力。
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最新报告,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资产管理市场总规模会达到174万亿元,其中剔除通道业务之后的规模约为149万亿元。从中国资管行业的发展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从资金来源来看,中国资管资金主要来自零售散户,机构占比只有将近40%,低于全球60%的水平。但随着中国养老金制度的不断完善,养老资金会进一步扩大。随着私人银行规模的膨胀,银行对于委外的需求不断提升,未来机构资金占比将进一步提高。其次,私人银行的未来资金投向将会进一步改变,投资品种也会更加丰富多样,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更多的衍生品工具会逐渐上市,这会进一步加大主动管理资产市场的规模。最后,从资产管理行业内部来看,银行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主要基于银行庞大的客户资源和其他业务强大的协同效应。
而从资产管理的内需性看,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居民投资风格也在发生较大幅度的改变。根据日本的经验,当日本社会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时,日本居民的金融资产规模会不断上涨,这主要由于养老金和居民储蓄的理财上升。从资产类型看,保险及退休金和可投资现金增长率较大,为银行私人银行资金委外业务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根据日本政府提供的数据,日本老龄人口从1994年14%的占比提高到2016年27%的占比,保险及退休金的年复合增速约在2.13%,现金与存款的年复合增速约在2.04%。
光大证券对中国居民的收入与支出进行动态的平均调整后,发现整体趋势线向上,表明居民部门可投资资产的上升,这也进一步印证了中国银行业的理财业务和市场上的投资机构如此兴盛的根本原因。
通过对中国名义GDP增速进行的年化收益计算,计算采用了与可投资收入一致的年限,即从2002年到2016年,结果显示,GDP复合年增长率在14%左右,而中国居民可投资资产余额年复合增速在12%。据此基本可以判断,中国居民可投资资产与GDP的增速基本一致。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0月对全球经济的监测和预测,中国未来经济增速会维持在6%左右,这会为未来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打开更大的空间。
而从私人银行更关注的高净值客户来看,根据凯杰世界财富报告(2016版)的定义,高净值人群定义为年可投资额在100万美元。从2009年到2015年,中国的高净值财富人群人数年复合增长率在13.8%,增速为世界第一。截至2015年年末达到103万人,远超过亚洲地区9.2%的增速和世界7%的平均增速,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从财富总量上来看,中国富人的资产总量达到5.3万亿元,同比增速16.9%,增速依然为世界第一,规模已经达到工商银行全部资产的23%。因此,未来中国的银行尤其是国有大行将对这一领域提高重视程度,为银行业务的多元化和银行业务的市场化提供良好的契机。
从世界上和中国的资产管理市场资金来源对比看,全球资管市场中大概有8%来自于私人银行,而中国这一市场中只有5%来自私人银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以直接融资为主,即使是间接融资比较突出的国家,其直接融资比例也远远高于中国。
因此,作为以间接融资为主的中国来说,由于银行占有的资金比例远远高于世界大多数国家,银行占有的客户资源是垄断性的,未来私人银行会成为银行业一个新的有效的利润增长点。
而信用卡业务将会一直扮演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支柱的角色。根据对主要上市银行信用卡业务收入进行的分析,在绝大部分上市银行中,信用卡都是作为非利息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尤其是很多股份制银行,更是将信用卡业务放在了中间业务收入的最前沿。截至2016年上半年,光大银行银行卡业务占非息收入已经达到46%以上,浦发银行银行卡业务更是实现了同比10%以上的增长,占非息收入的比重达到36%以上,这进一步体现了信用卡业务在银行收入中的地位。
银行卡作为一项完全轻资产的业务,不仅可以让银行更轻,更高效,还可以实现个人业务的协同发展,而且信用卡的收费途径是多元化的。通过对比上市银行的信用卡或者个人贷款的不良比率发现,除个别银行外,个人贷款尤其是信用卡贷款的不良率均低于整体贷款的不良率。其中,绝大多数银行的个人贷款不良率均维持在1.2%到1.3%的区间,表明个人贷款资质相对优良,基本未出现次贷的情况。
在目前银行传统业务受到冲击的大环境下,存贷利差不断缩小,且中短期内看不到利差增厚的可能。而银行卡业务的高利润率和轻资产的特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利差下行所带来的收入压力。
从银行业整体来看,信用卡业务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对比中美的居民消费杠杆(消费贷款与可支配收入)可知,美国2016年消费贷款与可支配收入余额呈上升趋势,截至2016年7月,这一比例达到26%。这一数据与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由于预期改变以及居民部门债务大规模爆发相比,居民消费杠杆有所下降。而中国经济由于近几年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且仍未出现转机,加上近期房地产市场调控更为经济整体的发展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使得居民消费杠杆一直在低位徘徊。
我们可以选取上海作为参照,一是因为上海的消费理念更加接近发达国家;二是上海的信用卡消费比例相对较高。根据央行上海总部公布的数据,我们假设:所有的短期居民部门贷款均为消费类贷款;2016年上海人均可支配收入按照2015年的年增速进行预测,由此估算出的消费贷款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只有9.2%,再考虑到现实中居民短期贷款中还有短期经营性贷款,则上述比例还要进一步降低。
虽然近年房地产对普通民众的财富有较大的削弱效应,但随着海外购物的兴起和网络购物的进一步普及,未来银行卡的使用会更加广泛,需求会进一步加大,与此相应,未来信用卡业务整体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一个最好的例证是中国银行主要靠海外卡的较高市场占有率,在银行中拥有最高的消费总金额和单卡消费金额。截至2015年年年末,中行单卡消费均额达到51176元,远远高于第二位交通银行的35171元。
即将过去的2016年,虽然不良率在二三季度逐渐企稳,但银行业整体业绩再下一个台阶,加上日益严峻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竞争的升级,银行业面临的挑战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有逐渐加大的趋势。
在外部宏观环境和利率环境未见明显好转之际。
银行数量的不断增多使得竞争日趋激烈,倒逼中小银行的服务更加多样化和细致化,导致国有大行的传统业务受到分流;而互联网金融以及金融脱媒的不断深化,使得传统的银行业务模式受到了挑战,尤其是对一些中小型银行产生了一定的威胁。
这样的结果就是银行的传统业务盈利能力在不断下降。根据粗略的统计,各上市银行2016年的净利差和ROE均在下降,其中,国有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下降幅度均在2%-3%左右。
在传统业务的盈利空间越来越小的情况下,预计2017年银行盈利能力依然呈缓慢下滑之势,银行业未来新的盈利增长点究竟在哪?
表内外加杠杆受限
由于房地产等传统优质资产的质量和数量的下滑,银行争夺资产的竞争不断加剧,导致其议价能力持续下降。加上近期对房地产的监管不断加强,银监会反复强调房地产贷款的风险,未来银行房地产贷款的增速会逐渐下降。最新房地产数据显示,无论是房屋整体销售面积还是住宅销售面积均有所下降,这预示着无论是房地产开发贷款还是个人按揭贷款在未来均会有所下降。
此外,随着监管部门对银行业监管力度的加强,尤其是对影子银行的严格监管,会使银行经历阵痛期。同时,银行表外资产的风险暴露也会进一步对银行经营造成负面影响,尤其是2017年银行会正式纳入广义MPA考核系统,这对中小银行和一些股份制银行的扩张构成较强的限制。
未来,监管部门会将重点放在如何引导相关银行进行不良核销以及不良资产证券化,而非对相应不良指标要求大幅下调。当前,一些银行杠杆比例过高,导致影子贷款比例超过行业平均水平。如兴业银行的证券投资比例为贷款的156%,远远超过63.1%的行业均值,一旦短期银根紧缩,极可能会产生流动性风险。
从公司层面来看,非金融公司的经营状况依然严峻,尤其是制造业和零售业等传统的贷款重头行业。公司的整体经营水平在下降,尤其是制造业,主要体现为盈利水平下滑,企业短期现金流呈现负增长,使得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不断下滑,同时制造业亏损企业数量的占比显著提升。
值得关注的是,现阶段中国企业的杠杆率已经超过GDP。目前,高企的企业杠杆率为银行的发展增加了诸多的不确定性,虽然国家启动了许多去杠杆的措施,如债转股、限制企业发债等,但这些措施只会减少少数企业的负债水平,对全社会负债水平的降低仍有待观察。如果银行现在盲目对相关产业大量贷款,可能会造成对未来不良贷款压力的重新聚集。
很多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因为吸收存款需要较长的时间,同时面临着传统大行的优势竞争,开展业务较为困难,导致它们将来可能面临较大的流动性风险。为了快速实现业务增长,这些银行过度依赖同业拆借进行期限错配发放贷款或者理财产品,像兴业银行等个别银行同业负债已经接近存款规模,资金来源风险逐渐加剧。如果央行调整短期利率或收紧短期货币供给,这些银行可能会面临短期流动性陷阱。
中国银行业监管会不断加强是大势所趋,当前最紧迫的措施是2017年MPA考核的正式生效,重点是表外理财有可能进一步纳入广义MPA考核范围。随着理财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很多股份制银行或城商行的理财规模已经超过贷款规模。银行的理财通道有80%以上来自于券商的资管通道,该通道不仅可以有效逃避贷款的规模以及不良贷款的监管,同时由于该部分资金不计提风险资产,使得银行可以对贷款进行放大杠杆的操作。
虽然不规范的表外理财短期可以增加银行的利润,但对于银行本身有着巨大的潜在风险,也使得监管当局无法准确衡量社会不良资产的总体规模和银行业实际的经营状况。由于理财产品在心理上有着刚性兑付的期望,使得中国的高利率水平一直居高不下,社会融资成本较高,这实际上是对货币政策的干扰。
由于大多数资产管理计划的多层嵌套,使得监管部门很难分辨具体的底层资产和评估相应的风险,虽然监管部门已出台 “穿透式监管”措施,但要真正有效地穿透很难实现,因此,监管层会把更多精力放在数量的控制上。
实际上,这些资产管理计划以及信托计划除很大一部分投资在非标资产充当影子银行外,还有很大一部分通过躲避监管投资于资本市场,主要表现为定增以及股票投资。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看到项目方会加大杠杆倍数,银行方面会大幅低估资产风险。“宝万之争”里的资金来源就有加杠杆的银行资金隐匿其中。据报道,建设银行、平安银行、广发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以及浙商银行均参与了相关资管计划的设立,其中以浙商银行出资比例最大,达到133亿元。
根据银行方面的计算,其资金杠杆率只有2倍,也就是说一旦发生根据条款20%的损失,银行依然有40%的来自宝能方面的资金安全垫。但根据光大证券的分析,实际情况是宝能将杠杆倍数扩大到4.2倍,一旦万科A发生20%的损失,银行将失去全部的宝能资金的安全垫;而且,一旦产生损失而宝能又无法及时得到新的注入资金,会引发其他夹层资金的恐慌,从而进一步拉低万科A的价格,而使得银行无法有效退出,甚至有损银行的本金。
从这个角度分析,监管层未来会对新增存量的理财产品予以充分的把关,不仅从风险资产的计提,包括风险的确认和管理都将采取一定的手段,同时,监管部门会要求对理财产品的风险资产确认以及拨备计提进行常规化操作。最新出台的政策是对通道业务管理的进一步深化,未来监管部门还会对通道业务以及银行创新产品的风险监管进一步加强。
不过,由于现在诸多银行对理财产品及通道业务过分依赖,一旦严加把关会使得一些银行遭到重创,因此,监管部门会留有一些空间,给予相应的银行金融机构一定的缓冲期进行转型。 基建贷款高增长难现
在传统业务一蹶不振已无力支撑银行庞大的资产业务时,除了房地产按揭贷款以外,2016年基建贷款似乎有重新崛起之势,基建贷款能成为房地产开发贷款之后的新的业务增长点吗?
总体看,中国经济现在处于较大的压力区间,虽然经济压力在国家基建大规模投放的力度下会有所缓解,但在后工业化时期,当整体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符合经济水平时,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经济的边际效益将逐步降低,这时,经济应该转向内需和自生式的发展,政府在经济中的边际效益也会减弱。
基建效用的减弱表明基建并不会大规模提升企业的盈利水平,出于风险和经营指标的考量,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并不会出现大规模的扩张,而银行更多会转向投资收益或中间业务进行创收。
数据显示,基建对中国经济的拉动效果已经出现下滑。从美国的历史经验来看,在“二战”结束后,罗斯福采用大规模政府投资的方式拉动经济增长取得了显著效果,但随着上世纪50 年代末美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基建对于经济的影响基本为零,因为基础设施已经能充分支持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
从中国现有的基础设施情况来看,中国的道路、公用设施等基建水平已经超越了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未来进行基建要向更精、更准、更科学的领域迈进,因此,对项目的选择会更加挑剔,导致这一波基建投放落地速度有所减缓。
从具体指标来看,中国2014年的公路里程数达到423万公里,其中包括7万公里的高速公路,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长的高速公路网。同时,超过95%的中国乡村已经被柏油马路覆盖。根据世行公布的国家基础设施(包括航运、基建、公共设施服务等)指数,2014年,中国综合得分为3.53分,排名28位,超过很多中等发达国家。
此外,整体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的放缓,表明金融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支撑力度有所减缓,加上由于风险资产的进一步暴露导致银行的惜贷,融资难再抬头。虽然9月的信贷和社会融资有所上涨,但这和银行的季末贷款冲高有关,并不能表明银行贷款有实质性上升。
尤为重要的是,支撑银行贷款的三大支柱行业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在2016年下半年和2017年都很难为银行带来根本性的转变。出于风险考量,银行会谨慎投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而房地产受到调控政策的影响,很难再现2016年一枝独秀的盛景;制造业的供给侧改革也面临较大挑战,预计供给侧改革要在未来3到5年才能显现成果。如果下行压力不减,国家明显拉升基建,银行可能会再度面临另一个“四万亿”的艰难抉择。
目前,中国各地的经济压力和不良压力不尽相同,东北和西北地区的经济压力相对较大,预计未来东北和西北地区的不良贷款会进一步暴露,对主要业务集中在东北的银行构成较大的经营风险。
综上所述,中国银行业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在于以传统业务为依托,利用自身的客户优势和资金优势发展其他轻资产业务,投资银行业务、投资类业务、信用卡业务和代理咨询财务顾问等业务为主要方向。银行利润增长空间主要集中在中间业务收入和新的投资业务收入。
当前,世界经济整体承压,各国纷纷加入货币量化宽松的行列,即使美国加息预期加强,但加息道路依然不平坦,更多的是承诺性的加息而非实质性的加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对银行的多元化配资能力和管理能力提出了进一步的挑战,中国银行业未来会进一步向美国靠拢,走大金控和多元化的配置路线。从这个角度看,管理层提倡的债转股可能会为银行带来新的投资契机和投资标的。
对传统的四大银行而言,它们主要面临不良贷款和转型困难的挑战,未来会形成统一性的金融集团并开展混业经营。由于四大行的资金和客户优势,更容易开展大规模的新品种配置;而对中小银行而言,它们主要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较为严峻的监管条件下以及互联网金融的挑战下开展新的业务,美国的一些中小银行以及中国的一些优秀城商行已经提供了前车之鉴。
市场化业务渐成型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下行和融资脱媒的加剧,传统的银行业务不断受到挑战,美国2008年的金融危机进一步证明了独立投资银行在风险抵抗能力方面仍然较为单薄。同时,由于投资银行本身就存在用风险博得收益的情况,因此,当大规模金融危机来临时,投资银行很可能存在短期流动性风险集中爆发的情况。国外银行业最新发展情况表明,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合作趋势正席卷全球。
以美国为例,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纷纷进行架构重组,将其纳入到商业银行监管体系之中。而美林等一些其他投行则被收购,形成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一体化的格局。借鉴国外经验,未来中国商业银行也会逐渐涉足投资银行业务,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或将成为大行盈利新的亮点。
从现实情况分析,各大银行也在纷纷布局全金融牌照,而且坊间不断传出监管层要实施大监管的信息。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和金融产品的不断增多,投资银行的业务品种也在不断扩展,未来的利润空间也会逐渐增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银行参与其中的动力。
随着中国经济“走出去”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和“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市场对投资银行的需求将会进一步加大。数据显示,中国2015年海外并购投资总额为1030亿美元,2016年前三季度新增956亿美元,且绝大多数的兼并都是由外资投行主导的。通过上述数据的对比可以发现,未来中国投资银行的发展仍具有广阔的前景。
比如,工商银行的投资银行收益占到非息收入的20%左右,建设银行也通过自己的基建和政府项目优势,发展子基金来创造营业收入。
除了投资银行业务外,市场投资业务也是银行对冲系统风险的重要手段。通过最新的上市银行的主要财务报表可以看出,各大银行的投资收入基本都成为在经济逆周期中的重要利润增长点。而一些大的外资银行,投资收入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现期银行盈利能力的高低。数据显示,摩根大通等银行上半年业绩表现较好的银行,其交易性收入和非息收入占比在2016年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这说明投资收益具有逆周期性和抗风险性。通过实施有效的投资收益策略,银行业可以有效地对冲掉业绩增长与经济发展高相关性的负面影响。 虽然中间业务和零售业务并非中国银行业的创新业务,但多年来一直是其发展的软肋。在存贷款等传统业务高增长无法持续的前提下,银行现在大力发展零售业务是较好的契机,而私人银行业务和信用卡业务是未来零售银行发展的主要动力。
随着私人财富的日渐增长,未来中国人将会越来越重视资产的自我管理和委托管理,也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将加入到财务自由的行列,资产的管理会成为未来高收入群体的主要理财方式。私人银行业务较好的扩展前景将给零售业务的发展增加活性,从而提升银行中间业务的盈利能力。
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最新报告,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资产管理市场总规模会达到174万亿元,其中剔除通道业务之后的规模约为149万亿元。从中国资管行业的发展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从资金来源来看,中国资管资金主要来自零售散户,机构占比只有将近40%,低于全球60%的水平。但随着中国养老金制度的不断完善,养老资金会进一步扩大。随着私人银行规模的膨胀,银行对于委外的需求不断提升,未来机构资金占比将进一步提高。其次,私人银行的未来资金投向将会进一步改变,投资品种也会更加丰富多样,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更多的衍生品工具会逐渐上市,这会进一步加大主动管理资产市场的规模。最后,从资产管理行业内部来看,银行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主要基于银行庞大的客户资源和其他业务强大的协同效应。
而从资产管理的内需性看,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居民投资风格也在发生较大幅度的改变。根据日本的经验,当日本社会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时,日本居民的金融资产规模会不断上涨,这主要由于养老金和居民储蓄的理财上升。从资产类型看,保险及退休金和可投资现金增长率较大,为银行私人银行资金委外业务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根据日本政府提供的数据,日本老龄人口从1994年14%的占比提高到2016年27%的占比,保险及退休金的年复合增速约在2.13%,现金与存款的年复合增速约在2.04%。
光大证券对中国居民的收入与支出进行动态的平均调整后,发现整体趋势线向上,表明居民部门可投资资产的上升,这也进一步印证了中国银行业的理财业务和市场上的投资机构如此兴盛的根本原因。
通过对中国名义GDP增速进行的年化收益计算,计算采用了与可投资收入一致的年限,即从2002年到2016年,结果显示,GDP复合年增长率在14%左右,而中国居民可投资资产余额年复合增速在12%。据此基本可以判断,中国居民可投资资产与GDP的增速基本一致。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0月对全球经济的监测和预测,中国未来经济增速会维持在6%左右,这会为未来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打开更大的空间。
而从私人银行更关注的高净值客户来看,根据凯杰世界财富报告(2016版)的定义,高净值人群定义为年可投资额在100万美元。从2009年到2015年,中国的高净值财富人群人数年复合增长率在13.8%,增速为世界第一。截至2015年年末达到103万人,远超过亚洲地区9.2%的增速和世界7%的平均增速,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从财富总量上来看,中国富人的资产总量达到5.3万亿元,同比增速16.9%,增速依然为世界第一,规模已经达到工商银行全部资产的23%。因此,未来中国的银行尤其是国有大行将对这一领域提高重视程度,为银行业务的多元化和银行业务的市场化提供良好的契机。
从世界上和中国的资产管理市场资金来源对比看,全球资管市场中大概有8%来自于私人银行,而中国这一市场中只有5%来自私人银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以直接融资为主,即使是间接融资比较突出的国家,其直接融资比例也远远高于中国。
因此,作为以间接融资为主的中国来说,由于银行占有的资金比例远远高于世界大多数国家,银行占有的客户资源是垄断性的,未来私人银行会成为银行业一个新的有效的利润增长点。
而信用卡业务将会一直扮演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支柱的角色。根据对主要上市银行信用卡业务收入进行的分析,在绝大部分上市银行中,信用卡都是作为非利息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尤其是很多股份制银行,更是将信用卡业务放在了中间业务收入的最前沿。截至2016年上半年,光大银行银行卡业务占非息收入已经达到46%以上,浦发银行银行卡业务更是实现了同比10%以上的增长,占非息收入的比重达到36%以上,这进一步体现了信用卡业务在银行收入中的地位。
银行卡作为一项完全轻资产的业务,不仅可以让银行更轻,更高效,还可以实现个人业务的协同发展,而且信用卡的收费途径是多元化的。通过对比上市银行的信用卡或者个人贷款的不良比率发现,除个别银行外,个人贷款尤其是信用卡贷款的不良率均低于整体贷款的不良率。其中,绝大多数银行的个人贷款不良率均维持在1.2%到1.3%的区间,表明个人贷款资质相对优良,基本未出现次贷的情况。
在目前银行传统业务受到冲击的大环境下,存贷利差不断缩小,且中短期内看不到利差增厚的可能。而银行卡业务的高利润率和轻资产的特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利差下行所带来的收入压力。
从银行业整体来看,信用卡业务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对比中美的居民消费杠杆(消费贷款与可支配收入)可知,美国2016年消费贷款与可支配收入余额呈上升趋势,截至2016年7月,这一比例达到26%。这一数据与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由于预期改变以及居民部门债务大规模爆发相比,居民消费杠杆有所下降。而中国经济由于近几年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且仍未出现转机,加上近期房地产市场调控更为经济整体的发展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使得居民消费杠杆一直在低位徘徊。
我们可以选取上海作为参照,一是因为上海的消费理念更加接近发达国家;二是上海的信用卡消费比例相对较高。根据央行上海总部公布的数据,我们假设:所有的短期居民部门贷款均为消费类贷款;2016年上海人均可支配收入按照2015年的年增速进行预测,由此估算出的消费贷款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只有9.2%,再考虑到现实中居民短期贷款中还有短期经营性贷款,则上述比例还要进一步降低。
虽然近年房地产对普通民众的财富有较大的削弱效应,但随着海外购物的兴起和网络购物的进一步普及,未来银行卡的使用会更加广泛,需求会进一步加大,与此相应,未来信用卡业务整体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一个最好的例证是中国银行主要靠海外卡的较高市场占有率,在银行中拥有最高的消费总金额和单卡消费金额。截至2015年年年末,中行单卡消费均额达到51176元,远远高于第二位交通银行的35171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