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角色“变身”的视角鉴赏《我的叔叔于勒》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F_Frank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很值得我们回味咀嚼的小说,通过“变身”作品中的角色,品析和体会人物的所言所行,了解人物形象,感悟人物的内心情感,可以让读者对《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进行创造性的解读。
  关键词:角色变身 《我的叔叔于勒》 作品鉴赏
  最近,笔者再一次拜读了韩军老师和佟飞老师分别发表的《我们今天怎样教“于勒”》和《从角色“变身”谈开去》两文,收获颇丰,现结合自身的学习,通过角色“变身”鉴赏《我的叔叔于勒》。
  一、“变身”克拉丽丝,体会其尖刻无奈
  对克拉丽丝这一人物形象,在教学的课堂中都将之定义为小气、精明、无情势力、唯利是图、尖酸刻薄、泼辣……总之,对于克拉丽丝这一人物只有批判,她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坏人。笔者认为“变身”为“克拉丽丝”会有更深入的见解。
  (一)克拉丽丝作为一名家庭妇女
  克拉丽丝是三个孩子的母亲,是一位普通的家庭妇女。《我的叔叔于勒》开头以第一人称自述,“我”小时候家里并不是有钱人家,也就刚刚够生活罢了,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母亲对我们拮据的生活感到非常痛苦。那时候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15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拮据的生活使克拉丽丝如此痛苦,面对丈夫收入低,家庭开销大,拮据才刚刚够生活的日子,克拉丽丝才会有各种尖酸刻薄、无情泼辣等性格,“变身”为“克拉丽丝”,一位普通的家庭妇女,面对柴米油盐酱醋茶,面对拮据的生活,生活的各种压力扑向克拉丽丝,每一个人都想过无忧无虑、优渥的生活,克拉丽丝也并不例外,她也想住大房子,穿华丽的衣服,不再过因为没有钱而讨价还价的日子,而这些美好的希望都寄托在了于勒的身上,就因为于勒寄来的那封在美洲发财了的信,后来在哲尔赛旅行中遇见了于勒,克拉丽丝前后的态度变化,让读者也有所体会,没有什么东西比美好愿望的破灭更打击人,克拉丽丝因为于勒当初的行为不正,没有过上普通人正常的生活,现在过上好日子的希望又因为于勒破灭得彻彻底底,两次都是因为同一个人,这也让读者对克拉丽丝的尖酸刻薄有了一定的同情和理解。
  (二)克拉丽丝作为三个孩子的母亲
  “我”有两个姐姐,大姐那时28岁,二姐26岁。她们老找不到对象,这是全家都十分发愁的事。终于有一个看中二姐的人上门来了。他是公务员,没有什么钱,但是诚实可靠,“我”总认为这个青年之所以不再迟疑而下决心求婚,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我们家赶忙答应了他的请求。并决定在举行婚礼之后全家到哲尔赛岛游玩一次。在岛上当“我”的父亲走到母亲和两个姐姐身边询问是否需要吃牡蛎时,母亲有点迟疑不决,她怕花钱,但是两个姐姐赞成。她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其实,克拉丽丝是个节俭的女人,处处为这个家考虑,为这个家分担。当在船上确认那个剥牡蛎的人是于勒叔叔时,母亲让父亲把我们几个孩子支开,并让“我”赶快把钱付完然后远离于勒叔叔,怕叔叔再次缠上我们家,也不想让本来就拮据的家庭再因为于勒变得更加不堪重负。另外,母亲知道当初那个公务员愿意娶二姐完全是因为看了于勒叔叔的信,母亲担心二姐的婚事会因为于勒的贫穷而被搅黄,所以才不耐烦地要求家人远离于勒。从母亲角度来看,克拉丽丝对于勒叔叔的所作所为,是可以理解的。为母则刚、为母则强,天底下哪有母亲希望孩子跟着自己吃苦受罪,女儿的婚事如果告吹,这对于女儿和家庭来说又是多么的悲哀。“变身”为“克拉丽丝”,克拉丽丝作为母亲,处处都在为子女着想,每时每刻都在为这个家殚精竭虑,其实,克拉丽丝是一位好母亲。
  二、“变身”菲利普,理解其无情无义
  (一)菲利普作为哥哥的无可奈何
  情节是人物性格展现的舞台,情节发展往往能将人物性格的内涵诠释得十分透彻。于勒叔叔在寄信来以前是全家的噩梦,他当初行为不正,糟蹋钱,并且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那部分财产挥霍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人们按照当时的惯例,把他送上哈佛尔到纽约的商船,打發他到美洲去。正如莫泊桑所说:行为不正、糟蹋钱在穷人家里是最大的罪恶,在生活困难的人家,一个要是逼得父母动老本,那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无赖。把这些流氓、无赖送去美洲碰运气,这是当时的惯例,所以送于勒去美洲也并不是菲利普的本意。面对割舍不断的手足情,菲利普作为哥哥也是无可奈何,自己是普通的小市民,自己该继承的那一部分财产又被自己的亲弟弟挥霍了,本来拮据的生活实在是养不起行为不正的弟弟了,所以最后只能遵从当时的惯例送于勒去美洲。自己该继承的那部分家业被自己的弟弟败光,菲利普其实并没有那么大的怨言,也没有恶言恶语,血浓于水,菲利普对于勒是不恨的,菲利普的家庭地位其实显而易见,自己就算是想呵护偏袒弟弟,甚至是在语言上劝解克拉丽丝对弟弟于勒的恨意,他也不敢开口。
  (二)菲利普作为顶梁柱的有苦难言
  到了美洲的于勒做上了买卖,也赚了钱,并且给菲利普寄来了信,信中说希望不久回家赔偿菲利普的损失,一家人舒舒服服地生活。这时的菲利普内心的高兴其实有三点:一是于勒回来带来的钱财可以让自己的家庭从此过上宽裕轻松的生活;第二点是因为自己真心替于勒高兴,正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菲利普认为自己的亲弟弟现在改掉了之前的坏毛病,踏踏实实地做生意挣钱,是一个回头的浪子;第三点是因为菲利普与自己的亲弟弟于勒十年未见,菲利普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唉!如果于勒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其实是自己对弟弟的思念。情节随着菲利普一家人的希望膨胀到极限而发展到最高点,于是在船上他们发现了于勒,他竟是个穷光蛋。其实于勒的确是富裕过,这是菲利普从船长的口中得到印证的。于勒在富裕的时候惦记着家里,然而现在又变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当时没有立刻与于勒相认其实是有苦难言的。菲利普的两个女儿,一个28岁,一个26岁,在当时的法国已经是剩女了,现在好不容易有一个公务员看上了二女儿,另外当时在法国,公务员的地位是不如教师、科学家、商人的,他也没有什么钱,之所以下决心求婚是因为看了于勒的信,如果与于勒相认的话,那么二女儿的婚姻就会岌岌可危,自己的家庭也会因为再添一个人而更加拮据,克拉丽丝对于勒的恨意也会更加强烈。生活困苦,大女儿嫁不出去,二女儿婚姻岌岌可危,还有未成年的若瑟夫……即使菲利普知道于勒已经是浪子回头,可是各种问题在他的脑子里疯狂运转,在利弊的权衡之下,菲利普最终放弃与自己的亲弟弟相认,他也是有苦难言的。   三、“变身”于勒,明白自己的行为不能让他人买单
  小说的题目叫《我的叔叔于勒》,可文章并没有对于勒进行多少正面描写,于勒怎么会发财,他又怎么会破产等问题,文章只字未提,对于勒进行的是暗写和略写,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之前的于勒花钱大手大脚,糟蹋钱,连菲利普应得的那部分遗产也占有了,菲利普在船上被两位太太吃牡蛎时的高贵吃法所吸引,他内心也想体验,想过一种富裕的生活,如果之前的于勒不糟蹋钱,不把他应得的那一份遗产也吞掉了,也许那样高贵的吃法菲利普可以毫不犹豫地去体验。可是之前的于勒是流氓,是无赖。而现在他是一个破产了的穷光蛋,文章中未提及于勒如何发财,如何破产,于勒是不是因为像之前那样糟蹋钱,行为不正,游手好闲,所以才会破产这也未可知。菲利普虽然是于勒的哥哥,但他还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这多层的身份,已经是决定他再也不能为于勒的行为买单了。于勒作为一个犯过错误并去美洲待了十年的成年人,应该学会自己独立,为自己的行为买单。于勒在做生意发达后,知道给菲利普写信,说要赔偿他的损失,在自己生意破产后也没有去投靠菲利普,而是做一名辛苦劳碌且被别人看不起的水手,所以说于勒所犯下的错只能自己承担,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为自己的行为后果买单。
  四、“变身”若瑟夫,以儿童视角观察成人世界
  (一)孩子眼中于勒的变化:全家的恐怖→全家的希望→年老的水手→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若瑟夫作为一个孩子,对于成人的世界他并不懂,更不会评价一个人。他看待、评价于勒叔叔,都是从父亲、母亲、其他人的口中得知的。父亲的弟弟于勒叔叔,把他发财的信寄回家后,那时候他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在这以前则是全家的恐怖。据说他当初行为不正,糟蹋钱。在穷人家,这是最大的罪恶。在生活困难的人家,一个人要是逼得父母动老本,那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无赖了。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这里的“据说”,可知作为儿童的若瑟夫,对一个人的看法是从他人口中得知的。于勒叔叔行为不正、糟蹋钱,此时自己的父亲和母亲充满抱怨,大家喊于勒叔叔是流氓,是无赖,是全家的恐怖。“变身”若瑟夫(于勒叔叔寄信前),在儿童若瑟夫的眼中,于勒是全家的恐怖。
  去了美洲的于勒叔叔,一到那里就做上了不知什么买卖,不久就写信来说,他赚了点钱,并且希望能够赔偿父亲的损失。这封信使我们家里人深切感动。大家都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家人因为于勒叔叔的来信,对于勒的态度一下子转变了,从无赖、流氓变成了正直、有良心的人,若瑟夫眼中的于勒叔叔也随之发生变化,此时在若瑟夫的眼中,于勒叔叔成为善良的人。两年后又接到第二封信,信上说于勒要去南美长期旅行,也许会好几年不会来信,等他发了财就会回哈弗尔,然后大家可以一起快活地过日子。这封信成了家里的福音书,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母亲也会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是一个有办法的人。”每到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去散步,父亲总会说那一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于勒一下子成了一家人的期盼、希望。若瑟夫眼中的于勒叔叔也随着父亲和母亲言语中的变化而变化,于勒叔叔成为全家的希望。
  “变身”若瑟夫第一次观察于勒,一个衣衫褴褛的年老的水手拿小刀一下撬开牡蛎,递给两位先生,再由他们递给两位太太,若瑟夫在不知道这就是于勒叔叔的前提下,在他的眼中,这就是一个衣衫褴褛的年老水手。若瑟夫第二次观察于勒,是父亲郑重其事地带着两个姐姐和二姐夫去买牡蛎时,父亲慌了,然后告诉母亲,那个水手像极了于勒,父亲和母亲都开始内心不安,要亲自确认。若瑟夫也端详了一下那个人,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眼中始终不离开他手里干的活儿。与第一次观察于勒相比,第二次观察于勒时若瑟夫带着一份好奇,想知道他是不是父亲母亲口中的那个人。若瑟夫第三次观察于勒,是父亲和母亲确认那个水手就是于勒叔叔之后,父亲和母亲怕于勒叔叔再一次缠上我们家,就给了“我”5个法郎的硬币,让我去付钱。“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疲惫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若瑟夫第三次观察于勒时带着血浓于水的亲情和同情。这时于勒叔叔在若瑟夫的眼中,是父亲的弟弟,自己的亲叔叔。
  (二)唤醒人性,叔叔就只是叔叔
  孩子本身是一个没有被完全世俗化的人,在他们的眼里世界是纯粹的。母亲给“我”5个法郎让“我”付钱,于勒叔叔找了钱,“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虽然被母亲指责,但是若瑟夫并不后悔,他不能和自己的叔叔相认,并不是因为自己不想认,而是因为家庭的情况不允许若瑟夫和于勒相认。试想,如果若瑟夫一家生活优渥,就算于勒穷困潦倒,以孩子的本性,他也会毫不犹豫地与叔叔相认,并不会在乎父亲和母亲是否会在船上被嘲笑、讥讽。可是,若瑟夫亲眼见证了家里的拮据,体会到了这种困难的生活,也跟着父亲和母亲感受到了希望的破灭。再三衡量之下他并没有与于勒叔叔相认,然而他抛弃于勒叔叔之前的缺点,在心里默念:“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在莫泊桑的原文中,成人之后的约瑟夫遇到一个白发苍苍的乞讨老人,并给了他5法郎。对于成年后的若瑟夫来说,他认为这些乞讨者里可能有自己的亲叔叔,或者这些人会有同于勒叔叔一样被家人抛弃的遭遇。其实,对于成年的若瑟夫,这更是一种心灵的宽慰,他没有忘记那个衣衫褴褛、饱经风霜的于勒叔叔,小时候自己无能为力,只能跟着父亲和母亲因为现实的境遇不能与于勒叔叔相认,长大后通过这些小事来实现心灵救赎,展现人性温暖。
  五、结语
  其实,金钱不是衡量人的价值的唯一标准,如果人与人之间已无任何亲情可言,所剩下的只有金钱关系,将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莫泊桑的手法,可以說是一种不用手法的手法,是寓新颖于平淡自然之中的手法。因此,通过“变身”文章中的人物,让我们对文章中的人物有一个更全面的理解,从多个角度揣摩人物内心世界,感悟其表达的情感。所以仅仅把菲利普夫妇的形象归纳为拜金、唯利是图、势利眼、见钱眼开,或者认为当时的社会没有一点人性是有局限性的。
  参考文献:
  [1] 韩军.我们今天怎么教“于勒”[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 (Z2):75-79.
  [2] 佟飞.从角色“变身”谈开去[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 (Z2):124-126.
  [3] 凌小珍.初中语文小说单元整体教学研究——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D].赣南师范大学,2018.
  [4] 莫泊桑,柳鸣九.莫泊桑短篇小说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作 者:?韩一,浙江海洋大学教育硕士,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编 辑: 曹晓花?E-mail:[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摘 要:彼特鲁舍夫斯卡娅是当代俄罗斯的经典作家之一。她的作品《黑大衣》以普通日常生活为题材,看似离奇古怪的情节和细节中却包含着深刻的生活意蕴,揭示出人生存的荒诞性。其荒诞性不仅体现在人物的日常生存表面,也体现在小说运用的诗学手段中。  关键词:荒诞性 《黑大衣》 彼特鲁舍夫斯卡娅  柳·彼特鲁舍夫斯卡娅是俄罗斯当代文坛著名的女性作家。她的创作跨度时间长,体裁范围广,成果丰硕。作家的创作风格也是多种
期刊
摘 要:本文探讨了《荆棘鸟》中“玫瑰灰”的一个象征意义。玫瑰灰是情的灰烬,象征着绝情与幻灭。阴谋和野心的烈火无情地焚烧了爱情和亲情,把爱的玫瑰和人间的真情烧毁成灰,使爱和美幻灭,使希望破灭。在这层含义中,“玫瑰灰”的意象主要围绕三位主要人物玛丽·卡森、神父拉尔夫和梅吉展开。“玫瑰灰”的象征意义呈现出尖锐的二元对立:纯情与绝情,梦幻与幻灭。作者成功地以“玫瑰”和“玫瑰灰”的意象生动地展示了善与恶、美
期刊
期刊
摘 要:羲和与常羲是《山海经》中非常重要的两位女神,本文通过《山海经》中羲和浴日、常羲浴月等文本记载,结合母亲原型等理论,对其形象背后的心理学意义进行分析。  关键词:羲和 常羲 日月 母亲原型 心理分析  帝俊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上古天帝,华夏部族的远古始祖,其子孙后代在东、南、西、北方建立起了各自的国家,在《山海经》中,关于他的记载有十多处。羲和与常羲是他的妻子,前者生了十个太阳,后者生了十
摘 要: 曹禺的笔下活跃着一个个形象饱满、个性鲜明、极富感染力的女性,如周蘩漪、花金子、愫芳、陈白露、丁大夫等人。以1938年为分界线,曹禺前期戏剧作品中的女性大多洋溢着生命激情,充满了抗争的意志和气息,而在曹禺1938年之后的戏剧作品中,女性形象则基本趋于传统化,反而呈现出一种古典美,曹禺戏剧作品中这种女性形象前后期的变化主要与他审美追求的转变有关。  关键词:曹禺 女性人物 戏剧作品  曹禺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