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投入是投资不是成本

来源 :民生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halista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国环境质量总体一般”、“近岸海域水质一般”、“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不容乐观”……6月5日,环保部发布《201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公报统计数据“实在”地表达着我国环境愈加恶化的事实。
  在全民“向污染宣战”之时,政府、学界、行业将更多地目光投向了“环境与经济”这一长久无法调和的关系。不可否认,以雾霾为代表的环境影响已成为经济走势分析框架中的重要一项。
  从GDP、CPI和财政赤字等宏观经济数据,到能源、钢铁、房地产、农业等经济支柱,再到天然气、水资源价格等财税政策改革,环境因素正悄无声息地深入中国经济脉络。
  北京大学环境与经济研究所所长张世秋曾对2013年1月受到雾霾影响的20个省市相关资料进行统计评估。结果显示,当年1月的4次雾霾造成交通和健康直接经济损失约为230亿元。其中,民航航班延误直接经济损失为2.7亿元,雾霾事件导致的急/门诊疾病成本达226亿元。
  面对环境与发展的困局,如何选择有效的环境治理路径和方式?如何厘清环境与经济的关系?
  6月24日,张世秋接受了《民生周刊》记者的采访。“政府已经意识到环境的破坏给社会稳定带来了震动。而且,继续依赖污染型企业,中国无法在未来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有重要位置,环境友好型企业也是未来企业生存的根本。”
  她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增长是以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质量的恶化为代价的。根据世界银行以及国内专家的研究,我国经济增长带来的社会环境损失大约为当年GDP 的3%-7%,有学者认为这个数值还要更大一些。
  民生周刊:人们一直担心保护环境势必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您怎么看?
  张世秋:环境问题牵涉到经济、社会、政治等各个层面,而环境与经济的关系也不是绝对的好与坏。这需要跳出大家固有的思路,换一种角度去思考。
  首先,从短期和长期来看。这代人的发展是受益于横跨几个代际的自然禀赋和天然条件。如果为了保障经济的高速发展,那么后代就要为我们今天的行为买单。从代际发展伦理来考虑,不影响下代发展的基础应是我们的底线。
  其次,从个体和整体来看。个体上,部分地方和企业,由于保护环境限制会影响到本地经济增长的速度,增加企业污染控制成本或生产成本。但因为企业排污控制得好,社会整体减少了治理污染的公共支出,而且公众的身体健康也得到了保障。
  第三,这是一个把环境保护看做收益还是成本的问题。经济学上,环境是一个公共品,是大自然提供给人类生存、生产的资源,是代际繁衍的自然环境支撑。现在,环境是“财产”的概念越来越强化,环境作为财产会随着时间而增值。所以,保护环境是一种对自然资本的投资,而不是人们普遍理解中的成本。
  比如,污染企业对排污进行有效处理意味着支出的增加,但对公共利益来说,环境质量提高了,社会环境的资产是增值的。
  事实上,如果把环境置于现代社会的基本规则和伦理中,环境和经济之间并不能说是一个永久的矛盾体。
  民生周刊:基于保护环境与民生保障,您认为在制定相关政策过程中,需要如何平衡?
  张世秋:在应对环境问题的决策上要找准着力点。环境问题是一个社会利益冲突、调配的问题,是这一代和下一代的冲突,是这个地区和其他地区的冲突。所以,它的解决和整个机制、利益调整政策的制定是分不开的。
  我们应该深入讨论谁在经济增长中获益了,谁从环境破坏当中受损了。政府对不同利益群体所受到的影响情况进行的研究和讨论,有助于对社会紧张焦灼的利益冲突关系的认识和解决。当经济发展不得不以环境损坏为代价时,获益方应补偿利益受损的一方。
  比如,很多贫困人口生活在生态敏感和脆弱的地区,他们是我国环境的“守门人”。因为保护环境,生态脆弱地区被限制发展,它需要大量的外部援助。
  而我国大部分公共政策是基于“先污染后治理”设计的,缺少对生态守护者的补偿政策。我建议,通过中央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把部分利益分配给这里的民众,使生态脆弱区的老百姓不以破坏环境资源来换取自己的收入增长。
  民生周刊:面对环境危机,政府应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张世秋:政府必须采取的政策方向是“绿色善治”。所谓“绿色善治”有三大核心,即政府受民众委托监管环境,就有责任保障民众生活质量;政府须赋权于民,保障民众提出不满和要求改善环境的权利;政府须更加善用市场信号来促进环境治理。此外,政府也必须公开信息,鼓励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等公共事务。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少有的,大家会达成共识去思考的问题,而绿色善治能够增进公民参与公共事务。政府把民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纳入政策体系和管理框架,可以解决政府监督能力不足的问题,也能降低政府的环境监管成本。
  民生周刊:对于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模式,有哪些地方在做有益探索?
  张世秋:贵州省的凤冈县是一个“后发展”地区。凤冈地区很贫困,但在发展之初,它没有选择以自然环境的破坏来换取经济增长。从1999年开始,凤冈选择走生产无污染、高附加值农作物的道路,现在它已经是有机茶叶之乡。
  凤冈是一个先保护环境后收益的案例。但这样的案例是否可复制,又是另一个命题。凤冈的发展具有很多机缘巧合性因素,比如他们几任的县领导都坚持了绿色经济的道路,而没有为GDP半途而废。
  贵州还有一些地区,退耕还林做得很好,关键在于将原来的农业人口转变为生产环境服务这种公共产品的提供者。
  对于更多城市发展来说,并没有统一的模式,我建议应走自己“特定的资源禀赋路线”。
  民生周刊:经济发展中,企业是最重要的主体,您对未来企业的发展有何建议?
  张世秋:除了政府制定环境政策推动企业外,每一个消费者对企业的行为是有影响的。假如消费者的环境保护意识不断提高,不去购买那些污染企业的产品,那么消费市场就会对环境友好企业的发展产生推动。
  当然,要形成“绿色制造”的规模聚集,就要“有舍有得”。具体来说,就要严格环境准入标准,严格执法监督。以往,许多地区虽然做到了“高准入标准”,但是环境执法力度不够,致使“高标准”失去了意义。久而久之,一些低品质的污染企业就形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态势。所以,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使那些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成为市场竞争的优胜者。
其他文献
年初,“河北抱婴案”引发社会关注。1995年5月,河北安新县农民刘老根的妻子夏凤各生下第三个孩子,是个女儿。当年6月8日,两名妇女留下400元钱后,将孩子抱走。2003年,刘老根夫妇将安新县圈头乡政府告上法庭,诉其行政行为违法,被驳回。2014年1月,安新县公安局民警到刘老根家中采集夫妻二人血样,刘老根夫妇19年前超生女儿被抱走一事正式立案。2014年1月30日,安新县圈头乡桥南村,抱婴案中的刘老
近日,由韩寒监制,第4季《不散的宴席》新书首发式在上海市美罗城大众书局举行。  该书为“ONE”纸质书系第一个系列的最后一本,包括12篇主题各异“真心话 自然美”的文章。在书中,导演韩寒携“新文学最强战队”成员共赴一场夏日文艺聚会。  编辑赵西栋坦言,现在正值毕业季,又恰逢本书主编(监制)韩寒的电影处女作《后会无期》上映,所有一切都昭示著这是一个告别季。本书书名《不散的宴席》,同样含有浓烈的告别意
初春的准格尔旗,阳光和煦,天空湛蓝。《民生周刊》记者一行前往沙圪堵镇塔拉沟门村,汽车临近小沙日塔社,远远就能看见一座刚竣工不久的桥涵。这个用了48个昼夜完成的工程,在当地村民心中有着无比重要的分量,因为它终结了村民“每逢雨季寸步难行”的历史。  没人敢修的桥  准格尔旗地处鄂尔多斯高原东端,北、东、南三面被黄河环绕,过境长度197公里。作为黄河支流的黄甫川由北至南流经沙圪堵镇最终注入黄河,在塔拉沟
数日前,接到赴山东某地级市采访的任务,忙碌一周,工作告终。启程回京前的那个傍晚,我信步走进一家毗邻高等学府的文教用品专营店。  这家店面积不大,装修却古色古香,一块“修钢笔”的木牌挂在进门显眼的位置上。  与我打招呼的店老板操着典型的鲁西北口音,给人感觉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已近七旬的他,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  说来也巧,我进店后不久,店外就下起了雨,老板虽未起身却热情地招呼我坐在离他很近的一把红
“我们现在就是在争取做一件‘违法’的事,为了降低广西氮氧化物排放,这就是我们的抓手。”蹇兴超对《民生周刊》记者表示。  蹇兴超是广西自治区环保厅分管大气治理的副厅长。这些天,他一直在等环保部对贵州省环保厅的回复——关于贵州希望从4月1日开始提前执行去年12月发布的《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但回复迟迟未到。  新颁布的标准规定,新建企业自2014年3月1日起、现有企业从2015年7月1日起执行
“这个经过逐级审批、曾经让市委领导兴奋不已的工业管道燃气项目,因何在淄博市公用事业管理局眼中变成了一纸空文,迟迟不能落地?”  淄博市公用事业管理局的一份文件,给正在兴头上的山东中储油气能源有限公司法人崔玉忠泼了一盆冷水。该文件指明,淄博市临淄区政府和临淄区发改局此前对其公司做出的批复无效,甚至违法。  近年来,随着淄博市临淄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天然气用量急剧攀升,亟需引进天然气。2012年5月
“好多任务和矛盾,在一个叠加状态里可能很难找出一个完全破解的路径,但我们要有信心把路走下去。”  “以前百姓要的是温饱,现在要的是环保;以前要的是生活,现在要的是生态。”全国人大代表、金华市委书记徐加爱如此解释“五水共治”背后的民生期待。  据悉,“五水共治”的风暴正在浙江全面展开,在浙江省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要求“把‘五水共治’作为倒逼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  在这场被很多人喻为“
时隔一年,北京再次面临夏季暴雨的突袭,曾经备受质疑的城市排水系统再次引发关注。如果去年的“7·21”暴雨重现,北京能否迎接城市内涝的新一轮挑战?  8月4日,整个北京城正经历着今夏最闷热的午后。下午6点左右,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里的工作人员已进入备战状态,在全市重点“积水”的立交桥下布下了专业抢险队伍。出租车里,遭遇下班高峰、被堵在东三环路上的北京白领李杨收到一条短信提示,“晚上8点,北京将
“请你们帮帮忙吧,我实在没有办法了!”8月26日傍晚,成都市一位陈姓市民打进某报社热线称,自己14岁的孩子又丢了。上次孩子走失后,当地派出所曾将其找到并送到了新都区救助管理站,但孩子又从救助站走丢。这位市民名叫陈意建,儿子叫陈阳,今年14岁,在新都区天元小学读五年级。8月2日下午6点多,儿子说要自己去买游戏手柄。“谁知一去不回,晚上8点过还没有回来。”  孩子再次走丢后,陈意建经过多方打听,得知新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获取家庭收入,但他们却留在了农村家里。人们给这群孩子起了一个名字:留守儿童。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的子女远离家乡,谋生糊口,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但他们却留在了农村家里。人们给这群老人起了一个名字:留守老人。  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中国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形成了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