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现代化进程的回顾与展望

来源 :浙江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y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现代化的发动方式、动力机制、产业和区域推进模式等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现代化进程进行了回顾和反思。文章认为,浙江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是以市场导向的民间诱致型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农村工业化和小城镇发展为主线的内发型区域现代化。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即自下而上非自上而下的发动方式;民间诱致型制度创新引发的活力和效率为主要动力源;以轻低小集散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推动现代化的主导产业以及从农村向城市推进、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辐射现代化的区域发展模式。面对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浙江下一个阶段还必须解决战略定位、再创体制优势、政府功能转换、人才资源开发与聚集、技术支撑条件建设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其他文献
论蕺山学派对王学的师承与嬗变洪波洪波,男,1929年生,1958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离休前为杭州大学哲学系副教授。蕺山学派是明末刘宗周(1578—1645年)所开创的学术流派。对刘宗周与蕺山学派的研究方兴未艾,众说纷坛,本文拟就蕺山学派对王学...
本文对邓小平的农业发展思想作了较为全面的概括论述,分析其思想特征、思想实质、主要内容、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同时指出当前农村进一步改革须注意的问题,特别强调要及时对农村基层干部进行思想、法制和作风教育,开展反腐倡廉。
80年代初开始的农村改革,使农村社会进入了一个转型时斯:以工业为主体的乡村经济格局替代了单一的传统的农业经济,同质同构的村落社会逐渐解体,一个多元化的、城乡一体的新型农村社会正在形成。考察中国农村社会的这一变迁过程,不仅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促进传统农村社会变迁的因素、机制的分析,为加快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推进现代化进程提供新的思路。基于这一出发点,本文通过对浙江农村社会在过去几十几年中的变化过程的考察,分析了浙江农村社会发展的现状特征及其态势,以其为研究探索传统农村社会
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性研究戴文标戴文标,男,1962年生,浙江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农业生产连续几年徘徊不前,尤其是粮食生产的严峻形势,再次给人们敲响了要抓好农业的警钟;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农业生产要摆脱现存的困境,需要扎扎实实地从几个方面做好工作,齐抓共管...
研究证明,农业发展越来越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实际应用,现代农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关系更加紧密,而市场经济体制的培育和发展为依靠技术进步促进农业发展提供了极具内在动力的运行机制。本文通过对浙江省1982、1993年全省农业生产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运用计量经济方法测度农业产出增长中的科学技术份额,以期揭示在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的贡献及技术进步的作用。
本文着重探讨农业企业的基本特征,我国农业企业的主要类型,及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构建我国农业企业必须注意的问题。
在新旧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犯罪活动出现了新的变化。对此,本文提出了犯罪控制战略的新构架,认为通过更新观念统揽全局,宏观防控重点整治,确定目标计划实施,犯罪活动是可以得到控制的。
通过对北京市城区家庭的抽样调查,该文认为北京城区居民家庭养老特征为:传统养老观念依然深厚;家庭养老内容与形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尤其是经济赡养功能减弱和精神赡养、生活照料功能加强。由此,家庭养老也出现了一些新的亟需解决的问题。
以田野调查的方法,本文对40位在京的外来女务工者的心态进行了调查,结论是她们既有欣喜感和成功感,又有异己感和飘泊感,一部分人产生了边缘人心态;认为自己与北京人最大的区别是在于户口和文化;打工经历对其观念变革的作用是积极和深刻的。
面对涌动的现实,1994年浙江的报告文学作出了积极的回应。本文分别从长篇、中短篇报告文学,以及历史纪实文学出发,对浙江1994年的报告文学作了较全面的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