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堂教学中最大的有效性是数学教师最大的追求,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真正有所提高的保证。下面是我在数学教学中对有效性探索上的两点感悟。
1. 明确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1.1 明确教学目标,上课时教师明白这堂课要掌握些什么知识和技能,要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所变化,师生在教学活动中都应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进行。
1.2 围绕目标的教学必须是有效性的教学,为了增强效果,教师上课时可适当的使用手势,动作等肢体语言,也可以实际操作演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引起学生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我在讲“相反数”时,让学生品牌相同、颜色不同的帽子各五对,然后把这些学生排成一队,中间一个不戴帽子的作为原点,然后让戴上颜色帽子的两位同学分别站在中间同学的两侧,每对距离一样远,这样学生觉得很好奇,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抓住了学生的这一心理,便开始因势利导的讲解:一看位置(原点两侧);二看距离(相等);让学生总结这样一对数的特征,然后教师顺势给出定义。就这样,既做到了化难为易,又做到了数形结合,体现了数与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轻轻松松达到了教学目标,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 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是有效教学的保证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恰当教学策略,并创造性的加以运用,是有效教学的保证。
2.1 立足学生,主体参与策略。
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中心,他们只有积极,主动的参与,才能将凝聚于知识中的智力因素转化为个体能力。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不但能学到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还学会了理解思考,从而自主地参加解决问题的研究性活动。我的做法是: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活动探究;深入开展讨论,进行充分交流;及时总结归纳,进行大胆猜想;开展周密论证,实施深层数学化;师生达成共识,得出正确答案。
比如讲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行程问题时,给出这样一道题:
师:老师要留作业,不慎将墨水瓶打翻,使这道作业题只看到如下字样:“甲乙两地相距40km,摩托车的速度为45km/h,货车的速度为35km/h,…………?”哪位同学能帮助老师将作业题补充完整并列方程解答。学生便按以上环节各抒己见,商议研讨,达成共识,得出两种结论:一是编“相遇问题”;二是编“追击问题”一道题下来,学生不但亲自参与掌握了知识,而且还学会了思考。因此说,教师科学地使用教学策略至关重要。
2.2 立足教材,有的放矢策略。
教师要立足教材,又不囿于教材,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可以对教材中的一些例题和练习题进行适当的改动,以有目的地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如:我在讲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二节(SAS)的例2,测河宽AB,我把此例题放在第三节讨论(ASA,AAS)之后给出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寻找不同的途径和方法来解决,让学生设计方案并相互交流讨论,小组达成共识后选代表到黑板上说出测量方法及理论根据,全体同学共同评价,得出正确结论。
2.3 立足课堂,有机渗透的策略。
数学教学中要充分体现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對于数学问题的解决,学生较常见,而渗透数学建模思想的目的是使学生会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从初一开始,就应有意识地逐步渗透数学思想,在教学中根据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实际问题相联系而进行。如在讲解应用题的工程问题时,我就按问题情境画图标,把工作量画一条线段看作单位1,再逐层分析未知与已知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抓住等量关系,最后由学生独立列出方程并求解,这样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建模思想,效果很好。
收稿日期:2010-10-18
1. 明确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1.1 明确教学目标,上课时教师明白这堂课要掌握些什么知识和技能,要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所变化,师生在教学活动中都应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进行。
1.2 围绕目标的教学必须是有效性的教学,为了增强效果,教师上课时可适当的使用手势,动作等肢体语言,也可以实际操作演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引起学生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我在讲“相反数”时,让学生品牌相同、颜色不同的帽子各五对,然后把这些学生排成一队,中间一个不戴帽子的作为原点,然后让戴上颜色帽子的两位同学分别站在中间同学的两侧,每对距离一样远,这样学生觉得很好奇,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抓住了学生的这一心理,便开始因势利导的讲解:一看位置(原点两侧);二看距离(相等);让学生总结这样一对数的特征,然后教师顺势给出定义。就这样,既做到了化难为易,又做到了数形结合,体现了数与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轻轻松松达到了教学目标,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 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是有效教学的保证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恰当教学策略,并创造性的加以运用,是有效教学的保证。
2.1 立足学生,主体参与策略。
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中心,他们只有积极,主动的参与,才能将凝聚于知识中的智力因素转化为个体能力。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不但能学到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还学会了理解思考,从而自主地参加解决问题的研究性活动。我的做法是: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活动探究;深入开展讨论,进行充分交流;及时总结归纳,进行大胆猜想;开展周密论证,实施深层数学化;师生达成共识,得出正确答案。
比如讲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行程问题时,给出这样一道题:
师:老师要留作业,不慎将墨水瓶打翻,使这道作业题只看到如下字样:“甲乙两地相距40km,摩托车的速度为45km/h,货车的速度为35km/h,…………?”哪位同学能帮助老师将作业题补充完整并列方程解答。学生便按以上环节各抒己见,商议研讨,达成共识,得出两种结论:一是编“相遇问题”;二是编“追击问题”一道题下来,学生不但亲自参与掌握了知识,而且还学会了思考。因此说,教师科学地使用教学策略至关重要。
2.2 立足教材,有的放矢策略。
教师要立足教材,又不囿于教材,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可以对教材中的一些例题和练习题进行适当的改动,以有目的地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如:我在讲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二节(SAS)的例2,测河宽AB,我把此例题放在第三节讨论(ASA,AAS)之后给出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寻找不同的途径和方法来解决,让学生设计方案并相互交流讨论,小组达成共识后选代表到黑板上说出测量方法及理论根据,全体同学共同评价,得出正确结论。
2.3 立足课堂,有机渗透的策略。
数学教学中要充分体现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對于数学问题的解决,学生较常见,而渗透数学建模思想的目的是使学生会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从初一开始,就应有意识地逐步渗透数学思想,在教学中根据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实际问题相联系而进行。如在讲解应用题的工程问题时,我就按问题情境画图标,把工作量画一条线段看作单位1,再逐层分析未知与已知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抓住等量关系,最后由学生独立列出方程并求解,这样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建模思想,效果很好。
收稿日期:201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