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缂丝,是中国一种传统丝织品,看上去平整熨帖,几近透明,更像传统书画。缂丝起源很早,几乎无法判断确切时间,经过唐、宋直至清,一直被广泛用于服饰和装饰,宫廷有专门的画师和绣娘负责用缂丝制作宫廷服饰。由于缂丝技艺较难,一件半米见方的缂丝制品需要几个月的制作时间,因此价格要比刺绣昂贵许多。直到民国末期,缂丝都是江浙一带民间姑娘必会的技能。但和许多传统手工艺一样,上世纪中期开始,缂丝行业逐渐没落,现在全国民间会缂丝的绣娘只有几十个,几乎都已年过半百。一件新做的缂丝成品价至少几万元,还要等上几个月甚至几年。
靳贻婷,“耕织堂”的老板娘,从二十多年前开始专注于制作缂丝,是国内极少既懂设计又懂制作的缂丝手艺人。开店十年,经历了没有人知道缂丝,到许多顾客追着她要作品的过程。她跟女儿说:“妈妈跟三个人讲缂丝,这三个人又再分别跟三个人讲缂丝,时间长了,缂丝一定会被人知道的。”
【一双鞋开始的缂丝之路】
很多人不明白缂丝是什么,刺绣是在一块面料上拿针用丝线在绣,缂丝则是缂丝机上支起很多根很细的经线,用小梭子横向在经线上来回地缂,说白了就是在经线中来回穿,穿出想要的花纹。
我是徐州人,但很小的时候就全家一起去新疆呆了好多年。我外婆是苏州人,后来嫁到徐州,再后来跟着我们去新疆。外婆会刺绣会缂丝,给别人做活,一件东西赚几块钱。那时候我上小学,作业不多,放学早,当时没有电视,书也很少,家里也不让我一个女孩子到外面疯跑,我就在家帮着外婆做做杂务。帮她画稿,在绣花绷子上绣个小花小草。有时候外婆领了钱還会分我几分钱,觉得好高兴。但真的没想过把这个当成专业,就是没事干。
我妈妈不想让我做这个,那时候家里人都觉得考大学才有出路,不让我学。我成绩不太好,没有考上大学,可能是从小跟着外婆画稿画多了,就喜欢勾勾画画,当时就学了个平面设计。毕业后来到北京,进入一个装饰公司。我不喜欢装饰公司的环境,一进入工地嗓子就过敏,不爱做,就在家绣花。周末没事的时候就在家绣活。
那时候刚有电脑,我先生就把我绣的鞋放在网上显摆,一个在法国开店的中国留学生看见后一次全给收购了,有3万多块钱。挺开心的,本钱回来,还能赚钱,就跟我先生说我不工作了,就干这个了。
刚开始就做各种绣花鞋,很多人喜欢。然后就开店,绣了一批鞋之后就开始复制我的那些老绣片,也做缂丝,客人看见了就问,你这个画怎么是两面的,我说那是缂丝,她觉得特别神奇,说你这个东西那么好,为什么不多做一些。然后我就开始到全国寻访缂丝绣娘,找来和我一起做。
靳贻婷
刺绣、缂丝手工艺人,和丈夫一起经营“耕织堂”,
专卖手工刺绣,缂丝织品,同时收藏、复制缂丝绣品、服饰等。
只要能做,我一定做下去
我把店取名“耕织堂”,“耕”是耕作,“织”是我们在做的事,“堂”就是大家聚集的一个地方,也有向传统文化回归的感觉。
很早以前缂丝就用在经书皮、龙袍这类东西上,直到宋朝,宋徽宗喜欢缂丝,痴迷得很,从那个时候开始他就要缂制一些书画,宫廷里有专业的画师来配色,开始往艺术的方向走。
我复制的都是台北故宫和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藏品,蒋介石走的时候几乎把故宫的缂丝全部带走了,1970年台北故宫请日本人给他们的所有缂丝照了一套相,出了一套书,照完就进库了。就我知道的至今没有人在台北故宫看过缂丝展。有个朋友把那套书寄给我,书中效果很清晰,我就照着那个复制了。
现在台北那一套将要复制完了,我打算做一些历代的、我认为漂亮的名画。比如宋徽宗的画,我喜欢用缂丝的方法表达,既保留了原来的艺术美,又增加了技艺的含量。
绣花可以拆,缂丝做错了也可以拆,但拆的话需要翻倍时间,而且容易拆坏,倒梭容易穿错经线,一点错了就瞎了。我可以边聊天边绣花,缂丝不可以,就要专注,所以很耗费时间和精力。
现在我正在做的一件作品,有11米多长,两个人做要做十五六年。最开始我先生不同意我做,觉得时间太长,怕我完不成。我们收上来的老缂丝,有好多半成品,做的人没有完成。没完成的原因很多,能做都会坚持做下去。但这是长年累月的事,人眼睛会坏,身体会病,最后有可能完不成。我当时很纠结,但在选稿的时候真是睡不着觉,翻来覆去在想这幅稿,它的色彩很震撼,我非常想表达出来。放下有半年左右,又拿了起来。我跟我先生说,我非常想做,如果不让我做,我会睡不着觉。我把长卷分段,让好几个绣娘同时做,争取五年把这一件作品做完。只要我能做,只要我的绣娘还能做,我们会一直做下去。
靳贻婷,“耕织堂”的老板娘,从二十多年前开始专注于制作缂丝,是国内极少既懂设计又懂制作的缂丝手艺人。开店十年,经历了没有人知道缂丝,到许多顾客追着她要作品的过程。她跟女儿说:“妈妈跟三个人讲缂丝,这三个人又再分别跟三个人讲缂丝,时间长了,缂丝一定会被人知道的。”
【一双鞋开始的缂丝之路】
很多人不明白缂丝是什么,刺绣是在一块面料上拿针用丝线在绣,缂丝则是缂丝机上支起很多根很细的经线,用小梭子横向在经线上来回地缂,说白了就是在经线中来回穿,穿出想要的花纹。
我是徐州人,但很小的时候就全家一起去新疆呆了好多年。我外婆是苏州人,后来嫁到徐州,再后来跟着我们去新疆。外婆会刺绣会缂丝,给别人做活,一件东西赚几块钱。那时候我上小学,作业不多,放学早,当时没有电视,书也很少,家里也不让我一个女孩子到外面疯跑,我就在家帮着外婆做做杂务。帮她画稿,在绣花绷子上绣个小花小草。有时候外婆领了钱還会分我几分钱,觉得好高兴。但真的没想过把这个当成专业,就是没事干。
我妈妈不想让我做这个,那时候家里人都觉得考大学才有出路,不让我学。我成绩不太好,没有考上大学,可能是从小跟着外婆画稿画多了,就喜欢勾勾画画,当时就学了个平面设计。毕业后来到北京,进入一个装饰公司。我不喜欢装饰公司的环境,一进入工地嗓子就过敏,不爱做,就在家绣花。周末没事的时候就在家绣活。
那时候刚有电脑,我先生就把我绣的鞋放在网上显摆,一个在法国开店的中国留学生看见后一次全给收购了,有3万多块钱。挺开心的,本钱回来,还能赚钱,就跟我先生说我不工作了,就干这个了。
刚开始就做各种绣花鞋,很多人喜欢。然后就开店,绣了一批鞋之后就开始复制我的那些老绣片,也做缂丝,客人看见了就问,你这个画怎么是两面的,我说那是缂丝,她觉得特别神奇,说你这个东西那么好,为什么不多做一些。然后我就开始到全国寻访缂丝绣娘,找来和我一起做。
靳贻婷
刺绣、缂丝手工艺人,和丈夫一起经营“耕织堂”,
专卖手工刺绣,缂丝织品,同时收藏、复制缂丝绣品、服饰等。
只要能做,我一定做下去
我把店取名“耕织堂”,“耕”是耕作,“织”是我们在做的事,“堂”就是大家聚集的一个地方,也有向传统文化回归的感觉。
很早以前缂丝就用在经书皮、龙袍这类东西上,直到宋朝,宋徽宗喜欢缂丝,痴迷得很,从那个时候开始他就要缂制一些书画,宫廷里有专业的画师来配色,开始往艺术的方向走。
我复制的都是台北故宫和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藏品,蒋介石走的时候几乎把故宫的缂丝全部带走了,1970年台北故宫请日本人给他们的所有缂丝照了一套相,出了一套书,照完就进库了。就我知道的至今没有人在台北故宫看过缂丝展。有个朋友把那套书寄给我,书中效果很清晰,我就照着那个复制了。
现在台北那一套将要复制完了,我打算做一些历代的、我认为漂亮的名画。比如宋徽宗的画,我喜欢用缂丝的方法表达,既保留了原来的艺术美,又增加了技艺的含量。
绣花可以拆,缂丝做错了也可以拆,但拆的话需要翻倍时间,而且容易拆坏,倒梭容易穿错经线,一点错了就瞎了。我可以边聊天边绣花,缂丝不可以,就要专注,所以很耗费时间和精力。
现在我正在做的一件作品,有11米多长,两个人做要做十五六年。最开始我先生不同意我做,觉得时间太长,怕我完不成。我们收上来的老缂丝,有好多半成品,做的人没有完成。没完成的原因很多,能做都会坚持做下去。但这是长年累月的事,人眼睛会坏,身体会病,最后有可能完不成。我当时很纠结,但在选稿的时候真是睡不着觉,翻来覆去在想这幅稿,它的色彩很震撼,我非常想表达出来。放下有半年左右,又拿了起来。我跟我先生说,我非常想做,如果不让我做,我会睡不着觉。我把长卷分段,让好几个绣娘同时做,争取五年把这一件作品做完。只要我能做,只要我的绣娘还能做,我们会一直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