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笔者认为巧设情境是要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积极主动探讨学习内容,能够学以致用的有效授课方法。本文以课堂实录为例,阐述巧设情境授课的全过程,并从中归纳出学生学习的心理变化和学习效果。
关键词:情境 学生 学习 兴趣 效果
很多老师认为语文最好上,学生最爱学,讲起来最易出彩,很能表现从教者的个人才华,其实不然。现实情况是,学生不太重视语文的学习,认为学语文读读就行了;又是母语,从小接触,不生分。而且多用时间也不见成效。越到高中,学生用在语文上的精力越少。
从成绩上看也是如此,150分的高中语文,普遍成绩在90分到110分之间,而数学、英语多数学生的成绩在100分到130分之间。平时补课,学生和家长也很少补语文,理由是语文补不补差不多,成绩提高很慢,不如补数学、英语、化学、物理等见效、合算。再有,多数学生认为学语文,没有什么快乐可言,还不如看场电影,听段音乐甚至聊QQ呢。
问题已经很严重了。其实大家都误解了语文,而责任应该是语文老师来承担。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语文老师没有把语文的魅力显现给学生,没有调动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要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需要语文老师把学习的主动让位,或者确切地说归还给学生。语文课不是语文老师展示个人才华、魅力的地方,而是让学生生发联想想象,放开心胸充满激情,展现自我人生观、价值观和梦幻理想的舞台。语文老师是引导者、是设局人。
所谓设局,就是要语文老师在准确、深入把握课文的前提下,开动脑筋,创造性地为学生设计一套虚幻而又真切的情景,让学生在这一情景中忘我地展现自我才华和思想,并在合作的合力下完成语文课程的学习。严格说来,这已经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单向”式学习,而是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下的一种“生活态式”。
那么,语文老师应该如何具体地设置语文学习情境呢?笔者在这里想举课堂实录做以说明。
例:宋词《声声慢》,作者李清照,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年级上册。
第一步:引情
师:(开场白)都说女子无才便是德,贾宝玉却偏偏喜欢才华绝代的林表妹。我说女子有才才可爱,要不唐伯虎何必点秋香呢?
(生笑)
师:今天,我给大家讲一段前无古人,今有来者的人才佳话,她就是中国历史上敢堂而皇之休男人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
(学生惊讶于敢休男人,神情极想听下文,无一学生大脑开小差。接下来简介词人李清照的生平、婚姻和词作。学生已为其身世感动,为学好本词奠定了兴趣和情感基础。)
第二步:牵情
师:这首词为李清照晚年所作的名篇之一。这首词通过写残秋之景,寄托了作者亡夫家破、饱经忧患和乱离生活后的哀愁,词中所表现的词人情绪是相当凄苦消沉的,读来让人不能不落泪唏嘘。作者能把自己的“心事”描摹得如此真切感人,得益于她高超的写作视角和填词才艺。
读词四步,简略如下:
一读。让学生先读读看,解决生字和词义。可以查字典、词典,也可以借助你手里的文言文翻译工具书。(先要读懂词作)
二读。让全班女生读给男生听,男生归纳听后感受;再让全班男生在读给女生听,女生归纳听后感受;然后,让学生归纳自己的感受后,各找一名男生和女生代表说出彼此的感受。(感受还不太深,初级)
三读。老师有感情的诵读词作。再找学生谈感受。(能理解词人心境了,中级)
四读。让全体同学齐诵词作,注意感情和节奏,揣摩词人的心境。直读到学生能大体背诵全词为宜。再让学生谈感受。(动情于心,高级)
第三步:缘情
师:同学们已经能理解词人当时的情感处境了,在你们诵读时,我注意到有些同学在伤心,要流泪了。请相信,李清照姐姐不是弱者。她是不幸。是那风吹残叶的年代让她流着泪懂得了坚强。对此,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生:“为她鼓掌!”班上掌声雷动。
师:谢谢!灵魂若有,相信她在大家的掌声中会笑灿如花。这样吧,同学们看看这首词,能不能把它浓缩成李清照从早到晚一天的生活呢?可以组内讨论。最后要拿出结果来。得,还是各抒己见吧,把它写在你的作业本上。我等待你们的飞天才华、锦绣华章。
第四步:生情
用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学以致用。同时通过写能够让学生的思考更严密,更深入,更确情。
有一个学生的作业是这样写的:
声声慢:
欲说泪先流,声声不成语。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晨星寥落,又一夜未寐。独自坐起,干涩的眼什么都看不清;伸手去摸,处处冰凉,又不知要摸些什么,只心里凄落惨淡,倍感无依。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虽然夜已短,昼又长,看似春意将临,可又能奈何啊!“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嘛?两声急咳,一声长叹:怕是孤老难行了啊。
三杯两盏淡酒,怎及他晚来风急。
胡想了一阵,糊涂了明白,明白了又糊涂。还是喝杯酒暖暖心神的好。昨夜那场风啊,刮得到现在还教人心颤神不宁的,唉~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本以为借酒可消愁祛寒的,却不成想身子是暖了些,愁借酒竟更浓了。听,那窗外的啾啾叫声,莫不是那“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时南来的雁儿?莫不是那“山中石多真玉少,人间人稠知音稀”处北归的雁儿?······物是人非事事休,事事休啊!唉,唉!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还是到院中走走吧。脚落处,叶脆吱吱,碎在心里。想那篱旁的菊花,在这瑟瑟的西风中也是凄冷孤摇,香散飘零吧,憔悴如此,有谁堪怜?罢了,罢了,随她吧。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退回屋内,守着窗儿,呆呆坐着。风刮沉了夕照,又吹来了星星。夜复昼,昼复夜,昼昼夜夜都是黑色的日子。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咦,风停了么?这噼噼啪啪的声响是什么啊?浓重的土气直钻入肺,打得人激灵不已。房檐滴漏,珠珠碎于瓦,落于地。不是落在地上,是落在心里。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凄凉无声雨有声。伴着无言的泪,卷住往昔的点点滴滴,谁又铺满了一夜凄楚?在黑黑的夜里,又一段生命搓捻成灰。
对此生的这篇感受文章,我深受感动。我想,这首词给予她的已不单单是一篇教材课程学习,而是一段刻骨铭心的成长。
总之,笔者认为,教师通过巧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起来适合当下学生的学习心理,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丁帆、杨九俊主编,2006年由凤凰出版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2]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三册,语文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2004年6月第一版。
[3]《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6月第一版。
[4]《语文课如何是好》王晓春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
[5]笔者备课实录和学生作业。
关键词:情境 学生 学习 兴趣 效果
很多老师认为语文最好上,学生最爱学,讲起来最易出彩,很能表现从教者的个人才华,其实不然。现实情况是,学生不太重视语文的学习,认为学语文读读就行了;又是母语,从小接触,不生分。而且多用时间也不见成效。越到高中,学生用在语文上的精力越少。
从成绩上看也是如此,150分的高中语文,普遍成绩在90分到110分之间,而数学、英语多数学生的成绩在100分到130分之间。平时补课,学生和家长也很少补语文,理由是语文补不补差不多,成绩提高很慢,不如补数学、英语、化学、物理等见效、合算。再有,多数学生认为学语文,没有什么快乐可言,还不如看场电影,听段音乐甚至聊QQ呢。
问题已经很严重了。其实大家都误解了语文,而责任应该是语文老师来承担。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语文老师没有把语文的魅力显现给学生,没有调动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要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需要语文老师把学习的主动让位,或者确切地说归还给学生。语文课不是语文老师展示个人才华、魅力的地方,而是让学生生发联想想象,放开心胸充满激情,展现自我人生观、价值观和梦幻理想的舞台。语文老师是引导者、是设局人。
所谓设局,就是要语文老师在准确、深入把握课文的前提下,开动脑筋,创造性地为学生设计一套虚幻而又真切的情景,让学生在这一情景中忘我地展现自我才华和思想,并在合作的合力下完成语文课程的学习。严格说来,这已经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单向”式学习,而是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下的一种“生活态式”。
那么,语文老师应该如何具体地设置语文学习情境呢?笔者在这里想举课堂实录做以说明。
例:宋词《声声慢》,作者李清照,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年级上册。
第一步:引情
师:(开场白)都说女子无才便是德,贾宝玉却偏偏喜欢才华绝代的林表妹。我说女子有才才可爱,要不唐伯虎何必点秋香呢?
(生笑)
师:今天,我给大家讲一段前无古人,今有来者的人才佳话,她就是中国历史上敢堂而皇之休男人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
(学生惊讶于敢休男人,神情极想听下文,无一学生大脑开小差。接下来简介词人李清照的生平、婚姻和词作。学生已为其身世感动,为学好本词奠定了兴趣和情感基础。)
第二步:牵情
师:这首词为李清照晚年所作的名篇之一。这首词通过写残秋之景,寄托了作者亡夫家破、饱经忧患和乱离生活后的哀愁,词中所表现的词人情绪是相当凄苦消沉的,读来让人不能不落泪唏嘘。作者能把自己的“心事”描摹得如此真切感人,得益于她高超的写作视角和填词才艺。
读词四步,简略如下:
一读。让学生先读读看,解决生字和词义。可以查字典、词典,也可以借助你手里的文言文翻译工具书。(先要读懂词作)
二读。让全班女生读给男生听,男生归纳听后感受;再让全班男生在读给女生听,女生归纳听后感受;然后,让学生归纳自己的感受后,各找一名男生和女生代表说出彼此的感受。(感受还不太深,初级)
三读。老师有感情的诵读词作。再找学生谈感受。(能理解词人心境了,中级)
四读。让全体同学齐诵词作,注意感情和节奏,揣摩词人的心境。直读到学生能大体背诵全词为宜。再让学生谈感受。(动情于心,高级)
第三步:缘情
师:同学们已经能理解词人当时的情感处境了,在你们诵读时,我注意到有些同学在伤心,要流泪了。请相信,李清照姐姐不是弱者。她是不幸。是那风吹残叶的年代让她流着泪懂得了坚强。对此,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生:“为她鼓掌!”班上掌声雷动。
师:谢谢!灵魂若有,相信她在大家的掌声中会笑灿如花。这样吧,同学们看看这首词,能不能把它浓缩成李清照从早到晚一天的生活呢?可以组内讨论。最后要拿出结果来。得,还是各抒己见吧,把它写在你的作业本上。我等待你们的飞天才华、锦绣华章。
第四步:生情
用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学以致用。同时通过写能够让学生的思考更严密,更深入,更确情。
有一个学生的作业是这样写的:
声声慢:
欲说泪先流,声声不成语。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晨星寥落,又一夜未寐。独自坐起,干涩的眼什么都看不清;伸手去摸,处处冰凉,又不知要摸些什么,只心里凄落惨淡,倍感无依。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虽然夜已短,昼又长,看似春意将临,可又能奈何啊!“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嘛?两声急咳,一声长叹:怕是孤老难行了啊。
三杯两盏淡酒,怎及他晚来风急。
胡想了一阵,糊涂了明白,明白了又糊涂。还是喝杯酒暖暖心神的好。昨夜那场风啊,刮得到现在还教人心颤神不宁的,唉~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本以为借酒可消愁祛寒的,却不成想身子是暖了些,愁借酒竟更浓了。听,那窗外的啾啾叫声,莫不是那“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时南来的雁儿?莫不是那“山中石多真玉少,人间人稠知音稀”处北归的雁儿?······物是人非事事休,事事休啊!唉,唉!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还是到院中走走吧。脚落处,叶脆吱吱,碎在心里。想那篱旁的菊花,在这瑟瑟的西风中也是凄冷孤摇,香散飘零吧,憔悴如此,有谁堪怜?罢了,罢了,随她吧。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退回屋内,守着窗儿,呆呆坐着。风刮沉了夕照,又吹来了星星。夜复昼,昼复夜,昼昼夜夜都是黑色的日子。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咦,风停了么?这噼噼啪啪的声响是什么啊?浓重的土气直钻入肺,打得人激灵不已。房檐滴漏,珠珠碎于瓦,落于地。不是落在地上,是落在心里。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凄凉无声雨有声。伴着无言的泪,卷住往昔的点点滴滴,谁又铺满了一夜凄楚?在黑黑的夜里,又一段生命搓捻成灰。
对此生的这篇感受文章,我深受感动。我想,这首词给予她的已不单单是一篇教材课程学习,而是一段刻骨铭心的成长。
总之,笔者认为,教师通过巧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起来适合当下学生的学习心理,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丁帆、杨九俊主编,2006年由凤凰出版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2]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三册,语文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2004年6月第一版。
[3]《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6月第一版。
[4]《语文课如何是好》王晓春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
[5]笔者备课实录和学生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