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全愈简介] 旅美教育学专家。1988年赴美留学,现在美国迈阿密大学任教。长期致力于中美教育和文化交流。所著的中美教育比较系列《素质教育在美国》《玩的教育在美国》《“高考”在美国》《家庭教育在美国》《生存教育在美国》《素质教育在家庭》等图书,在中国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其素质教育理念对中国现代教育改革产生了深刻影响。其新作《培养智慧的孩子——天赋教育在美国》对新时代的家长来说,更具有震撼人心的作用。
“早学多学”不是捷径
记者(以下简称记):中国家长大都有望子成龙心理。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家长沿用了让孩子“早学多学”的家教传统。作为旅美教育专家,您赞同国内家长让孩子“早学多学”的做法吗?
黄全愈(以下简称黄):刚到美国的时候,我也是沿用国内“早学多学”的传统指导儿子的学习。儿子矿矿5岁跟我来到美国。在国内上幼儿园时,他已经学了不少小学知识,到美国后又自学了数学。这样上小学一年级时,矿矿的数学水平已远远超过同班的美国小朋友。我借来小学六年级的数学课本,矿矿应付自如。第一学期结束时,我向学校提出申请,让矿矿插班到三年级上数学课。可是,矿矿的数学老师拒绝了我的申请,他说:“我们的目标是把孩子培养成解决问题的能手,学会思考,让孩子把自信建立在自己的能力之上,从而珍视数学。”当时,我们很不服气:能应付六年级课本的孩子,怎么就不能上三年级?但是,如今再来体会这番话,才知道数学老师的话一语中的,入木三分。
那些曾经快马加鞭、大跃进式学习数学,从而在美国大出风头的中国孩子,最终大多数对数学敬而远之、望“数”生畏。而矿矿在高中完成了大学的微积分学习,在美国“高考”SATⅡ的数学考试中几乎得了满分。但后来,他谈“数”色变,再也不想学习数学。而那位老师像先知一样,在十几年前就料到矿矿上大学后,会尽一切可能避免选修这个曾经给他带来无数荣耀的数学,还用了“珍视数学”这个词。老师的料事如神,让我倒吸一口冷气。
许多中国家长有意无意地把“早学多学”当成培养孩子的捷径。在我认识、了解的留学生中,只有极少数孩子跟着美国数学课的进度前进,绝大多数孩子都在超前学习数学或者想方设法跳级。矿矿在小学三年级就自学了八年级(初二)的数学,初中就跳级到高中上数学。但上大学后,他才自言自语地感叹道:“其实,并不是中国孩子比美国孩子聪明,而是我们比他们学得多、学得早……”这话从我目空一切的儿子嘴里说出来,我感到强烈震撼,许久不愿面对这个现实。
中国孩子的所谓“起跑领先”,不过是我们让孩子在裁判的枪声未响之前“抢跑”,比别的孩子早学先学罢了,而这种“早学先学”又是美国教育所不屑的。现在国内不少学校,在假期组织孩子学习下学期的课程,而有些家长更是花钱请家教提前“补”课……
在“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口号的蛊惑下,普通孩子被当成超常儿童,被家长、老师驱赶着超负荷连轴转。结果怎样?——“起跑领先,终点落后”。童年的荣耀,随着童年的逝去而一去不返。所以,我不认为“早学多学”是一条适宜普通孩子的捷径。
看看美国教育的“童子功”
记:美国的基础教育看似宽松、自由,却为孩子的人格个性、独立思考、创新精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您看来,他们培养孩子“童子功”的哪些招数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呢?
黄:美国的基础教育,即“童子功”的第一招就是“发展批判性的阅读行为”。
在国内应试教育的教学氛围中,批判性阅读无异于自杀。因为,当老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学完一篇文章时,现成的标准答案已经在那里了。要想来点批判性阅读,除非你活得不耐烦了。当阅读被锁死在《教学大纲》里时,孩子们根本不可能有任何的批判性阅读。
国内传统的标准化阅读是一种外在强加的被动积累式的学习过程,而美国的批判性阅读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先对阅读材料进行质疑、批判,然后再对其有选择地吸收,是一种主动的吸收、过滤后的吸收,吸收的是精髓、精华。这种批判性阅读的过程,也是对知识进行重构、成为知识的主人的过程。
批判性阅读必须以独立思考为基础。当然,仅仅能表达自己的观点还不够,还要能表达言之成理、有分量的独特观点,那才是真功夫。没有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就没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批判性阅读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第一块基石。
美国“童子功”的第二招是“发展批判性的倾听技巧”。
“批判性倾听”,讲究的是不盲从,把独立分析和理性思考作为思维的“过滤网”,去吸取说话者的精华。“批判性倾听”的关键是:既不盲目地全盘接受,又能虚心地吸收对方的精华,然后再“悟”出自己的思想。
经过“批判性阅读”和“批判性倾听”,心里有了好的主意,还要能“倒”出来,否则烂在肚子里,就前功尽弃了。因此,第三、第四个目标就是培养“写”和“说”的能力。
虽然中国父母没法改变学校的标准化教育,但可以借鉴美国循序渐进、精耕细作的“童子功”招数,在家里,不以考为本,让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中,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哪种家庭会妨碍孩子的发展
记:为孩子以后能出人头地,很多中国家长对孩子的监管很严。家长的高强度管理到底是会促进孩子的发展,还是会妨碍孩子的发展呢?
黄:有些父母认为,通过后天的人为加工——给孩子加料(吃补品)、加压(出生后就学认字)、加量(没日没夜地做题),就能把孩子培养成出类拔萃的人。事实上,这种做法恰恰压抑了孩子的天性,孩子成了用铁丝捆绑、扭曲的“盆景”,根本不可能成为参天大树。
什么样的家庭更适合孩子的发展呢?理想状态是家长本身不墨守成规,家庭内部有支持创新、鼓励创新的氛围。如果家长本身不是很有创新精神,也应该凡事想得开,心胸宽广,不过分管束孩子。如果家长不过分管束孩子,就能从客观上为孩子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未来真能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很可能出自这样的家庭。
那么,什么样的家庭会妨碍孩子的发展呢?
1.事事都先把结果告诉孩子,是非曲直都被“编好了程序”,孩子失去了体验和探索的机会。习惯于被别人“编程序”的孩子,何来探索?何来创造?何来出息? 2.不允许失败,以失败为耻,剥夺孩子失败的权利。家长不忍心看孩子遭到失败,从拔刀相助到包办代替,表面上是帮孩子,实际上夺走了孩子实践、尝试的权利。我们应该相信孩子具有超越失败和挫折的能力,即使失败了,孩子完全有能力自我奋起。
3.什么事情都要求尽善尽美,不允许有一丁点纰漏。家长的完美主义会把孩子的创造性扼杀在摇篮里。
4.把自己当成孩子的榜样,让孩子克隆家长。孩子成为家长的“翻版”是没有出息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能够超越父母的孩子才有创造力。
5.处处设置清规戒律,害怕孩子越轨或犯错。到处设置“安全屏障”,把孩子的天地圈得太小,人为地限制孩子的自由空间,会使孩子谨小慎微,患得患失。
6.一言堂,甚至父母之间都不能有一点不同的声音。家中没有思想、语言的碰撞,必然死气沉沉,没有活力。
7.凡事都要求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结果,总是用正确的逻辑和科学的事实去压制孩子的想象。孩子的想象很多时候是无边无际甚至幼稚可笑的,非得强求一个结果,往往会制约、压制孩子的想象力。
8.容不得孩子的固执。有主见的孩子一般都比较固执。孩子没了主见,没了固执,就不可能百折不挠地奔向既定目标,只能做株墙头草,随风倒。
9.总以为先有伯乐才有千里马。有些家长自诩伯乐,把自己凌驾于孩子之上,贬低孩子的存在价值,削弱孩子的自尊和自我意识。
10.把长幼有序等家庭伦理观凌驾于真理、科学和事实之上,迫使孩子无条件地服从自己。
以上都是阻碍孩子成长的障碍,如果家长意识不到这些的话,就将继续阻碍孩子的发展。
培养智慧孩子,而不是聪明孩子
记:给孩子灌输知识,传授答题技巧,让孩子在各级各类考试中拿高分、取得好成绩是相对容易的事,而让孩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开拓创新却是很不容易的事。在分数决定一切的教育体制中,家长持怎样的观念,才能不受牵制,真正肩负起素质教育的职责,培养起后劲十足的一代新人呢?
黄:很多中国孩子小时候聪明过人,可长大后风光不再,甚至患上生理、心理上的疾病;许多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年级越低,领先美国孩子的差距越大,年级越高差距越小。到了高中,他们再与美国孩子比,几乎看不到差距。这种现象一直在我的观察和思考中。
我们都知道“授人以鱼”比“授人以渔”容易。灌输知识类的教学,在培养能力类的教学举步维艰、收效甚微时,可以立竿见影地灌给孩子许多知识,让孩子取得好成绩。这是灌输类教育至今还很有市场的原因。
但是,为什么接受灌输知识类教育的学生,越长大发现的问题越少,明显表现出后劲不足的样子呢?原因并不复杂,因为他们所学的知识没有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内化为自身的能力。
家长要培养后劲十足的一代新人,就得明白:学东西又多又快的聪明孩子,不一定就是智慧的孩子。要培养智慧的孩子,可参看这样的教育新观念:能够提出问题;极具好奇心;有狂热的可笑的主意;不仅玩得愉快,考试成绩也好;能深入细致地探讨问题;表达有力的观点;能概括抽象的东西;更愿与成人交往;能演绎推理;喜欢寻找课题;长于创造新的设计;学以致用;善于发明;勇于猜想;热衷于钻牛角尖;善于观察、反思……
虽然在中国如此培养孩子多多少少会影响孩子的考试成绩和眼前利益,但是如果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是功德无量的。因为在以后的社会中,孩子光有应试能力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而孩子一旦拥有了智慧,有了“撒网捕鱼”的能力,还愁没有“鱼”吃吗?
【编辑:杨子】
“早学多学”不是捷径
记者(以下简称记):中国家长大都有望子成龙心理。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家长沿用了让孩子“早学多学”的家教传统。作为旅美教育专家,您赞同国内家长让孩子“早学多学”的做法吗?
黄全愈(以下简称黄):刚到美国的时候,我也是沿用国内“早学多学”的传统指导儿子的学习。儿子矿矿5岁跟我来到美国。在国内上幼儿园时,他已经学了不少小学知识,到美国后又自学了数学。这样上小学一年级时,矿矿的数学水平已远远超过同班的美国小朋友。我借来小学六年级的数学课本,矿矿应付自如。第一学期结束时,我向学校提出申请,让矿矿插班到三年级上数学课。可是,矿矿的数学老师拒绝了我的申请,他说:“我们的目标是把孩子培养成解决问题的能手,学会思考,让孩子把自信建立在自己的能力之上,从而珍视数学。”当时,我们很不服气:能应付六年级课本的孩子,怎么就不能上三年级?但是,如今再来体会这番话,才知道数学老师的话一语中的,入木三分。
那些曾经快马加鞭、大跃进式学习数学,从而在美国大出风头的中国孩子,最终大多数对数学敬而远之、望“数”生畏。而矿矿在高中完成了大学的微积分学习,在美国“高考”SATⅡ的数学考试中几乎得了满分。但后来,他谈“数”色变,再也不想学习数学。而那位老师像先知一样,在十几年前就料到矿矿上大学后,会尽一切可能避免选修这个曾经给他带来无数荣耀的数学,还用了“珍视数学”这个词。老师的料事如神,让我倒吸一口冷气。
许多中国家长有意无意地把“早学多学”当成培养孩子的捷径。在我认识、了解的留学生中,只有极少数孩子跟着美国数学课的进度前进,绝大多数孩子都在超前学习数学或者想方设法跳级。矿矿在小学三年级就自学了八年级(初二)的数学,初中就跳级到高中上数学。但上大学后,他才自言自语地感叹道:“其实,并不是中国孩子比美国孩子聪明,而是我们比他们学得多、学得早……”这话从我目空一切的儿子嘴里说出来,我感到强烈震撼,许久不愿面对这个现实。
中国孩子的所谓“起跑领先”,不过是我们让孩子在裁判的枪声未响之前“抢跑”,比别的孩子早学先学罢了,而这种“早学先学”又是美国教育所不屑的。现在国内不少学校,在假期组织孩子学习下学期的课程,而有些家长更是花钱请家教提前“补”课……
在“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口号的蛊惑下,普通孩子被当成超常儿童,被家长、老师驱赶着超负荷连轴转。结果怎样?——“起跑领先,终点落后”。童年的荣耀,随着童年的逝去而一去不返。所以,我不认为“早学多学”是一条适宜普通孩子的捷径。
看看美国教育的“童子功”
记:美国的基础教育看似宽松、自由,却为孩子的人格个性、独立思考、创新精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您看来,他们培养孩子“童子功”的哪些招数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呢?
黄:美国的基础教育,即“童子功”的第一招就是“发展批判性的阅读行为”。
在国内应试教育的教学氛围中,批判性阅读无异于自杀。因为,当老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学完一篇文章时,现成的标准答案已经在那里了。要想来点批判性阅读,除非你活得不耐烦了。当阅读被锁死在《教学大纲》里时,孩子们根本不可能有任何的批判性阅读。
国内传统的标准化阅读是一种外在强加的被动积累式的学习过程,而美国的批判性阅读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先对阅读材料进行质疑、批判,然后再对其有选择地吸收,是一种主动的吸收、过滤后的吸收,吸收的是精髓、精华。这种批判性阅读的过程,也是对知识进行重构、成为知识的主人的过程。
批判性阅读必须以独立思考为基础。当然,仅仅能表达自己的观点还不够,还要能表达言之成理、有分量的独特观点,那才是真功夫。没有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就没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批判性阅读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第一块基石。
美国“童子功”的第二招是“发展批判性的倾听技巧”。
“批判性倾听”,讲究的是不盲从,把独立分析和理性思考作为思维的“过滤网”,去吸取说话者的精华。“批判性倾听”的关键是:既不盲目地全盘接受,又能虚心地吸收对方的精华,然后再“悟”出自己的思想。
经过“批判性阅读”和“批判性倾听”,心里有了好的主意,还要能“倒”出来,否则烂在肚子里,就前功尽弃了。因此,第三、第四个目标就是培养“写”和“说”的能力。
虽然中国父母没法改变学校的标准化教育,但可以借鉴美国循序渐进、精耕细作的“童子功”招数,在家里,不以考为本,让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中,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哪种家庭会妨碍孩子的发展
记:为孩子以后能出人头地,很多中国家长对孩子的监管很严。家长的高强度管理到底是会促进孩子的发展,还是会妨碍孩子的发展呢?
黄:有些父母认为,通过后天的人为加工——给孩子加料(吃补品)、加压(出生后就学认字)、加量(没日没夜地做题),就能把孩子培养成出类拔萃的人。事实上,这种做法恰恰压抑了孩子的天性,孩子成了用铁丝捆绑、扭曲的“盆景”,根本不可能成为参天大树。
什么样的家庭更适合孩子的发展呢?理想状态是家长本身不墨守成规,家庭内部有支持创新、鼓励创新的氛围。如果家长本身不是很有创新精神,也应该凡事想得开,心胸宽广,不过分管束孩子。如果家长不过分管束孩子,就能从客观上为孩子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未来真能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很可能出自这样的家庭。
那么,什么样的家庭会妨碍孩子的发展呢?
1.事事都先把结果告诉孩子,是非曲直都被“编好了程序”,孩子失去了体验和探索的机会。习惯于被别人“编程序”的孩子,何来探索?何来创造?何来出息? 2.不允许失败,以失败为耻,剥夺孩子失败的权利。家长不忍心看孩子遭到失败,从拔刀相助到包办代替,表面上是帮孩子,实际上夺走了孩子实践、尝试的权利。我们应该相信孩子具有超越失败和挫折的能力,即使失败了,孩子完全有能力自我奋起。
3.什么事情都要求尽善尽美,不允许有一丁点纰漏。家长的完美主义会把孩子的创造性扼杀在摇篮里。
4.把自己当成孩子的榜样,让孩子克隆家长。孩子成为家长的“翻版”是没有出息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能够超越父母的孩子才有创造力。
5.处处设置清规戒律,害怕孩子越轨或犯错。到处设置“安全屏障”,把孩子的天地圈得太小,人为地限制孩子的自由空间,会使孩子谨小慎微,患得患失。
6.一言堂,甚至父母之间都不能有一点不同的声音。家中没有思想、语言的碰撞,必然死气沉沉,没有活力。
7.凡事都要求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结果,总是用正确的逻辑和科学的事实去压制孩子的想象。孩子的想象很多时候是无边无际甚至幼稚可笑的,非得强求一个结果,往往会制约、压制孩子的想象力。
8.容不得孩子的固执。有主见的孩子一般都比较固执。孩子没了主见,没了固执,就不可能百折不挠地奔向既定目标,只能做株墙头草,随风倒。
9.总以为先有伯乐才有千里马。有些家长自诩伯乐,把自己凌驾于孩子之上,贬低孩子的存在价值,削弱孩子的自尊和自我意识。
10.把长幼有序等家庭伦理观凌驾于真理、科学和事实之上,迫使孩子无条件地服从自己。
以上都是阻碍孩子成长的障碍,如果家长意识不到这些的话,就将继续阻碍孩子的发展。
培养智慧孩子,而不是聪明孩子
记:给孩子灌输知识,传授答题技巧,让孩子在各级各类考试中拿高分、取得好成绩是相对容易的事,而让孩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开拓创新却是很不容易的事。在分数决定一切的教育体制中,家长持怎样的观念,才能不受牵制,真正肩负起素质教育的职责,培养起后劲十足的一代新人呢?
黄:很多中国孩子小时候聪明过人,可长大后风光不再,甚至患上生理、心理上的疾病;许多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年级越低,领先美国孩子的差距越大,年级越高差距越小。到了高中,他们再与美国孩子比,几乎看不到差距。这种现象一直在我的观察和思考中。
我们都知道“授人以鱼”比“授人以渔”容易。灌输知识类的教学,在培养能力类的教学举步维艰、收效甚微时,可以立竿见影地灌给孩子许多知识,让孩子取得好成绩。这是灌输类教育至今还很有市场的原因。
但是,为什么接受灌输知识类教育的学生,越长大发现的问题越少,明显表现出后劲不足的样子呢?原因并不复杂,因为他们所学的知识没有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内化为自身的能力。
家长要培养后劲十足的一代新人,就得明白:学东西又多又快的聪明孩子,不一定就是智慧的孩子。要培养智慧的孩子,可参看这样的教育新观念:能够提出问题;极具好奇心;有狂热的可笑的主意;不仅玩得愉快,考试成绩也好;能深入细致地探讨问题;表达有力的观点;能概括抽象的东西;更愿与成人交往;能演绎推理;喜欢寻找课题;长于创造新的设计;学以致用;善于发明;勇于猜想;热衷于钻牛角尖;善于观察、反思……
虽然在中国如此培养孩子多多少少会影响孩子的考试成绩和眼前利益,但是如果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是功德无量的。因为在以后的社会中,孩子光有应试能力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而孩子一旦拥有了智慧,有了“撒网捕鱼”的能力,还愁没有“鱼”吃吗?
【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