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人民监督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来源 :学术理论与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atsin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面搞好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实施,队伍建设是前提。然而,实践中人民监督员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就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监督的力度,进而影响了这一制度的实施效果。因此,进一步加强人民监督员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愿干、会干、能干、敢干的人民监督员队伍,是更好地发挥人民监督员制度应有作用的关键。
  一、当前人民监督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主观原因:
  部分人民监督员履职意识不强,知情的动力不足。从目前看,检察机关虽然积极倡导人民监督员大胆参与监督,但对不参加监督活动的行为,却没有相应的约束措施,从而使得部分人民监督员以各种理由或原因回避监督活动。有的在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人民监督员自身身份“人微言轻”,监督与不监督一个样,因为最后结果的决定权在检察机关。检察机关约束措施的缺失和人民监督员本身认识上的错位,无疑弱化了人民监督员的履职意识,进而影响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执行效果。
  (二)客观原因:
  人民监督员选任资格条件的设定不够科学。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规定(试行)》第五条中规定了人民监督员应当具备的资格条件,而后最高人民检察院又出台了配套的指导性文件,规定了某些具有特定和法定身份的人,不宜担任人民监督员,包括党政机关的负责人、执业律师、人民陪审员等法律工作者。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基层人民检察院所选择的人民监督员基本限于当地党政机关、人大的非正职负责人,或是大型企业的法人。笔者认为,这种做法并不十分恰当。理由在于:一是党政机关工作人员担任监督员,由于同为公务人员,平时工作接触较多,甚至存在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或出于部门间的制约关系,或出于个人面子人情因素,常常不便或不好意思提出实质性的意见和建议,其结果不利于监督的公正性,容易导致监督流于形式;二是部门或企业负责人往往工作较为繁忙,由于受时间、精力的限制,往往影响监督效果。在本职工作与监督工作相冲突时,易对监督工作敷衍了事。另外,在选任范围上,只侧重专业人士,没有普通群众参加也未能贴紧人民监督制度的实质内容。
  提高人民监督员素质的措施还不够得力。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检察机关直接受理侦查案件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规定》中明确了人民监督员的条件、职责、权利等,但未规定相应的培训措施,不利于提高人民监督员的素质和人民监督员评议案件的质量。一方面,由于选任的人民监督员本身的法律知识就很薄弱,对检察机关的职能、检察机关查办案件的证据以及相对应的法律规定及其应用都不是很了解。另一方面由于提交人民监督员讨论的案件本来就不多,人民监督员学习、提高的机会就很少,如果不加强培训,评议案件的质量就无法保障。
  二、加强人民监督员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培训和沟通,提高人民监督员的素质
  一是要定期对人民监督员进行业务培训。应定期召集人民监督员对新的相关法律知识及上级相关指示精神的学习,提高法律知识水平,增强监督的针对性。也可以通过聘请专家授课方式,不断提高人民监督员素质,增强他们角色意识,努力提高他们的履职能力;二是要对新任人民监督员进行岗前培训。通过让人民监督员了解人民监督员的职责、程序以及人民监督员履行职责的保障等方面的问题,使新任人民监督员对该项工作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三是组织人民监督员外出考察学习,拓宽视野。对照提高自身监督工作水平;四是建立人民监督员定期例会制。定期召开全体人民监督员例会,集中商议和决定监督活动的各类事项,交流一个时期参与案件评议或执法检查的情况,决定下一阶段开展的监督活动及监督人选或人选确定方法,研究有关监督活动的其它问题;五是实战练兵。在人民监督员对监督工作已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选取一些典型案件进行监督观摩,使人民监督员在实质性的监督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和掌握监督工作的程序、方法和业务技巧;六是在人民监督员对案件进行监督时,根据案件具体情况,随着诉讼环节的进展,为人民监督员提供全面、准确的相关法律知识,增强人民监督员的法律意识,提高监督能力。另外,为了调动人民监督员履职的积极性,应建立有效的奖惩激励机制。对长期不参加监督活动、不提建议意见、不为检察机关办实事的人民监督员劝其辞职,逐步建立人民监督员资格自行终止制度。必要时,还可把竞争机制引进人民监督员换届选举中,在把好人民监督员选任关的前提下,实行优胜劣汰,好中选优,把各方面优秀的人才选聘进来,同时要让那些优秀的人民监督员有连任的机会,激发当选的人民监督员的光荣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应科学设定人民监督员的资格条件
  和谐社会需要沟通,需要信任,人民监督员应该是一座沟通检察院与广大民众的桥梁。在实践中要求人民监督员具备完备的法律专业知识显然不现实,但人民监督员的感性与检察官的理性形成优势互补才是制度发挥作用的基础。因此,笔者认为,人民监督员的选任条件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具备较强的责任感和公益心。合格的人民监督员应该充分履行监督员的职责,通过对检察机关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进行有效的监督,达到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目的。
  二是具备广泛的代表性。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本质在“人民监督”而非法律专家咨询。人民监督员的监督和意见,是一种程序性监督,而非实质性的决定。建立人民监督员制度的目的,就是让人民来监督检察机关,确保依法公正履行检察职责,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从目前来说是为了保障检察机关公正规范行使职务犯罪侦查权。从监督的社会公信度出发,人民监督员应来自于不同职业、不同阶层,只有能够充分代表人民意愿的人,才有可能成為人民监督员,以体现出人民性、代表性,监督结果亦能充分反映出社情民意,并有利于沟通各方意见,体现公开公正,使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一定的协调,从而减少社会矛盾。对此,应合理确定人民监督员的选任范围。从目前看,人民监督员的入选范围不应太小,而应该力求更加广泛一些。只有社会各阶层的人员都来参与监督,特别是让社会基层的意见也能在适当场所合法地反映出来,检察机关办案才能更好地实现政治、法律、社会效果的高度统一。 对此,笔者认为,在选任人民监督员范围上,要坚持三个基本原则:从基层的普通干部职工中选任,使其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应占一定的比例,以增强监督的权威性;注重选择具有法律专业知识和法律工作经历的人员,以保障监督的工作质量。
  (三)保障人民监督员的知情权
  随着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的深入,尤其“五种情形”监督已作为实施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新的着力点,而对此的监督每年大部分空白的现状,表明保障人民监督员知情权的重要性日益凸现,知情权已成为人民监督员履行职责的必要前提。可以说,人民监督员的知情权得不到保障,不仅“五种情形”的监督无法进行,而且“三类案件”的监督也不会有理想的效果。因此,保障人民监督员的知情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在立法上明确人民监督员的知情权。例如把“要保障人民监督员享有充分的知情权”作为原则性的规定写入相关法律,如《刑事诉讼法》等。二是加快制定保障人民监督员知情权的相关制度并抓好落实。例如,定期通报制度、告知制度、旁听列席制度等等,让人民监督员充分了解一个时期“三类案件”、 “五种情形”的数量、案件事实、证据以及法律使用等情况,提高监督水平。
  总之,在人民监督员制度全面实施的新形势下,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人民监督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正视人民监督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切实可行措施逐步加以改进和完善,努力把我们的人民监督员队伍建设成为一支政治性强、业务精通、代表性广泛的高素质队伍,为监督检察院公正办案、文明办案发挥更大的作用。
其他文献
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指检察机关在办理具体案件的过程中,依照一定的程序,从社会各界中选择某些具有良好政治素质和较高法律素养的人担任人民监督员,以确保案件公正处理,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一项制度。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全面实施,制度保障是关键,必须建立起一系列人民监督员制度的保障机制。这有利于促进人民监督员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充分发挥其保证檢察权依法正确行使。  一、观念保障  人民监督员制度建立以来,引起了法学
期刊
人民监督员制度在设计中赋予了人民监督员了解权、询问权、建议权、评议权、表决权等监督权力。人民监督员可以通过听取检察官案件汇报、向检察官提问、听取检察官讯问犯罪嫌疑人、询问证人、听取有关人员陈述、听取律师意见等途径拥有案件信息的知悉权。人民监督员的知情权,是人民监督员各项权利的保障,亦是做好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对人民监督员知情权的研究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一、人民监督员知情权的
期刊
人民监督员制度是高检院在司法体制改革中推进检察改革的一项重要探索,根本目的在于加强对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工作的监督,从制度上保障检察权的正确行使。司法领域任何改革的终极目标都是追求司法公正,人民监督员制度是在检察官法律专业评判的基础上,引进了公众的内心良知尺度,把社会评价和法律评价结合起来,使法度和情理更好地平衡,这不失为保障公平、公正的有益尝试。目前,人民监督员制度还处于试行阶段,虽然取得了初步
期刊
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我国检察机关在现行的法律框架内,为完善直接侦查案件的外部监督机制而进行的一项有益尝试,是主动接受人民群众监督的一项重要举措。它不仅直接体现了刑事诉讼程序中的民主监督,在程序上制约检察权,有效防止司法腐败,更有助于公众与检察机关沟通,树立检察機关的司法权威,促进和提高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案件的质量和水平,是完善检察制度,实现司法公正的新途径。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对于人民群众有效监督检
期刊
上访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一直得不到很好的解决,近年来越级访、重复访、集体访、过激访不断增多,有些地方甚至严重影响了党政机关正常的工作秩序。虽然在所有的上访问题中,涉检上访只占很小的比例,但这很小的一部分也严重影响了检察机关“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良好形象。因此,妥善解决涉检上访问题是检察机关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检验检察工作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准,是检察机关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
期刊
人民监督员制度作为一项积极的司法改革探索,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同其他新生事物一样,人们对这项制度的评价褒贬不一。笔者认为,人民监督员制度具有丰富的法理基础,具有不同于其他制度的独立价值,应当坚持并完善这一制度。  一、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法理基础  1、人民监督员制度体现了宪法的基本精神。在我国政治体制中,人民享有广泛的参政权,人民亦享有广泛的管理社会各项公共事物的权力,其中当然包括我国的司法
期刊
人民监督员制度的理论基础由四个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方面组成:人民主权、司法民主、司法公正、权力监督。人民主权既是个政治命题又是个法律命题,是整个制度的理论基石;人民主权又表现为多个方面,其中,主司法之权是其题中应有之意,即司法民主;之所以要求司法民主,是出于对公正的追求,即司法公正;为保证司法权公正运行,权力的监督机制又是其必然要求,即权力监督,而人民监督员制度归根到底就是一项监督制度,权力监督是其
期刊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检察院机关自2000年科技强检检会议后,信息化建设力度逐步加大,网络硬件建设和应用软件开发利用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基层检察院在信息化建设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笔者结合多年从事基层检察工作实际,对此进行粗浅探析。  一、囿于基层检察院资金实力有限以及人才引进等原因,观念滞后、缺乏人才、缺乏资金是基层院检察建
期刊
近年来,各级检察机关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高检院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监督者更要自觉接受监督的观念,采取多种形式,扎实推进“检务公开”,对于提高检察队伍的政治、业务和职业道德素质,依法正确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动检察工作科学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党和人民的充分肯定。但是“检务公开”在推行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人民群众对此还有意见,如有些地方对推行“检务
期刊
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完善关键在于进一步明确人民监督员的权利义务,并建立健全相应的保障和制约机制。  一、人民监督员权利及其保障  监督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合理怀疑是监督权运作的主观动因。现行的内部监督往往轻信内部解释,结果只能解决一些表面问题。人民监督员的监督与检察机关内部监督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以不信任为思维定势,是对现行内部监督的再监督。人民监督员可以要求被监督的部门或承办人将与个案或者具体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