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薇薇是我在一次聚会上认识的朋友。她年轻美丽,善解人意,我们一桌人聊天,她总是站起来给大家倒茶,脸上挂着淡淡的笑。顺理成章地,聚会的十几个人都互相加了微信。说实话,本来大家还没那么熟悉,加了微信后,你突然发现自己开始了解了另一拨人,可以不打电话不聊天就知道别人的兴趣爱好,生活行踪。当然,这也意味着你同意别人来窥探你的生活、分享你的想法。
让我没想到的是,文静的薇薇竟然是微信朋友圈里的自晒高手。每天从早到晚,几乎都有薇薇发布的信息,里面发的全都是自己的生活。我不由惊叹,薇薇怎么有那么多时间不厌其烦地自拍?
薇薇晒的东西五花八门,从她妈妈送的金链子,到她爸爸“不甘落后,引入竞争机制”(她的原话大意)跟着送的金链子,她乘坐高铁去香港旅游,被香港导游强制要求购买的五万元的首饰,假的雅诗兰黛化妆品(不是香港导游敢卖假货,而是某个相仿的牌子,因为她不认得ESTEE LAUDER这两个单词);一次性购买的100张万达电影票、温泉票,每天中餐晚餐的饭菜,还有她身着姹紫嫣红的衣服,各种姿态飞扬的自拍照片,比范冰冰还美艳,以至于看不出这个女孩和聚会上的薇薇有何联系的写真。如果这一天确实没有什么可发布的,薇薇就忙里偷闲把少女时代得到的各种奖状、证书,初中时的作业本和试卷晒出来,还有每天烘焙的蛋糕甜点,买的毛线,用毛线编的拖鞋……夜里十二点左右,晒出端坐蚊帐内的青涩美丽少女照,而到了昨夜,她晒出自家西门子牌的热水器,公告:现在换上了厚被子,电热毯,可以泡个热水澡,可以睡觉觉了……另外一个聚会上的朋友忍不住留言问:今天就这样结束了?你确定?
在一个上百人的大群里,而且多是三、四十岁的男士的群里,要有勇气这样晒各种东西,甚至泡澡等诸般如此私密的事,我实在难以把微信上的薇薇和聚会上的薇薇联系在一起。
晒是什么?告诉大家我在做什么。
为什么要晒?因为我希望你们知道。也许很多时候你们并不想知道,即便如此,我也要晒。
如果你们不知道,我就没有存在感。你们忘记了有我这个人。你们不知道我这么优秀,是你们的损失。你们不知道我这么贤良淑德会做蛋糕,是你们的损失。你们不知道我真诚善良美丽,是你们的损失。你们不知道我拿过那么多奖状,是你们的损失。你们不知道花季的我曾经这样美丽,而你们无视地走过,是你们的损失啊亲们!所以我必须晒我继续晒,我晒晒晒!
当然,晒有成果。每个人都赞美她心灵手巧,我固然不喜欢她的晒,却也心悦诚服地赞叹。而且,在一些男生的心目中,她是真善美,是真诚善良美丽热情……一切美好品质的聚集。
可是,细思之,当一个人晒东西晒到成瘾,晒到自己那么私密的事体的时候,我辈看客,岂不是极度不爽地,无辜地当了人家的偷窥者?即使被偷窥的人不介意,可是我介意啊。我的时间和眼睛,是来看这世界的美丽的;那么多美好还没有看够呢,还没有时间看呢,为什么被迫审了丑,为此类的低俗,让自己不舒服呢?寂寞之于女子,如影随形,再正常不过。任你神雕侠侣,笑傲江湖,都逃不过,没有人能在你身边永久相伴,朝夕不离……虽然这是所有人的梦想,而以晒来遣除寂寞,漫漫人生又何以堪?
心理专家:
你的世界我未必想懂
社会学家将“晒”的本质定义为输出价值观。晒吃喝玩乐,是想跟亲朋好友展示自己的lifestyle(生活方式);转发名言警句,是想让人知道自己的处世观;对于上班族来说,晒生活肩负着更直接、更实际的任务:告诉你的老板和同事,你在干什么。晒出深夜办公桌上一杯意兴阑珊的咖啡——我还在加班呢!一本未读完的书——这年头边工作边充电的可以称作劳模了吧!旅行中的碧海蓝天——苦干一年才休这么几天假!
要想稳准狠地输出价值观,就必须长按照相键,全天候打出心情写照:雾霾天我戴了3M口罩;晚餐只吃了有机蔬菜;家里的猫病了,我也好像病了……这些并不必须为人所知信息,不是因为发送者闲的发慌,也不是强迫症,而是想把自己的生活去芜存菁,把一个更积极、更美好的自己展现给别人看。
很多人“晒”的初衷就是为了能在朋友间分享个人生活,但往往用力过度让人觉得太过“刻意”。而由于价值观与性格等不同,很多人并不喜欢了解到自己朋友那些过于隐私的细节信息或者说会引起自己情绪反弹的内容,但却不得不“花时间”、“花流量”去了解别人的世界。
什么样的“晒”惹人烦
来自网络调查的结果显示,“不转发就××”、“生肖吉日”等内容都是让人感到无聊的“晒”,“炫富”更是排在惹人烦榜首。无意中露出的名牌包LOGO、车内自拍“捎”上带有豪车车标的方向盘、风景照外带的欧洲某地标显示……晒的初级阶段叫生活记录,现在谁不知道这是炫富啊。
有日本心理专家称这是一种心理病态,而美国经济学者托斯丹·范伯伦指出,人们购物就是为了炫耀给别人看,这是一种炫耀性消费,无论是买西服、买汽车,总之都是为了给别人看才买。这种理论也被称为范伯伦理论。那么,为何要炫耀给别人看呢?原因很简单,因为这样会让自己感到舒服。比如当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被他人无视的环境当中时,如果买一辆豪车,很可能立马引起别人的注意,而本人前后的心理感受也是天壤之别。实际上,并非仅限于购物,人们所做的一切,即所有的行动表现都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可,即希望炫耀自己,表现出自己。
将自拍照上传至朋友圈,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自我炫耀的方式。每当换个妆、换个发型,都要将自拍照上传,很可能都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欣赏和认可自己的表现,而这种表现刚好体现出了“现代人的幼稚”,也就是回到了小孩子那种希望引起他人注意的心理状态,这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
此外,自大的另一面就是自卑,人格在这两端缓慢持续地转换。过于频繁地“晒”光鲜的一面,往往就是在刻意地隐藏黯淡的另一端。所以我们常说,刻意展现的都是缺乏的,就是这个道理。比如将生活粉饰成“白富美的幸福日子”,反而越显露出自己的空虚和不自信。希望通过晒场塑造高大上的形象来获得他人认同,却最终令围观者产生厌烦、抗拒心理。
当然,“自己骗自己其实也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无论成熟与否,都是无意识层面的自我保护。最重要的是当事人对自己的状态是否满意。如果满意,而且没有影响到别人,那就不必让他太快地从当下的‘消极状态’出来。”
从本质上讲,“晒”的行为,都是在向他人传递关于我们自己的信息。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称为自我表露。自我表露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当我们向别人分享自己的想法时,彼此的关系就拉近了一些。作为回应,对方也会透露一些与自己相关的信息;如此往复,形成良性循环,让关系得以不断深入。有许多研究表明,社交网络上的自我表露也可以产生类似的效果,促进人际关系,增加社会资本,一定程度提升幸福感。
不过凡事不能“过度”,“晒”得太多也会带来一些问题。没有人会对我们生活的每个细节琐事都感兴趣,如果沉迷于自我表露的快感中,把自己的全部生活事无巨细地“晒”到网上,只会令观者感到疲惫,还可能给人留下自恋的印象。此外,用炫耀的方式来“晒”,将获得优越感作为主要目的,也容易招致反感。如果能避开这些误区,将真正有趣的东西分享出来,注重平等而高质量的交流,“晒”不失为自我心理调节和理解他人的有效方式。
责编/迦兰
让我没想到的是,文静的薇薇竟然是微信朋友圈里的自晒高手。每天从早到晚,几乎都有薇薇发布的信息,里面发的全都是自己的生活。我不由惊叹,薇薇怎么有那么多时间不厌其烦地自拍?
薇薇晒的东西五花八门,从她妈妈送的金链子,到她爸爸“不甘落后,引入竞争机制”(她的原话大意)跟着送的金链子,她乘坐高铁去香港旅游,被香港导游强制要求购买的五万元的首饰,假的雅诗兰黛化妆品(不是香港导游敢卖假货,而是某个相仿的牌子,因为她不认得ESTEE LAUDER这两个单词);一次性购买的100张万达电影票、温泉票,每天中餐晚餐的饭菜,还有她身着姹紫嫣红的衣服,各种姿态飞扬的自拍照片,比范冰冰还美艳,以至于看不出这个女孩和聚会上的薇薇有何联系的写真。如果这一天确实没有什么可发布的,薇薇就忙里偷闲把少女时代得到的各种奖状、证书,初中时的作业本和试卷晒出来,还有每天烘焙的蛋糕甜点,买的毛线,用毛线编的拖鞋……夜里十二点左右,晒出端坐蚊帐内的青涩美丽少女照,而到了昨夜,她晒出自家西门子牌的热水器,公告:现在换上了厚被子,电热毯,可以泡个热水澡,可以睡觉觉了……另外一个聚会上的朋友忍不住留言问:今天就这样结束了?你确定?
在一个上百人的大群里,而且多是三、四十岁的男士的群里,要有勇气这样晒各种东西,甚至泡澡等诸般如此私密的事,我实在难以把微信上的薇薇和聚会上的薇薇联系在一起。
晒是什么?告诉大家我在做什么。
为什么要晒?因为我希望你们知道。也许很多时候你们并不想知道,即便如此,我也要晒。
如果你们不知道,我就没有存在感。你们忘记了有我这个人。你们不知道我这么优秀,是你们的损失。你们不知道我这么贤良淑德会做蛋糕,是你们的损失。你们不知道我真诚善良美丽,是你们的损失。你们不知道我拿过那么多奖状,是你们的损失。你们不知道花季的我曾经这样美丽,而你们无视地走过,是你们的损失啊亲们!所以我必须晒我继续晒,我晒晒晒!
当然,晒有成果。每个人都赞美她心灵手巧,我固然不喜欢她的晒,却也心悦诚服地赞叹。而且,在一些男生的心目中,她是真善美,是真诚善良美丽热情……一切美好品质的聚集。
可是,细思之,当一个人晒东西晒到成瘾,晒到自己那么私密的事体的时候,我辈看客,岂不是极度不爽地,无辜地当了人家的偷窥者?即使被偷窥的人不介意,可是我介意啊。我的时间和眼睛,是来看这世界的美丽的;那么多美好还没有看够呢,还没有时间看呢,为什么被迫审了丑,为此类的低俗,让自己不舒服呢?寂寞之于女子,如影随形,再正常不过。任你神雕侠侣,笑傲江湖,都逃不过,没有人能在你身边永久相伴,朝夕不离……虽然这是所有人的梦想,而以晒来遣除寂寞,漫漫人生又何以堪?
心理专家:
你的世界我未必想懂
社会学家将“晒”的本质定义为输出价值观。晒吃喝玩乐,是想跟亲朋好友展示自己的lifestyle(生活方式);转发名言警句,是想让人知道自己的处世观;对于上班族来说,晒生活肩负着更直接、更实际的任务:告诉你的老板和同事,你在干什么。晒出深夜办公桌上一杯意兴阑珊的咖啡——我还在加班呢!一本未读完的书——这年头边工作边充电的可以称作劳模了吧!旅行中的碧海蓝天——苦干一年才休这么几天假!
要想稳准狠地输出价值观,就必须长按照相键,全天候打出心情写照:雾霾天我戴了3M口罩;晚餐只吃了有机蔬菜;家里的猫病了,我也好像病了……这些并不必须为人所知信息,不是因为发送者闲的发慌,也不是强迫症,而是想把自己的生活去芜存菁,把一个更积极、更美好的自己展现给别人看。
很多人“晒”的初衷就是为了能在朋友间分享个人生活,但往往用力过度让人觉得太过“刻意”。而由于价值观与性格等不同,很多人并不喜欢了解到自己朋友那些过于隐私的细节信息或者说会引起自己情绪反弹的内容,但却不得不“花时间”、“花流量”去了解别人的世界。
什么样的“晒”惹人烦
来自网络调查的结果显示,“不转发就××”、“生肖吉日”等内容都是让人感到无聊的“晒”,“炫富”更是排在惹人烦榜首。无意中露出的名牌包LOGO、车内自拍“捎”上带有豪车车标的方向盘、风景照外带的欧洲某地标显示……晒的初级阶段叫生活记录,现在谁不知道这是炫富啊。
有日本心理专家称这是一种心理病态,而美国经济学者托斯丹·范伯伦指出,人们购物就是为了炫耀给别人看,这是一种炫耀性消费,无论是买西服、买汽车,总之都是为了给别人看才买。这种理论也被称为范伯伦理论。那么,为何要炫耀给别人看呢?原因很简单,因为这样会让自己感到舒服。比如当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被他人无视的环境当中时,如果买一辆豪车,很可能立马引起别人的注意,而本人前后的心理感受也是天壤之别。实际上,并非仅限于购物,人们所做的一切,即所有的行动表现都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可,即希望炫耀自己,表现出自己。
将自拍照上传至朋友圈,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自我炫耀的方式。每当换个妆、换个发型,都要将自拍照上传,很可能都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欣赏和认可自己的表现,而这种表现刚好体现出了“现代人的幼稚”,也就是回到了小孩子那种希望引起他人注意的心理状态,这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
此外,自大的另一面就是自卑,人格在这两端缓慢持续地转换。过于频繁地“晒”光鲜的一面,往往就是在刻意地隐藏黯淡的另一端。所以我们常说,刻意展现的都是缺乏的,就是这个道理。比如将生活粉饰成“白富美的幸福日子”,反而越显露出自己的空虚和不自信。希望通过晒场塑造高大上的形象来获得他人认同,却最终令围观者产生厌烦、抗拒心理。
当然,“自己骗自己其实也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无论成熟与否,都是无意识层面的自我保护。最重要的是当事人对自己的状态是否满意。如果满意,而且没有影响到别人,那就不必让他太快地从当下的‘消极状态’出来。”
从本质上讲,“晒”的行为,都是在向他人传递关于我们自己的信息。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称为自我表露。自我表露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当我们向别人分享自己的想法时,彼此的关系就拉近了一些。作为回应,对方也会透露一些与自己相关的信息;如此往复,形成良性循环,让关系得以不断深入。有许多研究表明,社交网络上的自我表露也可以产生类似的效果,促进人际关系,增加社会资本,一定程度提升幸福感。
不过凡事不能“过度”,“晒”得太多也会带来一些问题。没有人会对我们生活的每个细节琐事都感兴趣,如果沉迷于自我表露的快感中,把自己的全部生活事无巨细地“晒”到网上,只会令观者感到疲惫,还可能给人留下自恋的印象。此外,用炫耀的方式来“晒”,将获得优越感作为主要目的,也容易招致反感。如果能避开这些误区,将真正有趣的东西分享出来,注重平等而高质量的交流,“晒”不失为自我心理调节和理解他人的有效方式。
责编/迦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