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构图 美景入画

来源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enhig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在写景状物时,可以借鉴绘画的创作思路。如茅盾先生在《白杨礼赞》中化身为画家,经过精心构图,挥就了一幅雄浑、辽阔、苍茫的高原美景图。
  1.色彩相容,动静相衬
  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
  作者先用黄土高原上最常见的两种颜色“黄”“绿”进行色块的铺染。他特意将这两种色彩间杂搭配,形成强烈的画面感。
  接着,作者给这样一幅精美的画卷送来了阵阵和风,画面上泛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让画面动起来。这“一轮一轮”让绿波动到了极致;而黄土是经过“几百万年”的“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可谓静到了极致。唯其静也,才能体现出自然的伟力;唯其动也,才能显现人类战胜自然的成果。动静相衬,营造出了极为壮美的画面。
  2.远近相映,浓淡相宜
  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作者在给整个画面铺染了黄与绿的底色后,开始画远景。在“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的高原的更远处,还有“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这种“远近相映”的构圖,使画面显得更为丰富,而且以“远山的连峰”作为参照,画面产生了急速的动感,我们容易产生更为强烈的“代入感”,仿佛与作者一起在雄奇的高原上奔驰。作者没有给这个“远山的连峰”赋予一定的色彩,只是用简略的笔法勾画点染。我们可以想象,那些山峰应该是用极淡极薄的黛青轻轻勾染的,时断时续,似有若无,融入极远极低的天际中。在这种“远近相映”的绘景手法中,近景浓,远景淡,讲究“浓淡相宜”。
  3.纵横相错,先后相配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前面所描绘的一切,包括黄与绿主宰的高原、远山的连峰……都退后变成了背景,作者主要的描绘对象——白杨树赫然出现了。作者好像停顿了一会儿,凝视着画布,他在选择,在酝酿,在布局,他要为自己礼赞的对象找一个最佳的位置、最好的角度,绘就最美的形象。在这里,作者取景构图的技巧相当高明。无论是“黄绿错综的大毯子”,还是“远山的连峰”,或许还有我们想象中的遥远的天际,都是横向布局。当白杨树出现的时候,作者先是写“一排”,然后是“三五株”,最后是“一株”。“一排”是横向构图,“三五株”构图方向不明显,只有“一株”才是纵向的构图,才是白杨树生长的姿态,才是傲然独立的伟丈夫,才能显现出白杨树倔强挺立的性格!
  4.主次相依,物意相生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选好了位置,做好了构图,作者饱蘸浓墨,重重地落下了画笔,他时而工笔细描,时而泼墨淋漓,时而皴擦,时而点染,他饱含深情,笔生风雷,他一边忘情地画着,一边还忍不住颔首“点赞”。把这一段描写与前面的描写比较来看,我们会发现,前面所有的描写都不过是为白杨树的出场做铺垫。在这幅画卷中,远山的连峰是远景,黄绿错综的大毯子是中景,白杨树是近景。远景、中景、近景层次清晰,主次分明,相依相存。
  作者笔下的白杨树正直、坚强、倔强、不折不挠。白杨树真的是一种有“性格”的树吗?其实不是的。正所谓“观物以取象”“立象以尽意”,白杨树的性格都是作者赋予的,作者对白杨树所有的抓住特征的描绘都是要集中到它的象征意义上去的,使整幅画面展现出更为深刻的内涵和更为阔大的境界。
  学以致用
  请从纵横布局的角度赏析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其他文献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尼采   上面的这句话,引起你怎样的联想或感悟?结合你的经历和体验,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文体特征鲜明;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④不少于600字。  蝉叫了  寒冷的冬天过去了,还没有发觉春天的到来,转眼便到了夏天。树不像以前那样光秃秃的,它举起了一把绿色的
期刊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为烟雨笼罩的乌镇,为不问世事的乌镇。   很久没有见过这样清、这样透的碧水了。与新疆的喀纳斯湖的净水不同,这水似乎更加恬美,富有生机。水不深,能看见水底细碎的沙石,能看见憩息的红鲤,能看见水草在悠悠地摇摆。抬头望去,那横跨碧水的几座石拱桥,也颇有几分韵味。它们古老的身子沉稳又不失典雅,雕栏上精细的图案,仿佛能沁出跨越千年的酒香。一叶叶搭载旅客的扁舟,不时地从桥下经过,船夫站在木
期刊
文题呈现   雨丝最能扯动昔日的情思,雨声也最易叩响情感的门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在杜甫笔下,雨是如此善解人意;“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于雨中孤行,心境难免有些凄迷纷乱;“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发现的不仅是自然界的雨,更是少女心中涟漪般一圈一圈的情;“我想念昆明的雨”,汪曾祺先生回忆自己40年前学生时代的生活景象时,留在记忆深处的是“雨”……   请以“
期刊
写景散文最具美景美意,历来备受人们喜欢。它以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兼用叙述、抒情、议论、说明等表达方式,以表现人文环境、自然景观和特定物件为主要内容。作者通过调动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来描写景物的色彩、声音、情状等特点;通过发挥想象,虚实结合,来表达独特的内心体验,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写景散文常见的表现形式有写实景和写情境。写实景的以对自然、人工景观的精确描写见长;写情境的则用有情的眼光去
期刊
寒冷的冬天过去了,我还没来得及欣赏春天的妩媚,蓬勃的夏天转眼便到了。树木苍翠欲滴,好似举着一把把绿色的大伞,形成片片浓郁的树荫;小草已没有了春的娇嫩,肆意地铺张着;一簇簇的花安静地开着,张扬着自己的美。一切是那样美好。可是,我的心情却低沉到了极点,双腿似乎有千斤重,每走一步都感觉十分困难。   我对物理一直都有很大的兴趣,可这次的测试,彻底打垮了我对学好物理的信心。一连几天,我都提不起精神,放学回
期刊
王羲之说:“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的刘亮程就是一个“俯察品类之盛”并自得其乐的人。他常年居住在黄沙梁,天天和弱小的生命、事物打交道,观察它们,发现它们,体味它们,他发现了万物本身所具有的灵性和独特的大千世界。今天我们要阅读的《最大的事情》,又蕴含了作者哪些发现和思考呢?  最大的事情  一年中我们在
期刊
春花秋月,夏雨冬雪,风和日丽,电闪雷鸣……这些都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瑰宝。而雨恰恰是这些魂宝中的精品,是大自然中的精灵,因此我特别依恋雨季,对雨可谓是“情有独钟”。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初春小雨滋润着万物,一瞬间,整个世界就重新充满了活力。你可以伸出双手,尽情地感受春雨的爱抚,当雨点儿触及肌肤的一刹那,一丝带着寒意和暖意的清凉使你周身舒爽。宁静的夜晚,你可以坐在窗
期刊
《寂静的春天》是美国海洋生物学家、科普作家蕾切尔·卡森的代表作。作者以生动而严肃的笔触,讲述了因过度使用化学药品和肥料而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最终给人类带来不堪重负的灾难。不仅如此,她还尖锐地指出,环境问题的深层根源在于人类对于自然的傲慢和无知,因此,她呼吁人们要重新端正对自然的态度,重新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道路问题。   本书不仅说理充分,而且引用的数据和论点十分客观翔实,有极强的说服力。它既贯
期刊
我们在描绘或说明事物时,需要先对事物进行观察。细致是观察的基本要求,准确是观察的根本,全面是观察的原则,发现特点是观察的目的。在《蝉》一文中,法布尔转换身份观察蝉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1.以主人的身份去注意蝉,对蝉稍有“偏见”。   例:一到七月初,蝉就占据了我门前的树。我是屋里的主人,它却是门外的统治者。有了它的统治,这里无论怎样都是不安静的。   “占据”写出了蝉的“霸道”、心安理得,“统
期刊
少年茅盾在故乡乌青镇高等小学(现乌镇植材小学)就读时,写了许多让人惊叹的作文!其中有史论、时评、专论、人物论、散文,还有经籍名词、典故释义。这些作文所表现出来的知识面,远远超过一般小学生的水平。史论各题所涉史实,上涉春秋,下迄清末,都似烂熟于心,故能从容陈史,据史立论,论不离史。人物论各题,论及的人物有文人处士、佞臣刺客、帝王将相等,各人身份不一,所处时代各异,但由于熟知人物生平行迹,故能据事评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