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在写景状物时,可以借鉴绘画的创作思路。如茅盾先生在《白杨礼赞》中化身为画家,经过精心构图,挥就了一幅雄浑、辽阔、苍茫的高原美景图。
1.色彩相容,动静相衬
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
作者先用黄土高原上最常见的两种颜色“黄”“绿”进行色块的铺染。他特意将这两种色彩间杂搭配,形成强烈的画面感。
接着,作者给这样一幅精美的画卷送来了阵阵和风,画面上泛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让画面动起来。这“一轮一轮”让绿波动到了极致;而黄土是经过“几百万年”的“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可谓静到了极致。唯其静也,才能体现出自然的伟力;唯其动也,才能显现人类战胜自然的成果。动静相衬,营造出了极为壮美的画面。
2.远近相映,浓淡相宜
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作者在给整个画面铺染了黄与绿的底色后,开始画远景。在“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的高原的更远处,还有“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这种“远近相映”的构圖,使画面显得更为丰富,而且以“远山的连峰”作为参照,画面产生了急速的动感,我们容易产生更为强烈的“代入感”,仿佛与作者一起在雄奇的高原上奔驰。作者没有给这个“远山的连峰”赋予一定的色彩,只是用简略的笔法勾画点染。我们可以想象,那些山峰应该是用极淡极薄的黛青轻轻勾染的,时断时续,似有若无,融入极远极低的天际中。在这种“远近相映”的绘景手法中,近景浓,远景淡,讲究“浓淡相宜”。
3.纵横相错,先后相配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前面所描绘的一切,包括黄与绿主宰的高原、远山的连峰……都退后变成了背景,作者主要的描绘对象——白杨树赫然出现了。作者好像停顿了一会儿,凝视着画布,他在选择,在酝酿,在布局,他要为自己礼赞的对象找一个最佳的位置、最好的角度,绘就最美的形象。在这里,作者取景构图的技巧相当高明。无论是“黄绿错综的大毯子”,还是“远山的连峰”,或许还有我们想象中的遥远的天际,都是横向布局。当白杨树出现的时候,作者先是写“一排”,然后是“三五株”,最后是“一株”。“一排”是横向构图,“三五株”构图方向不明显,只有“一株”才是纵向的构图,才是白杨树生长的姿态,才是傲然独立的伟丈夫,才能显现出白杨树倔强挺立的性格!
4.主次相依,物意相生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选好了位置,做好了构图,作者饱蘸浓墨,重重地落下了画笔,他时而工笔细描,时而泼墨淋漓,时而皴擦,时而点染,他饱含深情,笔生风雷,他一边忘情地画着,一边还忍不住颔首“点赞”。把这一段描写与前面的描写比较来看,我们会发现,前面所有的描写都不过是为白杨树的出场做铺垫。在这幅画卷中,远山的连峰是远景,黄绿错综的大毯子是中景,白杨树是近景。远景、中景、近景层次清晰,主次分明,相依相存。
作者笔下的白杨树正直、坚强、倔强、不折不挠。白杨树真的是一种有“性格”的树吗?其实不是的。正所谓“观物以取象”“立象以尽意”,白杨树的性格都是作者赋予的,作者对白杨树所有的抓住特征的描绘都是要集中到它的象征意义上去的,使整幅画面展现出更为深刻的内涵和更为阔大的境界。
学以致用
请从纵横布局的角度赏析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1.色彩相容,动静相衬
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
作者先用黄土高原上最常见的两种颜色“黄”“绿”进行色块的铺染。他特意将这两种色彩间杂搭配,形成强烈的画面感。
接着,作者给这样一幅精美的画卷送来了阵阵和风,画面上泛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让画面动起来。这“一轮一轮”让绿波动到了极致;而黄土是经过“几百万年”的“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可谓静到了极致。唯其静也,才能体现出自然的伟力;唯其动也,才能显现人类战胜自然的成果。动静相衬,营造出了极为壮美的画面。
2.远近相映,浓淡相宜
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作者在给整个画面铺染了黄与绿的底色后,开始画远景。在“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的高原的更远处,还有“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这种“远近相映”的构圖,使画面显得更为丰富,而且以“远山的连峰”作为参照,画面产生了急速的动感,我们容易产生更为强烈的“代入感”,仿佛与作者一起在雄奇的高原上奔驰。作者没有给这个“远山的连峰”赋予一定的色彩,只是用简略的笔法勾画点染。我们可以想象,那些山峰应该是用极淡极薄的黛青轻轻勾染的,时断时续,似有若无,融入极远极低的天际中。在这种“远近相映”的绘景手法中,近景浓,远景淡,讲究“浓淡相宜”。
3.纵横相错,先后相配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前面所描绘的一切,包括黄与绿主宰的高原、远山的连峰……都退后变成了背景,作者主要的描绘对象——白杨树赫然出现了。作者好像停顿了一会儿,凝视着画布,他在选择,在酝酿,在布局,他要为自己礼赞的对象找一个最佳的位置、最好的角度,绘就最美的形象。在这里,作者取景构图的技巧相当高明。无论是“黄绿错综的大毯子”,还是“远山的连峰”,或许还有我们想象中的遥远的天际,都是横向布局。当白杨树出现的时候,作者先是写“一排”,然后是“三五株”,最后是“一株”。“一排”是横向构图,“三五株”构图方向不明显,只有“一株”才是纵向的构图,才是白杨树生长的姿态,才是傲然独立的伟丈夫,才能显现出白杨树倔强挺立的性格!
4.主次相依,物意相生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选好了位置,做好了构图,作者饱蘸浓墨,重重地落下了画笔,他时而工笔细描,时而泼墨淋漓,时而皴擦,时而点染,他饱含深情,笔生风雷,他一边忘情地画着,一边还忍不住颔首“点赞”。把这一段描写与前面的描写比较来看,我们会发现,前面所有的描写都不过是为白杨树的出场做铺垫。在这幅画卷中,远山的连峰是远景,黄绿错综的大毯子是中景,白杨树是近景。远景、中景、近景层次清晰,主次分明,相依相存。
作者笔下的白杨树正直、坚强、倔强、不折不挠。白杨树真的是一种有“性格”的树吗?其实不是的。正所谓“观物以取象”“立象以尽意”,白杨树的性格都是作者赋予的,作者对白杨树所有的抓住特征的描绘都是要集中到它的象征意义上去的,使整幅画面展现出更为深刻的内涵和更为阔大的境界。
学以致用
请从纵横布局的角度赏析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