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阅读教学模式忽视学生主观感受与想法,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养成,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将阅读“主动权”还给学生,打破局限,改变单一的、僵化的阅读教学模式,从多渠道去创新阅读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阅读探究能力。而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更能对学生阅读探究能力的形成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阅读教学 创新 探究能力 方法策略
阅读个性化的重要性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就被指出,但很多教师在传统教学的影响下,依然未能将阅读个性化真正落实到教学实践中。统一的教材和单一的思维方式,使学生被共性化的理念和行为所统治。最终学生被雕琢成一个模样,他们思维僵化,缺乏应有的探究能力,更是丧失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对此,语文老师必须创新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探究能力。
一、角色互换,把学习权还给学生
探究式阅读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应该在老师的引导和启发下,以教材为探究内容,结合自身实际,在阅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因此,首要的、迫切需要的就是转变传统的师生关系,变“一言堂”为开放性课堂,将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使“满堂灌”变成师生互动、学生参与的教学模式。
除了消除学生疑虑之外,教师还应该尊重“不同的声音”。就像阅读《项羽本纪》,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有“不同的声音”,学生可以质问项羽兵败自刎身亡,批评他不能包羞忍耻,不肯总结教训;也可以惋惜项羽英雄事业归于覆灭;同样可以认为当时刘邦已稳定了大局,项羽则一败涂地,已经回天无力了。教师应该认识到这是师生、生生之间思想认识上差异的体现,更应该认识到这是更好了解学生情况的途径。教师应该为学生不同的见解喝彩,还应进一步引导学生客观地分析,使学生在认识项羽英雄形象的同时,明确他个性中“刚愎自用,无法正视挫折”的弊端,引导学生更深刻地认识人物形象。只有尊重“不同的声音”,学生阅读的“主权”在手,探究式阅读教学才能得以进行并活力四射。
二、打破局限,给时代元素以展示的舞台
1、多元阅读教学方式的运用。阅读教学方式不应该是单一的、僵化的,应根据文本、教学目标等的需要择取相应的教学方式,如合作探究讨论式、对比探究阅读式、质疑式等,其中,前两者是较常用的方式。
(1)合作探究讨论式。阅读教学中可采用小组合作探究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获取、整合信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如教授罗曼·罗兰的传记文本《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时,老师没有把文章的主旨直接告知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去探讨,当学生无从下手时,便设计几个问题点拨:讨论贝多芬的遭遇:“这就是贝多芬的一生,如此的触目惊心!此刻你们心里的感受是什么呢?能不能用一些形容词把它给表达出来?为什么?”要求学生先自行思考,形成文字,再与组员进行交流、讨论。接着引导学生再思考“设想一下,如果是我们身处这样的境地,我们可能会作出什么选择呢?”小组经过热烈的讨论后,派代表发表见解和看法,让一些同学进行适当的点评,在讨论中,学生间的思维相互碰撞,探究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
(2)对比探究阅读式。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要求,不止是简单的积累,还要提高学生评价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这就可以通过对比探究阅读来达到。《项羽本纪》一课要求学生能对项羽这一形象辨证地进行评价,因此学生对这人物应该有较为全面的理解。通过对比探究阅读,学生对项羽这一形象的印象会更深刻,因此我设计了“试比较:①项羽:‘彼可取而代之也。’ ②刘邦:‘嗟乎!大丈夫当如是也!’③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三人话语在内容、语气、思想上的异同。”这一环节,让学生把项羽和刘邦、陈胜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探究人物在说话内容、语气和思想认识上的不同。经过探究比较,学生能通过品味语言,了解人物,也懂得了语言表现力的魅力,明确语言描写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品读赏析能力,探究能力也相应得到提高。
2、架设课内与课外之间的桥梁。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要让学生通过教材的学习学会举一反三,就需要让他们拥有主动探究的能力。创新阅读教学,教师应架设起课内与课外之间的桥梁,立足课内,着眼课外,真正去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分析思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让学生拥有探究精神。
三、正确引导,促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创新阅读教学,应有效的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个性化阅读,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并不是由着学生“性子”阅读,并不等于放任自流,更不是让学生脱离文本任意肢解文意,而是在阅读过程中,渗透个性化的思考和认识,让心灵与文本碰撞,擦出火花,特别是文本中人物的思想面貌往往对学生会产生重大影响,如果教师没有加以引导,学生可能会认识片面,被表象误导,教师正确地引导能促进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创新阅读教学模式,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因为提倡创新,不等于绝对的标新立异,不等于盲目的让学生走极端,让学生都变成愤世嫉俗的所谓“愤青”。
关键词:阅读教学 创新 探究能力 方法策略
阅读个性化的重要性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就被指出,但很多教师在传统教学的影响下,依然未能将阅读个性化真正落实到教学实践中。统一的教材和单一的思维方式,使学生被共性化的理念和行为所统治。最终学生被雕琢成一个模样,他们思维僵化,缺乏应有的探究能力,更是丧失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对此,语文老师必须创新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探究能力。
一、角色互换,把学习权还给学生
探究式阅读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应该在老师的引导和启发下,以教材为探究内容,结合自身实际,在阅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因此,首要的、迫切需要的就是转变传统的师生关系,变“一言堂”为开放性课堂,将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使“满堂灌”变成师生互动、学生参与的教学模式。
除了消除学生疑虑之外,教师还应该尊重“不同的声音”。就像阅读《项羽本纪》,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有“不同的声音”,学生可以质问项羽兵败自刎身亡,批评他不能包羞忍耻,不肯总结教训;也可以惋惜项羽英雄事业归于覆灭;同样可以认为当时刘邦已稳定了大局,项羽则一败涂地,已经回天无力了。教师应该认识到这是师生、生生之间思想认识上差异的体现,更应该认识到这是更好了解学生情况的途径。教师应该为学生不同的见解喝彩,还应进一步引导学生客观地分析,使学生在认识项羽英雄形象的同时,明确他个性中“刚愎自用,无法正视挫折”的弊端,引导学生更深刻地认识人物形象。只有尊重“不同的声音”,学生阅读的“主权”在手,探究式阅读教学才能得以进行并活力四射。
二、打破局限,给时代元素以展示的舞台
1、多元阅读教学方式的运用。阅读教学方式不应该是单一的、僵化的,应根据文本、教学目标等的需要择取相应的教学方式,如合作探究讨论式、对比探究阅读式、质疑式等,其中,前两者是较常用的方式。
(1)合作探究讨论式。阅读教学中可采用小组合作探究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获取、整合信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如教授罗曼·罗兰的传记文本《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时,老师没有把文章的主旨直接告知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去探讨,当学生无从下手时,便设计几个问题点拨:讨论贝多芬的遭遇:“这就是贝多芬的一生,如此的触目惊心!此刻你们心里的感受是什么呢?能不能用一些形容词把它给表达出来?为什么?”要求学生先自行思考,形成文字,再与组员进行交流、讨论。接着引导学生再思考“设想一下,如果是我们身处这样的境地,我们可能会作出什么选择呢?”小组经过热烈的讨论后,派代表发表见解和看法,让一些同学进行适当的点评,在讨论中,学生间的思维相互碰撞,探究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
(2)对比探究阅读式。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要求,不止是简单的积累,还要提高学生评价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这就可以通过对比探究阅读来达到。《项羽本纪》一课要求学生能对项羽这一形象辨证地进行评价,因此学生对这人物应该有较为全面的理解。通过对比探究阅读,学生对项羽这一形象的印象会更深刻,因此我设计了“试比较:①项羽:‘彼可取而代之也。’ ②刘邦:‘嗟乎!大丈夫当如是也!’③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三人话语在内容、语气、思想上的异同。”这一环节,让学生把项羽和刘邦、陈胜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探究人物在说话内容、语气和思想认识上的不同。经过探究比较,学生能通过品味语言,了解人物,也懂得了语言表现力的魅力,明确语言描写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品读赏析能力,探究能力也相应得到提高。
2、架设课内与课外之间的桥梁。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要让学生通过教材的学习学会举一反三,就需要让他们拥有主动探究的能力。创新阅读教学,教师应架设起课内与课外之间的桥梁,立足课内,着眼课外,真正去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分析思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让学生拥有探究精神。
三、正确引导,促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创新阅读教学,应有效的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个性化阅读,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并不是由着学生“性子”阅读,并不等于放任自流,更不是让学生脱离文本任意肢解文意,而是在阅读过程中,渗透个性化的思考和认识,让心灵与文本碰撞,擦出火花,特别是文本中人物的思想面貌往往对学生会产生重大影响,如果教师没有加以引导,学生可能会认识片面,被表象误导,教师正确地引导能促进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创新阅读教学模式,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因为提倡创新,不等于绝对的标新立异,不等于盲目的让学生走极端,让学生都变成愤世嫉俗的所谓“愤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