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首先是多读。每学习一遍古诗文,学生至少要经历“三读”:一是初读。初步感知作品的主要内容,利用工具书及相关注释扫清语言文字障碍,并达到能正确朗诵诗文的程度。二是理解读。学生在初读时,对作品的主题思想、结构和表达方式会提出一些疑问,此时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帮助学生扫清思维上的障碍,等学生真正理解后,再让学生通读课文,此时学生会有一种“拨开云雾见太阳”的感觉,学习成就感会大大增强。最后是背诵。背诵是积累,也是理解的升华,对于古诗词和篇幅较小的文言文,都要让学生达到背诵的要求,篇幅较长的文言文,对于其中的精彩段落,也应当要求学生背诵。
其次是多思。思即理解,学生理解古诗文有两个途径:一是在读的基础上,自思自悟;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被动理解。教师不必对每篇课文进行逐字逐句的讲解和翻译,可以先让学生对照课文自读自译,学生能自己读懂的,教师不必再讲解,可以用最少的时间讲一些疑难句式以及学生在自读时遇到的共性问题。这样做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节省课堂时间,给学生多一些朗读的机会。引导学生多思,教师要转变观念,舍得放手,相信学生能思考,会思考,能独立解决问题。至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语言的欣赏以及文化内涵的挖掘,也可让学生自思自悟。只有学生真正思考过的问题,真正理解的东西,才能学得好,记得牢,用得上。
最后是多用。学了就要用,学了不用等于白学。有一些语文工作者认为,古诗文的表达方式和所涉内容脱离现实生活,实用性不强。此言大谬。不论是古人,還是今人,面对大体相似的问题情境,大多会产生相同的想法,正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关键是想不想用,怎样用。
引导学生“用”文言文的方法有两种:一是让学生在作文中使用,二是在日常谈话、讲演中使用。古代留传下来的丰富的成语典故、格言警句就不必说了,在作文和谈话中经常使用这些句子,会让人感觉到作者丰富的文化修养。更为重要的是,古人的情怀、古人为人处世的生活方式,都可以作为作文和谈话的论据拿来使用,如在谈论爱国主题时,可以引用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论述挫折教育时,可引用孟子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用这些材料做论据,一来可以显示作者的学识,二来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经常使用这些古诗文经典,文章的语言表达和格调意境会大大提升。
(节选自“搜狐网·中国教育之声”2017年8月8日)
其次是多思。思即理解,学生理解古诗文有两个途径:一是在读的基础上,自思自悟;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被动理解。教师不必对每篇课文进行逐字逐句的讲解和翻译,可以先让学生对照课文自读自译,学生能自己读懂的,教师不必再讲解,可以用最少的时间讲一些疑难句式以及学生在自读时遇到的共性问题。这样做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节省课堂时间,给学生多一些朗读的机会。引导学生多思,教师要转变观念,舍得放手,相信学生能思考,会思考,能独立解决问题。至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语言的欣赏以及文化内涵的挖掘,也可让学生自思自悟。只有学生真正思考过的问题,真正理解的东西,才能学得好,记得牢,用得上。
最后是多用。学了就要用,学了不用等于白学。有一些语文工作者认为,古诗文的表达方式和所涉内容脱离现实生活,实用性不强。此言大谬。不论是古人,還是今人,面对大体相似的问题情境,大多会产生相同的想法,正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关键是想不想用,怎样用。
引导学生“用”文言文的方法有两种:一是让学生在作文中使用,二是在日常谈话、讲演中使用。古代留传下来的丰富的成语典故、格言警句就不必说了,在作文和谈话中经常使用这些句子,会让人感觉到作者丰富的文化修养。更为重要的是,古人的情怀、古人为人处世的生活方式,都可以作为作文和谈话的论据拿来使用,如在谈论爱国主题时,可以引用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论述挫折教育时,可引用孟子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用这些材料做论据,一来可以显示作者的学识,二来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经常使用这些古诗文经典,文章的语言表达和格调意境会大大提升。
(节选自“搜狐网·中国教育之声”2017年8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