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练笔”是体现阅读教学读写结合原则的重要方式,但它要取得实效,教师必须找准切入点,针对不同的切入点,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文本留白处,挺立人物的形象
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留白的地方,这种手法与绘画中的留白有异曲同工之妙。教师在教学时可巧妙利用课文中的这些留白,给学生营造一个想象和创造的空间,以实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如《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中写道:“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大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化验室只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玛里·居里终日连续几个小时不间断地用一根粗大的铁棒搅动着沸腾着的渣液,花费了三年零九个月,这是多么枯燥乏味啊!玛丽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她又是怎样克服的呢?在教学中我就布置学生发挥想象写一段话,有学生这样写道:
生1:尽管小木棚里酷暑难耐,额头上的汗珠像没关紧的水龙头似的不断地往下流,玛丽也顾不上擦一擦,依然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因为镭是她心中不灭的希望,永远的理想!
生2:尽管实验遭受了一次又次的失败,玛丽也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嘲笑、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可是她始终坚信风雨之后见彩虹。于是,擦干泪水继续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
学生的发言可谓精彩,“生病需要卧床时……双手起泡化脓水时……小木棚里寒气袭入时……当时社会对女性十分歧视……”。挖掘文章的留白处,带来了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二、情境创设处,喷薄人物的情感
要让学生产生自我表达的欲望,教师就要努力寻找、创造情场。特别对于人文性浓郁的文章,教师可在课堂情感的“井喷”处设计小练笔。学生有了表达的欲望,写起来自然得心应手。
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堂上,紧扣住动人心弦的语言文字,让学生的心灵与文字直接对话,在朗读中理解,在朗读中充分感悟,学生心中激荡起一朵朵爱的浪花。全文学习即将结束时,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练笔情境:“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这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最后,生命在人们的无私给予中复活了,生命之花在人们的爱和奉献中重新绽放了。小钱得救了,如果有朝一日,小钱和那位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呢?”
生1:谢谢您,是您把我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是您给了我第二次生命,使我的生命之花又一次绽放!
生2:朋友,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谢谢您的爱,感谢您那份千金难买的爱心,挽救了我脆弱的生命!
因为教师创设了“相遇”这个可贵的情境,给学生搭建了抒发情感的舞台,学生的情感在瞬间被极大地调动起来。文本中的语言在这个情境中被嫁接、被激活,学生在借鉴迁移中尝试有效的运用,学有所得。
三、个性化表达处,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
学生在阅读课文时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但不一定在课堂上表达出来。如果教师能给他们搭建一个平台,学生就能借助这个“舞台”,把自己独特的想法付诸文字。
如《去年的树》一课中,学生从小鸟四处打听的句子中感受到小鸟“讲信用、守诺言、重情谊”后,我不失时机地引出一个练笔,要求选择其中的一部分写下来:
“鸟儿穿越千山万水,历尽千辛万苦,等来的却是这样的结果。(出示课件:鸟儿对着灯火歌唱的画面并配以音乐)鸟儿失去了好朋友树,鸟儿永远失去了好朋友大树。”
学生独特的体验会聚成了一段段打动人心的文字。
生1:变成火苗的树听到了鸟儿悲伤的歌声,(伤心)地想:我多么希望回到从前,回到那些美好的日子里。鸟儿看到变成火苗的树在颤抖,(忧伤)地想:能看到你最后一眼,我已经心满意足了,让我们来世再做好朋友吧。
生2:变成火苗的树看到了鸟儿悲伤的眼神,(欣慰)地说:有你这样的好朋友,我死而无憾了。鸟儿(难过)地回答说:树朋友,虽然你化为了灰烬,但是你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我的心中!请你再听我唱一曲吧。
生3:变成火苗的树看到了鸟儿悲伤的眼神,(开心)地说:小鸟,别难过了!我燃烧了自己,却给人类带去了光明。鸟儿(欣慰)地回答说:我想人类一定会感谢你的。亲爱的树朋友,再见了。
在本节课中,学生对朋友真情的感悟,不是“空中楼阁”无法跨越,也不是“海市蜃楼”虚无缥缈,而是建立在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基础上的。因此,此处的想象练笔,人文性与工具性水乳交融,让学生用习得的语言来演绎已经丰满的内心世界,以此有效地构建朋友之间这份感天动地的真情。
四、只可意会处,升格语言表达
由于教材中的有些文本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很遥远,因此学生的思维会受到阻碍,学生的表达会受到限制,学生的情感会受到压抑。如果教师能调动学生所有的语言积累,让这些语言有“用武之地”,不仅能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而且能立体地诠释文本。
如《难忘的一课》中“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贯穿全篇,前后三次出现,既是本文的主线,又是全文的抒情脉络,一层进一层地叩击读者心扉。但这每一次里蕴含着人物怎样的爱国情感呢?学生由于缺乏这方面的阅历,一时难以走进课文、进入主题,进入深入体悟。
因此,我在教学时出示了一些爱国诗歌、名人名言等,旨在帮助学生诠释台湾人民对祖国的这份深厚而浓郁的爱,体会台湾与祖国之间永远也割舍不断的亲情。
在教学“校园里很静。我走近一间教室,站在窗外,见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正在教孩子们学习祖国的文字。他用粉笔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写着:‘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一段时,我启发学生思考:此时此刻年轻的台湾教师一定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他在想些什么呢?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文思泉涌。有学生这样写道:
生1:此时此刻年轻的台湾教师也许在想:百年的沧桑风与尘,妈妈的怀抱最温存。我真想满怀深情地仰天长鸣:“祖国,我终于回来了!”
生2:此时此刻年轻的台湾教师也许在想: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予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在那里我们不用像牲口一样活,像蝼蚁一样死……那里是——永恒的中国!
学生的情感被有效地激发,“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几个简单的文字背后蕴含着不简单的含义,强烈的爱国情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得到最真实、最恰当的诠释。
语文是灵动的诗篇,是真情的呼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让孩子同文本真真切切地畅谈,远离表面肤浅急躁的“繁荣”与“热闹”,寻觅一个最有效的结合点进行练笔,让“甜”言“蜜”语点缀美丽灵动的课堂,让语文课堂涌动着“勃勃生机”,处处“春意盎然”!
一、文本留白处,挺立人物的形象
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留白的地方,这种手法与绘画中的留白有异曲同工之妙。教师在教学时可巧妙利用课文中的这些留白,给学生营造一个想象和创造的空间,以实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如《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中写道:“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大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化验室只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玛里·居里终日连续几个小时不间断地用一根粗大的铁棒搅动着沸腾着的渣液,花费了三年零九个月,这是多么枯燥乏味啊!玛丽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她又是怎样克服的呢?在教学中我就布置学生发挥想象写一段话,有学生这样写道:
生1:尽管小木棚里酷暑难耐,额头上的汗珠像没关紧的水龙头似的不断地往下流,玛丽也顾不上擦一擦,依然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因为镭是她心中不灭的希望,永远的理想!
生2:尽管实验遭受了一次又次的失败,玛丽也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嘲笑、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可是她始终坚信风雨之后见彩虹。于是,擦干泪水继续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
学生的发言可谓精彩,“生病需要卧床时……双手起泡化脓水时……小木棚里寒气袭入时……当时社会对女性十分歧视……”。挖掘文章的留白处,带来了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二、情境创设处,喷薄人物的情感
要让学生产生自我表达的欲望,教师就要努力寻找、创造情场。特别对于人文性浓郁的文章,教师可在课堂情感的“井喷”处设计小练笔。学生有了表达的欲望,写起来自然得心应手。
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堂上,紧扣住动人心弦的语言文字,让学生的心灵与文字直接对话,在朗读中理解,在朗读中充分感悟,学生心中激荡起一朵朵爱的浪花。全文学习即将结束时,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练笔情境:“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这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最后,生命在人们的无私给予中复活了,生命之花在人们的爱和奉献中重新绽放了。小钱得救了,如果有朝一日,小钱和那位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呢?”
生1:谢谢您,是您把我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是您给了我第二次生命,使我的生命之花又一次绽放!
生2:朋友,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谢谢您的爱,感谢您那份千金难买的爱心,挽救了我脆弱的生命!
因为教师创设了“相遇”这个可贵的情境,给学生搭建了抒发情感的舞台,学生的情感在瞬间被极大地调动起来。文本中的语言在这个情境中被嫁接、被激活,学生在借鉴迁移中尝试有效的运用,学有所得。
三、个性化表达处,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
学生在阅读课文时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但不一定在课堂上表达出来。如果教师能给他们搭建一个平台,学生就能借助这个“舞台”,把自己独特的想法付诸文字。
如《去年的树》一课中,学生从小鸟四处打听的句子中感受到小鸟“讲信用、守诺言、重情谊”后,我不失时机地引出一个练笔,要求选择其中的一部分写下来:
“鸟儿穿越千山万水,历尽千辛万苦,等来的却是这样的结果。(出示课件:鸟儿对着灯火歌唱的画面并配以音乐)鸟儿失去了好朋友树,鸟儿永远失去了好朋友大树。”
学生独特的体验会聚成了一段段打动人心的文字。
生1:变成火苗的树听到了鸟儿悲伤的歌声,(伤心)地想:我多么希望回到从前,回到那些美好的日子里。鸟儿看到变成火苗的树在颤抖,(忧伤)地想:能看到你最后一眼,我已经心满意足了,让我们来世再做好朋友吧。
生2:变成火苗的树看到了鸟儿悲伤的眼神,(欣慰)地说:有你这样的好朋友,我死而无憾了。鸟儿(难过)地回答说:树朋友,虽然你化为了灰烬,但是你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我的心中!请你再听我唱一曲吧。
生3:变成火苗的树看到了鸟儿悲伤的眼神,(开心)地说:小鸟,别难过了!我燃烧了自己,却给人类带去了光明。鸟儿(欣慰)地回答说:我想人类一定会感谢你的。亲爱的树朋友,再见了。
在本节课中,学生对朋友真情的感悟,不是“空中楼阁”无法跨越,也不是“海市蜃楼”虚无缥缈,而是建立在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基础上的。因此,此处的想象练笔,人文性与工具性水乳交融,让学生用习得的语言来演绎已经丰满的内心世界,以此有效地构建朋友之间这份感天动地的真情。
四、只可意会处,升格语言表达
由于教材中的有些文本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很遥远,因此学生的思维会受到阻碍,学生的表达会受到限制,学生的情感会受到压抑。如果教师能调动学生所有的语言积累,让这些语言有“用武之地”,不仅能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而且能立体地诠释文本。
如《难忘的一课》中“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贯穿全篇,前后三次出现,既是本文的主线,又是全文的抒情脉络,一层进一层地叩击读者心扉。但这每一次里蕴含着人物怎样的爱国情感呢?学生由于缺乏这方面的阅历,一时难以走进课文、进入主题,进入深入体悟。
因此,我在教学时出示了一些爱国诗歌、名人名言等,旨在帮助学生诠释台湾人民对祖国的这份深厚而浓郁的爱,体会台湾与祖国之间永远也割舍不断的亲情。
在教学“校园里很静。我走近一间教室,站在窗外,见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正在教孩子们学习祖国的文字。他用粉笔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写着:‘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一段时,我启发学生思考:此时此刻年轻的台湾教师一定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他在想些什么呢?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文思泉涌。有学生这样写道:
生1:此时此刻年轻的台湾教师也许在想:百年的沧桑风与尘,妈妈的怀抱最温存。我真想满怀深情地仰天长鸣:“祖国,我终于回来了!”
生2:此时此刻年轻的台湾教师也许在想: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予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在那里我们不用像牲口一样活,像蝼蚁一样死……那里是——永恒的中国!
学生的情感被有效地激发,“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几个简单的文字背后蕴含着不简单的含义,强烈的爱国情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得到最真实、最恰当的诠释。
语文是灵动的诗篇,是真情的呼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让孩子同文本真真切切地畅谈,远离表面肤浅急躁的“繁荣”与“热闹”,寻觅一个最有效的结合点进行练笔,让“甜”言“蜜”语点缀美丽灵动的课堂,让语文课堂涌动着“勃勃生机”,处处“春意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