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利哥”为什么这样红?

来源 :阅读与鉴赏·文摘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vo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2月21日,天涯论坛出现了一个帖子,帖中有几张被称为“犀利哥”的乞丐的照片,因其放荡不羁、不伦不类的感觉以及那原始版的“混搭”潮流,立刻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并被网友们追捧。发帖人“街头湿人”在该帖子中表示道:哎,帖子写到这里,我不得不感慨,怎么会有如此逆天如此矛盾的存在体呢?此后,“犀利哥”迅速走红网络,有网友评价:“那忧郁的眼神,唏嘘的胡碴子,神乎其神的搭配,还有那杂乱的头发,都深深地迷住了我。”
  “犀利哥”的出现,纯属偶然。一位宁波网友在试用新买的相机时在宁波SONY门店偶然抓拍,并将照片作为测试照片上传至蜂鸟网,不想此人迅速走红,成为震惊海外的“乞丐王子”。这个平常无奇的街头乞丐,凭一身随意混搭的旧衣裳就一夜成名,可谓神奇。不仅有人到他经常出现的街道蹲点围观,还有高中生出钱要求与之合照,兴奋程度胜似粉丝。更有甚者,不少人开始模仿“犀利哥”的造型,并以炮制“犀利哥”写真而自鸣得意。
  这个说话含含糊糊、几乎丧失交往能力的“犀利哥”,从他的自身而言,他从来都没想过“红”,他只是偶然被猎奇的镜头拍到,竟就此名扬天下,成为所谓的“最牛乞丐”。那么,这样一个游离于正常生活底层的流浪者,为什么会一夜走红呢?英国《独立报》对“犀利哥”风靡中国网络的现象是这样报道的:
  他是一个英俊的中国流浪汉,他被称为中国最酷的男人,他的名字,我们不知道,只知道他的外号叫“犀利哥”,他是一个谜。
  照片中的他,面庞英俊,姿态有如模特,穿着打扮看似衣衫褴褛,其实品位不凡,在真皮夹克外套着一件大衣,搭配很是合理。他的眼睛正视着远方,被一个粉丝称为“拥有具有穿透力的深邃目光”,而他往前的步伐充满着自信。
  但是,这不是在T型台走秀,这的的确确是宁波市的一个无家可归者。现在,大量的网络追随者把他称为中国最酷的男人。
  当一位宁波市民将他的照片上传到网络上后,他英俊的外表和吉卜赛风格的穿着就为他赢得了大量的网络粉丝。中国的网民们称其为“乞丐王子”、“英俊的流浪汉”,当然,最流行的称呼是“犀利哥”。
  他身高约1.73米,年龄约35岁,手上总有一根香烟。神情颇有几分像金城武以及获得奥斯卡提名的日本演员渡边谦。不过,他最为奇特的地方是,在宁波,当地政府表达了对其救助的意愿后,他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也许,这种生活正是他所喜欢的。
  有心理专家说,“犀利哥”出名,不排除一部分人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猎奇心理,甚至也有一部分人是带着厌恶和攻击的情绪来炒作此事。鲁迅先生很早也说过,中国爱凑热闹,或许这样的民族特性,推动着我们追捧新奇事物,搞怪人物,低俗文化,等等。但是这种猎奇心态,其实助长了社会不良风气的存在,让兽兽门事件、凤姐传说等搞怪、低俗文化大肆传播,可以说为我们的社会创造了一个不好的氛围,特别是对青少年成长来说,更加不利。或许有的时候,我们会追究这些现象存在的原因,很迷惑,但是,实际上,你,我,他就是这个现象的推动者。
  “犀利哥”走红网络,我不敢说会不会绝后,但绝对是空前的。探其原因,网民有网民的动机,媒体有媒体的看法,专家有专家的解释,可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是,当我看了网友自编的网络歌曲《犀利哥之歌》(又名《潮人乞丐歌》)的歌词后,似乎从中悟出了点儿“子丑寅卯”来——
  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哥行走江湖太久,也就有了传说。哥不是有型,只是为了生活,哥从不寂寞,只因寂寞总是陪伴哥。哥红遍网络,可网络不属于哥,哥行走在人群,却像是走在沙漠,哥不求名利,只求下一顿午餐是什么。有人问,有手有脚,为何要这样的存活,因为过去太多,哥不想再去选择,没有选择的选择,这就是结果。哥回忆太多,只剩下饥饿,哥不是不懂感情,因为感情伤害太多。人生原本赤裸裸,这就是传说中的哥:一支烟,往事随风去,烦恼尽解脱。
  这样的普遍心态,是不是“犀利哥”走红的原因呢?有点微妙,也很令人无奈。好在“犀利哥”已经与他的亲人团聚了,10年的漂泊,他终于可以回家了。但愿他的这个“乞丐王子”形象,就像一股风,吹过去,不再回来。更不希望从国外媒体上再看到这句话:中国流浪者成“时尚风标”。
  (竹林风摘自
  《胡志平新浪博客》)
其他文献
现代社会中,有教养的人在事业、生活中表现出良好的个性,受到人们的欢迎,新西兰中文《先驱报》总结出了“有教养的人”具有的十大特征:  守时无论是开会、赴约,有教养的人从不迟到。他们懂得,即使是无意迟到,对其他准时到场的人来说,也是不尊重的表现。  谈吐有节注意从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谈话,总是先听完对方的发言,然后再去反驳或者补充对方的看法和意见。  态度和蔼在同别人谈话的时候,总是望着对方的眼睛,保持注
期刊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美誉,自古至今,各种礼制、官仪可谓泱泱。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个道理大家都懂。然而,世间经常会冒出一些类似“土特产”似的所谓“礼仪”,并且散发出一股怪怪的味道。  最近,听说某科研单位领导在会上郑重提议:今后,下属在单位如遇到高一级的领导,不仅要主动打招呼,而且微笑时务必露出两颗牙齿,见到高两级的领导露出四颗牙齿,见到院一级领导应露出八颗牙齿。这位领导还煞有介事地补充道:在条件
期刊
2009年11月20日,这一天对于风靡全美25年的电视节目“奥普拉脱口秀”,注定特别。演播现场,台下的观众早已就坐,翘首企盼主持人奥普拉的闪亮登场。然而谁也没想到,他们的偶像带来的竟然是“奥普拉脱口秀”将停播的开场白。  “我深爱这档节目,它就如我的生命一般。正因为我爱它,所以我知道在对的时间将它结束。”3分半钟的停播声明,奥普拉几度哽咽,并不断擦拭双颊的泪水,“是时候该说再见了。”  奥普拉相貌
期刊
谁是“开心农场”创办者?是三位“80后”年轻人,也是典型的“同学帮”:郜韶飞,华东理工大学信息学院毕业生,“开心农场”游戏主创者、上海五分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徐城,郜韶飞的大学同学,在华理就读两年后赴美留学,回国后与小郜一起创业;程延辉,小郜的高中同学。  凭借“开心农场”创造的神话,“五分钟公司”现已步入发展快车道。然而,创业过程中,这几位年轻人经历的磨难鲜为人知。  从赚“人力钱”开始  
期刊
茶商世家  生长在茶乡的陈日宝,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一个憨厚,纯朴的南方小伙子,很是亲切,所以朋友们都叫他小宝。  父亲一直经营着祖辈留下来的茶山,还是镇上小有名气的茶商。父亲是个忠义、诚意的人。生意越来越大,但天有不测风云,有一次拿了个特大的订单,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由于太过于相信朋友,结果栽了个大跟头。接下来就好像事先安排好的一样,不应发生的事接二连三地发生。结果年后,父亲的生
期刊
在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所谓“根”,笼统地说,是故乡;具体地说,则是户口、住房,以及赖以生存的工作和亲戚朋友构成的社会关系网。而人一旦离开生存多年的故乡,若非正常调动或升迁,确如一棵被连根拔起的树木,彻底脱离了使其赖以生存的土壤。我十多年前来北京,对此有深切的感受,可谓除了自己的知识与才能之外,于一夜之间,将所拥有的一切抛于千里之外——我成了一棵无根之树。当然,这是我自己的选择。在北京一无房子、二无户
期刊
同样一件事,为了同一个目的,甚至说出来的句子也一样长,但是不同人说,可以给人完全不一样的感觉。为什么?因为看事情的角度和心态。  举个例子,如果你煮了一碗汤,端上桌,你的另一半喝一口,叫起来:“好烫啊!”你会怎么说?你会说:“胡说!怎么可能烫?”搞不好还加一句:“瞧你这娇嫩的!”还是说:“真的啊!对不起!对不起!有没有把你烫到?”  告诉大家,我曾经拿这个题目做民意调查,发现确实如此。但如果是恋爱
期刊
单位组织联欢,最后一个互动节目——自己找自己,将联欢活动推向了高潮。  节目内容是这样的:单位里的一名漫画家,事先为每个同事都画了一幅漫画像,然后请大家从这堆漫像里对号入座,“自己找自己”。  一下子炸了锅。  拿起一张漫像,一看,乐了。尖尖的脑袋,硕大的耳朵,像个包打听一样。这不是老唐吗?单位里的大事小事,家长里短,都逃不过他那双招风耳。  又拿起一张漫像,喷饭。歪歪扭扭的脸盘上,一双眼睛如豆,
期刊
真诚坦白地直接赞美别人,固然能取得效果,但是背后赞美则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因为那样的赞美更真实,是真正发自内心的,聪明的女人总是善用这一技巧。如果我们当面说别人好话,说得不当可能会被认为我们在奉承他、讨好他;然而在背后说这些相同的好话时,被赞美者就容易接受我们的赞美之辞,也容易领情。在《红楼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本来宝玉就是一个追求自由,受不得半点约束的人,史湘云、薛宝钗却用心良苦地劝宝玉好好学习,
期刊
在官场职场,应注意上司姓氏与职务的语音搭配,如赶上姓傅、姓戴的一把手,您叫“傅厅长”、“戴局长”,对方肯定不高兴,因为外人一听,误以为他是副职或临时代办呢!那咋办呢?略去其姓氏。直称官衔“厅长”、“局长”则可。如某处长姓贾,最好不要随便张口就“贾处长”、“贾处”的,以直呼“处长”为宜,否则难避调侃之嫌。  近年,中国官场职场流行简称,按照一般原则,正职以姓氏加职务称谓的第一个字,如“赵厅”、“钱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