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的父亲是位老中医,如今他依然穿着那件平民百姓所熟悉的白大褂,坐在那间简陋的诊室里。每天从全国各地来他这里看病的人,几乎见面都问:“听说你是那英的父亲?”可接受了那红生的治疗返回家乡后,话头却变了:“知道不?那英是那红生的女儿!”
因为与刘欢、杨坤、庾澄庆一起成功操刀2012年最火的电视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时下,流行乐坛“一姐”那英又一次成了国人最瞩目的音乐潮人。很多人不了解的是,镜头前、舞台上光芒四射的“一姐”,背后的亲情故事同样光芒四射。她老爸那红生同样非常了不起,老人不仅是叶赫那拉氏的后裔,还是香港科学院医学博士,因攻克世界五大难症之一的白血病,获得过美国国际名医药双项金奖等多种殊荣,在国外医学界颇有名气。这父女俩背后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潜心医学,那父无暇照管那英
那英的父亲那红生,1939年出生在辽宁沈阳市。这位满族汉子精通医术,25岁就成了沈阳党工医院的主任医生。
东北姑娘的大脚板全国闻名。那英的那双脚在娘肚子里就曾大显神通,一天到晚不是蹬就是踹,踢蹬得那家所有人都以为又将有一个龙种诞生(那家是叶赫那拉氏的后裔),所以,那红生在那英没出世前就给她起好了名字,那家的英雄—那英!也许这名字起坏了。反正她调皮又淘气,比男孩子还难管。那英三岁的时候,由于母亲的身体状况不佳,父亲就把她送到乡下农村爷爷奶奶家,那英就更能折腾了。农村的生活状况差那英不适应,就哭闹。她自作聪明地想:用唾沫舔破窗户纸,再一叫唤,肯定就得把她送回沈阳。谁知闹腾几天,也没有送走她的意思,加上没多久,奶奶去世,父母来奔丧,把那英这茬事儿忘得一干二净。等父母走了,那英一个劲儿干号,也没人理她,因为爷爷、姑姑天天下地干农活儿,没谁顾得上她。
从上学起,那英这孩子就显露出了“英雄本色”——爱打架。打女孩子不过瘾就打男孩子,直打得人家男孩子哭鼻子抹泪找老师,老师吹胡子瞪眼我校长,校长拍桌子跺脚找那红生,那红生只好对着心爱的女儿把巴掌抡起来,打得野气十足的那莫不是往姥姥家里躲,就是往妈妈身后藏。
尽管,那英的打架战绩辉煌,但在考辽宁戏校、长春电影制片厂时,由于小时候跟男孩打架在鼻子旁边留下的小伤疤而未被录取,那英才多少有些懊悔。好在那英歌儿唱得不错,上音乐课模仿哑嗓的音乐老师,学得极像,为此竟歪打正着被推荐到少年宫合唱团,担任领唱,请注意:是男声领唱,因为,那英的嗓音实在不像铜铃女声。
也说不清是哪一年哪一次,当那红生又一次对那英抡起巴掌时,却突然发现孩子长大了,个头比姐姐还高,一双好看的大眼睛里显露出审视自己的目光。他的手不觉落了下来,自言自语地说:“这孩子咋一眨眼的工夫长这么大了呢?”
那红生其实是个不合格的爸爸。自从参加抢救一个白血病患者失败后,他就萌生了试制治疗白血病新药的想法。那氏三代医家,只有那红生一个人是大学培养出来的中医大夫。从毕业那天起,他就立志用自己学到的本领为老百姓解除病痛。所以,一个又一个活泼的生命在自己眼前痛苦地消失时,他对自己的无能为力感到羞惭,并且面对苍天,从心里喊出了“攻克白血病”的豪言。
这之后10多年时间,他没白没黑,有时间就往地下室里钻。家顾不上,孩子顾不上,甚至那英把成绩单上的20多分30多分统统改成八九十分拿给他看时,他也没瞧出破绽,大笔一挥,在成绩单上写了四个字:继续努力。
出乎意料,不争气的女儿成了明星
孩子在不经意中长大了,妻子在不经意中失望了。当妻子忍无可忍,满脸凄楚而又认真地提出离婚时,那红生吃惊了:“怎么会呢?”而此时的那英,在他这不合格的爸爸面前也觉得腰板硬直了许多,她代表姐姐向他质疑:“我和姐姐有想法,你这个爸爸是不是亲的不好说。”他听了,尴尬地一笑:“这扯哪儿去了。”好在此时经过700多次的试验,他的“消白丹”已经初见成效,才使他免除了被娘儿仨开除户籍的危险。
从地下室回到地上,那红生带着拼出来的一身病和一把黑不溜秋的药丸子开始了正常人的生活。也许是要弥补这些年的忽视,他郑重其事地为孩子们规划了前程。大女儿那辛和小女儿那英中学毕业以后,中医世家出身的那红生非常希望一双女儿能够学医,便给姐妹俩报名上医校,那辛那英前后桌,父亲躲在门外悄悄地看,只见前桌的那辛聚精会神地记笔记听老师讲课,后桌的那英不是左顾右盼,就是搞小动作。下了课,那英就跑到文化馆歌舞团唱歌演出。父亲知道以后气愤至极,正巧有一次下班回家,把正在家里偷着排练歌舞的那英和“疯疯癫癫,不务正业”的朋友们,堵个正着。父亲抡起拖鞋就朝那英打,直到把鞋底抽成两半,那英也没服软说学医。她录音机买来了,听歌;日语磁带弄来了,时间不长全变成了流行歌曲。
那红生气得七窍生烟,却也只能眼望星空喟然长叹。这时候的那英已经完全迷上了唱歌,那股劲儿虽然比不上那红生在地下室里苦钻苦研,却也颇有老爸风骨。连续几年,她白天唱,晚上唱,睡梦里也在唱。音乐学院招生,她乘兴而去,败兴而归;省市歌舞团招考,她两上两下,心里懊恼,嘴里却不服输。有人劝那红生:“你是大夫,认识人多,孩子有这个爰好,你帮着找找人。”那红生摇头。那英也不想这样做:“有本事就去闯,靠父母算什么能耐?”
1988年,那英的机会来了。全国人才之春“阳光杯”通俗歌曲大奖赛在北京举行,那英要去参赛,妈妈同意,姐姐同意,唯独那红生不同意,觉得全国的歌唱高手那么多,那英哪会轻易成功。后来经不住女儿的软磨硬泡,晚上,那红生对妻子说:“给她拿100块钱,看看天安门去吧。”
出乎父亲意料的是,女儿这次去北京不光是看风景那么简单,她竟然凭着自己的实力,在明星荟萃的首都舞台上脱颖而出,顺利地通过复赛、决赛,获得金奖第三名,并被著名作曲家谷建芬纳为门下弟子。
那英在决赛中唱的那首歌是《我找到自己》。从此,那英在全国声名渐起。1991年,首获全国十大最受欢迎歌手奖和全国影视十佳歌手奖;1992年,荣获全国“金穗杯”十佳青年歌手奖;1993年,再获全国十大最受欢迎歌手奖和全国影视十佳歌手奖。那英的名字随她那别具一格的歌声传遍了全国。 那英出名了,那家门上增添了新的光彩。走在街上,熟悉的人见了那红生,都要向他祝贺一番。有些颇有经商意识的人则对他说:“你女儿现在是大名人了,你看人家刘晓庆、潘虹,都利用自己的名气做些买卖,你干脆也自己干得了,开个‘那家诊所’,借那英的名声,准错不了。”那红生听了,只是一笑了之。各显身手,生活中父女情深
事隔多年后,那红生讲起这件事仍是感慨万分:“我和那英,相互间就像她唱的那两首歌一样,我对她是‘雾里看花’,她对我是‘白天不懂夜的黑’。”那红生其实是不舍他的“消白丹”。自从他捧着药勺子从地下室回到医院后,数年的临床实践使他如虎添翼,“消白丹”的研究渐入佳境。他所在的沈河区回民医院虽然是个区级小医院,却是他研制“消白丹”的温床和基地,去北京固然可以阖家团聚,生活安逸,但离开沈阳则意味着要丢掉自己半生心血的结晶,使“消白丹”的研究半途而废。
谁人不知儿女情暖,谁人不思天伦之乐?可谁人没有自己的追求,谁人会因一时的诱惑而放弃那近在咫尺的成功呢?从此,那英再也不提让父亲去北京的事,父女俩天各一方,各为自己的事业奔波着、忙碌着。
1996年,就在那英去大连以歌声为残疾人运动会表示祝福时,那红生在地球的另一边也大出风头。在美国第四届国际名医药大会上,他的“消白丹”和《消白丹治疗白血病的临床研究》论文双获金奖,是大会上唯一一个双项金奖获得者。
那红生载誉回到了沈阳,特意向仍在大连的那英通报了喜讯。此时的那英仍不敢相信老爸的黑药丸子真能够如此神通:“在美国?那么多专家?爸,你该不是吹牛吧?”那红生得意地一笑:“姑娘,回家看看老爸的金牌吧!”
2000年以后,获得香港科学院医学博士的那红生,在担任沈阳协会血液病中医院院长和沈阳那氏中医疑难病临床研究所所长后,通过长期研究,对治疗中风、脑血栓、脑出血等摸索出一套自己的“独门绝活”,又先后荣获世界名医成就奖、世界华人医学金奖等。
那红生几十年的心血终于得到了国内和国际医学界的认可,对妻子、对孩子、对自己的愧为人夫、愧为人父也算是有了个令人满意的交代。祝贺声中,仍有人像当初一样为他指点迷律:“你得了那么多的金奖,声名大振,让那英给你拿一笔钱,自己开家医院,凭你的‘消白丹’准能发大财。”那红生听了,只说了一句话:“要是为了钱,当初在地下室里,我一天也待不下去。”
那红生又穿上了那件平民百姓所熟悉的白大褂,又坐到了那间简陋的诊室里。每天从全国各地来他这里看病的人,几乎见面都问:“听说你是那英的父亲?”可接受了那红生的治疗返回家乡后,话头却变了:“知道不?那英是那红生的女儿!”
2012年9月,那红生准备在沈阳组建一处实验室,那英资助一笔钱帮父亲圆梦,并在父亲的影响下,那英不断地为白血病患儿捐款。不仅如此,她还数次陪父亲出席白血病公益慈善活动。那英与父亲这种特殊的父女情,令人动容!
彭立昭据《邮政时报》张德强/文 整理
因为与刘欢、杨坤、庾澄庆一起成功操刀2012年最火的电视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时下,流行乐坛“一姐”那英又一次成了国人最瞩目的音乐潮人。很多人不了解的是,镜头前、舞台上光芒四射的“一姐”,背后的亲情故事同样光芒四射。她老爸那红生同样非常了不起,老人不仅是叶赫那拉氏的后裔,还是香港科学院医学博士,因攻克世界五大难症之一的白血病,获得过美国国际名医药双项金奖等多种殊荣,在国外医学界颇有名气。这父女俩背后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潜心医学,那父无暇照管那英
那英的父亲那红生,1939年出生在辽宁沈阳市。这位满族汉子精通医术,25岁就成了沈阳党工医院的主任医生。
东北姑娘的大脚板全国闻名。那英的那双脚在娘肚子里就曾大显神通,一天到晚不是蹬就是踹,踢蹬得那家所有人都以为又将有一个龙种诞生(那家是叶赫那拉氏的后裔),所以,那红生在那英没出世前就给她起好了名字,那家的英雄—那英!也许这名字起坏了。反正她调皮又淘气,比男孩子还难管。那英三岁的时候,由于母亲的身体状况不佳,父亲就把她送到乡下农村爷爷奶奶家,那英就更能折腾了。农村的生活状况差那英不适应,就哭闹。她自作聪明地想:用唾沫舔破窗户纸,再一叫唤,肯定就得把她送回沈阳。谁知闹腾几天,也没有送走她的意思,加上没多久,奶奶去世,父母来奔丧,把那英这茬事儿忘得一干二净。等父母走了,那英一个劲儿干号,也没人理她,因为爷爷、姑姑天天下地干农活儿,没谁顾得上她。
从上学起,那英这孩子就显露出了“英雄本色”——爱打架。打女孩子不过瘾就打男孩子,直打得人家男孩子哭鼻子抹泪找老师,老师吹胡子瞪眼我校长,校长拍桌子跺脚找那红生,那红生只好对着心爱的女儿把巴掌抡起来,打得野气十足的那莫不是往姥姥家里躲,就是往妈妈身后藏。
尽管,那英的打架战绩辉煌,但在考辽宁戏校、长春电影制片厂时,由于小时候跟男孩打架在鼻子旁边留下的小伤疤而未被录取,那英才多少有些懊悔。好在那英歌儿唱得不错,上音乐课模仿哑嗓的音乐老师,学得极像,为此竟歪打正着被推荐到少年宫合唱团,担任领唱,请注意:是男声领唱,因为,那英的嗓音实在不像铜铃女声。
也说不清是哪一年哪一次,当那红生又一次对那英抡起巴掌时,却突然发现孩子长大了,个头比姐姐还高,一双好看的大眼睛里显露出审视自己的目光。他的手不觉落了下来,自言自语地说:“这孩子咋一眨眼的工夫长这么大了呢?”
那红生其实是个不合格的爸爸。自从参加抢救一个白血病患者失败后,他就萌生了试制治疗白血病新药的想法。那氏三代医家,只有那红生一个人是大学培养出来的中医大夫。从毕业那天起,他就立志用自己学到的本领为老百姓解除病痛。所以,一个又一个活泼的生命在自己眼前痛苦地消失时,他对自己的无能为力感到羞惭,并且面对苍天,从心里喊出了“攻克白血病”的豪言。
这之后10多年时间,他没白没黑,有时间就往地下室里钻。家顾不上,孩子顾不上,甚至那英把成绩单上的20多分30多分统统改成八九十分拿给他看时,他也没瞧出破绽,大笔一挥,在成绩单上写了四个字:继续努力。
出乎意料,不争气的女儿成了明星
孩子在不经意中长大了,妻子在不经意中失望了。当妻子忍无可忍,满脸凄楚而又认真地提出离婚时,那红生吃惊了:“怎么会呢?”而此时的那英,在他这不合格的爸爸面前也觉得腰板硬直了许多,她代表姐姐向他质疑:“我和姐姐有想法,你这个爸爸是不是亲的不好说。”他听了,尴尬地一笑:“这扯哪儿去了。”好在此时经过700多次的试验,他的“消白丹”已经初见成效,才使他免除了被娘儿仨开除户籍的危险。
从地下室回到地上,那红生带着拼出来的一身病和一把黑不溜秋的药丸子开始了正常人的生活。也许是要弥补这些年的忽视,他郑重其事地为孩子们规划了前程。大女儿那辛和小女儿那英中学毕业以后,中医世家出身的那红生非常希望一双女儿能够学医,便给姐妹俩报名上医校,那辛那英前后桌,父亲躲在门外悄悄地看,只见前桌的那辛聚精会神地记笔记听老师讲课,后桌的那英不是左顾右盼,就是搞小动作。下了课,那英就跑到文化馆歌舞团唱歌演出。父亲知道以后气愤至极,正巧有一次下班回家,把正在家里偷着排练歌舞的那英和“疯疯癫癫,不务正业”的朋友们,堵个正着。父亲抡起拖鞋就朝那英打,直到把鞋底抽成两半,那英也没服软说学医。她录音机买来了,听歌;日语磁带弄来了,时间不长全变成了流行歌曲。
那红生气得七窍生烟,却也只能眼望星空喟然长叹。这时候的那英已经完全迷上了唱歌,那股劲儿虽然比不上那红生在地下室里苦钻苦研,却也颇有老爸风骨。连续几年,她白天唱,晚上唱,睡梦里也在唱。音乐学院招生,她乘兴而去,败兴而归;省市歌舞团招考,她两上两下,心里懊恼,嘴里却不服输。有人劝那红生:“你是大夫,认识人多,孩子有这个爰好,你帮着找找人。”那红生摇头。那英也不想这样做:“有本事就去闯,靠父母算什么能耐?”
1988年,那英的机会来了。全国人才之春“阳光杯”通俗歌曲大奖赛在北京举行,那英要去参赛,妈妈同意,姐姐同意,唯独那红生不同意,觉得全国的歌唱高手那么多,那英哪会轻易成功。后来经不住女儿的软磨硬泡,晚上,那红生对妻子说:“给她拿100块钱,看看天安门去吧。”
出乎父亲意料的是,女儿这次去北京不光是看风景那么简单,她竟然凭着自己的实力,在明星荟萃的首都舞台上脱颖而出,顺利地通过复赛、决赛,获得金奖第三名,并被著名作曲家谷建芬纳为门下弟子。
那英在决赛中唱的那首歌是《我找到自己》。从此,那英在全国声名渐起。1991年,首获全国十大最受欢迎歌手奖和全国影视十佳歌手奖;1992年,荣获全国“金穗杯”十佳青年歌手奖;1993年,再获全国十大最受欢迎歌手奖和全国影视十佳歌手奖。那英的名字随她那别具一格的歌声传遍了全国。 那英出名了,那家门上增添了新的光彩。走在街上,熟悉的人见了那红生,都要向他祝贺一番。有些颇有经商意识的人则对他说:“你女儿现在是大名人了,你看人家刘晓庆、潘虹,都利用自己的名气做些买卖,你干脆也自己干得了,开个‘那家诊所’,借那英的名声,准错不了。”那红生听了,只是一笑了之。各显身手,生活中父女情深
事隔多年后,那红生讲起这件事仍是感慨万分:“我和那英,相互间就像她唱的那两首歌一样,我对她是‘雾里看花’,她对我是‘白天不懂夜的黑’。”那红生其实是不舍他的“消白丹”。自从他捧着药勺子从地下室回到医院后,数年的临床实践使他如虎添翼,“消白丹”的研究渐入佳境。他所在的沈河区回民医院虽然是个区级小医院,却是他研制“消白丹”的温床和基地,去北京固然可以阖家团聚,生活安逸,但离开沈阳则意味着要丢掉自己半生心血的结晶,使“消白丹”的研究半途而废。
谁人不知儿女情暖,谁人不思天伦之乐?可谁人没有自己的追求,谁人会因一时的诱惑而放弃那近在咫尺的成功呢?从此,那英再也不提让父亲去北京的事,父女俩天各一方,各为自己的事业奔波着、忙碌着。
1996年,就在那英去大连以歌声为残疾人运动会表示祝福时,那红生在地球的另一边也大出风头。在美国第四届国际名医药大会上,他的“消白丹”和《消白丹治疗白血病的临床研究》论文双获金奖,是大会上唯一一个双项金奖获得者。
那红生载誉回到了沈阳,特意向仍在大连的那英通报了喜讯。此时的那英仍不敢相信老爸的黑药丸子真能够如此神通:“在美国?那么多专家?爸,你该不是吹牛吧?”那红生得意地一笑:“姑娘,回家看看老爸的金牌吧!”
2000年以后,获得香港科学院医学博士的那红生,在担任沈阳协会血液病中医院院长和沈阳那氏中医疑难病临床研究所所长后,通过长期研究,对治疗中风、脑血栓、脑出血等摸索出一套自己的“独门绝活”,又先后荣获世界名医成就奖、世界华人医学金奖等。
那红生几十年的心血终于得到了国内和国际医学界的认可,对妻子、对孩子、对自己的愧为人夫、愧为人父也算是有了个令人满意的交代。祝贺声中,仍有人像当初一样为他指点迷律:“你得了那么多的金奖,声名大振,让那英给你拿一笔钱,自己开家医院,凭你的‘消白丹’准能发大财。”那红生听了,只说了一句话:“要是为了钱,当初在地下室里,我一天也待不下去。”
那红生又穿上了那件平民百姓所熟悉的白大褂,又坐到了那间简陋的诊室里。每天从全国各地来他这里看病的人,几乎见面都问:“听说你是那英的父亲?”可接受了那红生的治疗返回家乡后,话头却变了:“知道不?那英是那红生的女儿!”
2012年9月,那红生准备在沈阳组建一处实验室,那英资助一笔钱帮父亲圆梦,并在父亲的影响下,那英不断地为白血病患儿捐款。不仅如此,她还数次陪父亲出席白血病公益慈善活动。那英与父亲这种特殊的父女情,令人动容!
彭立昭据《邮政时报》张德强/文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