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程家桥街道围绕创建上海市垃圾分类示范街道的目标,在实践中,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从制定目标、落实保障、广泛宣传、优化设施等入手,立足实际,破解大型居住区垃圾分类、无物业小区垃圾分类、无箱房小区垃圾分类、涉外小区垃圾分类、商务楼宇垃圾分类、沿街商户垃圾分类收集等难题,形成了定时、定点、定类、定人、定制度的垃圾分类“五定工作法”。
[关键词]垃圾分类;社区治理
程家桥街道位于上海市长宁区西部,面积7.6平方公里,下辖8个居民区,共有居住小区42个,涉及售后公房小区、商品房小区、别墅小区、涉外商品房小区以及部队小区五种类型。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42家,7条商业道路,常住人口近3万人。
2018年以来,为贯彻落实《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部署要求,以及长宁区委、区政府“打造国际精品城区”总体目标,对标《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示范街道(镇、乡)考评办法》,程家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围绕创建上海市垃圾分类示范街道的目标,坚持边探索边实践,边试点边推广,积极推进整区域垃圾分类工作。
2017年10月,程家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在区绿化市容局的具体指导下,选择辖区内的上航新村居民区高登花园、上航新村两个小区在全区率先试点开展“两网协同”和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工作。
2018年,街道积极响应市、区提出的整区域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目标,在巩固上航新村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垃圾分类工作覆盖面,向三个“全覆盖”的整区域推进目标拓展。
截至2018年底,辖区内所有42个小区均已推行了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实现覆盖率100%,42个小区居民支持率均超过95%、投放准确率基本达到98%、破袋投放率达到95%,日均资源化利用率达到40%-60%;社区42家单位全部落实垃圾分类工作,分类实效良好;辖区内所有7条商业道路上的194家沿街商铺全部参与生活垃圾分类上门收集工作,分类准确率达到95%。街道成为全区第一个实现整区域垃圾分类全覆盖的街道、第一个实现居民区定时定点垃圾分类全覆盖的街道和第一个实现“两网协同”一体化全覆盖的街道。
为了更好地在全社区推进垃圾分类工作,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通过前期深入调研,制定了工作目标和核心目标,工作目标是垃圾分类整区域全覆盖,核心目标是在党建引领下,做到垃圾分起来、社区靓起来、治理强起来、生态美起来。围绕目标,制定相关工作举措,确定了“三步走”的工作路径。第一步探索试点。2017年10月18日,在上航新村居民区的高等花园和上航新村两个小区启动“两网协同”和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试点,开启探索社区垃圾分类工作第一步。第二步复制推广。认真总结试点小区的工作经验,在多个不同类型小区开展复制、推广,达到试点居民区全覆盖、不同小区类型全覆盖、售后公房“两网协同”一体化全覆盖。第三步整区域推进。围绕居住区垃圾分类全覆盖、社区单位垃圾分类全覆盖、沿街商铺生活垃圾分类上门收集全覆盖的目标,在全社区整领域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将创建上海市垃圾分类示范街道纳入年度重点工作。一是成立组织架构。成立“1+4+8”组织架构,“1”即由街道党工委书记和办事处主任担任双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4”即包括统筹指导、宣传培训、共建自治和支持保障的专项小组;“8”即由联络各个居民区的处级领导任组长、居民区书记任副组长的居民区专项工作小组。二是制定工作方案。制定示范街道创建工作方案和整区域推进工作方案,将垃圾分类工作纳入街道年度对居民区的考核指标体系,逐层分解落实工作任务,压实责任。三是形成工作格局。每周召开专题推进会,寻找问题、把握节点、协同推进,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工作格局,不断深化垃圾分类示范街道创建工作。四是强化经费保障。今年街道投入专项经费用于推动社区垃圾分类工作,主要用于垃圾箱房改建、志愿者奖励、宣传氛围营造和规范标志标牌等项目。
为做好垃圾分类工作,街道开展了垃圾分类的大调研,发现居民对生活垃圾分类存在“不了解、怕麻烦、没信心、忧混装”等情况,对此,街道多次召开专题调研会进行研究,以精准对接为目标,努力在让居民群众“听得懂、做得了、看得见”上下功夫。通过“党
员带动骨干,骨干带动楼组,楼组带动片区”,开展点、线、面立体式宣传,做好三个“发动”,即发动居民区的党员、居民骨干、楼组长力量,带动身边人参与试点工作;发动居委干部和党员志愿者挨家挨户上门,耐心细致地做通居民工作;发动少先队员和共青团员,小手牽大手做通家人工作。做到四个“统一”,即街道统一制作中英文宣传海报、版面和折页,在小区主要出入口、楼道口、垃圾厢房等醒目位置营造宣传氛围,宣传折页人手一份,做到垃圾分类工作宣传内容在社区内举头可观、驻足可见,居民对垃圾分类工作的知晓率达到100%。统一发放入户宣传告知书和家用干湿分类垃圾桶,消除居民群众的顾虑;统一组织开展垃圾分类知识培训,强化垃圾分类知识普及;统一制作发放上海第一套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明信片,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通过党建联盟的平台,联手中国邮政上海市长宁分公司,积极面向社区居民和社区单位开展整区域的垃圾分类宣传。
在改建厢房、优化设施、招募人员、规范管理上,街道牢牢把握各小区的共性,将上航新村在试点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做法在其他小区中进行推广。做到“5个规范”,即规范分类标识、规范分类容器、规范开放时间、规范清运公示和规范人性化设施。街道结合“两网协同”改造,进一步提升社区垃圾厢房硬件水平,确保每个垃圾厢房做到“美加净”,“美”化外观,“加”装水斗、雨棚、休息间等便民设施;保证厢房洁“净”。 街道还积极协调第三方公司,在部分小区厢房旁设置“绿色账户”自助兑换机,方便居民及时兑换积分。同时,街道也结合各小区自身个性,不搞上下一般粗,因地制宜调整工作方法,针对性制定工作方案,在不同小区发动社区居民、区域单位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厢房外观的美化调整,打造“一箱一特”。根据不同小区、单位的环境和人群结构特点,设计不同形式的垃圾箱房,将垃圾分类与小区特色相融合,打造与小区风格一致的箱房。比如,对售后公房小区,结合“两网协同”建设,对垃圾厢房实施改造,增设水斗、雨棚、照明和工作人员休息室等人性化服务设施;对商品房和部队小区,发动业委会和部队,自行改造垃圾厢房、增设监控设施,使之与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的要求相符合,确保每个箱房的四分类投放口和收集容器到位;在有条件的小区,引进智能垃圾箱房,提升分类实效性。
(1)分区治理,破解大型居住区垃圾分类难题
程家桥街道辖区内拥有机场新村、程桥二村两个大型居住区,小区户数均在1200户以上,存在人口密度大、垃圾厢房多、标准统一难等问题。为此,街道通过分区治理的方法,破解大型居住区的垃圾分类难题。一是划分区块分片包干。根据大型居住区体量大、厢房多的特点,按垃圾箱房的设置划分成若干片区,由居委干部、块长和楼组长包干负责开展工作。如虹桥机场新村居民区共有居民2451户,实有人口8029人,社区内有10个垃圾箱房。居委会按照箱房位置划分出10个管理片区,由3位居委干部按东、中、西3块分工,带领10位志愿者小组长实行责任包干,分区负责开展垃圾分类。二是以点带面示范引领。在各片区中选择1个作为试点,先行落实箱房改造、分类指导、积分服务、减量公示等垃圾分类举措,探索居民垃圾投放规律,进而落实统一的管理模式,形成示范效应,带动其他片区的垃圾分类工作。三是共建联建携手推进。大型居住区内或周边往往拥有农贸市场、学校、小商户等配套公共服务,部分存在垃圾厢房共用情况。为此,居民区党组织积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通过党建交叉任职、社校共建、商居共建等形式,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如机场新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与东航物业公司党总支书记交叉任职,程桥二村居民区与辖区内的程桥幼儿园共同开展“小手牵大手”街校联动等活动。
(2)明确主体,破解无物业小区垃圾分类难题
程家桥街道辖区内的4个部队小区由于部队转制、无业委会等历史问题,物业公司管理尚未到位,一定程度影响了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为此,街道通过搭设三个平台,在确保小区正常管理的前提下,逐步落实垃圾分类主体责任,推进小区垃圾分类工作。一是搭设双拥平台,军地共同推进。街道依托社区双拥平台,联手部队共同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如警备区第二干休所为部队自行管理,部队與街道共同开展宣传发动工作,共同出资改建箱房,成为全市第一个实行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的部队小区。二是搭设自治平台,党员示范带头。居民区党支部通过发动在群众中较有号召力的党员骨干带头成立小区议事机构,通过居民自治形式,以解决小区管理问题为切入口,适时推行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如虹桥边检家属楼小区为无物业管理小区,通过居民自筹资金,招募保安保洁,解决了小区管理缺失问题,并顺利启动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三是搭设交流平台,加强经验借鉴。街道发挥综合管理中心和街道物业事务指导站的专业优势,主动搭设交流平台,为部队在物业公司招投标工作、垃圾清运等方面,提供法规政策、操作细则等业务指导,帮助部队小区尽快落实物业管理,在此基础上加快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3)因地制宜,破解无箱房小区垃圾分类难题
辖区内共有10个小区因空间布局受限等问题,暂无垃圾箱房。为此,街道因地制宜,创新“三种箱房”设置模式,解决垃圾厢房硬件缺失问题。一是挖掘小区资源,搭建简易箱房。发动业委会、物业公司,在广泛征询居民意见基础上,结合无违创建、社区微更新,搭建简易箱房或设置分类垃圾收集点。如兰馨楼小区利用室外车棚改造机会,腾出空间设置了不锈钢简易垃圾箱房。二是引导协商共治,打造共享箱房。依托社区共建平台,街道牵头多个无箱房小区协商,在公共通道上设置共享箱房,在明确各自管理职责和使用权限基础上,实现多个小区合用箱房。如君悦花园、爱都公寓和文华别墅为三个相邻的小区,街道通过搭建平台共同协商,最终在君悦花园门外设置共享箱房,让三个小区共同管理、使用。三是开拓管理思路,探索智能箱房。如龙柏花苑南苑小区为别墅小区,小区没有垃圾箱房。在启动垃圾分类前物业公司每天将垃圾放在小区门前由环卫公司清运,对小区环境及周边环境造成很大影响。为此,街道联手区市容局,在小区门卫室旁设置智能化箱房,既创造了垃圾分类硬件条件,又改善了小区环境。
(4)互通共融,破解涉外小区垃圾分类难题
程家桥街道现有境外人士4000余人,来自38个国家和地区,分布于22家涉外高级公寓别墅。在涉外小区开展垃圾分类存在语言沟通难、注重隐私、上门联系难等问题。在开展调研时,外籍人士普遍对上海开展垃圾分类存在疑惑,一是认为不可能做;二是认为不可能做成功。经过研究,我们确定了“三步走”的工作方案,一是要让外国人打开“房门”,我们积极开展入户宣传,制作中英文对照的垃圾分类宣传手册,发放给每户“洋居民”,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垃圾分类活动,邀请外国居民参与。二是要让外国人打开“心门”,通过持之不懈的工作,让外国人从心里面认可。比如,社区中有一户西班牙居民,居委会干部一开始上门宣传时,他感到不可思议,认为中国人不可能做垃圾分类,所以拒绝参与垃圾分类。在居委会干部先后多次上门,经过三个月的不懈努力后,他有些被感动了,主动把居民区干部请进家门,说“中国人工作很认真,出乎我的意料,我就试一试”。随即接受了居民区送上的干、湿垃圾分类桶。随着垃圾分类的开展,他逐渐感受到了小区环境的变化,表示回国后要宣传中国的垃圾分类工作。诸如此类的事例还有很多,越来越多的外国居民参与了垃圾分类,有的还成为垃圾分类的“洋志愿者”。三是要让外国人带出“国门”,在社区推广垃圾分类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国家没有开展过垃圾分类工作,一些社区的外国友人看到了社区垃圾分类的益处,纷纷表示要将社区垃圾分类的好做法带回国,在自己的国家宣传推广垃圾分类。 (5)做到“五有”,破解商务楼宇垃圾分类难题
商务楼宇的特点是单位数量多、企业员工流动性大。比如,我们在推进虹桥商务大厦垃圾分类之初,物业感到会增加负担,企业感到这是居民区的事情,与我无关,推进遇到了阻碍。对此,我们立足“五有”,逐步跨越障碍,破解难题。一是有认识,街道进楼宇开展全覆盖宣传和动员,分批组织企业员工参与垃圾分类培训,确保楼内企业分类知识培训全覆盖。二是有压力,将开展垃圾分类纳入对商务楼宇有关服务考核中,并协助物业将垃圾分类纳入楼宇的管理中,让企业都来遵守。三是有示范,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动企业党员开展“午间一小时”值守活动。四是有实惠,主动为企业搭建再生资源,低价可回收物回收渠道等。五是有方法,积极探索“三长制”工作方式,即由物业经理担任“楼长”,物业公司管理层有关人士担任楼层“层长”,每个驻楼企业设置一位“桶长”,共同推进楼宇垃圾分类工作。通过一段时间的落实,物业和企业都得益了,物业减少了保洁的成本,企业办公的环境也好了。
(6)疏堵结合,破解沿街商户垃圾分类收集难题
辖区内有7条主要商业道路,共194家沿街商户,由于人员流动快、经营业态多,垃圾混装、乱扔现象时有发生。一开始,我们主要采用“堵”的方式,增加执法人员,不让商户随意扔垃圾,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偷倒乱扔时有发生。经过研究,我们采取“疏堵结合”的方式,既有执法的“硬手段”,更有疏导的“软方式”。一是让路长跑起来。在社区7条主要商业道路上路,派出7位街道处级领导作为路长,落实日常垃圾分类的管理。二是让红旗飘起来。在原有商户门责制的基础上,将垃圾分类纳入门责管理,采用流动红旗的方式,奖优罚劣。三是让歌声响起来。主动协调保洁公司,采用上门收集的方式,每天三次上门收集,播放环卫之歌
《美丽的心灵》。目前,商户一听到歌声就会出来分类投放垃圾,形成了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经过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商铺的垃圾减量率已达到40%,真正达到了让“道路美起来”的目标。
街道在推进垃圾分类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将垃圾分类工作融入社区治理中,贯穿到社区共治和居民自治中,依托“两个平台”,形成“五定”工作法,着力推进整区域的垃圾分类工作。
依托区域化党建,打造全社区共同参与的垃圾分类共治平台。一是依托程家桥街道航空行业党建联盟的平台,将垃圾分类工作列为联盟党建重要项目,向全体联盟成员单位发出垃圾分类的倡议,形成良好的宣传氛围和工作合力。二是街道党工委主动走访社区单位,争取支持,达成共识,形成社区-企业联动共建,推动社区的垃圾分类工作。三是积极开展社区单位职工垃圾分类专题培训,提升职工参与垃圾分类的认识度和支持度。四是以党建“交叉任职”为抓手,在居民区党组织负责人与社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间开展“交叉任职”,坚持互访制和议事制,共同推动解决垃圾分类工作中的难点和堵点。五是积极发挥在职党员作用,组织在职党员担任垃圾分类志愿者,参与社区垃圾分类工作。街道党工委及时将在职党员参与垃圾分类情况反馈给在职党员所在单位党组织。六是发挥“两代表一委员”作用,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的监督检查,进一步推动社区垃圾分类工作。
依托社区“四位一体”,打造居民自主自发的垃圾分类自治平台。一是以居民区党组织为核心,组建“暖心之家”党员志愿者工作室、居民“智囊團”“绿马甲”志愿者队伍等,把社区居民全方位动员起来,投入到垃圾分类工作中。二是将垃圾分类相关要求纳入楼组公约和居民公约,挨家挨户签订居民承诺书并公示,设立自治评议台和垃圾减量公示栏,表彰垃圾分类先进个人,曝光乱扔垃圾的不文明行为,让居民直观感受和监督垃圾分类的进度和成效。三是结合文明小区创建、物业一体化激励、业委会星级评定等手段,激发物业公司、业委会的主观能动性,共同参与垃圾分类工作,破解垃圾分类难题。四是发挥以居民区党组织为核心的区域共建平台,针对辖区内租户较多的问题,动员小区物业、房屋协管和周边房产中介等共同做好承租户的宣传解释工作。
通过积极探索,程家桥街道在垃圾分类工作上逐步形成了党建引领下的社区生活垃圾分类“五定”工作法。一是定时。根据不同居民区的实际情况,结合居民群众的生活习惯,根据售后公房、商品房、别墅、部队小区等多种类型小区特点,因地制宜,确定每个小区垃圾厢房的开放时间段,方便居民定时投放。同时,街道还与区市容局等相关部门沟通协调,确定每天的垃圾分类运输时间,做到科学合理、有序运输。二是定点。指定专门的垃圾厢房作为垃圾投放地点。制定统一标准,以“美加净”为目标,创新“一箱一特”改建社区垃圾厢房,提升垃圾厢房硬件水平,成为垃圾分类定点投放处。三是定类。严格按照上海市标准,将生活垃圾进行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的“四分类”,在垃圾厢房内张贴醒目标志,指导居民准确投放。根据每天实际垃圾产量配置分类垃圾桶,方便居民分类投放。同时,联系专业作业车辆按时分类运输处置生活垃圾。四是定人。招募“两网协同”工作者和社区垃圾分类志愿者。通过新锦华公司招募和培训“两网协同”人员,确保“两网协同”工作顺利实施,在箱房公示箱房管理人员信息,方便群众共同监督。同步根据小区垃圾厢房数和开放时间,招募组建以社区党员、在职党员、楼组长为骨干的志愿者队伍,通过统一培训后,上岗指导居民参与分类。五是定制度。制定落实工作例会制度、招募培训制度、台账登记制度、数据分析制度、减量公示制度、固守巡查制度、监督检查制度、考核激励制度等8项工作制度。
(责任编辑 周 巍)
[关键词]垃圾分类;社区治理
程家桥街道位于上海市长宁区西部,面积7.6平方公里,下辖8个居民区,共有居住小区42个,涉及售后公房小区、商品房小区、别墅小区、涉外商品房小区以及部队小区五种类型。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42家,7条商业道路,常住人口近3万人。
2018年以来,为贯彻落实《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部署要求,以及长宁区委、区政府“打造国际精品城区”总体目标,对标《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示范街道(镇、乡)考评办法》,程家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围绕创建上海市垃圾分类示范街道的目标,坚持边探索边实践,边试点边推广,积极推进整区域垃圾分类工作。
一、基本情况
2017年10月,程家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在区绿化市容局的具体指导下,选择辖区内的上航新村居民区高登花园、上航新村两个小区在全区率先试点开展“两网协同”和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工作。
2018年,街道积极响应市、区提出的整区域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目标,在巩固上航新村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垃圾分类工作覆盖面,向三个“全覆盖”的整区域推进目标拓展。
截至2018年底,辖区内所有42个小区均已推行了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实现覆盖率100%,42个小区居民支持率均超过95%、投放准确率基本达到98%、破袋投放率达到95%,日均资源化利用率达到40%-60%;社区42家单位全部落实垃圾分类工作,分类实效良好;辖区内所有7条商业道路上的194家沿街商铺全部参与生活垃圾分类上门收集工作,分类准确率达到95%。街道成为全区第一个实现整区域垃圾分类全覆盖的街道、第一个实现居民区定时定点垃圾分类全覆盖的街道和第一个实现“两网协同”一体化全覆盖的街道。
二、主要做法
1.制定目标,分步推进
为了更好地在全社区推进垃圾分类工作,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通过前期深入调研,制定了工作目标和核心目标,工作目标是垃圾分类整区域全覆盖,核心目标是在党建引领下,做到垃圾分起来、社区靓起来、治理强起来、生态美起来。围绕目标,制定相关工作举措,确定了“三步走”的工作路径。第一步探索试点。2017年10月18日,在上航新村居民区的高等花园和上航新村两个小区启动“两网协同”和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试点,开启探索社区垃圾分类工作第一步。第二步复制推广。认真总结试点小区的工作经验,在多个不同类型小区开展复制、推广,达到试点居民区全覆盖、不同小区类型全覆盖、售后公房“两网协同”一体化全覆盖。第三步整区域推进。围绕居住区垃圾分类全覆盖、社区单位垃圾分类全覆盖、沿街商铺生活垃圾分类上门收集全覆盖的目标,在全社区整领域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2.建立组织,落实保障
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将创建上海市垃圾分类示范街道纳入年度重点工作。一是成立组织架构。成立“1+4+8”组织架构,“1”即由街道党工委书记和办事处主任担任双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4”即包括统筹指导、宣传培训、共建自治和支持保障的专项小组;“8”即由联络各个居民区的处级领导任组长、居民区书记任副组长的居民区专项工作小组。二是制定工作方案。制定示范街道创建工作方案和整区域推进工作方案,将垃圾分类工作纳入街道年度对居民区的考核指标体系,逐层分解落实工作任务,压实责任。三是形成工作格局。每周召开专题推进会,寻找问题、把握节点、协同推进,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工作格局,不断深化垃圾分类示范街道创建工作。四是强化经费保障。今年街道投入专项经费用于推动社区垃圾分类工作,主要用于垃圾箱房改建、志愿者奖励、宣传氛围营造和规范标志标牌等项目。
3.广泛宣传,形成氛围
为做好垃圾分类工作,街道开展了垃圾分类的大调研,发现居民对生活垃圾分类存在“不了解、怕麻烦、没信心、忧混装”等情况,对此,街道多次召开专题调研会进行研究,以精准对接为目标,努力在让居民群众“听得懂、做得了、看得见”上下功夫。通过“党
员带动骨干,骨干带动楼组,楼组带动片区”,开展点、线、面立体式宣传,做好三个“发动”,即发动居民区的党员、居民骨干、楼组长力量,带动身边人参与试点工作;发动居委干部和党员志愿者挨家挨户上门,耐心细致地做通居民工作;发动少先队员和共青团员,小手牽大手做通家人工作。做到四个“统一”,即街道统一制作中英文宣传海报、版面和折页,在小区主要出入口、楼道口、垃圾厢房等醒目位置营造宣传氛围,宣传折页人手一份,做到垃圾分类工作宣传内容在社区内举头可观、驻足可见,居民对垃圾分类工作的知晓率达到100%。统一发放入户宣传告知书和家用干湿分类垃圾桶,消除居民群众的顾虑;统一组织开展垃圾分类知识培训,强化垃圾分类知识普及;统一制作发放上海第一套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明信片,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通过党建联盟的平台,联手中国邮政上海市长宁分公司,积极面向社区居民和社区单位开展整区域的垃圾分类宣传。
4.优化设施,规范管理
在改建厢房、优化设施、招募人员、规范管理上,街道牢牢把握各小区的共性,将上航新村在试点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做法在其他小区中进行推广。做到“5个规范”,即规范分类标识、规范分类容器、规范开放时间、规范清运公示和规范人性化设施。街道结合“两网协同”改造,进一步提升社区垃圾厢房硬件水平,确保每个垃圾厢房做到“美加净”,“美”化外观,“加”装水斗、雨棚、休息间等便民设施;保证厢房洁“净”。 街道还积极协调第三方公司,在部分小区厢房旁设置“绿色账户”自助兑换机,方便居民及时兑换积分。同时,街道也结合各小区自身个性,不搞上下一般粗,因地制宜调整工作方法,针对性制定工作方案,在不同小区发动社区居民、区域单位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厢房外观的美化调整,打造“一箱一特”。根据不同小区、单位的环境和人群结构特点,设计不同形式的垃圾箱房,将垃圾分类与小区特色相融合,打造与小区风格一致的箱房。比如,对售后公房小区,结合“两网协同”建设,对垃圾厢房实施改造,增设水斗、雨棚、照明和工作人员休息室等人性化服务设施;对商品房和部队小区,发动业委会和部队,自行改造垃圾厢房、增设监控设施,使之与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的要求相符合,确保每个箱房的四分类投放口和收集容器到位;在有条件的小区,引进智能垃圾箱房,提升分类实效性。
5.立足实际,破解难题
(1)分区治理,破解大型居住区垃圾分类难题
程家桥街道辖区内拥有机场新村、程桥二村两个大型居住区,小区户数均在1200户以上,存在人口密度大、垃圾厢房多、标准统一难等问题。为此,街道通过分区治理的方法,破解大型居住区的垃圾分类难题。一是划分区块分片包干。根据大型居住区体量大、厢房多的特点,按垃圾箱房的设置划分成若干片区,由居委干部、块长和楼组长包干负责开展工作。如虹桥机场新村居民区共有居民2451户,实有人口8029人,社区内有10个垃圾箱房。居委会按照箱房位置划分出10个管理片区,由3位居委干部按东、中、西3块分工,带领10位志愿者小组长实行责任包干,分区负责开展垃圾分类。二是以点带面示范引领。在各片区中选择1个作为试点,先行落实箱房改造、分类指导、积分服务、减量公示等垃圾分类举措,探索居民垃圾投放规律,进而落实统一的管理模式,形成示范效应,带动其他片区的垃圾分类工作。三是共建联建携手推进。大型居住区内或周边往往拥有农贸市场、学校、小商户等配套公共服务,部分存在垃圾厢房共用情况。为此,居民区党组织积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通过党建交叉任职、社校共建、商居共建等形式,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如机场新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与东航物业公司党总支书记交叉任职,程桥二村居民区与辖区内的程桥幼儿园共同开展“小手牵大手”街校联动等活动。
(2)明确主体,破解无物业小区垃圾分类难题
程家桥街道辖区内的4个部队小区由于部队转制、无业委会等历史问题,物业公司管理尚未到位,一定程度影响了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为此,街道通过搭设三个平台,在确保小区正常管理的前提下,逐步落实垃圾分类主体责任,推进小区垃圾分类工作。一是搭设双拥平台,军地共同推进。街道依托社区双拥平台,联手部队共同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如警备区第二干休所为部队自行管理,部队與街道共同开展宣传发动工作,共同出资改建箱房,成为全市第一个实行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的部队小区。二是搭设自治平台,党员示范带头。居民区党支部通过发动在群众中较有号召力的党员骨干带头成立小区议事机构,通过居民自治形式,以解决小区管理问题为切入口,适时推行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如虹桥边检家属楼小区为无物业管理小区,通过居民自筹资金,招募保安保洁,解决了小区管理缺失问题,并顺利启动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三是搭设交流平台,加强经验借鉴。街道发挥综合管理中心和街道物业事务指导站的专业优势,主动搭设交流平台,为部队在物业公司招投标工作、垃圾清运等方面,提供法规政策、操作细则等业务指导,帮助部队小区尽快落实物业管理,在此基础上加快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3)因地制宜,破解无箱房小区垃圾分类难题
辖区内共有10个小区因空间布局受限等问题,暂无垃圾箱房。为此,街道因地制宜,创新“三种箱房”设置模式,解决垃圾厢房硬件缺失问题。一是挖掘小区资源,搭建简易箱房。发动业委会、物业公司,在广泛征询居民意见基础上,结合无违创建、社区微更新,搭建简易箱房或设置分类垃圾收集点。如兰馨楼小区利用室外车棚改造机会,腾出空间设置了不锈钢简易垃圾箱房。二是引导协商共治,打造共享箱房。依托社区共建平台,街道牵头多个无箱房小区协商,在公共通道上设置共享箱房,在明确各自管理职责和使用权限基础上,实现多个小区合用箱房。如君悦花园、爱都公寓和文华别墅为三个相邻的小区,街道通过搭建平台共同协商,最终在君悦花园门外设置共享箱房,让三个小区共同管理、使用。三是开拓管理思路,探索智能箱房。如龙柏花苑南苑小区为别墅小区,小区没有垃圾箱房。在启动垃圾分类前物业公司每天将垃圾放在小区门前由环卫公司清运,对小区环境及周边环境造成很大影响。为此,街道联手区市容局,在小区门卫室旁设置智能化箱房,既创造了垃圾分类硬件条件,又改善了小区环境。
(4)互通共融,破解涉外小区垃圾分类难题
程家桥街道现有境外人士4000余人,来自38个国家和地区,分布于22家涉外高级公寓别墅。在涉外小区开展垃圾分类存在语言沟通难、注重隐私、上门联系难等问题。在开展调研时,外籍人士普遍对上海开展垃圾分类存在疑惑,一是认为不可能做;二是认为不可能做成功。经过研究,我们确定了“三步走”的工作方案,一是要让外国人打开“房门”,我们积极开展入户宣传,制作中英文对照的垃圾分类宣传手册,发放给每户“洋居民”,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垃圾分类活动,邀请外国居民参与。二是要让外国人打开“心门”,通过持之不懈的工作,让外国人从心里面认可。比如,社区中有一户西班牙居民,居委会干部一开始上门宣传时,他感到不可思议,认为中国人不可能做垃圾分类,所以拒绝参与垃圾分类。在居委会干部先后多次上门,经过三个月的不懈努力后,他有些被感动了,主动把居民区干部请进家门,说“中国人工作很认真,出乎我的意料,我就试一试”。随即接受了居民区送上的干、湿垃圾分类桶。随着垃圾分类的开展,他逐渐感受到了小区环境的变化,表示回国后要宣传中国的垃圾分类工作。诸如此类的事例还有很多,越来越多的外国居民参与了垃圾分类,有的还成为垃圾分类的“洋志愿者”。三是要让外国人带出“国门”,在社区推广垃圾分类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国家没有开展过垃圾分类工作,一些社区的外国友人看到了社区垃圾分类的益处,纷纷表示要将社区垃圾分类的好做法带回国,在自己的国家宣传推广垃圾分类。 (5)做到“五有”,破解商务楼宇垃圾分类难题
商务楼宇的特点是单位数量多、企业员工流动性大。比如,我们在推进虹桥商务大厦垃圾分类之初,物业感到会增加负担,企业感到这是居民区的事情,与我无关,推进遇到了阻碍。对此,我们立足“五有”,逐步跨越障碍,破解难题。一是有认识,街道进楼宇开展全覆盖宣传和动员,分批组织企业员工参与垃圾分类培训,确保楼内企业分类知识培训全覆盖。二是有压力,将开展垃圾分类纳入对商务楼宇有关服务考核中,并协助物业将垃圾分类纳入楼宇的管理中,让企业都来遵守。三是有示范,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动企业党员开展“午间一小时”值守活动。四是有实惠,主动为企业搭建再生资源,低价可回收物回收渠道等。五是有方法,积极探索“三长制”工作方式,即由物业经理担任“楼长”,物业公司管理层有关人士担任楼层“层长”,每个驻楼企业设置一位“桶长”,共同推进楼宇垃圾分类工作。通过一段时间的落实,物业和企业都得益了,物业减少了保洁的成本,企业办公的环境也好了。
(6)疏堵结合,破解沿街商户垃圾分类收集难题
辖区内有7条主要商业道路,共194家沿街商户,由于人员流动快、经营业态多,垃圾混装、乱扔现象时有发生。一开始,我们主要采用“堵”的方式,增加执法人员,不让商户随意扔垃圾,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偷倒乱扔时有发生。经过研究,我们采取“疏堵结合”的方式,既有执法的“硬手段”,更有疏导的“软方式”。一是让路长跑起来。在社区7条主要商业道路上路,派出7位街道处级领导作为路长,落实日常垃圾分类的管理。二是让红旗飘起来。在原有商户门责制的基础上,将垃圾分类纳入门责管理,采用流动红旗的方式,奖优罚劣。三是让歌声响起来。主动协调保洁公司,采用上门收集的方式,每天三次上门收集,播放环卫之歌
《美丽的心灵》。目前,商户一听到歌声就会出来分类投放垃圾,形成了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经过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商铺的垃圾减量率已达到40%,真正达到了让“道路美起来”的目标。
三、主要经验
街道在推进垃圾分类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将垃圾分类工作融入社区治理中,贯穿到社区共治和居民自治中,依托“两个平台”,形成“五定”工作法,着力推进整区域的垃圾分类工作。
依托区域化党建,打造全社区共同参与的垃圾分类共治平台。一是依托程家桥街道航空行业党建联盟的平台,将垃圾分类工作列为联盟党建重要项目,向全体联盟成员单位发出垃圾分类的倡议,形成良好的宣传氛围和工作合力。二是街道党工委主动走访社区单位,争取支持,达成共识,形成社区-企业联动共建,推动社区的垃圾分类工作。三是积极开展社区单位职工垃圾分类专题培训,提升职工参与垃圾分类的认识度和支持度。四是以党建“交叉任职”为抓手,在居民区党组织负责人与社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间开展“交叉任职”,坚持互访制和议事制,共同推动解决垃圾分类工作中的难点和堵点。五是积极发挥在职党员作用,组织在职党员担任垃圾分类志愿者,参与社区垃圾分类工作。街道党工委及时将在职党员参与垃圾分类情况反馈给在职党员所在单位党组织。六是发挥“两代表一委员”作用,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的监督检查,进一步推动社区垃圾分类工作。
依托社区“四位一体”,打造居民自主自发的垃圾分类自治平台。一是以居民区党组织为核心,组建“暖心之家”党员志愿者工作室、居民“智囊團”“绿马甲”志愿者队伍等,把社区居民全方位动员起来,投入到垃圾分类工作中。二是将垃圾分类相关要求纳入楼组公约和居民公约,挨家挨户签订居民承诺书并公示,设立自治评议台和垃圾减量公示栏,表彰垃圾分类先进个人,曝光乱扔垃圾的不文明行为,让居民直观感受和监督垃圾分类的进度和成效。三是结合文明小区创建、物业一体化激励、业委会星级评定等手段,激发物业公司、业委会的主观能动性,共同参与垃圾分类工作,破解垃圾分类难题。四是发挥以居民区党组织为核心的区域共建平台,针对辖区内租户较多的问题,动员小区物业、房屋协管和周边房产中介等共同做好承租户的宣传解释工作。
通过积极探索,程家桥街道在垃圾分类工作上逐步形成了党建引领下的社区生活垃圾分类“五定”工作法。一是定时。根据不同居民区的实际情况,结合居民群众的生活习惯,根据售后公房、商品房、别墅、部队小区等多种类型小区特点,因地制宜,确定每个小区垃圾厢房的开放时间段,方便居民定时投放。同时,街道还与区市容局等相关部门沟通协调,确定每天的垃圾分类运输时间,做到科学合理、有序运输。二是定点。指定专门的垃圾厢房作为垃圾投放地点。制定统一标准,以“美加净”为目标,创新“一箱一特”改建社区垃圾厢房,提升垃圾厢房硬件水平,成为垃圾分类定点投放处。三是定类。严格按照上海市标准,将生活垃圾进行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的“四分类”,在垃圾厢房内张贴醒目标志,指导居民准确投放。根据每天实际垃圾产量配置分类垃圾桶,方便居民分类投放。同时,联系专业作业车辆按时分类运输处置生活垃圾。四是定人。招募“两网协同”工作者和社区垃圾分类志愿者。通过新锦华公司招募和培训“两网协同”人员,确保“两网协同”工作顺利实施,在箱房公示箱房管理人员信息,方便群众共同监督。同步根据小区垃圾厢房数和开放时间,招募组建以社区党员、在职党员、楼组长为骨干的志愿者队伍,通过统一培训后,上岗指导居民参与分类。五是定制度。制定落实工作例会制度、招募培训制度、台账登记制度、数据分析制度、减量公示制度、固守巡查制度、监督检查制度、考核激励制度等8项工作制度。
(责任编辑 周 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