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成为与信息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信息素养教育。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有利开展有其发展存在的独特魅力。信息技术课引入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在应用中去学习知识,让他们认识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确实有用。比如在学习数据库之前,对学生提出一个总的目标要求,即通过学习,编写一个处理学习成绩的小软件,该软件能在输人各科成绩的基础上,自动算出总分,并能按各科成绩及总分进行各种统计。有了这样一个明确的目标,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必然围绕这一目标有目的地学习,不会出现为了学习而学习的情况。
【关键词】领悟 信息技术 教育魅力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学科,信息技术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作为这门课的教学也应在不断实践中总结经验,寻找规律,探索信息技术教育生存和发展的更大空间。我们信息技术教学更要把信息技术的魅力充分展现,把让学生领略信息技术给课堂带来的无限生机。
一、以人文素养培育为前提
首先,我们要强调一点,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提倡人文素养,绝不是以抛弃或削弱基本技能训练为前提的。二者之间其实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文、社会科学提供了越来越多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如: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战略、目标、规划等的确立和实施,也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的指导和帮助。
而在新型的信息技术教育课堂中,将信息技术教育归为技术课程领域,就是想说明该课程中技术的重要性,我们不应该为讲技术而技术、为讲操作而操作,将技术的讲授置于一个充满人文色彩的大环境中去进行。
如在新型的信息技术课中加入了除帮助学生获取正确、有益的知识,还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知识,创作有人文精神内涵的作品,让学生在创作中提高人文素养。拿针对中学生上网“成瘾”这个问题为例,有些老师在“信息的集成与交流”中,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制作多媒体幻灯片、制作专题网站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对如何看待“中学生上网”这个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学生既掌握了多种信息技术技能的使用,又对如何科学安全的上网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二、改革信息课堂,突出魅力本色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课程目标体系力求有新意。新课程标准中专门列出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并将其分解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同时还在各模块内容标准中进行了具体表述。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体系强调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可操作性。然而,“过程与方法”本身,并不能成为学生发展的目标,最多只能是学习的途径、内容或要求。
2.课程内容有较大的拓展和深化,体现了社会需求的变化与信息技术的新发展。通过与原课程纲要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内容进行了如下调整:
拓展与深化部分:“信息技术基础”、“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等五个模块。
压缩与淘汰部分:原课程纲要中的“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操作系统简介”、“计算机硬件结构与软件系统”等3个“零起点”模块在新课程标准中不再单独列出,各学校可根据实际需要将其内容适当补入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之中。
3.努力将教学起点从“零起点”改为“非零起点”。如,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发展趋向与学校的教学条件差异,实行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结合的弹性教学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自我设计,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关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非零起点”与“非同一终点”的教学要求。
4.在课程地位方面、内容表述方面、课程实施方面、课程评价方面、教科书编写方面都给了明确的要求和认识。如将信息技术作为八大学习领域之一的技术领域中的一个科目,使信息技术与语文、数学等科目并列;明确提出了学习应达到的程度(标准),以及例子、建议等;强调渗透学生自主学习、勤于动手、主动探究的思想,强调为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提供直接指导等等。
三、课程设计思想指导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更具实践魅力意义
1.从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可以看出,现阶段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要求,是把计算机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较强的信息意识和良好的信息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学习以学生上机操作为主,老师讲解为辅,可以说绝大部分内容适合自学。比如数据库系统初步这一部分,教材对每一条命令的使用格式、功能以及注意事项都作了详细的介绍,配的实例也写得很详尽,学生上机只要按书上的步骤一步一步地去操作,去领会,就会形成自己的认识,并进而将这种认识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而这些内容如果直接由老师来讲,可能就显得枯燥、乏味,效果不好。
2.引导学生自学,获取最佳自学效果
信息技术课引入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在应用中去学习知识,让他们认识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确实有用。比如在学习数据库之前,对学生提出一个总的目标要求,即通过学习,编写一个处理学习成绩的小软件,该软件能在输人各科成绩的基础上,自动算出总分,并能按各科成绩及总分进行各种统计。有了这样一个明确的目标,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必然围绕这一目标有目的地学习,不会出现为了学习而学习的情况。
总之,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的教学变化,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真正持久,让学生在领略信息技术课魅力的同时,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方法,做到了由“学会”到“会学”。
【关键词】领悟 信息技术 教育魅力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学科,信息技术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作为这门课的教学也应在不断实践中总结经验,寻找规律,探索信息技术教育生存和发展的更大空间。我们信息技术教学更要把信息技术的魅力充分展现,把让学生领略信息技术给课堂带来的无限生机。
一、以人文素养培育为前提
首先,我们要强调一点,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提倡人文素养,绝不是以抛弃或削弱基本技能训练为前提的。二者之间其实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文、社会科学提供了越来越多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如: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战略、目标、规划等的确立和实施,也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的指导和帮助。
而在新型的信息技术教育课堂中,将信息技术教育归为技术课程领域,就是想说明该课程中技术的重要性,我们不应该为讲技术而技术、为讲操作而操作,将技术的讲授置于一个充满人文色彩的大环境中去进行。
如在新型的信息技术课中加入了除帮助学生获取正确、有益的知识,还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知识,创作有人文精神内涵的作品,让学生在创作中提高人文素养。拿针对中学生上网“成瘾”这个问题为例,有些老师在“信息的集成与交流”中,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制作多媒体幻灯片、制作专题网站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对如何看待“中学生上网”这个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学生既掌握了多种信息技术技能的使用,又对如何科学安全的上网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二、改革信息课堂,突出魅力本色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课程目标体系力求有新意。新课程标准中专门列出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并将其分解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同时还在各模块内容标准中进行了具体表述。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体系强调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可操作性。然而,“过程与方法”本身,并不能成为学生发展的目标,最多只能是学习的途径、内容或要求。
2.课程内容有较大的拓展和深化,体现了社会需求的变化与信息技术的新发展。通过与原课程纲要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内容进行了如下调整:
拓展与深化部分:“信息技术基础”、“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等五个模块。
压缩与淘汰部分:原课程纲要中的“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操作系统简介”、“计算机硬件结构与软件系统”等3个“零起点”模块在新课程标准中不再单独列出,各学校可根据实际需要将其内容适当补入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之中。
3.努力将教学起点从“零起点”改为“非零起点”。如,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发展趋向与学校的教学条件差异,实行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结合的弹性教学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自我设计,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关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非零起点”与“非同一终点”的教学要求。
4.在课程地位方面、内容表述方面、课程实施方面、课程评价方面、教科书编写方面都给了明确的要求和认识。如将信息技术作为八大学习领域之一的技术领域中的一个科目,使信息技术与语文、数学等科目并列;明确提出了学习应达到的程度(标准),以及例子、建议等;强调渗透学生自主学习、勤于动手、主动探究的思想,强调为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提供直接指导等等。
三、课程设计思想指导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更具实践魅力意义
1.从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可以看出,现阶段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要求,是把计算机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较强的信息意识和良好的信息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学习以学生上机操作为主,老师讲解为辅,可以说绝大部分内容适合自学。比如数据库系统初步这一部分,教材对每一条命令的使用格式、功能以及注意事项都作了详细的介绍,配的实例也写得很详尽,学生上机只要按书上的步骤一步一步地去操作,去领会,就会形成自己的认识,并进而将这种认识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而这些内容如果直接由老师来讲,可能就显得枯燥、乏味,效果不好。
2.引导学生自学,获取最佳自学效果
信息技术课引入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在应用中去学习知识,让他们认识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确实有用。比如在学习数据库之前,对学生提出一个总的目标要求,即通过学习,编写一个处理学习成绩的小软件,该软件能在输人各科成绩的基础上,自动算出总分,并能按各科成绩及总分进行各种统计。有了这样一个明确的目标,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必然围绕这一目标有目的地学习,不会出现为了学习而学习的情况。
总之,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的教学变化,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真正持久,让学生在领略信息技术课魅力的同时,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方法,做到了由“学会”到“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