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春风油田排601北区为研究对象,开展水平井蒸汽驱数值模拟研究,达到提高薄层超稠油采收率的目的。
[关键词]薄层超稠油油藏;蒸汽驱;水平井
中图分类号:TE3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40-0331-01
1 前言
春风油田属于薄层超稠油油藏,采用水平井开发,经多轮次吞吐后开发效果变差。以排601北区的实际地质特征,建立油藏数值模型,开展水平井蒸汽驱剩余油分布、井网、注入强度等方面研究,应用于排601北区先导试验区实践,取得了水平井蒸汽驱提高采收率的突破。
2 试验区模型建立
2.1 模型建立
建立排601北区三维数值模型,井网形式为排状井网,水平井水平段长为200m,井距、排距均为100m。平面网格步长为12m×12m,纵向细分为3个韵律段,网格节点为113×154×3=52206,有效节点44808个。试验区储量拟合相对误差为-2.8%,拟合精度在误差允许范围内;试验区累积产油相对误差仅为3.4%,累积产水相对误差仅为0.1%,蒸汽拟合误差为0,拟合效果较好。
2.2 剩余油预测
模拟显示:水平井吞吐后期剩余油富集于井间。平面上蒸汽吞吐加热半径30m左右,水平井附近动用程度较高,动用半径在18~30m,井间动用程度较低[2],纵向上受蒸汽超覆和重力泄油的影响,油藏顶部和底部剩余油相对较低,动用程度较高;
3 水平井蒸汽驱开发技术对策研究
3.1 汽驱井网优化
模拟水平井五种不同井网形式下的汽驱效果。主要对比了排状汽驱井网、反五点汽驱井网、反九点汽驱井网、先反九点后转排状井网和先反九点后转反五点井网[3],结果表明,排状井网采收率最高,可达到55.3%。这是因为排状井网蒸汽波及范围大,驱替较均匀,井间动用好;反五点井网与反九点井网注汽速度高,中心区域驱替较好,但角井距注汽井较远,受效差;先反九点再转排状,动用状况有所改善;先反九点再转反五点,局部仍然动用不均衡。推荐采用排状井网。
3.2 转驱时机优化
模拟吞吐12、18、24个月转汽驱的三个方案[4],吞吐18个月后,油藏压力降至3.3MPa,转汽驱的总采出程度和净产油量最高,开发效果最好,若提前转驱,油藏压力较高,转驱后热连通程度低;若吞吐时间过长,油藏压力偏低,转驱后注采压差又难以建立。推荐吞吐18个后转蒸汽驱。
3.3 注汽强度优化
模拟1.5~2.7t/d·ha·m范围内五个注汽强度方案[5],随着注汽强度的提高,总采出程度和净产油量呈先上升后略有下降的趋势,这是因为注汽强度越高,蒸汽波及体积越大,驱替效果越明显;注汽强度为2.5t/d·ha·m的汽驱效果最好。
3.4 采注比优化
模擬采注比为1.0、1.1、1.2和1.3的四个方案[6],随着采注比的增大,采出程度和净采油增大;这是因为采注比为1.0时,开采过程压力恒定,蒸汽腔无法发育,蒸汽驱效果不明显;采注比提高到1.1后,随蒸汽腔的不断发育,净产油量和采出程度迅速上升;采注比大于1.2后,增幅变缓,因此推荐采注比大于1.2。
4 现场应用
排601北区于2013年除实施蒸汽驱,反九点井网,注汽井5口,生产井20口,注汽强度为2.5t/d·ha·m。截至2016年9月份,蒸汽驱生产井开井19口,日产油69.3t,累油汽比0.15,汽驱阶段采出程度8.54%。
参考文献
[1] 王学总,毕义泉,谷建伟,等.应用水平井复合采油及配套技术开发薄浅层超稠油[J].大庆石油地质及开发,2014,33(1),141-145.
[2] 于建梅.浅薄层超稠油油藏水平井蒸汽驱井网形式适应性研究[J].石化技术,2015,2,181-182.
[3] 王建勇,王学忠,杨勇,等.春风油田薄浅层超稠油水平井蒸汽驱研究[J].特种油气藏,2014,21(1),95-97.
[4] 宋杨.薄层稠油水平井蒸汽驱优化设计[J].断块油气田,2013,20(2),239-241.
[5] 朱桂林,王学忠.准噶尔盆地春风油田薄浅层超稠油水平井蒸汽驱试验[J].科技导报,2014,32(33),55-60.
[6] 杨元亮.胜利单56超稠油油藏蒸汽驱先导性试验[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1,33(1),142-144.
作者简介
曹坤(1984-),男,山东省邹平县人,2010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工程师职称,主要从事超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及蒸汽驱相关研究工作。
[关键词]薄层超稠油油藏;蒸汽驱;水平井
中图分类号:TE3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40-0331-01
1 前言
春风油田属于薄层超稠油油藏,采用水平井开发,经多轮次吞吐后开发效果变差。以排601北区的实际地质特征,建立油藏数值模型,开展水平井蒸汽驱剩余油分布、井网、注入强度等方面研究,应用于排601北区先导试验区实践,取得了水平井蒸汽驱提高采收率的突破。
2 试验区模型建立
2.1 模型建立
建立排601北区三维数值模型,井网形式为排状井网,水平井水平段长为200m,井距、排距均为100m。平面网格步长为12m×12m,纵向细分为3个韵律段,网格节点为113×154×3=52206,有效节点44808个。试验区储量拟合相对误差为-2.8%,拟合精度在误差允许范围内;试验区累积产油相对误差仅为3.4%,累积产水相对误差仅为0.1%,蒸汽拟合误差为0,拟合效果较好。
2.2 剩余油预测
模拟显示:水平井吞吐后期剩余油富集于井间。平面上蒸汽吞吐加热半径30m左右,水平井附近动用程度较高,动用半径在18~30m,井间动用程度较低[2],纵向上受蒸汽超覆和重力泄油的影响,油藏顶部和底部剩余油相对较低,动用程度较高;
3 水平井蒸汽驱开发技术对策研究
3.1 汽驱井网优化
模拟水平井五种不同井网形式下的汽驱效果。主要对比了排状汽驱井网、反五点汽驱井网、反九点汽驱井网、先反九点后转排状井网和先反九点后转反五点井网[3],结果表明,排状井网采收率最高,可达到55.3%。这是因为排状井网蒸汽波及范围大,驱替较均匀,井间动用好;反五点井网与反九点井网注汽速度高,中心区域驱替较好,但角井距注汽井较远,受效差;先反九点再转排状,动用状况有所改善;先反九点再转反五点,局部仍然动用不均衡。推荐采用排状井网。
3.2 转驱时机优化
模拟吞吐12、18、24个月转汽驱的三个方案[4],吞吐18个月后,油藏压力降至3.3MPa,转汽驱的总采出程度和净产油量最高,开发效果最好,若提前转驱,油藏压力较高,转驱后热连通程度低;若吞吐时间过长,油藏压力偏低,转驱后注采压差又难以建立。推荐吞吐18个后转蒸汽驱。
3.3 注汽强度优化
模拟1.5~2.7t/d·ha·m范围内五个注汽强度方案[5],随着注汽强度的提高,总采出程度和净产油量呈先上升后略有下降的趋势,这是因为注汽强度越高,蒸汽波及体积越大,驱替效果越明显;注汽强度为2.5t/d·ha·m的汽驱效果最好。
3.4 采注比优化
模擬采注比为1.0、1.1、1.2和1.3的四个方案[6],随着采注比的增大,采出程度和净采油增大;这是因为采注比为1.0时,开采过程压力恒定,蒸汽腔无法发育,蒸汽驱效果不明显;采注比提高到1.1后,随蒸汽腔的不断发育,净产油量和采出程度迅速上升;采注比大于1.2后,增幅变缓,因此推荐采注比大于1.2。
4 现场应用
排601北区于2013年除实施蒸汽驱,反九点井网,注汽井5口,生产井20口,注汽强度为2.5t/d·ha·m。截至2016年9月份,蒸汽驱生产井开井19口,日产油69.3t,累油汽比0.15,汽驱阶段采出程度8.54%。
参考文献
[1] 王学总,毕义泉,谷建伟,等.应用水平井复合采油及配套技术开发薄浅层超稠油[J].大庆石油地质及开发,2014,33(1),141-145.
[2] 于建梅.浅薄层超稠油油藏水平井蒸汽驱井网形式适应性研究[J].石化技术,2015,2,181-182.
[3] 王建勇,王学忠,杨勇,等.春风油田薄浅层超稠油水平井蒸汽驱研究[J].特种油气藏,2014,21(1),95-97.
[4] 宋杨.薄层稠油水平井蒸汽驱优化设计[J].断块油气田,2013,20(2),239-241.
[5] 朱桂林,王学忠.准噶尔盆地春风油田薄浅层超稠油水平井蒸汽驱试验[J].科技导报,2014,32(33),55-60.
[6] 杨元亮.胜利单56超稠油油藏蒸汽驱先导性试验[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1,33(1),142-144.
作者简介
曹坤(1984-),男,山东省邹平县人,2010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工程师职称,主要从事超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及蒸汽驱相关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