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歌音乐作为音乐文化的一个分支,必然是物质、意识、社会形态等因素的集合。本文通过对民歌音乐文化本体特征、色彩区域划分、发展规律等方面的阐述探寻民歌音乐的文化属性,并对民歌音乐文化发展启示进行总结。
关键词:民歌音乐文化特征 文化属性 色彩区域划分 发展规律 发展与传承
一、何谓民歌
民歌,即“人民歌之”。其主要特性也体现在与“民”相关的三个方面。
民歌起源于民间。自其有相关文字记载之前,已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原始发展时期,其流传和传授的方法多为无曲谱的口头传唱。19世纪末工尺谱的出现,使得部分民歌得以被整理和收纳;而全面系统的整理、搜集、记录、出版则是新中国诞生之后才得以达成。
民歌具有其他音乐艺术形式所无法比拟的民众基础。作为与人民生活最息息相关的艺术形式,其内容的构成无不反映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广泛而深刻地扎根于民间,因此它的发展经受波折却从未停滞;作为最受人民群众欢迎的音乐艺术形式,它具有较低技巧要求,上至垂髫老人,下至稚龄幼童,皆可歌之;它具有强烈现实性,能够反映出百姓的情感意志、诉求和愿望。
民歌是劳动人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综合体现。民歌是历史社会、生产方式、风俗习惯、语言等综合因素的产物,它诞生于人们生活的从整体到细节,是百姓对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的热爱赞美、对现实生活的情感宣泄。作为多数人的集体智慧结晶,它具有简明朴实、贴近生活、灵活生动等特点。一个民族或地方的民歌往往能够集中体现出生活在这边土地人民的精神风貌和独特气质,这在民歌色彩的区域划分中得以突出体现。
二、民歌的文化属性从何体现
根深蒂固、多元化、习惯的定性,是了解文化属性的关键词。一样事物的文化属性如同一个人的性格素养,通过其构成方式、存在方式、表现方式得以具体体现,具有积聚性、“集体无意识”(通过遗传而塑造成型的心灵气质)等特点。
民歌的存在源于人们对生活的艺术加工,人类作为历史、自然作用下的综合体,其演进过程注定了民歌具有多重文化属性,这主要体现在民歌的色彩区域分布特征及其本体发展规律中。
色彩区域划分是对民歌本体构成方式的一种探究。中国民歌根据不同民族长期生活所处的地域环境及历史文化发展背景,形成不同色彩风格的民歌区。大致可分为七类:(一)以蒙古族民歌为代表,反映游牧生活、表达草原人民思想感情的北方草原民歌区;(二)以维吾尔族民歌为代表,神秘美丽与火辣热情并存,受中国音乐、伊斯兰音乐、阿拉伯音乐等多种体系文化影响的西部新疆民歌区;(三)体裁多样、歌舞结合、热情诚挚,深受藏传佛教影响的西部藏族民歌区;(四)多民族聚居的具有高度层次感的西南高原多民族民歌区,此区民歌婉转美丽,诗歌舞相结合,多声部是其代表特色,如彝族、白族、傣族的民歌音乐;(五)大小兴安岭一带狩猎民族民歌区,此区民歌高亢圆润、富于装饰性,歌舞相谐,即兴演唱是其一大特色,如鄂伦春族民歌;(六)汉族为主、多民族聚居的西北高原民歌区,此区是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东西方文化交流历史及长期的民族交融哺育了其代表民歌风格——散漫动人、深情诚挚,被誉为“大西北之魂”的“花儿”;(七)覆盖西北西南高原到东部沿海平原、从气候寒冷的北方到亚热带气候的南方及东北沿海地区的、各民歌区中面积最大且有着古老传统文化的汉族民歌区,此区民歌因其地域、语言、习俗上的明显不同而体现出强烈的差异性。
任何事物的发展进步都可归为内因与外因的相互作用。以人的加工为媒介,民歌音乐在通过如“以诗入歌”、“以词入歌”等方式保持同步吸收时代要素来壮大自身,以实现“自我发展”的同时,社会、历史、人们生活观念的变化也推动民歌文化的变迁与进步。
由此,若对民歌的文化属性进行一个大体明确的阐述,就本文内容来说,即蕴含多层次(古老)文化积习,扎根民族定势思维,并在地域文化交融中永不止息的发展。
三、民歌音乐文化属性探究过程所获启示
“保持文化的原样性原来只看作是地区和国家的需要,现在则被看成是对国际社会的一种责任,因为它关系到文化的多样性,关系到全人类共同的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1982)民歌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发展与传承是首要问题。
民歌音乐文化发展的前提,首先是扎根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从中汲取灵感和养分,建构强大文化根基的基础上而放眼未来;秉持民族特色音乐文化,弘扬本民族特有精神风貌,在多元文化快速发展的当代文化洪流中,对本民族文化始终保持清醒认知、始终拥有清晰的本体文化形象;同时学习借鉴世界先进音乐创作分析手法、音乐理论,当外来文化来袭,能够合两家之长,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力量以实现自我发展。
民歌音乐文化的传承决定了其发展的空间。广泛地传承为文化发展的广度提供平台,深入地传承为文化发展的高度提供支撑,兼收并蓄的传承使文化发展能够时刻汲取外来先进力量、并对本身的发展进行清醒的自我监控。传承最重要的环节在于教育,学校教育因其特殊性而区别于家庭与社会教育,是文化传承环节最重要的一环。因此,教育与民歌音乐文化发展息息相关,如何在音乐教育系统的各个环节渗透落实民歌音乐的教学,是一个重要课题。
王岳川先生在《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序言)》中说,“音乐和音乐的学术追问仍然是人类怀着乡愁寻找精神家园的本真活动。”民歌音乐只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一个分支,传统音乐文化浩瀚如汪洋、瑰丽如星空,作为我们的母体文化,她将在每一次探索与研究中,焕发更加璀璨的光彩,并以其光彩滋养每一个中国人。
关键词:民歌音乐文化特征 文化属性 色彩区域划分 发展规律 发展与传承
一、何谓民歌
民歌,即“人民歌之”。其主要特性也体现在与“民”相关的三个方面。
民歌起源于民间。自其有相关文字记载之前,已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原始发展时期,其流传和传授的方法多为无曲谱的口头传唱。19世纪末工尺谱的出现,使得部分民歌得以被整理和收纳;而全面系统的整理、搜集、记录、出版则是新中国诞生之后才得以达成。
民歌具有其他音乐艺术形式所无法比拟的民众基础。作为与人民生活最息息相关的艺术形式,其内容的构成无不反映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广泛而深刻地扎根于民间,因此它的发展经受波折却从未停滞;作为最受人民群众欢迎的音乐艺术形式,它具有较低技巧要求,上至垂髫老人,下至稚龄幼童,皆可歌之;它具有强烈现实性,能够反映出百姓的情感意志、诉求和愿望。
民歌是劳动人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综合体现。民歌是历史社会、生产方式、风俗习惯、语言等综合因素的产物,它诞生于人们生活的从整体到细节,是百姓对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的热爱赞美、对现实生活的情感宣泄。作为多数人的集体智慧结晶,它具有简明朴实、贴近生活、灵活生动等特点。一个民族或地方的民歌往往能够集中体现出生活在这边土地人民的精神风貌和独特气质,这在民歌色彩的区域划分中得以突出体现。
二、民歌的文化属性从何体现
根深蒂固、多元化、习惯的定性,是了解文化属性的关键词。一样事物的文化属性如同一个人的性格素养,通过其构成方式、存在方式、表现方式得以具体体现,具有积聚性、“集体无意识”(通过遗传而塑造成型的心灵气质)等特点。
民歌的存在源于人们对生活的艺术加工,人类作为历史、自然作用下的综合体,其演进过程注定了民歌具有多重文化属性,这主要体现在民歌的色彩区域分布特征及其本体发展规律中。
色彩区域划分是对民歌本体构成方式的一种探究。中国民歌根据不同民族长期生活所处的地域环境及历史文化发展背景,形成不同色彩风格的民歌区。大致可分为七类:(一)以蒙古族民歌为代表,反映游牧生活、表达草原人民思想感情的北方草原民歌区;(二)以维吾尔族民歌为代表,神秘美丽与火辣热情并存,受中国音乐、伊斯兰音乐、阿拉伯音乐等多种体系文化影响的西部新疆民歌区;(三)体裁多样、歌舞结合、热情诚挚,深受藏传佛教影响的西部藏族民歌区;(四)多民族聚居的具有高度层次感的西南高原多民族民歌区,此区民歌婉转美丽,诗歌舞相结合,多声部是其代表特色,如彝族、白族、傣族的民歌音乐;(五)大小兴安岭一带狩猎民族民歌区,此区民歌高亢圆润、富于装饰性,歌舞相谐,即兴演唱是其一大特色,如鄂伦春族民歌;(六)汉族为主、多民族聚居的西北高原民歌区,此区是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东西方文化交流历史及长期的民族交融哺育了其代表民歌风格——散漫动人、深情诚挚,被誉为“大西北之魂”的“花儿”;(七)覆盖西北西南高原到东部沿海平原、从气候寒冷的北方到亚热带气候的南方及东北沿海地区的、各民歌区中面积最大且有着古老传统文化的汉族民歌区,此区民歌因其地域、语言、习俗上的明显不同而体现出强烈的差异性。
任何事物的发展进步都可归为内因与外因的相互作用。以人的加工为媒介,民歌音乐在通过如“以诗入歌”、“以词入歌”等方式保持同步吸收时代要素来壮大自身,以实现“自我发展”的同时,社会、历史、人们生活观念的变化也推动民歌文化的变迁与进步。
由此,若对民歌的文化属性进行一个大体明确的阐述,就本文内容来说,即蕴含多层次(古老)文化积习,扎根民族定势思维,并在地域文化交融中永不止息的发展。
三、民歌音乐文化属性探究过程所获启示
“保持文化的原样性原来只看作是地区和国家的需要,现在则被看成是对国际社会的一种责任,因为它关系到文化的多样性,关系到全人类共同的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1982)民歌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发展与传承是首要问题。
民歌音乐文化发展的前提,首先是扎根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从中汲取灵感和养分,建构强大文化根基的基础上而放眼未来;秉持民族特色音乐文化,弘扬本民族特有精神风貌,在多元文化快速发展的当代文化洪流中,对本民族文化始终保持清醒认知、始终拥有清晰的本体文化形象;同时学习借鉴世界先进音乐创作分析手法、音乐理论,当外来文化来袭,能够合两家之长,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力量以实现自我发展。
民歌音乐文化的传承决定了其发展的空间。广泛地传承为文化发展的广度提供平台,深入地传承为文化发展的高度提供支撑,兼收并蓄的传承使文化发展能够时刻汲取外来先进力量、并对本身的发展进行清醒的自我监控。传承最重要的环节在于教育,学校教育因其特殊性而区别于家庭与社会教育,是文化传承环节最重要的一环。因此,教育与民歌音乐文化发展息息相关,如何在音乐教育系统的各个环节渗透落实民歌音乐的教学,是一个重要课题。
王岳川先生在《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序言)》中说,“音乐和音乐的学术追问仍然是人类怀着乡愁寻找精神家园的本真活动。”民歌音乐只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一个分支,传统音乐文化浩瀚如汪洋、瑰丽如星空,作为我们的母体文化,她将在每一次探索与研究中,焕发更加璀璨的光彩,并以其光彩滋养每一个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