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的“民主乱象”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wen_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世纪,最被严重误读的可能是北洋时期,众口一词称为“民主乱象”。虽然近年来“民国范儿”开始在中国内地流行,但对北洋政府依然缺乏新的认识。
  “民国”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12年至1928年的北洋时期,即民主转型时期;1928年至1987年的国民党时期,可以称为威权时期;1987年以后的两党时期,即民主转型及民主巩固时期。“民国范儿”要么对此不加区分,要么是后两段时间的粉丝。
  1912年,中国告别了此前数千年的君主制,迎来第一次共和。这段时期通常被称为北洋时期,并认为是袁世凯篡夺了孙中山的总统职位,滥用权力,违反民主制度,最后称帝,随后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孙中山在广州建立革命政权,直至蒋介石北伐,武力统一中国。
  如何看待这段时期,关涉对民主转型的理解。如何理解北洋时期,首先需要在事实层面做一些更正。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关于北洋的描述被证明是后来具有意识形态色彩的叙述,尤其是国民党,在对北洋历史的叙述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几乎达到了“制造北洋”的程度,这种叙事在两岸至今依然是主流。即使历史学者许倬云先生,也称“晚清新政”的改革成果很有限,袁世凯“偷窃了革命成果,夺取了国家名器”;孙中山到了广东,广东“真正是全国希望之所寄”。如果追溯历史,许先生产生这种理解并不奇怪,他出生于1930年,接受的教育已经是国民党的党化教育,而他本人做古代史研究,对于北洋时期的理解没有跳出国民党主导的叙述框架。


  从结果上看,北洋政府被北伐之后的南京国民政府取代,是失败了。但政府的失败是否等同于民主转型的失败,民主转型的失败是否等同为民主的失败,这是需要讨论的。
  关于北洋时期,标准叙述是袁世凯篡夺了孙中山的总统席位。这种描述恰恰是革命党的叙事方式,潜藏着“打江山坐江山”的思维。君主制的结束,反对派起到重要的作用,但之所以说结束了君主制,不是朝代更迭,意味着反对派在民主之后不一定是执政者。既然民国的建立被视为第一次共和,就需要摆脱“打江山坐江山”的观念。
  即使在王朝时代,开国君主也不会把“打江山”视为政权合法性的来源,因为那意味着暴力可以提供合法性,新的反对者可以通过暴力再度改朝换代。君主往往强调天命,“皇帝诏曰”之前是“奉天承运”,一方面诉诸于神秘的天,另一方面又把天命和民意联系在一起,尽管民意是可以制造出来的,但不会把暴力明晃晃地亮出来。
  中华民国的建立,革命党起到重要作用,但不是唯一作用。晚清的“新政”确实无法让各界满意,但与国民党在北伐之后的“训政”相比,并不逊色。清廷最初打算用九年的时间预备立宪,后来在各方压力下宣布提前三年,与国民党的六年训政时间是同样期限。许倬云称清末“虽然各省成立咨议局等民意机构,但基本上都是空的”,这种描述不尽准确,当时各省的状况差异很大,不乏形同虚置者,但也有不少咨议员积极推动立宪。许倬云称孙中山“一方面和维新派搏斗,另一方面推动革命”,更是沿袭了维新派和革命派势不两立的说法,尽管两者之间存在正面冲突,但是维新派并不绝对反对革命。
  此外,体制内袁世凯的努力,对于中华民国的成立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如果袁世凯全力用兵,南方未必是对手,但是北洋军攻克汉阳之后,没有乘胜进军武昌,而是按兵不动,开始南北议和。
  即使革命党起到唯一作用,也不意味着应该顺理成章地掌握政权。有一种习惯性的说法是“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但是在民主政体下,怎么会存在“让位”之说?国家元首没有“让位”的权力,如果是“让位”,那只能說明这个国家元首已经越出了民主政体的边界。“让位说”的原型是“禅让说”,“禅让说”只存在于遥远的想象中的三代。不过,在国民党的叙述中,这种“让位”不是那么温情脉脉,国民党用阴谋论的观点描述袁世凯如何篡夺总统席位。
  1911年12月底,17省代表在南京选举临时大总统,孙中山16票,黄兴1票;1912年2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以17票全票当选。1913年10月,国会选举大总统,袁世凯获得703名议员中的500票,当选为第一任大总统。虽然在时间先后顺序上,孙中山辞职在袁世凯当选之前,但是孙中山最初当选临时大总统,有“抢班”之嫌。南北和议达成召开国民大会决定国体的共识,可是国民大会尚未召开,同盟会却先组织了选举,把孙中山选为临时大总统。这种行为缺乏法理支撑,孙中山本人也表示是权宜之计。在袁世凯促成清帝逊位之后,孙中山辞职,袁世凯当选已是大势。
  孙中山虽然不再担任总统,但是同盟会在制度设计里埋下了地雷。在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的时候,采取的是总统制;孙中山不再担任总统的时候,由同盟会改组成的国民党在国会中占多数,又主张内阁制。这也是民主转型中的重要问题,民主制度不应该因人而设、因党而设。现在经常说袁世凯滥用权力,但是当时有“国会专制”一说,根据这种制度设计,袁世凯的权力极为有限。国会直接公布《大总统选举法》,更是违背了《临时约法》中法律应由大总统公布的规定。等到1913年3月宋教仁被刺之后,国民党不是通过法律和议会的方式解决问题,而是通过武力的方式发起“二次革命”。这是民主转型中最危险的事情——不是在宪政框架内解决问题,而是跳出宪政框架以外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
  革命党一直是革命思维,不愿参与宪政民主下的多党政治,转型为竞选党。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组建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按手印并且宣誓效忠党魁,已经具有“独裁党”的形式。


  革命党认为北洋政府鹊巢鸠占,抢夺了胜利果实。当时以及后来的知识精英们则有一个普遍的心理:把民主乌托邦化,在完美化的标准里,民主转型中的种种问题不断被放大,民主转型被等同为“民主乱象”。   清末,很多知识精英认为一切问题都需要民主来解决,甚至放大了民主和君主的区别,“民主”被理解为废除君主,“民主共和”和“君主立宪”势不两立,前者似乎优于后者。但是,废除君主有那么重要吗?“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并无高下之分,两者的根本是立宪,都需要建立代议制民主。他们对君主的痛恨,与其说是出自对民主的热爱,不如说是出自“华夷之辩”和民族主义的心理。
  中华民国终于废除了君主制,这不等于民主会顺利到来。民主的乌托邦论者,很容易成为民主的反对者,因为民主不可能是乌托邦。民主转型是需要不断试错的,民主的长处不在于它的完美,在于它的纠错能力。民主政体能够充分暴露各种问题并且允许各种抗议,专制或极权制度才可以把自己包装得很完美。
  知识精英在清末把民主视为一个理想国,心情完全可以理解,在民主政体尚未建立的时候,对民主的反思很容易被借用,成为反对民主的理由。更何况,有缺点的民主也胜过完美的专制。但等到民国初期,民主进入实践阶段,知识精英再抱着民主乌托邦的想法,就会脱离现实。这时需要调整心态,可以批判民主转型的种种问题,但不必以完美民主的标准彻底否定民主转型。
  从帝国转型为民国,会有相当长的过渡期。当时各界精英显然对此缺乏耐心,对民主转型中的很多问题缺乏心理准备,并把遗留的专制问题视为新生的民主问题。比如贿选,这来自悠久的贿赂传统——卖官鬻爵,并非选举的结果。没有哪种选举是允许贿选的,但也没有哪个国家在民主转型的时期没有贿选,即使民主已经巩固的国家,也无法做到杜绝贿选。出现贿选并不可怕,需要健全选举的法治程序,可怕的是因为贿选进而全盘否定民选制度。违法者的存在,不能证明法律的无效,只能证明法律的必要。奇怪的是,贿选的存在,却常常被用来否定选举。
  民主转型中的问题,只有通过推动民主来解决,不能因此取消民主,正如市场经济进入中国,出现很多腐败现象,不能通过回到计划经济的方式来解决。恰恰相反,这是因为市场经济不够独立、不够自由、不够竞争,需要继续推进市场经济。
  在民主转型期最为危险的,不是民主会出现种种问题,而是因为出现这些问题就要以非民主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最终走向反面。北洋政府不是没有问题,应该批评,可是国民党全盘否定北洋政府,自己的行为却比北洋政府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国民党批评北洋政府和帝国主义勾结,“丧权辱国”,可是国民党四处寻求国际援助,做出的让步要比北洋政府更加严重,后来更是在苏俄的帮助下武装割据,进而武力颠覆中央政权,开启了党国模式。


  辛亥革命经常被批评的罪状,在于它是一场不彻底的革命,没有充分发动人民群众。但辛亥革命的长处也正在于此,它是一场小革命,不是大革命。小革命的影响范围比较有限,只是改变制度结构,没有触及到每一个人,更不会在灵魂深处闹革命。
  北洋时期经常被批评的罪状是,当时的民主不是全民的,只是精英阶层,比如对选民有一些准入条件。但民主转型有一个过程,不是一夜之间翻天覆地或者开天辟地。比如中华民国在成立之初并未强调男女平权,但是1921年浙江的“九九省宪”写上了这一内容。
  北洋时期具有民主的基本框架,虽然范围有限,但有着自由的竞选,不能简单地指责为虚假的民主。那种遍及全国但是缺乏自由竞选的选举,无论规模有多大,形式如何庄严,都不是选举。若萨托利在《民主新论》里所说:“正如不经投票的代表几乎毫无意义一样,没有自由选举的投票也不能产生代议制的统治,那不过是人民在周期性地放弃他们的主权而已。”如果公众对这种投票冷漠,那只能说明这种投票与民主没有关系,不能说明公众没有选举的诉求和素质。
  民主是有步骤的。但北洋时期代议民主的批评者,常常把民主等同为直接民主,认为直接民主优于代议民主。在民主的历史中,直接民主是在希腊时期,代議民主是晚近的。为何代议民主取代直接民主?这与历史的变化有关,比如现代国家的规模使得直接民主几乎不可能。而且,古希腊的民主有一个附加条件,即奴隶的存在,奴隶负责日常生活的必须,公民有闲暇来参与民主。认为间接民主不够民主,直接民主才是民主的,这种批评忽略了民主的历史进程,并有把民主等同为民粹的危险。民主转型时期,不仅要避免专制复辟,也要避免多数人的暴政。
  于是,可以看到这么一种情形:一方面批评代议民主不够彻底,是虚伪的民主,认为直接民主是真正的民主,但是又认为直接民主的条件是非常高的,选民需要普遍具有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这就出现一个非常荒诞的逻辑:以直接民主批评间接民主不够民主,又以直接民主要求国民具有较高素质为由,认为不适合直接民主。同时还产生了“国民性”的看法,认为国民素质低下,只有素质提高之后,才能推行直接民主,形成“改造国民性”的理论。
  在民主转型期,最为重要的不是民众的素质,而是精英的素质。如果说对北洋时期有何批评,那就是精英的素质有限。民众为了自己的利益出现分歧,这是民主所保障的,但是在民主转型期,需要相当数量的具有德性的精英。遗憾的是,精英们在批判民众素质的时候,自己没有承担应有的作用。
  上世纪20年代末,中国迎来第一场大革命,这场大革命中止了正在进行的省宪运动。很多知识分子在北伐之前因为对民主乱象的不满,欢呼国民党的到来,甚至期待党国体制,等到党国到来,又重新怀念“民主乱象”,意识到那只不过是民主转型的必经阶段。
  如果期待建立宪政民主,需要对转型过程中的种种“乱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不能一遇到问题就要走回头路。罗隆基先生这样说:“民元至民十六那段中国宪政历史,那固然是宪政的失败,但那却是国家实施宪政必经的过程,倘以那段宪政过程中之波折,即断定宪政在中国永无成功可能,那是缺乏历史的眼光。……英国过去选举场中之黑暗龌龊,较中国民初有过之无不及。那是宪政演进必经之过程。英法人倘因那些往事,即对宪政本身怀疑,即断定英法不适宜有宪政,英法即无今日宪政上那种成绩。”
作者为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副教授、历史学博士
其他文献
新政伊始,诸事待举。在这个注定要变革转型的时代,每一个政治家和公民,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期待通过法治来构建并维系一个和谐社会,通过彼此的参与和互动来解决社会冲突。  对律师来说,这不仅是他们的梦想,更是他们赖以生存的职业内容。但律师这份职业,本身蕴含着种种内在冲突,同时又是国家天然的“反对派”。这种内外冲突,在其作为舶来品的中国语境下更被放大,更加耐人寻味,不可不察。崇高与庸俗  从某种意义上讲,
期刊
新政府抓大与放小  2013年3月10日,时任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马凯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作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说明》(下称《说明》)——广受诟病的铁道部被撤销,食品安全管理、海洋管理中的“九龙治水”格局被打破,改革后,国务院的组成部门缩减至25个。  这是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第七次国务院机构改革。1982年第一次国务院机构改革之后,几乎每隔几年就要进行一次机构
期刊
温家宝:平民总理  3月5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完政府工作报告后,转身向大会主席团一鞠躬。这位71岁的平民总理,再转身,向前,面向现场的全体代表三鞠躬。他以鞠躬的方式,告别十年总理生涯。  此前一年,他任内最后一次总理中外记者见面会长达3个小时,共回答了14个问题。他说:“我真诚希望,我,连同我这一生,给人民做的有益的事情,人民都把它忘记,并随着我日后长眠地下而湮没无闻。”  上任伊始,他说:
期刊
根据货币主义的观点,“通货膨胀永远是一种货币现象”,而M2/GDP比例的高低,也是各经济体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的重要依据之一。  1990年-2011年间,中国M2/GDP之比高速增长,由期初的0.82到期末的1.81,举世关注,尤其是当2009年后中国M2绝对值超过美国,更为各界诟病,普遍认为中国存在巨大的货币隐患,它可能导致通胀失控、产生泡沫甚至经济危机。  中国M2/GDP高企的本质是什么?
期刊
3月26日,TCL在京发布彩电、通讯、家电三大类新产品,并以集群的方式展示了其与百度合作的Tcloud智能云家庭环境,即:终端产品实现互联互通。而就在一个月前,TCL刚刚联合腾讯和CNTV联合推出了搭载电视QQ2.0软件的3D智能云电视。  这个出身传统制造的中国彩电企业,正将自己与互联网企业捆绑在一起。近日,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亦多次与马云、马化腾、李彦宏等互联网巨头一同出现在公众场合。在
期刊
詹姆斯·布坎南是198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因在奠定“政治和经济决策理论的契约与宪法基础方面做出开创性贡献”,获此殊荣。此书出版于1975年,可视为作者对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失序的学理反思。  布坎南是学界公认的亲市场的政治经济学家,被称为公共选择学派创始人之一、弗吉尼亚学派政治经济学(宪法经济学)鼻祖。由于布坎南将“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理性经济人假设”和“个人经由交易而共同获益”的市场思
期刊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换牌为“中国铁路总公司”已近半月,铁路大改革的话题却并无冷却迹象。以此为题的公共论坛、课题层出不穷,从票价形成到制度顶层设计,讨论达到铁路改革十余年的最高潮。  从上个世纪起,“铁路王国”将要市场化的消息便从未间断,方案几易其稿却难成定论,暗中博弈也使得这个庞大的闭环系统一直踌躇不前。直至3月10日《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确定撤销铁道部。  “中国铁路总公司成立,很
期刊
有人赞同尖锐,有人则不。李开复属于后者。  在近期发布于国外社交网络LinkedIn的一封信中,他评价自己“温和而直率”。彼时,因为发表了质疑人民网即刻搜索的言论,李开复共计拥有5400万粉丝的两个微博账号被禁止发言。  2013年2月25日,“解禁”不久的李开复接受了《财经》记者的专访。“禁言”引发的各种猜测,他均以温和态度待之,“这是个独立偶发的事件,不应被过度解读和关联。”他眼中,微博已是中
期刊
宏观经济的持续增长,要求产业结构不断升级。陆铭教授指出,中国目前存在着比较普遍的“不好”的产业升级,即要素价格存在着制度性和政策性扭曲:资本价格(利率)被过于压低,劳动力成本却因生活成本的上升而上调,但劳动力素质却没有足够提高。这就导致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的升级非但不成熟且低效。  与主要依赖技术研发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发达国家不同,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欠发达国家来说,对国外现有先进技术的模仿和
期刊
中共自誕生之日即是革命党,“革命意识”贯穿于建党立国始终。“革命”既是党的意识形态,建政后也自然而然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影响极为深远。“文革”使中国人的革命意识登峰造极——它的正式提法叫“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既然是“文化革命”,看似与政治无涉,实质是政治影像的投射。且发动文化革命本身就是一场毫无保留的政治运动,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至今,我们仍无法看见这种影响的尽头。  政权的革命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