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实总是存在,
不大可能被遮掩。
只是,真实不一定是甜美的东西,
秉持这份执念,唯有内心的宽容、放下和坦然,
才能一直走下去。
因为唯有追求真实,
才有可能最终回归真实的自我。
这是作为一个纪录片导演内心最大的执念。
何威先生主要职务与履历
纪录片导演、摄影师、编剧、影评人
国际创意及科技总会副会长
曾任香港影评人协会会长,现为荣誉会长
香港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属下“创意香港”
举办的“首部剧情片”专业组评审
香港生产促进局2013微电影“创+作”支援计划(音乐篇)评审
香港国际移动手机短片比赛评审、浸会大学第七、第十届国际大学生电影比赛评审
台港两地《短片由我创》比赛评审及工作坊讲师
德国巴伐利亚州FH-Deggendorf理工大学
客座讲师
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文化论坛香港代表
曾任《文汇报》重要新闻部编辑
曾任《中国旅遊》杂誌出版社图片库主管
在艺术中 追寻前行
何威先生本是学医出身,1986年—1992年就读於暨南大学医学专业,1994年,前往德国继续深造,求学於德国格莱弗斯瓦尔大学(Ernst-Moritz-Arndt-Universit?t Greifswald)。因为机缘让他在那儿遇到了在格莱弗斯瓦尔(Greifswald)出生的18世纪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绘画大师卡斯珀·大卫·婓里德里希(Casper David Friedrich),这个跨时空的交往改变了他的人生之路。
2000年,回到香港之後,曾任职於香港《文汇报》,担任重要新闻部编辑。但现代新闻只报道事件本身而缺乏探讨背後的缘由和起因,使得何威觉得有劲使不上,但这卻为後来拍摄纪录片埋下了伏笔。鉴於在德国学习艺术的经历,让何威先生较自然的进入了艺术界。在2002年时,加入世界华人摄影学会。他曾在《中国旅遊》杂誌担任图片库主管,与中国摄影界的大师们交往甚深。对於摄影,他是真的喜爱,他的摄影作品曾在2004年5月份,参加香港中央图书馆世界华人摄影学会精品展,2005年10月,何威先生出版了《江南回忆》摄影散文集,由香港三联书店发行;同时,他在上海同济大学中德学院举办了《德国风情画》个人摄影展,其作品被德国工商会《德国商贸上海招商展》专刊收录。2005年12月,在奥地利林茨艺术教育学院《江南回忆》个人摄影展;2008年2月获台北德国文化中心邀请举办《双城记×2》(柏林、维也纳和香港、台北)个人摄影展,通过摄影作品展示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不同文化表现以及不同背景下的跨文化区域下的中西文化特色。部分作品获台北德国文化中心收藏。
艺术常会随着越来越丰富的阅历,而有更加深刻的解读。何威先生喜欢看电影,与许多喜好看电影、将看电影当作消磨时间的一种方式的人不同,何威先生看电影,是为了欣赏所看的每一部好电影的内涵。对他而言,好的作品,是一条能夠提升人生境界的阶梯。
何威先生说他着手写影评,其实也是源於一次偶然。他记得2004年张艺谋所拍摄的影片《英雄》放映後,引来了无数的正面,反面的评论声音,然而,虽然在美学层面上和表现形式上有各式各样的解读,但无论是哪一面,鲜有人对这部影片做出更深层次的剖析,影片真正的内涵和哲学意义卻少有人论及。所以,何威先生第一次写下了自己的一番见解和影评《青梅煮酒论英雄》。也正是这部电影让他加入到了影评人的行列之中。
香港的影评界相对於国内较为中立,因为他们不属於“官方”,卻也不属於“电影发行方”。它代表大多数观众的口味和欣赏水平,因此影评人往往成为很多电影上映前的试金石,院商们根据他们的反馈信息来调整影片的院线数量和放映场数。
写了一段时间以後,何威先生又觉得香港电影的纯商业运作模式使得上映的影片太过单一,许多艺术类、文化色彩浓厚的好电影依然很难看到。因此,他希望参与独立电影的製作。2008年,何威先生在电影《明媚时光》中担任联合编剧。这部电影一经面世,便好评如潮,获得了诸多关注,影片获邀参展德国慕尼黑国际电影节、意大利罗马国际电影节、香港国际电影节並获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新导演提名。在艺术追求上,何威先生认为,荣誉不是终点,荣誉更不代表领先。每个作品的开始,一切都归零,所有人也回到同一起步点。因此,虚心和努力是踏上这条道路的根本基础,在艺术道路上没有谁有倚老卖老的本钱。
2009年何威先生担任香港影评人协会的会长,有鉴於两岸三地电影合作日益频繁,希望在合製的基础上,加强文化方面的合作。他说:“目前两岸三地的电影合作还只停留在技术与合资,文化方面依然是处於‘各自表述’的层面。也就是说还仅仅停留在,我说我的香港电影,你说你的大陆电影,他说他的台湾电影,还没有进入到互相理解、融合的阶段。”他曾经推动两岸三地的电影评论学会共同举办年度三地电影评审,推荐在当地上映的十部最佳华语电影。通过两岸三地不同的欣赏角度、价值观、文化背景差異看看两岸三地最佳华语电影是否有重叠的部分,借以有的放矢的来加强两岸三地之间的电影合作、推动香港乃至中国的电影事业。“华语电影最大的目的应该是走出世界,让世界认可华语电影,认可华语电影所表达的价值观。”何威先生说。
他现在是国际创意及科技总会副会长,将创意和IT媒体结合起来。他的初衷是希望能夠借助新媒体,为创意人才打造一个未来的新平台;同时也让IT界借助创意人寻找、激发的一些创意,为电影新技术的开发拓展新的空间。
掀开面纱 探知真实
在那种种艺术形式中,何威先生最鍾情的是拍摄纪录片。纪录片——一种源於细緻观察的探讨,以寻找真实为本质,並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影像记录形式。而这份“真实”的追求恰恰是他心中的一抹执念。追寻事件的真相或背後的意义,是何威先生觉得最有价值也是最感到快乐的事情。 “纪录片不同於宣传片,不能刻意戏剧化,不该用演员去重新演绎,更不可以以客观的装饰去表达实际是创作人的主观观点,所以我反对纪录片使用主观性的旁白解说词。”何威先生说,他对纪录片的要求似乎有些“苛刻”,也许,恰是这份“苛刻”,才让他更凖确地诠释“纪录片”的意义。“纪录片最重要的並不是去判断一件事情的对错,而是去认识、理解一件事的真相。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多从不同的角度,通过理性即合乎严密逻辑的思维和敏锐的洞察力去探究。”他说。纪录片是通过一个探索、思考的过程去认识、反省人类自我的一种体现。因此,从另个角度而言,纪录片记录的才是最接近真实的人类历史。
何威先生把纪录片的探索目光投向了澳门。这是一个在许多人眼中似乎是文化土地贫瘠,但实则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何威先生说:“澳门,可以说是中国第一个开放的城市,比香港早三百多年。澳门接收外来文化早在四百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而那个时候正是欧洲文化最辉煌的时候。也就是说,澳门当时所接收的文化恰恰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结晶。再者,澳门没有经历战火的摧残,因此文化的保留状况良好。就拿道教文化来说,澳门保留的道教文化是原汁原味的,这在两岸三地都是独一无二的。”
可以说,澳门是何威先生的纪录片的根。“赌业仅仅在澳门行驶了不到一个世纪,卻已让她成为超越拉斯维加斯世界知名的赌城,卻也被这片“金沙”掩盖了她昔日的文化风采。做为远东第一个向西方开放的城市,他为远东提供了东西文化的交流窗口;远东第一所西方大学圣保罗书院正是在澳门建立的;所有往中国、日本乃至东南亚的欧洲神职人员都在这里学习语言及当地文化。较著名有利玛窦,一名来中国的传教士,更是一名学者。他的经历让西方人开始真正了解中国,也同时为中国打开了面向世界的窗子,因为他的到来,中国人第一次看到了机械钟表、西方油画,第一次听到西洋音乐……更重要的是,当时西方的许多科学、技术,被他介绍到了中国。而中国的徐光启则来澳门学习西方科技。最让何威先生对澳门情有独鍾的原因是,每次拍摄纪录片都让他结交到一批澳门的文化人士並成为要好朋友。
何威先生在拍摄纪录片前常常思考哪一个题材和方向或更具探讨价值,他先做资料收集,设立拍摄框架,但卻决不将自己禁锢在这个框架中,在拍摄中,不断寻找更有意义的方向和内容。曾有一次,他与澳门合唱团应邀去奥地利演出,因为语言上的优势,何威先生还充当了一回德语翻译。这趟音乐之旅,因为没有了语言上的隔阂,双方交流不再限於音乐表演,而是推心置腹。一起唱歌,一起跳舞,一起喝酒,好不愉快。这次的音乐之旅还给澳门带来了一个意外收穫:一位曾在澳门工作了三十年,已去世的奥地利音乐家,他的生平被发掘了出来。由於他过分的低调,以至於无论是奥地利还是澳门,大家都没有真正认识到他对澳门-奥地利文化交流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他一生作曲7百多首,几乎所有在澳门做的曲子都留在了澳门。如今他被澳门追认为澳门现代音乐教父,凡现在50岁以上的澳门音乐人几乎无一例外都是他的学生。曾获得世界现代音乐亚洲傑出作曲家殊荣的唯一华人作曲家林乐培大师也是他带入音乐之门的,澳门首位华人主教也是他的学生。2012年澳门发现了更多他在澳门遗留下的作品手稿,並在2013年举办了专场演出。何威先生在这次交流中发现了他的故事,他马上推翻了自己之前的设想,改为以这位不为人知的傑出音乐人为主线,完成了这一部探讨澳门和奥地利文化交流意义的《音乐之旅》纪录片。随之而获的另个意外收穫是,为澳门带回了与之有关的珍贵历史文物(多张唱片),现收藏於澳门博物馆。
也因此,何威先生的作品获得不少奖项。2010年,纪录影片《Crossing the Bridge of Macao/豬扒包搭咖啡》,获第三届澳门国际电影及录像节两岸三地评审团大奖,並代表澳门参加台北纪录片影展及亚太国际影展;2011年纪录影片《Music from Heaven & Earth /音乐天地》获第二届澳门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2012年纪录影片《Echo/音乐之旅》获第三届澳门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提名;2012旅遊宣传短片《我的心中只有你,没有他/Only you,is my love》获第三届澳门国际电影节旅遊宣传短片金奖……接下来,何威先生计划拍摄一个跨越澳门400年历史的系列纪录片,探讨澳门400年音乐历史对澳门文化的影响。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彼岸,正如,你有你的故事,他有他的过往。其实,不仅仅是人,一件物,一个城市,都会有一个故事,一段过往。过去种种,随着时间的流逝,被人们遗忘,逐渐地归於沉寂。何威先生在做的是搜寻那些有意义的卻被遗忘的文化历史事件,借以揭示人文、历史那尚未被关注的一份价值。这是他作为纪录片导演的一份执念,这份执念引导着他继续寻找、摸索,为人类文化的真实意义献上一份敬意。
不大可能被遮掩。
只是,真实不一定是甜美的东西,
秉持这份执念,唯有内心的宽容、放下和坦然,
才能一直走下去。
因为唯有追求真实,
才有可能最终回归真实的自我。
这是作为一个纪录片导演内心最大的执念。
何威先生主要职务与履历
纪录片导演、摄影师、编剧、影评人
国际创意及科技总会副会长
曾任香港影评人协会会长,现为荣誉会长
香港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属下“创意香港”
举办的“首部剧情片”专业组评审
香港生产促进局2013微电影“创+作”支援计划(音乐篇)评审
香港国际移动手机短片比赛评审、浸会大学第七、第十届国际大学生电影比赛评审
台港两地《短片由我创》比赛评审及工作坊讲师
德国巴伐利亚州FH-Deggendorf理工大学
客座讲师
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文化论坛香港代表
曾任《文汇报》重要新闻部编辑
曾任《中国旅遊》杂誌出版社图片库主管
在艺术中 追寻前行
何威先生本是学医出身,1986年—1992年就读於暨南大学医学专业,1994年,前往德国继续深造,求学於德国格莱弗斯瓦尔大学(Ernst-Moritz-Arndt-Universit?t Greifswald)。因为机缘让他在那儿遇到了在格莱弗斯瓦尔(Greifswald)出生的18世纪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绘画大师卡斯珀·大卫·婓里德里希(Casper David Friedrich),这个跨时空的交往改变了他的人生之路。
2000年,回到香港之後,曾任职於香港《文汇报》,担任重要新闻部编辑。但现代新闻只报道事件本身而缺乏探讨背後的缘由和起因,使得何威觉得有劲使不上,但这卻为後来拍摄纪录片埋下了伏笔。鉴於在德国学习艺术的经历,让何威先生较自然的进入了艺术界。在2002年时,加入世界华人摄影学会。他曾在《中国旅遊》杂誌担任图片库主管,与中国摄影界的大师们交往甚深。对於摄影,他是真的喜爱,他的摄影作品曾在2004年5月份,参加香港中央图书馆世界华人摄影学会精品展,2005年10月,何威先生出版了《江南回忆》摄影散文集,由香港三联书店发行;同时,他在上海同济大学中德学院举办了《德国风情画》个人摄影展,其作品被德国工商会《德国商贸上海招商展》专刊收录。2005年12月,在奥地利林茨艺术教育学院《江南回忆》个人摄影展;2008年2月获台北德国文化中心邀请举办《双城记×2》(柏林、维也纳和香港、台北)个人摄影展,通过摄影作品展示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不同文化表现以及不同背景下的跨文化区域下的中西文化特色。部分作品获台北德国文化中心收藏。
艺术常会随着越来越丰富的阅历,而有更加深刻的解读。何威先生喜欢看电影,与许多喜好看电影、将看电影当作消磨时间的一种方式的人不同,何威先生看电影,是为了欣赏所看的每一部好电影的内涵。对他而言,好的作品,是一条能夠提升人生境界的阶梯。
何威先生说他着手写影评,其实也是源於一次偶然。他记得2004年张艺谋所拍摄的影片《英雄》放映後,引来了无数的正面,反面的评论声音,然而,虽然在美学层面上和表现形式上有各式各样的解读,但无论是哪一面,鲜有人对这部影片做出更深层次的剖析,影片真正的内涵和哲学意义卻少有人论及。所以,何威先生第一次写下了自己的一番见解和影评《青梅煮酒论英雄》。也正是这部电影让他加入到了影评人的行列之中。
香港的影评界相对於国内较为中立,因为他们不属於“官方”,卻也不属於“电影发行方”。它代表大多数观众的口味和欣赏水平,因此影评人往往成为很多电影上映前的试金石,院商们根据他们的反馈信息来调整影片的院线数量和放映场数。
写了一段时间以後,何威先生又觉得香港电影的纯商业运作模式使得上映的影片太过单一,许多艺术类、文化色彩浓厚的好电影依然很难看到。因此,他希望参与独立电影的製作。2008年,何威先生在电影《明媚时光》中担任联合编剧。这部电影一经面世,便好评如潮,获得了诸多关注,影片获邀参展德国慕尼黑国际电影节、意大利罗马国际电影节、香港国际电影节並获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新导演提名。在艺术追求上,何威先生认为,荣誉不是终点,荣誉更不代表领先。每个作品的开始,一切都归零,所有人也回到同一起步点。因此,虚心和努力是踏上这条道路的根本基础,在艺术道路上没有谁有倚老卖老的本钱。
2009年何威先生担任香港影评人协会的会长,有鉴於两岸三地电影合作日益频繁,希望在合製的基础上,加强文化方面的合作。他说:“目前两岸三地的电影合作还只停留在技术与合资,文化方面依然是处於‘各自表述’的层面。也就是说还仅仅停留在,我说我的香港电影,你说你的大陆电影,他说他的台湾电影,还没有进入到互相理解、融合的阶段。”他曾经推动两岸三地的电影评论学会共同举办年度三地电影评审,推荐在当地上映的十部最佳华语电影。通过两岸三地不同的欣赏角度、价值观、文化背景差異看看两岸三地最佳华语电影是否有重叠的部分,借以有的放矢的来加强两岸三地之间的电影合作、推动香港乃至中国的电影事业。“华语电影最大的目的应该是走出世界,让世界认可华语电影,认可华语电影所表达的价值观。”何威先生说。
他现在是国际创意及科技总会副会长,将创意和IT媒体结合起来。他的初衷是希望能夠借助新媒体,为创意人才打造一个未来的新平台;同时也让IT界借助创意人寻找、激发的一些创意,为电影新技术的开发拓展新的空间。
掀开面纱 探知真实
在那种种艺术形式中,何威先生最鍾情的是拍摄纪录片。纪录片——一种源於细緻观察的探讨,以寻找真实为本质,並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影像记录形式。而这份“真实”的追求恰恰是他心中的一抹执念。追寻事件的真相或背後的意义,是何威先生觉得最有价值也是最感到快乐的事情。 “纪录片不同於宣传片,不能刻意戏剧化,不该用演员去重新演绎,更不可以以客观的装饰去表达实际是创作人的主观观点,所以我反对纪录片使用主观性的旁白解说词。”何威先生说,他对纪录片的要求似乎有些“苛刻”,也许,恰是这份“苛刻”,才让他更凖确地诠释“纪录片”的意义。“纪录片最重要的並不是去判断一件事情的对错,而是去认识、理解一件事的真相。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多从不同的角度,通过理性即合乎严密逻辑的思维和敏锐的洞察力去探究。”他说。纪录片是通过一个探索、思考的过程去认识、反省人类自我的一种体现。因此,从另个角度而言,纪录片记录的才是最接近真实的人类历史。
何威先生把纪录片的探索目光投向了澳门。这是一个在许多人眼中似乎是文化土地贫瘠,但实则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何威先生说:“澳门,可以说是中国第一个开放的城市,比香港早三百多年。澳门接收外来文化早在四百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而那个时候正是欧洲文化最辉煌的时候。也就是说,澳门当时所接收的文化恰恰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结晶。再者,澳门没有经历战火的摧残,因此文化的保留状况良好。就拿道教文化来说,澳门保留的道教文化是原汁原味的,这在两岸三地都是独一无二的。”
可以说,澳门是何威先生的纪录片的根。“赌业仅仅在澳门行驶了不到一个世纪,卻已让她成为超越拉斯维加斯世界知名的赌城,卻也被这片“金沙”掩盖了她昔日的文化风采。做为远东第一个向西方开放的城市,他为远东提供了东西文化的交流窗口;远东第一所西方大学圣保罗书院正是在澳门建立的;所有往中国、日本乃至东南亚的欧洲神职人员都在这里学习语言及当地文化。较著名有利玛窦,一名来中国的传教士,更是一名学者。他的经历让西方人开始真正了解中国,也同时为中国打开了面向世界的窗子,因为他的到来,中国人第一次看到了机械钟表、西方油画,第一次听到西洋音乐……更重要的是,当时西方的许多科学、技术,被他介绍到了中国。而中国的徐光启则来澳门学习西方科技。最让何威先生对澳门情有独鍾的原因是,每次拍摄纪录片都让他结交到一批澳门的文化人士並成为要好朋友。
何威先生在拍摄纪录片前常常思考哪一个题材和方向或更具探讨价值,他先做资料收集,设立拍摄框架,但卻决不将自己禁锢在这个框架中,在拍摄中,不断寻找更有意义的方向和内容。曾有一次,他与澳门合唱团应邀去奥地利演出,因为语言上的优势,何威先生还充当了一回德语翻译。这趟音乐之旅,因为没有了语言上的隔阂,双方交流不再限於音乐表演,而是推心置腹。一起唱歌,一起跳舞,一起喝酒,好不愉快。这次的音乐之旅还给澳门带来了一个意外收穫:一位曾在澳门工作了三十年,已去世的奥地利音乐家,他的生平被发掘了出来。由於他过分的低调,以至於无论是奥地利还是澳门,大家都没有真正认识到他对澳门-奥地利文化交流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他一生作曲7百多首,几乎所有在澳门做的曲子都留在了澳门。如今他被澳门追认为澳门现代音乐教父,凡现在50岁以上的澳门音乐人几乎无一例外都是他的学生。曾获得世界现代音乐亚洲傑出作曲家殊荣的唯一华人作曲家林乐培大师也是他带入音乐之门的,澳门首位华人主教也是他的学生。2012年澳门发现了更多他在澳门遗留下的作品手稿,並在2013年举办了专场演出。何威先生在这次交流中发现了他的故事,他马上推翻了自己之前的设想,改为以这位不为人知的傑出音乐人为主线,完成了这一部探讨澳门和奥地利文化交流意义的《音乐之旅》纪录片。随之而获的另个意外收穫是,为澳门带回了与之有关的珍贵历史文物(多张唱片),现收藏於澳门博物馆。
也因此,何威先生的作品获得不少奖项。2010年,纪录影片《Crossing the Bridge of Macao/豬扒包搭咖啡》,获第三届澳门国际电影及录像节两岸三地评审团大奖,並代表澳门参加台北纪录片影展及亚太国际影展;2011年纪录影片《Music from Heaven & Earth /音乐天地》获第二届澳门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2012年纪录影片《Echo/音乐之旅》获第三届澳门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提名;2012旅遊宣传短片《我的心中只有你,没有他/Only you,is my love》获第三届澳门国际电影节旅遊宣传短片金奖……接下来,何威先生计划拍摄一个跨越澳门400年历史的系列纪录片,探讨澳门400年音乐历史对澳门文化的影响。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彼岸,正如,你有你的故事,他有他的过往。其实,不仅仅是人,一件物,一个城市,都会有一个故事,一段过往。过去种种,随着时间的流逝,被人们遗忘,逐渐地归於沉寂。何威先生在做的是搜寻那些有意义的卻被遗忘的文化历史事件,借以揭示人文、历史那尚未被关注的一份价值。这是他作为纪录片导演的一份执念,这份执念引导着他继续寻找、摸索,为人类文化的真实意义献上一份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