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分析左氧氟沙星在临床应用中产生的不良反应。方法:搜集2012年3月—2013年2月我院接收的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43例患者,对其不良反应产生时的临床表现、特点和治疗等进行总结性分析。结果:发病年龄在20岁-60岁之间的患者所占比例最大;男患者发生率低于女患者;累及皮肤、产生皮疹和皮肤瘙痒的发生率较高;通过静脉滴注用药患者的发生率较高;每次用药400mg的发生率较高;用药时联合其他药物的发生率较高;43例患者经过药物治疗,临床症状均消失,治疗有效率达100%,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与患者年龄、性别、用药途径、用药剂量、联合用药等有关,在临床应用时必须坚持合理、规范、安全用药,并在用药时加强监测。
【关键词】左氧氟沙星;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分析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761-01
左氧氟沙星是临床上常用的抗菌药物,伤寒、泌尿系统感染、骨关节感染、肠胃道感染、呼吸道感染等疾病都可以通过该药物进行辅助治疗,并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1]。据有关报道,该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率较高[2]。因此加强对该药物不良反应的分析是十分重要的。现搜集2012年3月—2013年2月我院接收的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43例患者,对其不良反应产生时的临床表现、特点和治疗等进行总结性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2012年3月—2013年2月我院接收的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43例患者,平均年龄为(49.26±3.75)岁,最大82岁,最小15岁,男患者和女患者分别为18例、25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轻重程度的头晕、皮疹、失眠、恶心、皮肤瘙痒、胸闷、呕吐和烦躁等。其中对该类药物有过敏史3例,不详16例,无过敏史24例。43例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對43例患者的男女发生率、临床表现、服药剂量、联合用药等进行总结性分析,并参考我国对药物不良反应进行相关检测的中心制定的判断标准进行判断。对43例患者给予药物治疗,观察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药物选择苯海拉明或地塞米松。苯海拉明(盐酸苯海拉明注射液,国药准字H11020523,包装规格(1ml:20mg),取20mg苯海拉明对患者进行深部肌内注射。地塞米松(醋酸地塞米松片,国药准字H52020427,包装规格为0.75mg),每日2次-4次,每次1片-4片(0.75mg-3mg)。叮嘱患者严格按照药物用法用量规范用药。
1.3 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年龄 43例患者中,7例患者年龄在60岁以上,占16.28%;32例患者年龄在20岁-60岁之间,占74.42%,4例患者年龄在30岁以下,占9.30%。发病年龄在20岁-60岁之间的患者所占比例最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性别 43例患者中,18例男,占总人数的41.86%;25例女,占总人数的58.14%,男患者发生率低于女患者,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临床表现 43例患者中,1例累及肝胆,出现肝功能异常,占2.33%;1例累及全身,出现全身性肌肉痛和全身性骨痛,占2.33%;2例累及心血管,出现胸闷、心悸、心律失常等,占4.65%;1例累及泌尿,出现急性肾衰竭,占2.33%;4例累及神经系统,出现抽搐、头晕、震颤、头痛等,占9.30%%;26例累及皮肤,出现皮疹、皮肤瘙痒等,占60.47%;8例累及消化,出现呕吐、恶心和腹部不适等,占18.60%。累及皮肤、产生皮疹和皮肤瘙痒的发生率较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用药途径 43例患者中,37例患者通过静脉滴注用药,占86.05%;6例患者通过口服用药,占13.95%。通过静脉滴注用药患者的发生率高于口服用药患者的发生率,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2.5 用药剂量 43例患者中,4例患者每次用药200mg,占9.30%;31例患者每次用药400mg,占72.09%;8例患者每次用药800mg,占18.60%。每次用药400mg的发生率较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
2.6 联合用药 43例患者中,33例患者用药时联合其他药物,占76.74%;10例患者未联合其他药物,占23.26%。用药时联合其他药物的发生率高于未联合其他用药,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2.7 药物治疗 43例患者经过药物治疗,头晕、皮疹、失眠、恶心、皮肤瘙痒、胸闷、呕吐和烦躁等症状均消失,治疗有效率达100%,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随着临床医学对左氧氟沙星研究的不断加大,促使该药物应用越来越广泛。该药物具有抗菌强、抗菌谱广和价格低等优点,但用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过敏、关节疼痛、肠胃道反应及中枢神经反应等,产生恶心、呕吐、头痛等[3]。如果在用药时不能做到安全、合理、规范用药,更易使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加大,从而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不利于药物发挥作用[4]。在本文中,对43例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以20岁-60岁之间的女性患者发生率较高,累及皮肤、产生皮疹和皮肤瘙痒的发生率较高,通过静脉滴注用药、每次用药400mg、联合应用其他药物的发生率较高。
综上分析,临床应用左氧氟沙星时应当坚持合理、规范、安全用药,加强监测,以此减少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 李娜.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临床应用致不良反应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14(15):41-42.
[2] 王戌萍,陈永华,陈桂花,张莹.左氧氟沙星所致胃肠道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及防治措施[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3,12(11):85-86.
[3] 魏改红.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的临床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16(13):71-72.
【关键词】左氧氟沙星;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分析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761-01
左氧氟沙星是临床上常用的抗菌药物,伤寒、泌尿系统感染、骨关节感染、肠胃道感染、呼吸道感染等疾病都可以通过该药物进行辅助治疗,并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1]。据有关报道,该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率较高[2]。因此加强对该药物不良反应的分析是十分重要的。现搜集2012年3月—2013年2月我院接收的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43例患者,对其不良反应产生时的临床表现、特点和治疗等进行总结性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2012年3月—2013年2月我院接收的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43例患者,平均年龄为(49.26±3.75)岁,最大82岁,最小15岁,男患者和女患者分别为18例、25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轻重程度的头晕、皮疹、失眠、恶心、皮肤瘙痒、胸闷、呕吐和烦躁等。其中对该类药物有过敏史3例,不详16例,无过敏史24例。43例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對43例患者的男女发生率、临床表现、服药剂量、联合用药等进行总结性分析,并参考我国对药物不良反应进行相关检测的中心制定的判断标准进行判断。对43例患者给予药物治疗,观察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药物选择苯海拉明或地塞米松。苯海拉明(盐酸苯海拉明注射液,国药准字H11020523,包装规格(1ml:20mg),取20mg苯海拉明对患者进行深部肌内注射。地塞米松(醋酸地塞米松片,国药准字H52020427,包装规格为0.75mg),每日2次-4次,每次1片-4片(0.75mg-3mg)。叮嘱患者严格按照药物用法用量规范用药。
1.3 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年龄 43例患者中,7例患者年龄在60岁以上,占16.28%;32例患者年龄在20岁-60岁之间,占74.42%,4例患者年龄在30岁以下,占9.30%。发病年龄在20岁-60岁之间的患者所占比例最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性别 43例患者中,18例男,占总人数的41.86%;25例女,占总人数的58.14%,男患者发生率低于女患者,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临床表现 43例患者中,1例累及肝胆,出现肝功能异常,占2.33%;1例累及全身,出现全身性肌肉痛和全身性骨痛,占2.33%;2例累及心血管,出现胸闷、心悸、心律失常等,占4.65%;1例累及泌尿,出现急性肾衰竭,占2.33%;4例累及神经系统,出现抽搐、头晕、震颤、头痛等,占9.30%%;26例累及皮肤,出现皮疹、皮肤瘙痒等,占60.47%;8例累及消化,出现呕吐、恶心和腹部不适等,占18.60%。累及皮肤、产生皮疹和皮肤瘙痒的发生率较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用药途径 43例患者中,37例患者通过静脉滴注用药,占86.05%;6例患者通过口服用药,占13.95%。通过静脉滴注用药患者的发生率高于口服用药患者的发生率,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2.5 用药剂量 43例患者中,4例患者每次用药200mg,占9.30%;31例患者每次用药400mg,占72.09%;8例患者每次用药800mg,占18.60%。每次用药400mg的发生率较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
2.6 联合用药 43例患者中,33例患者用药时联合其他药物,占76.74%;10例患者未联合其他药物,占23.26%。用药时联合其他药物的发生率高于未联合其他用药,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2.7 药物治疗 43例患者经过药物治疗,头晕、皮疹、失眠、恶心、皮肤瘙痒、胸闷、呕吐和烦躁等症状均消失,治疗有效率达100%,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随着临床医学对左氧氟沙星研究的不断加大,促使该药物应用越来越广泛。该药物具有抗菌强、抗菌谱广和价格低等优点,但用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过敏、关节疼痛、肠胃道反应及中枢神经反应等,产生恶心、呕吐、头痛等[3]。如果在用药时不能做到安全、合理、规范用药,更易使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加大,从而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不利于药物发挥作用[4]。在本文中,对43例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以20岁-60岁之间的女性患者发生率较高,累及皮肤、产生皮疹和皮肤瘙痒的发生率较高,通过静脉滴注用药、每次用药400mg、联合应用其他药物的发生率较高。
综上分析,临床应用左氧氟沙星时应当坚持合理、规范、安全用药,加强监测,以此减少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 李娜.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临床应用致不良反应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14(15):41-42.
[2] 王戌萍,陈永华,陈桂花,张莹.左氧氟沙星所致胃肠道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及防治措施[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3,12(11):85-86.
[3] 魏改红.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的临床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16(13):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