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不少中国老师眼里,孩子只有两种——听话和不听话,不听话的,就要施加点压力才会听话
最近跟一个朋友聊天听到这样一件事:她家孩子去年刚刚上小学,写字有点慢,老师因此在班里宣布:“同学们,不能跟某某同学一起玩。”
这个可怜的孩子于是悲惨地“孤独”了——同学们都不敢和他亲近,有些胆子大的,也要等老师走了才敢和他一起玩。
听到这个故事后,我问了周围中国同事的看法,大多数人的回答是“确实有这样的老师”,看来在中国这样说话的老师不在少数。
同样的事,如果发生在日本或者美国,这位老师可能会失去执教资格。因为公立和义务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不偏心”——对所有的学生公正公平,一视同仁。这位中国老师的举动,可能会对孩子的自尊心和心理健康发展带来破坏性后果,在很多国家会被视为一种“心理暴力”。
此外,老师有责任监督自己负责的孩子里,没有孤立某个孩子的情况。如果有,老师要及时介入并保护被欺负的孩子。所以,老师本人亲自去把某一个学生排除到班级圈子外,这个行为实在是很严重的“师道越轨”。
我总在想,一位小学教师、花骨朵的园丁,为什么要对一个幼小的孩子说这么重的话?是教学达标的压力太大导致着急发脾气,还是没有学过儿童心理学?或者按有些中国朋友的说法,她不喜欢自己的工作,对孩子没爱心?
或许都有,但我的感觉是,这可能是一个中国老师下意识的对“不听话”孩子的惩罚。在不少中国老师眼里,孩子只有两种——听话和不听话,不听话的,就要施加点压力才会听话。
但21世纪早已不是恐惧和控制教育的时代了,鼓励和正能量的教育,才是主流。在中国的学校里,常常听说有些好动的或者学习有点慢的孩子,就会被老师“惩罚”,比如剥夺去户外玩的机会等等,这是非常不科学的,长此以往,孩子会变得胆怯、紧张、缺乏自信。
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我常常在想,基础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犹记得我自己上小学时的一位音乐老师,有一次组织全班表演合奏。班上有“个别同学”比较好动,体育成绩好但在音乐课堂上就比较闹。但这位老师没有把他们排除在乐队之外,而是把打木琴的任务交给了他们。结果,“个别同学”很认真地练习,表演节奏极强,为整个班级加了分。
教育的本质,不应该是让所有孩子整齐划一,而是激发出每一个个体的创造性和归属感。
最近跟一个朋友聊天听到这样一件事:她家孩子去年刚刚上小学,写字有点慢,老师因此在班里宣布:“同学们,不能跟某某同学一起玩。”
这个可怜的孩子于是悲惨地“孤独”了——同学们都不敢和他亲近,有些胆子大的,也要等老师走了才敢和他一起玩。
听到这个故事后,我问了周围中国同事的看法,大多数人的回答是“确实有这样的老师”,看来在中国这样说话的老师不在少数。
同样的事,如果发生在日本或者美国,这位老师可能会失去执教资格。因为公立和义务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不偏心”——对所有的学生公正公平,一视同仁。这位中国老师的举动,可能会对孩子的自尊心和心理健康发展带来破坏性后果,在很多国家会被视为一种“心理暴力”。
此外,老师有责任监督自己负责的孩子里,没有孤立某个孩子的情况。如果有,老师要及时介入并保护被欺负的孩子。所以,老师本人亲自去把某一个学生排除到班级圈子外,这个行为实在是很严重的“师道越轨”。
我总在想,一位小学教师、花骨朵的园丁,为什么要对一个幼小的孩子说这么重的话?是教学达标的压力太大导致着急发脾气,还是没有学过儿童心理学?或者按有些中国朋友的说法,她不喜欢自己的工作,对孩子没爱心?
或许都有,但我的感觉是,这可能是一个中国老师下意识的对“不听话”孩子的惩罚。在不少中国老师眼里,孩子只有两种——听话和不听话,不听话的,就要施加点压力才会听话。
但21世纪早已不是恐惧和控制教育的时代了,鼓励和正能量的教育,才是主流。在中国的学校里,常常听说有些好动的或者学习有点慢的孩子,就会被老师“惩罚”,比如剥夺去户外玩的机会等等,这是非常不科学的,长此以往,孩子会变得胆怯、紧张、缺乏自信。
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我常常在想,基础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犹记得我自己上小学时的一位音乐老师,有一次组织全班表演合奏。班上有“个别同学”比较好动,体育成绩好但在音乐课堂上就比较闹。但这位老师没有把他们排除在乐队之外,而是把打木琴的任务交给了他们。结果,“个别同学”很认真地练习,表演节奏极强,为整个班级加了分。
教育的本质,不应该是让所有孩子整齐划一,而是激发出每一个个体的创造性和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