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传播,包括不同文化模式对对外汉语教学文化传播效果的影响,知识文化与交际文化概念及现实意义等内容。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文化传播
尽管从理论上讲,“一种语言中可以表述的内容,在另一种语言中一定也可以找到方式来表述,”但文化传播活动受诸多因素影响,媒介不同,语言形式不同,其表述形式必然不同。不同文化模式对文化传播有不同影响,在对文化相关诸因素分类中,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是从实践角度的一种分类。
1.不同文化模式对对外汉語教学文化传播效果的影响
(1)“价值观导向”对对外汉语教学文化传播效果的影响
在文化传播领域,研究文化的模式的途径历来有几种不同的理论,而其中最有价值的、对跨文化传播影响最大的、经常被众多研究者和学者讨论的共有四种,其代表人物分别是:克拉克洪和斯托贝克(Kluckhohn and Strodtbeck)(1961)、霍尔(Hall)(1976),霍夫斯泰德(Hofstede)(1997)和庞德(Bond)(1981)。他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人类文化的模式,不同的文化模式对文化传播有不同的影响。对外汉语教师应该了解一些。以霍夫斯泰德的价值观导向对人类文化的模式的分类为例,不同的文化模式对对外汉语的教学效果存在不同的影响。
①人的本性导向上,可以将文化分为平行的三类,即:人性本恶,人性本善以及基于两者之间的善恶论,认为人具有可塑性。我们中国孔子的儒学论及佛教哲学都认为人性本善,三字经的开篇便是“入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而美国文化继承了清教徒的传统,其文化的定位是建立在原罪的基础上,认为人性本恶,但通过具体的规则,人们可以逐渐改善,最终获救。不了解文化的这种不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进行文化传播时,势必会遇到讨论双方各行其道,争得面红耳赤也无法得出结论。因为双方的价值观不同。
②在人与自然导向上,有人类从属于自然,人与自然“合作”,以及人类可以控制自然三种不同文化模式。比如印度的清教徒认为人类从属于自然,大部分东亚人比如中国和日本人认为人类应该同自然合作,而有的美国人基于宗教的基础认为,将地球变为入类自己的领地是上帝的意图。不了解这种文化的差异,就无法让留学生理解很多唐诗的“不如归去”的深刻含义。
③在时间导向上,也有过去导向、现在导向和未来导向三种。比如中国和法国的文化都相信并重视过去发生的事情。即便在今天,基于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历史剧仍常居票房收入的龙头以及电视榜首。正如阿德勒所说:“中国孩子没有可仿效的太空时代的超人,即使在玩游戏的时候,他们也装扮成中世纪的超自然英雄孙悟空。”而对大多数美国人来说,接下来将要发生的事情对他们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他们对未来的看法非常乐观,他们不怕失败,如果第一次失败了,他们会接着尝试、尝试、再尝试,他们相信他们可以控制未来。不了解这种差异,或了解不够,就无法避免关于重视历史或轻视历史的无休止的争论。就无法理解很多年轻的英国或美国留学生对历史的轻率的态度。
④在行动导向上,有正在发生导向,正在变化导向,以及实践导向三种。同样,基于佛教的精神,中国人大部分重精神,轻物质,同印度人一样,把内在的或精神的升华看成是人生的主要目标之一,属于典型的正在变化导向。而美国人对一天当中的每一件事几乎都要事先做好计划,对实践和行动的重视胜过一切。他们是典型的实践导向型文化模式。
(2)高低语境理论及其影响。
①高低语境理论
高低语境理论是由美国人类学家霍尔首先提出来的。霍尔在这里所用的“语境”一词的意义是指“围绕事件的信息;它与事件的意义紧密相连”。霍尔定义的高低语境是:高语境的交流或讯息是指大多数信息都已经体现出来了,只有极
少数的信息清楚地以编码的方式进行传达。低语境的交流正好相反,即大多数信息都是通过外在的语言方式进行传达。根据这种文化模式的分类,中国、日本、
朝鲜等亚洲国家以及土著美国、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由于其传统和历史的因素,人们大都具有相同的经历,因此,他们对于一致的信息会获得一致的外在反应。在日常生活及交流中,不必太依赖语言去获得详细的背景信息就可以了解彼此所要表达的意思。他们常常借助手势、空间的使用以及沉默等非语言方式来表达信息。因此对周围的事物和环境很敏感。比如汉语中有“默契”一词,它所表达的含义以及描写的情境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等物。再比如,中国人很少说“我爱你”,而是通过眼神、语境等其它方式含蓄地表现出来。而在美国、德国、瑞士等国家中,人口具有较低的同质性,因此,交流需要的信息必须通过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就好比给计算机的指令,必须准确、清晰,否则,交流就会发生障碍。
②高低语境理论的影响
高低语境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学文化传播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这里笔者主要谈一下这种理论对我们的语言教学目标提出的挑战。我们的第二语言教学是要教语言,不是行为文化,这就要求我们对第二语言的习得效果有必要再做一个准确定位,即何谓“地道”的汉语?我们是要教会我们的留学生我们汉语的语法规则,词汇,必要的修辞等所有这些知识文化,以及一些必要的交际文化知识,我们的期望值不能过高。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习得标准问题不能太高。
2.知识文化与交际文化概念及现实意义
(1)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概念的提出
既然不同文化模式对对外汉语教学有着不同的影响,我们的语言传播实际中又存在着高低语境的异同,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传播哪些文化因素呢?从古至今,由于对文化界定的思路、视角、方法不尽相同,所以对文化的构成因素的分类也不尽相同。对于文化的分类,历来有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之分,通俗的说法即为“大文化”和“小文化”。广义的文化涵盖了人了人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则被人们普遍认为是除去自然科学、管理科学和生产科学之外的精神生产的财富,其中包括文学艺术、新闻出版、电影电视、文化遗存及大众娱乐等。周鸿铎将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内容具体分为媒介文化传播(报纸文化传播、影视文化传播、广播文化传播、网络文化传播),形象文化传播(国家形象文化传播、企业形象文化传播、名人形象文化传播),体育文化传播(体育项目文化传播、奥运文化传播),服务文化传播(饮食文化传播、服饰文化传播、旅游文化传播)。
(2)两种概念对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传播的影响
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概念的提出,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传播影响深远。首先,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因素浩如烟海,而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中,这些文化因素对交际的影响并不是同等程度的。即使是很多人想当然的很难理解的文化因素,只要是不影响交际的实际,在交际中不产生障碍,引起误解,这些文化因素就都可以作为一种知识来掌握,甚至可以通过留学生的自学来掌握。比如说,中国的茶文化的历史,很多人包括很多刚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老师会认为留学生很难理解,因此会找很多资料、准备很多内容以便在留学生遇到困难时好详细讲解一番。但实际情况是,茶文化对日本和韩国以及东南亚等国的留学生都不会引起交流障碍,对美国和英国的留学生也是如此。这种现象说明我们中国人通常认为的那些比较难理解的文化现象在文化传播时并不一定是困难的,文化传播的困难在于差别,没有差别,没有交流障碍,就是一种知识;有了差别,引起了障碍,就是一种交际文化。这种划分就是这样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的。
参考文献
[1]毕继万、张德鑫,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文化研究的问题,华语教学出版社,1996.
[2]周鸿铎,文化传播学通论,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8.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文化传播
尽管从理论上讲,“一种语言中可以表述的内容,在另一种语言中一定也可以找到方式来表述,”但文化传播活动受诸多因素影响,媒介不同,语言形式不同,其表述形式必然不同。不同文化模式对文化传播有不同影响,在对文化相关诸因素分类中,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是从实践角度的一种分类。
1.不同文化模式对对外汉語教学文化传播效果的影响
(1)“价值观导向”对对外汉语教学文化传播效果的影响
在文化传播领域,研究文化的模式的途径历来有几种不同的理论,而其中最有价值的、对跨文化传播影响最大的、经常被众多研究者和学者讨论的共有四种,其代表人物分别是:克拉克洪和斯托贝克(Kluckhohn and Strodtbeck)(1961)、霍尔(Hall)(1976),霍夫斯泰德(Hofstede)(1997)和庞德(Bond)(1981)。他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人类文化的模式,不同的文化模式对文化传播有不同的影响。对外汉语教师应该了解一些。以霍夫斯泰德的价值观导向对人类文化的模式的分类为例,不同的文化模式对对外汉语的教学效果存在不同的影响。
①人的本性导向上,可以将文化分为平行的三类,即:人性本恶,人性本善以及基于两者之间的善恶论,认为人具有可塑性。我们中国孔子的儒学论及佛教哲学都认为人性本善,三字经的开篇便是“入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而美国文化继承了清教徒的传统,其文化的定位是建立在原罪的基础上,认为人性本恶,但通过具体的规则,人们可以逐渐改善,最终获救。不了解文化的这种不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进行文化传播时,势必会遇到讨论双方各行其道,争得面红耳赤也无法得出结论。因为双方的价值观不同。
②在人与自然导向上,有人类从属于自然,人与自然“合作”,以及人类可以控制自然三种不同文化模式。比如印度的清教徒认为人类从属于自然,大部分东亚人比如中国和日本人认为人类应该同自然合作,而有的美国人基于宗教的基础认为,将地球变为入类自己的领地是上帝的意图。不了解这种文化的差异,就无法让留学生理解很多唐诗的“不如归去”的深刻含义。
③在时间导向上,也有过去导向、现在导向和未来导向三种。比如中国和法国的文化都相信并重视过去发生的事情。即便在今天,基于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历史剧仍常居票房收入的龙头以及电视榜首。正如阿德勒所说:“中国孩子没有可仿效的太空时代的超人,即使在玩游戏的时候,他们也装扮成中世纪的超自然英雄孙悟空。”而对大多数美国人来说,接下来将要发生的事情对他们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他们对未来的看法非常乐观,他们不怕失败,如果第一次失败了,他们会接着尝试、尝试、再尝试,他们相信他们可以控制未来。不了解这种差异,或了解不够,就无法避免关于重视历史或轻视历史的无休止的争论。就无法理解很多年轻的英国或美国留学生对历史的轻率的态度。
④在行动导向上,有正在发生导向,正在变化导向,以及实践导向三种。同样,基于佛教的精神,中国人大部分重精神,轻物质,同印度人一样,把内在的或精神的升华看成是人生的主要目标之一,属于典型的正在变化导向。而美国人对一天当中的每一件事几乎都要事先做好计划,对实践和行动的重视胜过一切。他们是典型的实践导向型文化模式。
(2)高低语境理论及其影响。
①高低语境理论
高低语境理论是由美国人类学家霍尔首先提出来的。霍尔在这里所用的“语境”一词的意义是指“围绕事件的信息;它与事件的意义紧密相连”。霍尔定义的高低语境是:高语境的交流或讯息是指大多数信息都已经体现出来了,只有极
少数的信息清楚地以编码的方式进行传达。低语境的交流正好相反,即大多数信息都是通过外在的语言方式进行传达。根据这种文化模式的分类,中国、日本、
朝鲜等亚洲国家以及土著美国、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由于其传统和历史的因素,人们大都具有相同的经历,因此,他们对于一致的信息会获得一致的外在反应。在日常生活及交流中,不必太依赖语言去获得详细的背景信息就可以了解彼此所要表达的意思。他们常常借助手势、空间的使用以及沉默等非语言方式来表达信息。因此对周围的事物和环境很敏感。比如汉语中有“默契”一词,它所表达的含义以及描写的情境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等物。再比如,中国人很少说“我爱你”,而是通过眼神、语境等其它方式含蓄地表现出来。而在美国、德国、瑞士等国家中,人口具有较低的同质性,因此,交流需要的信息必须通过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就好比给计算机的指令,必须准确、清晰,否则,交流就会发生障碍。
②高低语境理论的影响
高低语境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学文化传播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这里笔者主要谈一下这种理论对我们的语言教学目标提出的挑战。我们的第二语言教学是要教语言,不是行为文化,这就要求我们对第二语言的习得效果有必要再做一个准确定位,即何谓“地道”的汉语?我们是要教会我们的留学生我们汉语的语法规则,词汇,必要的修辞等所有这些知识文化,以及一些必要的交际文化知识,我们的期望值不能过高。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习得标准问题不能太高。
2.知识文化与交际文化概念及现实意义
(1)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概念的提出
既然不同文化模式对对外汉语教学有着不同的影响,我们的语言传播实际中又存在着高低语境的异同,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传播哪些文化因素呢?从古至今,由于对文化界定的思路、视角、方法不尽相同,所以对文化的构成因素的分类也不尽相同。对于文化的分类,历来有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之分,通俗的说法即为“大文化”和“小文化”。广义的文化涵盖了人了人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则被人们普遍认为是除去自然科学、管理科学和生产科学之外的精神生产的财富,其中包括文学艺术、新闻出版、电影电视、文化遗存及大众娱乐等。周鸿铎将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内容具体分为媒介文化传播(报纸文化传播、影视文化传播、广播文化传播、网络文化传播),形象文化传播(国家形象文化传播、企业形象文化传播、名人形象文化传播),体育文化传播(体育项目文化传播、奥运文化传播),服务文化传播(饮食文化传播、服饰文化传播、旅游文化传播)。
(2)两种概念对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传播的影响
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概念的提出,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传播影响深远。首先,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因素浩如烟海,而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中,这些文化因素对交际的影响并不是同等程度的。即使是很多人想当然的很难理解的文化因素,只要是不影响交际的实际,在交际中不产生障碍,引起误解,这些文化因素就都可以作为一种知识来掌握,甚至可以通过留学生的自学来掌握。比如说,中国的茶文化的历史,很多人包括很多刚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老师会认为留学生很难理解,因此会找很多资料、准备很多内容以便在留学生遇到困难时好详细讲解一番。但实际情况是,茶文化对日本和韩国以及东南亚等国的留学生都不会引起交流障碍,对美国和英国的留学生也是如此。这种现象说明我们中国人通常认为的那些比较难理解的文化现象在文化传播时并不一定是困难的,文化传播的困难在于差别,没有差别,没有交流障碍,就是一种知识;有了差别,引起了障碍,就是一种交际文化。这种划分就是这样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的。
参考文献
[1]毕继万、张德鑫,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文化研究的问题,华语教学出版社,1996.
[2]周鸿铎,文化传播学通论,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