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图_ 宋靖
一场个人影展,一些平淡朴实的生活场景图,吸引了杨恩璞、江北战、鲍昆、李树峰、姜健、杨延康、朱运宽等30多位摄影专家和媒体记者的参加。是何人有如此魅力?她就是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宋靖。
13年不间断地行摄不辍,只为了完成一件事,难能可贵。13年的积累,却换来些平淡得不能再平淡的影像,却让观者收获了心灵的温暖,可敬可佩。生活本就平淡,她用白描的手法,平等的视角,真实地记录下生活中的你和我。
作者自白
1989年,我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在授课过程中,我尝试了一种新的摄影教学方法,即每年9月临开学的时候,带学生用一个月的时间,到一个大家认可的地方拍摄。2000年,我设立了一个西北行动的五年计划,每年带一帮学生到一个省,拍摄的方法是白天拍摄,晚上上课,先让同学们脑子里装满东西,再让他们到生活里找自己的感触,反复练习。一个月拍摄的过程,事实上是一个行走的过程,也是一个边思考边发现的过程。10年来,我一直坚持这种教学方式。
《行走中国》是我的一个目标,也是给自己树立的一个方向。现在走了十个省,我将继续走下去直到走遍中国。入行20年,我比较崇尚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样一个简单而朴素的道理。10年来,我虽然使用过不同的拍摄方法,但最后却发现这10年没有改变的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面对生活,看生活最朴素、最简单、最平常的生活状态。在编辑画册的时候,我有意使用了电影蒙太奇的手法,让书中对开的两张照片,在内容或者形式上有一点点相似,这可以给读者无限的联想,感觉不同生活空间,不同生活状态的人,他们呈现的是同一种精神状态,这也是我书中潜在的美学追求。
观者如是说
胡远行(《艺术世界》编辑):
在宋靖的作品中,我没有看到在影像作品里常有的刻意的拍摄手法,也没有什么决定性瞬间,这是一种情感的自然流淌。
陈卫星(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我有两个感触,第一是影像比较真实。其次,拍摄视角很平实,体现了一个女性的温婉细腻,亲切自然,这种生活场景的真实性,可能就是人类生活中最容易感到温暖的情感。从专业视角上看,画面感较强,但是这种画面不是具体的看得见的形式冲突,人物连带着环境都体现了整个历史文化的解读,如果说记录是一种记忆,再按照柏拉图的说法就应该是灵魂的再现。在商业化时代,尤其是在中国的当下,我觉得还缺乏一种人道人文主义的文艺思潮或者说是表现手法层面的,它的价值应该是毫无疑问的。
赵川(作家、戏剧策划家、文化批评家):
我看宋靖的作品,似乎可以感受到作者站在被摄者前面的状态,不占有也不剥夺。这是一个让人看了特别舒服的场景,如果把它说成是一个标准的话,大概也是我自己理解的一种好的照片或者一个好的摄影方式,跟我们大家共同存在的一种关系。
张小明(《人民摄影》报原副总编辑):
宋靖的照片可以用三个“平”来形容,平静、平和、平淡。好的照片是需要慢慢品的,因此我从宋靖的作品中看到更多的是被摄者的对等关系,看到了她对百姓生活的关照。希望以后的作品专题更集中、主线更明确。
郑石明
(中国地市报新闻摄影学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
我想用三个“实”来解读我眼中的《行走中国》,一个是真实,一个是朴实,还有一个是平实。宋老师的艺术生涯、教学生涯很充实,她不仅是电影学院的教授,而且在纪实摄影的舞台上整整旋转了10年,3650天。在这个躁动的社会,宋老师的作品宛如一杯清清淡淡的清茶,需要慢慢品味。
朱运宽(云南摄影家协会秘书长):
现在我有一种感觉,即有影像放大的倾向,如何找到自己,发挥自己生活工作的一种优势,确实是每个人要思考的问题,宋靖在这一点上确实找到了自己,与自己的工作相结合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其次,不少摄影人,拿起相机,特别是长镜头,进行实拍,对民众对老百姓都有一种暴力,是一种粗放型的干预,但在宋老师的镜头里面,确实有一种亲和的感觉,被摄者自己没有感到被侵犯或者被干预。
鲍昆(摄影评论家):
说到底摄影就是一种记忆,这种记忆会把我们所看到的、走过的记录下来。宋靖的作品信息量非常大,要细看,可以看到环境、景观、文化,还有很多肖像,他们的表情,他们的服饰。我们许多摄影人在追求光影的过程中,把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忽略了。
杨恩璞(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时代发展太快了,特别是我看到80年代出生的学生,我都要找一个坐标来看看我的思想。从平遥到连州,我看宋靖的作品就是一个从不注意到兴奋的过程,在平淡中读出了感动。
杨延康(摄影家):
宋靖的作品在我看来是一瓶平静的水,是甜的,是淡的,是咸的,是苦的,供大家交流分享。其实我更看重宋靖处理照片的一瞬间,这是打动人的地方,她在拍摄的过程中更注重的是心灵的交流。
尹玉平(《人民摄影》报副总编):
近年来,摄影的基本功能——“记录”重新被人们所“重视”。就摄影教育来说,为适应时代需求,许多摄影院校都改变或调整着传统的教学方法——单一的构图、光影等基本功训练已无法满足当前学生就业的需要。胡武功、李楠、牟健为等新闻、纪实摄影家受聘任教现象,也说明摄影院校在努力解决现实问题的决心,不仅如此,摄影院校原有教师也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不断进行自我突破,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宋靖就是其中之一。上述与会摄影理论家、教育家认真探讨了宋靖作品的创作理念、学术价值乃至摄影的本源,为坚定其在教学中贯彻“非典型性瞬间”记录教育的意义做了深层次剖析。
山西 碛口 李家山1998这天是9 月1 号开学的日子两个孩子结伴同行画外左边就是黄河
甘肃 夏河 桑科草原 2000他有一头藏獒五匹马七头牦牛三十多只羊和一个妻子,两个孩子住在用牦牛毛编织的毡棚里活得很潇洒
一场个人影展,一些平淡朴实的生活场景图,吸引了杨恩璞、江北战、鲍昆、李树峰、姜健、杨延康、朱运宽等30多位摄影专家和媒体记者的参加。是何人有如此魅力?她就是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宋靖。
13年不间断地行摄不辍,只为了完成一件事,难能可贵。13年的积累,却换来些平淡得不能再平淡的影像,却让观者收获了心灵的温暖,可敬可佩。生活本就平淡,她用白描的手法,平等的视角,真实地记录下生活中的你和我。
作者自白
1989年,我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在授课过程中,我尝试了一种新的摄影教学方法,即每年9月临开学的时候,带学生用一个月的时间,到一个大家认可的地方拍摄。2000年,我设立了一个西北行动的五年计划,每年带一帮学生到一个省,拍摄的方法是白天拍摄,晚上上课,先让同学们脑子里装满东西,再让他们到生活里找自己的感触,反复练习。一个月拍摄的过程,事实上是一个行走的过程,也是一个边思考边发现的过程。10年来,我一直坚持这种教学方式。
《行走中国》是我的一个目标,也是给自己树立的一个方向。现在走了十个省,我将继续走下去直到走遍中国。入行20年,我比较崇尚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样一个简单而朴素的道理。10年来,我虽然使用过不同的拍摄方法,但最后却发现这10年没有改变的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面对生活,看生活最朴素、最简单、最平常的生活状态。在编辑画册的时候,我有意使用了电影蒙太奇的手法,让书中对开的两张照片,在内容或者形式上有一点点相似,这可以给读者无限的联想,感觉不同生活空间,不同生活状态的人,他们呈现的是同一种精神状态,这也是我书中潜在的美学追求。
观者如是说
胡远行(《艺术世界》编辑):
在宋靖的作品中,我没有看到在影像作品里常有的刻意的拍摄手法,也没有什么决定性瞬间,这是一种情感的自然流淌。
陈卫星(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我有两个感触,第一是影像比较真实。其次,拍摄视角很平实,体现了一个女性的温婉细腻,亲切自然,这种生活场景的真实性,可能就是人类生活中最容易感到温暖的情感。从专业视角上看,画面感较强,但是这种画面不是具体的看得见的形式冲突,人物连带着环境都体现了整个历史文化的解读,如果说记录是一种记忆,再按照柏拉图的说法就应该是灵魂的再现。在商业化时代,尤其是在中国的当下,我觉得还缺乏一种人道人文主义的文艺思潮或者说是表现手法层面的,它的价值应该是毫无疑问的。
赵川(作家、戏剧策划家、文化批评家):
我看宋靖的作品,似乎可以感受到作者站在被摄者前面的状态,不占有也不剥夺。这是一个让人看了特别舒服的场景,如果把它说成是一个标准的话,大概也是我自己理解的一种好的照片或者一个好的摄影方式,跟我们大家共同存在的一种关系。
张小明(《人民摄影》报原副总编辑):
宋靖的照片可以用三个“平”来形容,平静、平和、平淡。好的照片是需要慢慢品的,因此我从宋靖的作品中看到更多的是被摄者的对等关系,看到了她对百姓生活的关照。希望以后的作品专题更集中、主线更明确。
郑石明
(中国地市报新闻摄影学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
我想用三个“实”来解读我眼中的《行走中国》,一个是真实,一个是朴实,还有一个是平实。宋老师的艺术生涯、教学生涯很充实,她不仅是电影学院的教授,而且在纪实摄影的舞台上整整旋转了10年,3650天。在这个躁动的社会,宋老师的作品宛如一杯清清淡淡的清茶,需要慢慢品味。
朱运宽(云南摄影家协会秘书长):
现在我有一种感觉,即有影像放大的倾向,如何找到自己,发挥自己生活工作的一种优势,确实是每个人要思考的问题,宋靖在这一点上确实找到了自己,与自己的工作相结合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其次,不少摄影人,拿起相机,特别是长镜头,进行实拍,对民众对老百姓都有一种暴力,是一种粗放型的干预,但在宋老师的镜头里面,确实有一种亲和的感觉,被摄者自己没有感到被侵犯或者被干预。
鲍昆(摄影评论家):
说到底摄影就是一种记忆,这种记忆会把我们所看到的、走过的记录下来。宋靖的作品信息量非常大,要细看,可以看到环境、景观、文化,还有很多肖像,他们的表情,他们的服饰。我们许多摄影人在追求光影的过程中,把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忽略了。
杨恩璞(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时代发展太快了,特别是我看到80年代出生的学生,我都要找一个坐标来看看我的思想。从平遥到连州,我看宋靖的作品就是一个从不注意到兴奋的过程,在平淡中读出了感动。
杨延康(摄影家):
宋靖的作品在我看来是一瓶平静的水,是甜的,是淡的,是咸的,是苦的,供大家交流分享。其实我更看重宋靖处理照片的一瞬间,这是打动人的地方,她在拍摄的过程中更注重的是心灵的交流。
尹玉平(《人民摄影》报副总编):
近年来,摄影的基本功能——“记录”重新被人们所“重视”。就摄影教育来说,为适应时代需求,许多摄影院校都改变或调整着传统的教学方法——单一的构图、光影等基本功训练已无法满足当前学生就业的需要。胡武功、李楠、牟健为等新闻、纪实摄影家受聘任教现象,也说明摄影院校在努力解决现实问题的决心,不仅如此,摄影院校原有教师也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不断进行自我突破,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宋靖就是其中之一。上述与会摄影理论家、教育家认真探讨了宋靖作品的创作理念、学术价值乃至摄影的本源,为坚定其在教学中贯彻“非典型性瞬间”记录教育的意义做了深层次剖析。
山西 碛口 李家山1998这天是9 月1 号开学的日子两个孩子结伴同行画外左边就是黄河
甘肃 夏河 桑科草原 2000他有一头藏獒五匹马七头牦牛三十多只羊和一个妻子,两个孩子住在用牦牛毛编织的毡棚里活得很潇洒